锦鲤与池塘
2016-12-22邱志玲王云仙
邱志玲++王云仙
锦鲤是很多养鱼爱好者喜爱的观赏鱼。其神奇之处在于,在小鱼缸里饲养,它只能长到两三寸长;放到大鱼缸或者小池塘中,能长到六寸到一尺长;放进大湖之中,则会长达三尺。锦鲤能长多大,与池塘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由锦鲤和池塘,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今天的经典教育,引发对“应该打造一个怎样的‘池塘”的思考。由于对经典教育理解的缺失与浅薄、经典诵读做法的单一以及诸多固化思维的牵绊,我们在经意与不经意间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鱼缸”,局限了孩子的成长空间,让其失去了成为“大鱼”的机会,领略不到“江河湖海”的风光。
得益于广州市天河区在经典教育推进上“鼓励实验尝试,包容自由探索”理念的支持以及提供的丰润土壤,六年来,岑村小学以敢为人先的精神,立足解决经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打造适合“鱼儿”生长的“池塘”而努力求索着。
一、开展师资培训,突破“池塘”边界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经典教育的首要保障,岑村小学一直坚信志同道合的力量。
(一)以持续的培训影响人
学校多年来坚持“自培、他培、培他”三结合培训模式。除了借助自有师资在语文学科教研时间开展经典教育自培外,还组织全体语文老师参加中国吟诵学会举办的吟诵师资培训班、区教育局组织的经典教育全员培训,组织骨干老师参加伏羲教育全国师资培训班,鼓励老师们学习吟诵,亲近传统文化。在组织自培、他培的同时,学校主动承担起培他的义务,至今已组织开展了六期全国伏羲教育师资培训,为经典教育的普及贡献了绵薄之力。
(二)以共同的理想感召人
经典教育的生命力源于中华优秀文化,更来自一颗颗为国育才的赤子心。有了这颗心,才能把老子、孔子等古代圣贤请进课堂作为首席老师;有了这颗心,才能尊重成长规律,以乐带学,让孩子在开心快乐中成长。也正是在这颗心的感召下,才聚集到一群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城市,却拥有相同志向——全身心投身经典教育的老师。此外,还有一群特别的“助教”分外引人注目。他们原本是家长义工,不仅学习能力特别强,而且还各具特长。学校有意识地激发和挖掘其潜能,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和地方特色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来。于是,家长由热心的“义工”蜕变为满腔热忱的“助教”,为学校经典教育注入了丰沛的源头活水。
唯有高素质的老师,才能引领学生走得更高更远。教育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不断成长,为经典教育不断突破“池塘”边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改革课程与教材,确保“池塘”水草丰美
多年来,我们都在为孩子沉重的书包而心疼叹息。如何让孩子既减轻学业负担,又学到能一辈子受用的知识和能力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经典诵读实践的深入推进让我们欣喜地发现,这正是让孩子终身受益的良方。2013年,随着伏羲班的开办,学校大胆进行了课程和教学改革,让经典成为孩子学习的重要课程。
语文——诵读古诗文经典,储存语言素材。小学阶段的孩子机械记忆力强,理解和动手能力不足,适合早识智慧字,多读圣贤书。为此,学校调整教学顺序,让一二年级孩子读背《声律启蒙》《幼学琼林》等中华语言精华,而把硬笔书写教学放到三年级以后,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品德——经典读背,正心定性,引领生活。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反复诵读《弟子规》《大学》等,引导孩子志存高远,立足脚下,学会做人。
科学——经典学习是最好的科学启蒙。在经典教学中,学校注意适时拓展经典故事,引导孩子思辨启蒙。同时注意积累大量的语言素材,让学生“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有了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将来了解科学,运用科学自然游刃有余。
课程与教材的改革,让“小鱼”拥有了不一样的“池塘”和不一样的“养分”。经典诵读,造就了他们的沉稳和专注;丰富多彩、快乐高效的课堂,让他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长在其中。
三、以乐带学,激活“鱼儿”动力
没有了沉重的书包,没有了书面的作业,孩子们解放了,但他们的学习却没有懈怠。伏羲教育倡导的“两轮运转”模式,让孩子们习惯于专注地学,痛快地玩。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催挠之则衰萎。”只有顺着孩子的天性,才是真正的、有效的教育——经典教育同样如此。
“玩”是“学”的发动机。经典学习是在不断重复与循环中落实巩固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以奖励“玩”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克服重复带来的乏味感。但凡经典读得认真或者背诵过关的孩子,可以奖励以尽情玩耍——这个方法百试不爽。“玩”的目标激励了孩子“学”的动力,不知不觉间,促进了孩子们专注习惯的养成。
“学”本身也是有趣的“玩”。经典诵读中,老师和孩子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相当的自由度,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发出林林总总的玩的项目和方式,如识字游戏、对对子游戏、编故事、各类小竞赛等。事实上,在有目标而无拘束的环境下,看似枯燥无味的经典诵读充满了乐趣,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学得不亦乐乎。学的能力在玩中,在不知不觉中扎下了根;学的热情也在“玩”中,持续高涨起来。
四、游学实践,助力“鱼儿”畅游“大海”
因为顾及各种安全问题,虽然深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是现行教育仍拘泥于课堂、局限于书本,基本足不出户。如何将课堂“小学习”与生活“大学习”相融合?各年级不定期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出狭小(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生活圈子。目的地可远可近,可大可小,学校附近的火炉山、广州各大博物馆图书馆,乃至农田江畔都是孩子们“山林学习”“文化之旅”“亲近自然”的场所。
三年多的时间里,岑小娃娃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留下了众多有趣而难忘的镜头。2014年1月,伏羲班的孩子们前往岳阳市,开始了第一次游学之旅。为了锻炼这群一年级孩子的适应与交往能力,他们被安排到了当地家庭住宿。孩子们很快就融入了岳阳家庭,和当地的同龄孩子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每天晚上自己洗衣服,早上自己收拾行装。在为期五天的岳阳游学之旅中,孩子们到屈子祠追寻古人的足迹,在赤壁古战场领略浩瀚江色,在岳阳楼登高远望吟诵气势磅礴的《岳阳楼记》,到东洞庭湖了解候鸟迁徙的知识……彬彬有礼的举止、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超强的自理能力,让他们赢得了一路赞誉。
实践证明,游学是一种离开“小鱼缸”,奔赴“大海”的锻炼,融合了学与游,贯穿着经典学习、参观游览、意志品质、自主能力的锻炼;突破了地域限制,在拓宽孩子的视野,丰富人生阅历的同时,也让其得以更近距离地了解国情民生,感知时代脉搏。行走在路上,收获在路上的游学,真正实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我们的教育,不仅应该为孩子提供足够的水,而且还应该提供足够大的“池塘”,甚至成为江河湖海,让他们可以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自在地成长,获得成为“大鱼”的机会。
责任编辑 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