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经典诵读:价值审视与实践探新 (下)
2016-12-22
传承文明,滋润品行,发展智能,这无疑是经典诵读的核心价值。但要实现这些价值,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诵读经典,原是中国每一个读书人的本分;也正是因为对经典的遵奉,中华文明才有了数千年的延续与辉煌。
但时过境迁,在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反复蹂躏下,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由一贯的“奉为圭臬”,变成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继而是“打倒孔家店”,最后被当作“牛鬼蛇神”,被全盘否定。
对工业文明的顶礼膜拜,让我们的GDP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并高居世界第二。但富裕不等于幸福,当我们“穷得只剩钱”,对当下充满了惊惧,对未来满脑迷茫时,才不约而同地想起来“找妈妈”——试图回到生命的故乡找寻心灵的慰藉——当前风靡一时的经典诵读也许便是这样一种尝试。
因为离得太久,走得太远,这种回归注定充满了艰辛。但我们必须摸索前行。
我们得寻回“随洗澡水一起泼出去的婴儿”。吸取中华文化始祖老子的智慧,以冥想诵读的方式,依照“恭”“熟”“忘”“合”“灵”五个心境调节的次第来深入练习和体悟《道德经》——首都师范大学刘峻杉副教授尝试的中国经典“阳光爱心诵读法”,让我们品味到了中华经典的“郁郁乎文哉”。
我们得“师夷长技”。如果经典诵读也属于教育范畴的话,那么现代教育研究的丰硕成果就一定能为经典诵读教育提供指引。只有经过理解记诵、学问思辨、自我省察和事上磨练四个阶段,经典诵读才能走向知行合一。基于现代教育规律,华中师范大学程红艳教授总结的经典学习路径值得借鉴。
我们更得在“做中学”。任何教育研究都得落地,经典教育同样需要学校教育的实践创新。在广州市岑村小学邱志玲校长看来,如果学生是“鱼”,那么学校教育便是“鱼塘”,要想鱼儿长好,就得把鱼塘修好。为此,他们在进行经典诵读教育时,开展师资培训,突破“池塘”边界;改革课程与教材,确保“池塘”水草丰美;以乐带学,让“鱼儿”动力十足;游学实践,让“鱼儿”从“小鱼缸”到“大海”。如此,岑村小学的经典诵读教育收获满满。结合语文教学,甘肃省永昌县第一小学王积忠老师认为,经典学习不仅仅是片断背诵,更是整体把握;不仅仅是单项灌注,更是自主自悟;不仅仅是固守原文,更是整合延伸。这样的探索,同样弥足珍贵。
古老悠远的中华文明与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之间,决不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开展经典诵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搭建起连接今天与昨天之间的桥梁。这座桥梁应该也必须建好,因为只有有了完整的昨天和今天,我们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