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性产业同构的演化结果与行为模拟

2016-12-20杨秀云赵科翔

河南社会科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区域间同构政府部门

杨秀云,赵科翔,2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区域性产业同构的演化结果与行为模拟

杨秀云1,赵科翔1,2

(1.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陕西西安710061;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我国各地政府对产业发展策略的相互跟随与模仿,促使资源向高收益领域集中,形成了区域间高产业同构程度的不良结果,成为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运用空间经济学中的产业集聚模型可以解释产业同构的理论演化趋势,并由此修正产业跟随策略的预期收益,再以MPD模型和两部门博弈模型模拟同级政府部门在晋升约束条件下的产业发展行为,分析我国区域性产业同构产生的原因与化解思路。总的来说,区域性产业同构现象迫切需要政府部门调控干预,创新型发展是消除产业同构的主要路径,参与全球化竞争要求改变官员“零和博弈”的晋升激励,以实现区域间的横向合作。

产业同构;产业集聚;产业跟随策略;区域间政府行为

一、引言

2016年5月9日《人民日报》第1版中,权威人士指出:资源向高收益领域集中出现了产业同构化,形成产能过剩和过度竞争,寻找新去处的资源带来了创新,而停留在原处的资源依然陷入困境[1]。由此可知,产业同构及其带来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对我国的产业同构历史进行回顾,而后参考现有文献,合理设定区域性产业同构现象的理论前提,借鉴产业集聚理论和模型讨论我国区域性产业同构的演化结果,引入博弈论方法模拟区域间政府部门的竞争行为,阐述结论并提出合理的相关建议。

在产业演化的历史长河中,产业同构现象在世界各国均时有发生,但极少形成持久的长期态势。生产要素在地理条件(包括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约束和无政府干预的市场条件下自由流动,产业同构现象长期来看必然被某一地区的产业集聚和其他地区的产业衰退所替代,从而促使不同地区以自身特有的要素禀赋为基础,加入技术创新,在产业体系中引入高新产业,逐步建立特色化的产业结构(Masahisa Fujita、Krugman、Venables,2013)[2]。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观察,产业同构现象的长期存在,使得区域之间的竞争逐渐激烈,资源配置效率随之下降,必然阻碍中长期经济发展。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业同构现象长期存在,并于近年弊端逐渐显现,出现了产能过剩、产业空洞化等诸多不良结果。这不只源自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管理体制(王筱惠,1987)[3],也和干预市场自由的政府规划关系密切。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借鉴苏联模式,目标是实现均衡的经济发展。政府以五年计划为导向,重视生产力的平衡布局和地方工业的自成体系,在不同地区之间布局同类型的产业并给予同等支持,出现了以20世纪50年代末期“大跃进”、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三线建设和70年代末以“洋跃进”为标志的三次经济布局大分散(劳苑,1993)[4]。世界银行(1985)这样概括:“中国过去强调各地区的自给自足而不强调专业化,致使29个省和数以百计的地区都从事多种多样的生产活动。差不多所有的省份和省内很多地区,不仅生产基本食物和诸如水泥之类的材料,而且还生产钢铁产品和耐用消费品。”[5]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计划经济更多是短缺经济,即生产多少消费多少,不会出现产能过剩。产业同构的政策安排有利于促进区域间成功经验的借鉴,有效地解决了市场供不应求的困境,也使各省域出现了很多自有品牌。这种趋势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有所变化。随着“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同时发挥市场经济的辅助作用”的说法出现,中国经济进入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混合并存的阶段(胡鞍钢、鄢一龙、吕捷,2010)[6]。而真正的改观发生在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市场经济之后,市场机制比重逐渐扩大,取代了指令计划的绝对领导地位,经济发展模式转为非均衡发展模式。但由于市场自身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固有缺陷,且产业同构的现象仍然存在,为产能过剩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随着经济和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产业同构弊端开始显现,标志性事件即20世纪90年代某些产业因库存积压形成的产能过剩。国家统计局1998年对9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进行普查,指出多数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最低的仅有10%,其中既包含纺织业等传统行业,又包含彩电、洗衣机、电冰箱、收录机等现代电子工业,尤其以空调、洗衣机、彩电等耐用消费品最为严重(张茉楠,2013)[7]。这种产能过剩的根源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全国轻工业“补课”,当时市场需求急剧膨胀,全国各地区根据这种急剧膨胀的需求布局自己的轻工产业。在轻工产业发展初期,消费者偏好于消费新型产品,对产品质量要求不高;同时生产者对产品的质量控制也不过硬,只是满足市场需求。但在1990年代后,消费者偏好转为多功能化、舒适化和平板化,生产者没有及时根据消费需求进行调整,从而出现了产能过剩。而耐用消费品(如空调、洗衣机、彩电等)存在消费周期,产能过剩尤其严重。

“九五”计划期间,国家将重点培育的支柱产业定为机械、电子、化工、汽车和建筑业,但各省域并没有很好地根据自身优势进行选择,而是惯性延续了经济布局大分散时期的产业同构结果,其中10个省域的支柱产业和国家计划完全一致,9个省域选择了其中的4项,9个省域选择了其中的3项;在所有省级区域中,支柱产业选择由多到少的排序是(括号内为31个省域中以此产业为支柱产业的省域数量,后文表述方式与此相同):机械(26),电子、化工(24),汽车(23)和建筑建材(19)(张长春,1996)[8]。与“九五”计划相比,“十五”计划①并未指定具体产业,而是指出了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各省级区域虽然对发展路线作出了多种诠释,但产业同构趋势并没有明显改变,平衡布局生产力的方式依然是各省级区域的主流选择。从各省域的产业选择来看,产业同构程度不降反升,13个省域将机械、电子、化工、汽车和建筑业列入发展计划,还有13个省级区域选择了其中的4项。省级区域发展计划中选择数量由多到少分别是:化工、医药和建材(30),生物(28),机械(26),电子(23)和汽车(19)。“十一五”规划在各省级区域“十五”计划中选取关键性产业,但除部分产业(如船舶、风电、水电)指明了发展区域之外,绝大多数产业仍然采用了“一刀切”的规划方式,各省级区域规划在向国家规划靠拢的同时,产业同构现象更加严重。全国31个省级区域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进行了极其相似的产业选择,其中按选择数量由多至少为:化工(30),装备制造(29),电子信息、建筑建材和医药(28),生物(27),汽车(26)。在“十二五”规划制定时,各省级区域“十一五”规划中相似度极高的产业被要求进行结构调整,然而新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又使各省级区域落入了新一轮产业混合定位的范式(周熙檀,2012)[9],而在国家规定的七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被各省级区域选择最多的是新材料和新能源(30),最少的是高端装备制造(20)。

由于我国的产业同构现象具有持续时间长、趋同程度高的特征,仅从市场经济角度入手无法解释。国内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便将政府行为引入我国产业同构形成机理的分析框架。较早的学术研究多将目光放在中央政府的整体性目标,多为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研究,将产业同构和宏观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中央政府宏观决策的不规范(王松青,1989)[10],或我国产业结构的自行调节机制不完备(刘光杰、胡艳超,1992)[11],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具有政治性目标,强调在各地都应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对效率原则不够重视(劳苑,1993)[4]。但随着宏观结果和微观行为之间的讨论愈发密切(Schelling,1978)[12],学者们逐渐开始关注政府的区域间行为,指出嵌入在经济竞争当中的政治晋升博弈是一种竞争中的“零和博弈”,在分开考核的情况下,不同区域的同级官员代表了不同的利益主体,他们之间不愿也无法进行横向合作(周黎安,2004)[13],同级官员在区域间采用产业跟随策略,并寄希望于同样的产业发展策略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从而主观导致了区域间产业同构的不良结果(刘瑞明,2007)[14]。

然而,在产业同构的前提基础下,产业跟随策略是否可以带来同样的发展结果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省级区域产业自成体系,彼此之间竞争不多,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不存在太多的交叉,此时其他省级区域的成功经验可以拿来简单复制,从而得到相似的成功结果。但随着产品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产能过剩出现,各省级区域之间面临产业竞争和产品竞争,此时实施产业跟随策略的省级区域的某一产业和被跟随省级区域的优势产业之间是竞争关系,仅仅靠简单复制获得相似的成功结果难以实现。同级官员依靠产业跟随策略的期望收益随着产能过剩的出现发生了改变,但由于产业投资具有一定的资产专用性,且资本由进入产业到产生产能之间存在时滞,这必然导致要素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产业同构现象难以消除。

二、产业同构的演化结果

由于时间长、涉及区域广的产业同构现象只在我国发生,而国内研究中又缺乏关于产业同构演化趋势的推演模型,因此,本文借鉴空间经济学中边界模糊的区域间产业集聚模型(Masahisa Fujita、Krugman、Venables,2013)[2],从产业完全同构的两地区角度入手,利用分岔点讨论产业同构的演化结果。

边界模糊的区域间产业集聚模型存在三个假设前提:一是“两地区之间完全同质,且两地区之间均等分配某种既定生产要素”,当两个地区产业结构高度相似时,就满足了该假设前提。二是“两个要素同质地区,生产要素份额各自的变化(增长/减少)主要取决于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流动”,这将生产要素集聚看作由一个地区流向另一个地区的过程,符合现实产业情况。三是“引导要素流动的力量有两种:向心力和离心力。当一个地区的产业间关联效用越强时,向心力越强,要素就向该地区流动;当一个地区的要素的不可流动性越强时,离心力越强,阻碍了要素向该地区的流动”。产业内关联效应被解释为向心力放之四海而皆准,而要素的不可流动性原意是用于解读国家间的要素流动受限。就我国现实情况而言,阻碍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和阻碍资本流动的地方保护主义也可以简单适用于此模型。因此,这些假设前提也适用于我国区域间产业同构的演化结果分析。

由于两地区完全同质,因此原模型设定了简单奇函数说明临界点情况,以符合要求的最简单的奇函数进行平移,设定为:

在模型中,两地区间始终维持着一种竞争关系。在导致产业集聚的随机扰动出现之前(A<0),生产要素收敛于两地区间的对称均衡(λ=0.5),如图1中OC段所示,此时两地的产业是同构的,彼此均不占据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但当随机扰动出现,两地间对称均衡被打破,某地表现出些微的竞争优势(A>0),分岔点由此产生,并在分岔点后表现出集聚优势、劣势逐渐明显的连续变化,生产要素倾向于向优势地区集聚,优势地区的生产要素份额增加并不断自我强化(λ>0.5,并表现出逐渐趋于1的过程),如C点右上方图像所示。与此同时,劣势地区生产要素份额下降,产业衰退或迁移(λ<0.5,并表现出逐渐趋于0的过程),如C点右下方图像所示。

图1 区域性产业同构的演化趋势示意图②

因此,在区域间产业同构的演化趋势中,两地间产业完全同构的现象必然以优势地区的产业集聚和劣势地区的产业衰退为最终结果。当然,现实生活中的产业同构情况更加复杂,但理论结果也可以推广至产业同构的多个地区,即多个产业同构的地区长期来看,必然出现一点集聚和多点衰退的不良结果。

由此说明,区域性产业同构的现状不可持续,考虑该现象的成因并对现实条件下的区域间政府行为进行模拟,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导致区域性产业同构现象出现的主要约束,也可以得到打破约束条件的方式,从而得到一些化解当前区域性产业同构的具体方法。

三、区域间政府行为模拟

在已有的关于区域间政府行为和产业同构的研究中,由于实证数据的难以获取,常见的方法是引入博弈思想,将参与区域间竞争的政府部门简化为博弈过程中的两个具有同样偏好、二元选择和期望收益的参与者,在此基础上讨论参与者不同行为的收益并进行比较[13][15]。但由于政府之间的产业跟随策略往往导致囚徒困境的出现,而只有两个参与者的博弈过程一旦陷入囚徒困境便难以解决。因此,本文引入一致条件下的多人囚徒困境(MPD)博弈(Schelling,2013)[12],讨论同级政府间的产业发展策略和产业同构的不良结果,并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

在产业跟随策略中,囚徒困境之所以成立,前提假设是同样的策略总会带来同样的结果,因此无论对手选择什么,跟随的产值风险总是更低(刘瑞明,2007)[14]。假设存在有横向竞争关系的n个地区政府部门均满足以下条件:(1)每个政府部门之间具有同样的偏好、二元选择(独特—创新型发展;跟随—复制型发展)和收益。(2)无论一个政府部门选择什么,其他同级政府部门“不偏好”的行为选择越多,该政府部门的收益就越大。(3)存在边界值k,如果大于等于k的政府部门选择了不按偏好行动,剩下的选择按偏好行动,则选择不按偏好行动的政府部门各自获得的收益将大于所有政府部门都按偏好选择时各自获得的收益。但当不按偏好行动的地区小于边界值k时,这些政府部门获得的收益小于所有政府部门都按偏好选择时的个体收益,如图2所示。

图2 一致条件下的多人囚徒困境示意图③

在产能不足时,政府部门如选择“跟随”行为,复制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会获取同样的固定收益;如选择“独特”行为,创新型发展存在不成功的风险,预期收益低于“跟随”行为的固定收益。因此,在图2中以跟随曲线OA代表政府部门“偏好”的行为选择,以独特曲线BC代表政府部门“不偏好”的行为选择,OA高于BC。选择“不偏好”的政府部门数量以横轴上任意一点与左侧端点的距离来表示,即如有g个政府部门选择了“独特”行为,则选择“跟随”行为的政府部门数量为n-g,单个政府部门的收益按照不同的行为选择分别以EF线和跟随曲线OA、EF线和独特曲线BC的交点进行表示。

可以看出,虽然g个政府部门(g>k)选择“独特”行为时,会使这些政府部门的个体收益均高于所有政府部门都选择“跟随”行为时的情况,但此时其他选择“跟随”行为的政府部门显然收益更高。由于政府区域间晋升具有“零和博弈”的竞争特点,因此只要存在“搭便车”的情况,任何政府部门均没有选择“独特”行为的激励,即所有参与区域间竞争的政府部门都会选择“跟随”行为,纳什均衡必然收敛于O点,每个政府部门均陷入被动的囚徒困境,区域性产业同构由此产生。

将博弈模型的约束条件对应现实情况,打破囚徒困境有两个方向可以入手:(1)改变“零和博弈”的晋升机制,(2)改变参与者行为的期望收益。前者涉及现有制度改革,因此并不容易,本文主要讨论区域间政府行为期望收益的改变。产业同构的演化趋势指出,多个产业同构的地区长期必然收敛于一点集聚和多点衰退;对应现实,产能过剩的出现意味着多个区域中的产业开始竞争,此时分岔点出现,政府部门的产业跟随策略不再有效,对成功案例的模仿学习只能加重产业的同构趋势,而无法带来同样的产业发展结果。随着产能过剩的不断严重和区域间竞争的不断深化,选择复制型发展的“跟随”行为的期望收益逐渐下滑,并逐渐低于选择创新型发展的“独特”行为的期望收益,在图2上表现为跟随曲线OA逐渐下移至O′A′。当区域间政府部门对收益变化达成共识之后,各地区必然会以创新型发展对复制型发展形成有效替代。但由于MPD模型要求每个政府部门存在相同的偏好、二元选择和收益情况,虽然政府部门选择“独特”的预期收益优于“跟随”的预期收益,政府部门均选择“独特”行为,纳什均衡收敛于C点,但无法解释现实情况中不同的“独特”行为带来的收益差异现象。

在理想化模型中,完全相同的产业结构带来了一致性的产业同构;但在现实中,产业同构的多个地区存在着先天的资源禀赋差异与配置效率区别,当这种差异被地方政策进一步强化之后,多方区别便极其明显。这样的理论结果会怎样影响政府部门的区域间行为呢?由于此时已不存在囚徒困境,本文沿用传统的两部门博弈模型,约束条件的改变影响了策略的标准化收益(如表1所示)。

如果地区A和地区B均选择了“独特”的创新型发展行为,即分别发展具有优势的产业,两地产值必然不同,定义为(a,b);如果地区A和地区B均选择了“跟随”的复制型发展行为,则双方产值关系不确定,定义为(c,d);如果地区A选择“独特”而地区B选择“跟随”,则地区A可以按照自身特有的资源禀赋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地区B的产值一定不如地区A,定义为(a,a-);如果地区B选择“独特”而地区A选择“跟随”,则地区A的产值一定不如地区B,定义为(b-,b)。

表1 两地区产业发展博弈图

将“独特”行为和“跟随”行为的政府部门收益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地区B选择“独特”,地区A选择“独特”产生风险(a>b或a<b),选择“跟随”必然受损(b-<b);如果地区B选择“跟随”,地区A选择“独特”产生优势(a>a-),选择“跟随”产生风险(c>d或c<d)。此时对于双方参与者而言,“独特”是最优行为,而“跟随”行为被舍弃。

由此可知,各地区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自己已有产业上的各种条件,不具备明显优势时,要考虑是否具有创新性条件。同样的产业条件和政策不足以成为地域竞争优势,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也已不再可取,因为其无法在竞争中获益。虽然在官员竞争的“零和博弈”体制条件下,各省域可能仍然难以实现区域间的合作,但产业同构和产能过剩必将得到有效缓解。

在现实中,选择创新型发展行为的地区产业规划确实收到了好的效果。在“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只有安徽“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发展公共安全产业,原因自然是安徽拥有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安保类科技资源禀赋支撑:“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电集团38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加快交通安全、生产安全、反恐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领域技术成果产业化。”安徽合肥的公共安全产业产值在2012年便超过了200亿元。

而选择复制型发展行为的地区产业规划结果并不理想。以汽车产业为例,从“九五”计划至“十二五”规划,汽车产业频繁出现在各省级区域的产业规划之内。此处选用了1995年以来汽车产业产值在百亿元以上的8个省级区域④,按照1995年产值由高向低排序(见图3中图例顺序),观察2013年的产业发展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各省级区域的资源禀赋条件不同,即使初始产值差距不大,同构的产业也无法得到同样的产值结果。如果政策制定者清楚这一点,在制定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时就必然会明确选择该地区汽车产业中具有确定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发展方向。

图3 1995年以来汽车产业百亿元以上产值省级区域发展趋势图

需要注意的是,国内产业同构的结果是大量资源禀赋被用于重复建设,而产业竞争并不止发生于国内各省域之间。经济全球化把产业集聚范围推向了无边界的全球化,全世界各地的汽车产业之间同样面临竞争。我国高度同构的汽车产业在全国遍地开花,资源禀赋分散、浪费,导致在全球化竞争中不占优势。虽然2015年我国汽车生产和销售的数量已经分别达到2450.33万辆和2459.76万辆,连续7年全球第一,但整车出口量仅仅75.5万辆,增速比去年同期降低20%,出口全面遭遇瓶颈,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汽车产业当今的国际竞争劣势和国内产业同构的弊病之深。

四、结论

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产业同构的历史进行回顾,对其演化趋势和政府部门的横向行为进行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一)我国现时期的区域性产业同构现象客观存在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各地区产能不足,产业同构的政策安排有利于促进区域间成功经验的借鉴,有效地解决了市场供不应求的困境,也使各省域出现了很多的自有品牌;但在区域性产业竞争出现之后,引发了由“九五”时期一直至今的产能过剩问题。

(二)区域性产业同构现象迫切需要改变

空间经济模型指出,产业同构本身会导致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而消除的理论路径收敛于某一地区的产业集聚和其余地区的产业衰退。因此对区域性产业同构的放任自流并不可取,迫切需要政府部门调控干预,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缓解并消除产业同构现象。

(三)产业的创新型发展是消除产业同构的主要路径

博弈模型和现实案例均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地区要在产业集聚中获取优势,必须选择创新型发展(选择复制型发展将陷入同质化的产业竞争,进而带来产业衰退),政府部门应出台鼓励产业创新的相关政策。但需要注意的是,产业竞争来自于全世界,创新也是就全世界而言,这就要求地区间通力合作,政府要尝试改变官员“零和博弈”的晋升激励,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四)产业的复制型发展存在改良空间

与产业跟随策略的原始思路不同,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前提条件下,复制优势地区的先进经验并不能得到同样的成功结果,但先进经验仍需借鉴,只是借鉴时必需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进行创新,依靠新思路来获取新方向上的产业集聚优势。在制定具体产业政策时,地区政府部门需要综合考虑,并在每个层级上贴近现实,以降低政策一统性与执行过程灵活性之间的组织学悖论的发生次数(周雪光,2009)[16]。

注释:

①“十五”计划至“十二五”规划中产业数据来自国家和各省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由笔者自行整理。

②图1中实线代表稳定均衡,虚线代表不稳定均衡。

③图2中曲线只是为了说明收益关系,不讨论复杂的外部性收益现象,因此采用了最简单的平行线形式。

④“九五”计划中汽车产业产值为百亿元以上的省级区域有10个,其中重庆1997年确立为直辖市,缺少1995—1996年产值数据,四川在“十五”计划中未选取汽车产业,因此这两个省市被排除。

[1]龚雯,等.开局首季问大势——权威人士谈当前中国经济[N].人民日报,2016-05-09(1).

[2]藤田昌久,保罗.R.克鲁格曼,安东尼.J.维纳布尔斯.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梁琦,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王筱惠.对解决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的一点看法[J].计划工作动态,1987,(12):17—18,24.

[4]劳苑.地域结构趋同的成因与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1993,(6):95—103.

[5]世界银行.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主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6]胡鞍钢,鄢一龙,吕捷.从经济指令计划到发展战略规划:中国五年计划转型之路(1953—2009)[J].中国软科学,2010,(8):14—24.

[7]张茉楠.治理中国式产能过剩[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3,(16):20—21.

[8]张长春.“九五”各地区支柱产业选择情况——各地“九五”计划比较分析报告之一[J].中国投资与建设,1996,(8):35—36.

[9]周熙檀.高新区陷入产业“雷同”魔咒[N].中国科学报,2012-01-14(B1).

[10]王松青.产业同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1989,(4):42—45,11.

[11]刘光杰,胡艳超.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层思考[J].江汉论坛,1992,(5):25—30,40.

[12]托马斯.C.谢林.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M].谢静,邓子梁,李天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3]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J].经济研究,2004,(6):33—40.

[14]刘瑞明.晋升激励、产业同构与地方保护——一个基于政治控制权收益的解释[J].南方经济,2007,(6):61—72.

[15]周国富,陈玲.市场化进程中的产业同构演化趋势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5,(6):51—54.

[16]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J].开放经济,2009,(12):40—55.

责任编辑 凌澜

F207

A

1007-905X(2016)10-0056-06

2016-07-30

1.杨秀云,女,陕西澄城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产业发展与公司战略、产业发展与企业成长、产业分析等研究;2.赵科翔,男,河南开封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产业发展、产业集聚等研究。

猜你喜欢

区域间同构政府部门
巧用同构法解决压轴题
指对同构法巧妙处理导数题
同构式——解决ex、ln x混合型试题最高效的工具
宁波民生e点通:网友与政府部门沟通的“双线桥梁”
常喝茶减缓认知能力下降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第二批清理规范省政府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的决定
浅谈在政府部门推行绩效文化的作用和途径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特征及驱动因素——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多自由度行星轮系机构拓扑表示与同构判别
外电入鲁后山东电网与互联系统区域间功率交换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