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正扶正匡正正向正行正果

2016-12-21刘金玉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语文素养

名师档案

刘金玉,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副校长;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对象;“正语文教育”的首倡者、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完善者;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国家行政学院特聘专家,江苏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出版《学校高效管理六讲》《高效课堂八讲》《课堂教学的革命》等六部专著。作为核心成员参加的“洋思教学模式”研究和“中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实践与研究”均荣获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其独立研究的“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荣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专著《高效课堂八讲》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摘 要】“正语文教育”,就是用教、学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寓语文教学于语文教育之中,最终通过师生的教与学,语文素养得到全面、高效的提升与发展。“正语文教育”一直以“求正、扶正、匡正,正向、正行、正果”为追求目标,努力改变歪、倒、侧、斜、偏、假、非、泛等语文教育的现状。

【关键词】“正语文教育”;“四好”;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73-03

【作者简介】刘金玉,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江苏泰兴,2254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对象。

一、“正语文教育”之提出背景

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算起,至今已经有15年时间了,传统的一些错误的、僵化的、形式的、表象的、刻板的、低效的做法确实得到了一些修正、改变,但从整体来说,改观不大,特别是语文教学。在有的地方、某些教师身上不仅无所改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歪曲新课改理念,我行我素,“我的课堂我做主”,只要有“分”,不择手段。具体来讲存在两大问题:

(一)教的问题

1.教得随便。随心所欲,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教学内容不确定,只要是语文的东西都讲,凡所应有,无所不有,无重点,无详略,无中心,眉毛胡子一把抓。

2.教得无序。没有序列,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再讲什么,没有精心思考,只是想当然,对于现代教育媒介,只是一味顺从,没有慎重选择,只为“装点门面”。

3.教得无味。在教学中,缺少创建,只是一味地依从他人、备课组、教研组,只是一味地依从教学参考书,依从练习册,课堂上照本宣科,传统老式花样讲、讲、讲。

4.教得辛苦。每天工作非常忙碌,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又是早读,又是背诵,又是默写,又是订正,又是考试,又是评讲,又是面批,又是晚自习,怎一个“苦”字了得。

5.教得厌烦。教语文好教而又难教,出成绩更难。语文的变化最大,语文的非议最多,语文的责任最强。

6.教得繁琐。语文教学内容最多,最复杂,什么都是语文,语文本身的东西很多,又有什么学科渗透,社会实践,名著阅读,审美训练,等等,一应俱全。

7.教得无果。教得苦,教得累,教得烦,教得多,但最终往往“有心栽花花不开”。

(二)学的问题

1.学得被动。对于语文学习,就一个字,听;两个字,听、记;三个字,听、记、默。不是“我的语文我做主”,而是“我的语文,我的语文老师做主”,处处被动,没有丝毫主动,学生成了学习语文的机器。

2.学得痛苦。语文本是最接近现实生活的、最生动活泼的。但学生却认为语文是最难学的,那么多的书要读,那么多的名句要背,那么多的文章要写,那么多的试卷要做,真是苦不堪言。

3.学得单一。从小到大,语文作业常就是老三篇:“语段练习、写作训练、字词抄写”。课堂更是除了听,还是听。今日复今日,明日复明日,内容单调、重复,自然无乐、无味。

4.学得疲劳。语文学习本是最为轻松、最为快乐的。语文之中的景观、人文、理据,现实、过去、未来,五彩缤纷,五光十色。但我们的学生整天面对的却是试卷、笔记,学得何其之苦,何其之劳,可见一斑。

5.学得浅薄。语文学习课时最多,内容最杂,课前、课堂、课余、节假日都是在大阅读,每天日记、每周都在周记、一周一篇大作。虽然如此,但学得却是浅薄,只知其然,却未知其所以然。

6.学得艰苦。数理化成绩常常与时间成正比,与所花的工夫成正比。而语文却非如此。语文耗时多,购买资料多,最终提高一分却似乎比登天还难。有的甚至出现越学越差、不学也不差的反常现象。

7.学得无用。语文耗时多、数量大、资源杂、成本高,但结果却令人失望,说不出来、用不起来的现象比比皆是,学了一些形式化的语文,更不用谈创新。不少大学生错别字连篇,文章观点陈旧、抄袭成风。

教和学的七大问题的根由是什么?我以为,其根本还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出了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师出了问题,我们的行政管理出了问题。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1)对语文内涵与本质未能把握。究竟什么是语文,语文的本质是什么,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什么,未曾真正理解与把握。(2)现今语文教学评价尺度使然。究竟如何考核、评价语文学习,怎样的语文评价是有效的,是高效的,未有一个科学尺度。(3)语文教师本身语文素养决定。怎样的教师培养出怎样的学生。语文教师的素质、素养未能真正担当起教学语文的重担。(4)语文学习环境营造不当使然。数理化是硬功,真功,快功,而语文却是软功,虚功,慢功。社会发展节奏变快,语文遭到漠视。(5)教师观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很多教师认为语文素养不是教出来的,是学生与生俱来的,是语文潜质决定的,非语文教师之力能改之。(6)不能真正理解学生、理解时间。有教师这样认为,学语文非人人能为,有的学生不是学语文的料,是教不好的;语文学习必须花大时间,只要时间到,自然语文好。

二、“正语文教育”之内涵及理念

鉴于上述之因,我于2011年提出了“正语文教育”的观点。注意,此处是“教育”,非“教学”。教育当包含教学,教学当含于教育。我以为,语文教师必须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之重任,化教学为教育,让教师把教学与育人合二为一,语文教师尤甚,此为语文学科性质决定。

所谓“正语文教育”,就是用教、学语文的方法教、学语文,寓语文教学于语文教育之中,最终通过师生的教与学,语文素养得到全面、高效的提升与发展。

此本质界定指出了“正语文教育”之教、学语文的根本方法,即按语文的“教的规律”教语文,按语文的“学的规律”学语文。此本质界定明确了“正语文教育”之教、学语文的最终目标,即使教师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而高效的提升,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而高效的提升。

“正语文教育”有三大基本理念。第一,没有学不好语文的学生。“正语文教育”认为所有学生都能学好语文。第二,没有教不好语文的教师。“正语文教育”认为所有语文教师都能教好语文。第三,教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第一责任人。热爱语文、崇尚语文、会教语文的语文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语文、崇尚语文、会学语文的学生。

三、“正语文教育”之核心素养

在热议“核心素养”的今天,我认为,“正语文教育”也有自己的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四好”。

1.交际好——在口语交际中,能听清、听准、听实对方讲话;能依情境、依要求说清、说准话;能用普通话说话;能进行自主交际。

2.读好书——读好教材,学到基本知识,形成基本能力;读好课外书,包括古今中外名著,扩大阅读视野,积累语文知识;读好自然书,读好社会书,走进大自然,走进大社会,能观察、思考、领悟、体察。

3.写好文——写好应用文,为步入社会奠基;写好常见文,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能根据要求准确表达;写一些文学作品,正确抒写自己内心情感,表达内心思想,陈述感人事件;写对字,写好字,用好词,用好标点,写对句子。

4.做好人——通过语文学习,提升自己对事物、对社会、对人生的正确认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使文、道结合,文、人结合,知、行结合,实现人的境界升华,从而反作用于自己的语文学习,做到双促进,双提升,双发展。

四、“正语文教育”之保障措施

为了使“正语文教育”落实到处,我认为,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效保障。

1.师正。

这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一是身正——形象正,语文教师就是一本书,语文教师就是一部教材,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二是学正——学问正,对语文的内涵理解是科学的、规范的,有自己个别的深入的理解,但又不是异类的;三是法正——对语文教育的方法正,教育方法符合人们认知,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符合课堂学习规律,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也符合现代基本法规。

2.物正。

这是对学校语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一是境正——学生学习语文的硬环境是正的,让整个学校充满语文味,图书馆、图书角、写作园地、文学社、读书吧、读书名言等等一应俱全,让学生能沉浸于语文学习之中;二是本正——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是正的,这里的文本首先是指学材,还指相关的语文读本,特别是与学材配套的文本,再就是学校自编的语文校本教材,而不是大、全、杂、乱的各类书籍;三是气正——学习语文的氛围是正的,全校教师都在读书,都有读书的意识与习惯,给学生以正确的引领,特别是语文教师,不仅在阅读方面,给学生以感染,更要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能给学生以示范。

3.评正。

这是对学校评价教与学语文的要求。一是“评教”正——不以形式、不以创新、不以表象、不以辛苦来评价教,而是以课标为依据,素养为核心,发展为中心来评价教;不是以少数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而是以所有学生为评价的主体;不以“教了”“教过”来评价,而是“教会”“教能”来评价;不是以多、广、全、新来评价教,而是以实在、实惠、实效为评价重点。二是“评学”正——对学生学的内容、学的方法、学的结果要有正确的评价。学习内容不仅要有书本,还应该有社会现实生活,未来发展状态;不仅要有基本素养,还必须要有能力发展,思想提升。学的方法不仅要有共性之法,还应该有个性之法。学的结果不仅有分数,更有分数的含金量,即支撑分数的素养、习惯、品质。

4.生正。

这是对“正语文教育”结果的要求。一是行正——通过“正语文教育”,学生的行为是正当的、正确的、正向的,真正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的特点,不仅思想受到了真正的“正能量”的教育,更有“正能量”的行为,思想最终通过行动来体现。二是学正——对语文学习有了自己正确的理解与领悟,有了一套适合于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热爱语文、崇尚语文,会学语文,语文学习成为生活的方式与习惯。

“正语文教育”一直以“求正、扶正、匡正,正向、正行、正果”为追求目标,努力改变“歪、倒、侧、斜、偏、假、非、泛”等语文教育的现状。其从提出到设计到实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是一个艰巨的过程。虽五年来解决了诸多问题,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有很多的问题在现实教学中却难以解决,尤其是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语文分数与语文素养的关系,平时教育与终极考核的关系,社会认知、学校认知、家长认知、教师认知、学生认知的关系处理等等。在我看来,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才有继续研究“正语文教育”的必要性,说明“正语文教育”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事实上,“正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行动中。

猜你喜欢

语文素养
写作教学不应被“边缘化”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生活化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
中职语文教学如何开展综合性活动
探究农村中学语文素养的提升方法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为小语课堂“瘦身”,为学生语文素养增“肥”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