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学业导师制度的实践与探索
2016-12-19刘艳
刘艳
摘要:学业导师制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决定其导师制度的实施要有鲜明的群体性特征。要提高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突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就需要在指导主体、指导方式以及激励制度等多方面具有特色。本文在两次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导师制度实行两年以来的经验,希望为独立学院导师制度的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业导师制度;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112-02
独立学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群众首创精神的新型办学模式,是把普通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管理模式同具有充裕的资金和办学热情的社会力量相结合的产物。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66所,其中北京有5所,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为:思想上求上进,但个性较强,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好;综合素质较高,但文化基础、学习习惯和自觉性较差;社会活动能力强,但自信心不足;家庭条件优越,人生选择定位较高,对生活的期望值较高,但勤奋不够,学习进取心不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眼高手低”。到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实施本科导师制的高校已超过170所[1],而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实施该制度的空间很大。我国高等教育教学遵循着先基础知识后专业知识的教学规律,对学业导师制度起到的引领作用提出挑战。独立学院导师制度的引入仍然是一个新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照搬,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于2014年在14级和15级新生中实施了《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学业导师制实施意见》,作者分别在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和2015—2016年学年第二学期进行了学业导师工作测评问卷,取得了较明显得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不足。本论文就对我校在实施的学业导师制度进行分析和总结,并提出可操作的改进方法,希望对今后独立学院推进学业导师制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学业导师测评问卷分析
测试问卷围绕着9个问题展开,两次测试形式不同,但内容相同:其中,前7个问题关于学业导师工作职责设置,第8个问题是学生对学业导师工作的整体满意度,第9个问题是学业导师的指导次数。9个问题均采用1—5分的打分制,满分为45分。另设置两个开放题,分别是学生在学业导师工作中的最大收获以及最期望获得的帮助。
测评结果如下:
2015年3月17日为第一次测评时间,全体2014级学生在实验室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上机问卷测评,共981名同学参加测试。735份可明确统计学业导师姓名的问卷拿到69个有效样本学业导师。从问卷结果来看,读书指导得分最高,为4.36分,从座谈会上获得的信息来看,学业导师大多对学生进行了读书指导,并列出推荐书目;关于学业导师的指导次数得分最低,为4.09分,表明学业导师需增加师生交流的次数。
2016年5月30日至6月10日为第二次测评时间,以纸质问卷的形式,共有635名同学参加测试,573份可明确统计学业导师姓名的问卷得到56个有效样本的学业导师。从总体上看,学生对于学业导师工作的评价是比较满意的。从两个主观题的测评结果看:较多的学生表示,学业导师对学习方法指导和培养习习惯方面较满意;关于学生最期望得到的帮助,大多学生表示希望多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生涯规划。从635份问卷的数据来看,得分最高的题目是帮助了解培养方案及学分构成,为4.04分;得分最低的题目是关于学业导师的指导次数,为3.55分。
二、我院学业导师工作测评问卷分析
两次调查结果表明:9个题目得到满分5分的比率都在60%以上,说明学生对学业导师的整体工作基本满意。但两次测试的结果对比都有下降,原因如下:
1.导师对学生的约束力薄弱。在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度的规定中,缺乏对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方面的规定。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高级导师摩尔认为,牛津大学导师制成功的原因有三:关注学生的个体、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对待知识的独特态度[2]。学业导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导师与学生的合作和互动,若学生不参加活动,就难以起到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作用。
2.导师数量不足,指导学生人数过多,学业导师指导积极性不高。我院一个学业导师指导学生人数平均为21.86个,导师的指导质量势必会大打折扣。正如伯顿·克拉克指出“导师制实质上要求一个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从形式上依赖于较低的师生比例,该制度本质上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3]。实施学业导师制度,导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而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定位不准,自我管理能力弱,若师生比例差距过大,导师指导力会降低。
3.指导年限过短。一般性本科高校,包括我院,学业导师的指导对象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时间为两年;面临专业课和就业的选择的大三和大四学生,则无人指导,处于指导空期。第二次测评时间为两年学业导师指导的结束期,大多学生表达出对学业导师延续的期望性。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现象普遍,因此延续导师指导年限非常有必要性。
4.激励制度不够完善,导师积极性不高。我院的导师激励制度中,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两个层次,责、权、利不明晰。学院应重视学业导师的“过程指导工作”,将指导实效和工作量投入相匹配,赏罚分明。
三、完善独立学院导师制的措施与对策
根据独立学院师资力量和学生结构的特点,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1.实行导师多元化。为弥补师资不足,可从社会中选聘企业中优秀人士作为导师。导师的指导内容包含“培养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场优秀人士的指导更具有说服力和亲近度;也可从外校引进导师,丰富指导资源,导师之间形成良好的竞争平台。
2.增加师生互选环节。学生选择心仪的学业导师,会积极地配合导师工作;导师公布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互选环节可大幅度提高指导质量,兴趣相投,学生更具学习动力,能够好地践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3.指导方式多元化,延长指导年限。为解决指导空期,学业导师制度将延长到四年。如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学业导师、专业导师和宿舍导师”相结合的方式;西安欧亚学院于2011年制定和实施了“四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其他高校的成功方法为独立学院提供了借鉴。
4.完善激励制度,建立学业导师的监督机制。将导师的聘任、培训和考核工作落到实处。坚持以学生指导的实效性为导向,在核发指导工作津贴时,实行“优劳优酬”,要充分考虑到独立学院在运行模式、教学与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与普通院校间的差异。独立学院要制定操作性较强的职责内容和量化标准,确保责任、权力和利益明晰,贯彻实施学业导师制度。
参考文献:
[1]陈剑.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模式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3,(1):5-7.
[2]彭延红,秦宝荣.本科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与经济,2010,(6):51-54.
[3]蒋喜锋,刘小强.矛盾与出路:地方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