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16-12-21苏小燕
苏小燕
摘 要:新课改的出台使教师开始关注当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思索如今的模式是否真正适合学生。很显然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直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通常情况下,学生都是被动的灌输,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低下的,也不符合学习的宗旨。经过长期的探索,建构主义理论被引入课堂。建构主义的最大优势在于启发思想。这样的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将会收获较好的效果,本文在建构主义理论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具体阐述其相关运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初中数学;运用研究
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的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一味的通过教师的传授得来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借助学习伙伴和教师的帮助,利用合理有效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得来的。因此“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被称为建构学习主义的四大要素。在这几个要素中,情境是指学习环境和前提,协作和会话是学习的方法,意义建构是指导思想。如何将该四要素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巧妙结合是所有教学工作者所要思考的内容,下文将以这四要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详细阐述其运用。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营造
作为建构学习主义四要素之一的“情境”,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情境是进行建构学习的基础,一个成功教学情境的营造能够顺利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习中,并在知识点学习前就引起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形成的好奇心的进行教学,这样初始化的课堂模式必然比枯燥的公式推导来的高效。良好教学情境的营造也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综合理念,突出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感受,改变以往单方面的“填鸭式”教育。只有主观意愿的强烈认知才是学习最好的引导,建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是与我们的认识息息相关的,如果不能调动主观能动性,所得到的一些知识都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个性发展,增强创造和创新能力。而教学情境的创立正是这一理念的基础,根据具体的数学知识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是每个教师的必修课。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的导入学习时,教师可以创造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境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比如提问:周末某同学和爸爸出去爬山,从山下的景区介绍可知这座山的海拔为720米,父子两同时出发,爸爸到山顶用了一个小时,某同学的速度是爸爸的一半,请问该同学用了多久到达山顶。运用这种在实际生活中都会遇到的事例自然会增强学习新内容的亲切感,减少了因为即将接受新知识心理上的排斥和紧张。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想解除问题的答案,教师就可以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设置未知数x为该同学所用的时间,根据已知的内容算出爸爸的速度为12m/min,那同学的速度为6m/min,那么可以列出式子就是12*60=5x,很容易得出结果。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决,在此过程中学会建构数学、专研数学,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鼓励学生进行协作学习
正确的教学行为绝不是单向的,合理的协作应该是贯穿整个学习活动始终的,这里的协作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这两方面的协作开展的前提就需要教师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很多教师在课堂学习中都处于高高在上的领导地位,认为“教学”行为就是一方教,另一方学,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所以长期以往的课堂中没有出现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质疑教师观点的这一现象,教师的形象一直是绝对的、无所不能的。这也跟教师对教学的预设有关,一切学习活动都是根据剧本依次展开,学生的思维被禁锢。这样教育模式下产生的人才绝不是当今社会所需。因此教学需要及时转变观念,鼓励学生在课前收集学习资料,自己所遇到的困惑可以拿到课堂生与教师和同学分享解决。由于现在的家庭成分,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团队协作的意识较弱。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协调工作,可以在教学中布置一些需要通过协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协作的过程中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是一门值得掌握的技能。
例如,八年级下册中勾股定理的运用,勾股定理就是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a、b、c必然满足a2+b2=c2,在知晓定律之后,教师可以以教室对角线之间的距离为题,让学生进行协作解答。题目本身是简单的,但是过程复杂最能考验协作能力。首先是对角线的挑选,教室是一个空间物体,对角线必然不止一条,然后是分工动手测量,最后是计算检验。每一个步骤都要考验整个团队的协调性。这样的课堂模式才是真正符合建构学习主义的宗旨。
三、创造成果交流共享的课堂模式
会话是建构学习主义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会话是建立在团结协作的基础之上进行结果的交流共享。会话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经常运用到,大学课堂上学生做课件演讲的模式时常可见,但是这种形式在中学课堂确实不多见,这也跟传统的教学宗旨相关,之前的教学都是以升学为主,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一般都进行题海战术,完全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这也形成了学生在升学压力下的意识,认为其他同学都是竞争对手,自己的学习成果不能共享,因此也就忽视了会话的重要性,殊不知会话是合作共赢的方法之一,也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与人交流是协作相处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学习小组之间必须通过会话交流商讨制定学习规划和实施的具体步骤最终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也需要通过会话共享将学习成果展示给教师继而其他人,以期得到更多的指导和帮助。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实际问题和二次函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分为几个小组。然后安排相应的课题,比如说观察植物生长,推测植物生长和温度的关系。或是某路段车流量和时间段的关系,或是体育课抛铅球站立的位置和抛物线的关系。每个小组自行选择课题,安排两周时间让学生进行观察研究记录数据,最后推算得出函数。两周以后安排课堂分享,每组派出一名学生进行课件演讲,一名学生做发言人,其他同学也在分享过程中提出疑问可以由发言人作答。这样的交流会话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完美的学习方式。
四、确立“意义建构”为教学目标
“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意义构建要求的是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概念反映到课堂学习就是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性质、规律以及该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头脑中长期储蓄形式就是“图式”,简单来说就是要掌握所学知识点的认知结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提出的单个知识点问题,只有知道答案的同学才会举手回答,老师关注的也只会是那些个回答上问题的学生,这样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压抑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可能是有些学习丧失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转变提问方式,将询问问题的答案改为询问想法,并且鼓励每位学生自述己见,对所有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表扬。那么这样的课堂,人人都敢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能充分积极学生进行能动建构。教师再引导学生把想法进行归纳总结,加上教师对知识点的润色,这样自然而然会形成知识点构建。
好的教师不是教会了学生什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掌握知识构架。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圆的学习中,圆是一个几何概念,但是圆的知识内容纷繁复杂,圆可以和函数相结合,也可以和其他图形共同出现在题目中。位置关系中就有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图形关系有正多边形与圆的关系,另外还有扇形的概念。函数方面,一元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都可以跟圆结合出题。如何才能学好这样一个复杂的圆,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建构,将圆的性质和规律作为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在引导学生总结圆与其他内容的内在联系并达到深刻的理解,这样的知识框架可以长期储存在脑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同化、理解乃至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对初中数学课堂高效教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以学生为课堂主体,重视其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获取并形成构架的整个过程。教师需要综合建构学习主义的四大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其协作交流和共享,以意义建构作为教学最终目标,并将这四大要素积极运用到初中数学的日常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民礼.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初中数学教学应用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
[2]姜秀红.基于建构主义的初中数学课堂实践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5.
[3]江洁.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刍议[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
[4]辛自强,宁良强,池丽萍.认知压力与建构主义数学教学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5.
(作者单位:厦门市逸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