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工作精细化

2016-12-19王晓明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关系

王晓明

摘 要: 小组工作是以小组或团体为对象,通过为组员提供服务来解决其问题,促进发展和社会化。目前社工服务小组,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化,即“为了活动而活动”,小组局限于活动的简单叠加。作为社工服务开展的重要形式,小组活动应该找到其自身发展的精细化道路,而聚焦“此时此地”就是一个很好的把手。在对相关概念梳理的基础上,回答了为什么要利用小组中的此时此地,以及怎样利用此时此地,并对如何帮助案主将小组中所得应用于现实生活做了介绍。

关键词:小组工作精细化;此时此地;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6003605

一直以来,社会工作本着“助人自助”的原则,以追求案主作为“人”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化的实现为终极目标。我们认为,当案主有被“助”的需要之时,也就是其关系出现问题、无法自我修复、阻碍其自我实现和社会化的时候。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在实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小组工作的开展不应该限制在“为活动而活动”,而应该找到自己发展的“精细化”道路。而在小组活动中关注“此时此地”可以成为小组活动精细化的一项选择。小组中的“此时此地”是与“彼时彼地”相对应而存在的。小组中的“此时此地”是与“彼时彼地”相对应而存在的,是由美国著名团体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在团体心理辅导中提出的。[1]组员通过“此时此地”真实地呈现人际互动的状态,通过当下觉察各自的模式。在小组中关注“此时此地”就是为了关注“关系”。 本文将探讨“此时此地”技术在小组工作中的运用,帮助组员去察觉其关系及关系模式。

一、相关概念

(一)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是社会分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以“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2]

精细化管理是管理学领域的一种技术方法,王思斌在第二届学校社会工作暨第三届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提出“社会工作精细化道路”。本文所探讨的小组工作精细化是题中应有之义,即建立在常规小组各项工作基础之上,并且能够引导案主进行深度思考,对其行为本身进行深度挖掘,使小组更为深化细致和深入,这是一种真正能够给案主带来成长的小组。

(二)此时此地

此时此地是在治疗地(在办公室、在关系中、在“你我之间”的空间内)且在治疗当时发生的事件[2]。基本上是一种非历史性的角度,不强调(但并非抹杀)来访者的生活历史和事件的重要性。“此时此地”是与“彼时彼地”相对的,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已经被解读,带有个人主观倾向,是不可能被复原的,现实发生的是最真实的。小组工作中的“此时此地”,即不想在辅导时空内(当下小组中)处理历史,小组工作者要做的是通过对当下小组活动的观察,来得知小组成员的历史。

(三)关系

在中国,“关系”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词汇:它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对有关事物的影响或重要性,原因、条件,关联、牵涉等。[3]当关系被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学术研究时,一般用的是上面第二种含义,即把它看作是人和人之间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对双方或多方都发生影响的“心理连接”[4]。

人是关系性存在的,而关系是情感,情感都是因事而生的,所以是通过事来理解情。这里要谈的“关系”,包括小组建立的关系、小组中导师与组员之间的关系、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导师之间(主辅)的关系,以及在整个小组过程中表现出的关系模式。小组工作必须做到关系层面,才是小组的目标,而建立关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处理关系。

二、为什么要利用此时此地

在小组中,欧文·亚隆不强调生活历史和事件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当下、过程、结构和关系[2]。这都是我们整个小组过程呈现出来的东西。对“此时此地”的利用,是建立在以下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首先是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其次是小组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微型社会。

(一)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梁漱溟在谈到中国社会的“本位”问题时提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也是关系本位,“伦理本位者,关系本位也” [5]。米切尔说:“只有在人际关系、过去和现在的织绵中,才能真正理解一个人”[6]。著名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隆有两个座右铭,其中一个是“关系产生治愈”,关系本身对来访者的重要治疗作用甚至超越了治疗师的理论取向。[7]2

对于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者来说,人际关系具有无可非议的重要性。从任何一个专业取向出发,社会动物都是我们的内在本质,我们周围的人际环境,包括家庭亲人、学校里的老师同学、朋友及伙伴们,都对我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的生成很大程度上构建于生命中重要他人对我们的评价。

人是关系性存在的,即人是存在于关系之中,由所有的关系决定。小组成员参加到小组中,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障碍、痛苦,不能与人建立健康正常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关系的产物,成长受阻源于关系障碍,复原成长前提是移除关系障碍,而小组中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帮助组员移除满意关系中的障碍。

(二)小组是一个微型社会

一个没有各种条框边界限制,能够充分信任、以自然不防御的方式自由互动的小组,能够很快发展成为一个小组成员积极参与的社会缩影。有充裕的时间让小组成员相互认识,熟悉环境。那么他们将成为自己,小组中的互动也会像他们跟社会中现实其他人的互动一样:自然情感流露,表现出自己惯有的日常的人际关系。

随着时间推移,小组就是一个模拟的、缩影的社会,小组成员不可避免地将自己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模式带入缩影,即日常生活中的人际问题会通过“当下”,通过此时此地表现出来,呈现给组员和小组工作者,并渗入到彼此的关系之中。而这些适应不良的人际关系模式,或者说 “盲点”,往往是其自身没有察觉到的。所以,关注此时此地的缩影就是关注组员的生活状况,小组工作者的任务是通过“此时此地”让组员察觉到其关系模式。

组员在小组中可以得到彼此的情感支持,获得认知的调整,得到相应的行为训练和能力的提升,进而延伸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微型社会”实际上是将抽象的大社会具体化,就是眼前的此时此地的社会缩影,存在着由近及远、由小见大、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

三、利用此时此地察觉关系

总的来说,人的问题其实很多是关系问题,而关系问题总会在治疗中的“此时此地”表现出来。利用“此时此地”是为了察觉关系,而察觉关系是为了修复,即用关系来修复关系。[8]

(一)对内容的解读

小组工作者或小组导师需要对小组内容精心解读。内容指的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指事物所包含的实质性事物,内容是由口头述说的清晰的字句、实质的论点和所引用的论据所构成。这里的“内容”指的是小组成员的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自己的经历以及在小组里讨论的话题等。

寻找“此时此地”的对应事件。小组导师在小组工作中要一心三用,即,倾听内容、寻找模式、观察过程。一是听组员说什么,保持高度的专业敏感度,去倾听每句话的内容,才能够给予及时的回应。二是在谈话内容的基础之上,思考这些内容所呈现出的模式,以及模式背后是什么。三是用来观察所有的小组现场的过程。准确及时地寻找“此时此地”的对应事件,就是找到组员生活中的非适应交往,在“此时此地”的对应表现,也就是组员把日常生活中与其他人生态互动的模式带到了小组,带到了与导师和组员的交互之中。那些经常反复出现的、固着在组员身上的特点,便是其“模式”。

鼓励组员自我暴露。自我暴露毫无疑问是小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推动组员关系的进一步建立,以及彼此得到更多的分享和成长。当然,自我暴露是建立在小组真诚、足够安全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组员的自我暴露,既要关注内容又不能忽视过程。暴露分为纵向和横向,纵向暴露,指的是对所暴露内容的深层次暴露;而横向暴露指的是对暴露行为本身的暴露。小组导师积极引导组员自我暴露,进行情感表达。只有组员做充分的自我暴露,小组导师才能够就暴露内容进行情感分析,做深度剖析和进一步的挖掘。

(二)对过程的关注

过程,是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与整个小组过程阶段。小组的过程是与小组内容相对的,指的是小组活动发展过程中所经过的程序与阶段,主要表现为呈现出的关系或者结构,代表小组互动关系的本质。小组导师不仅仅要关注内容,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组员“如何”“为何”表达这样的内容并且用来阐释其与他人关系状况。在整个小组中,内容是血肉,而过程就像是骨骼,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小组。

利用“此时此地”,增强敏感度①。小组想要深耕,必须能够发现组员现实生活中的人际问题在小组中对应的“此时此地”,即小组导师要学会“聚焦”。其中一个重要的技术就是增强敏感度,这表现在小组过程的始终。如果小组中一些重要的事情被有意地回避了,那么其他重要的事情也都会被回避掉。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内部世界,所以同一个刺激对不同的人具有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小组的每时每刻都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应增强敏感度,关注组员是如何跟世界发生关系的。

对过程的关注,始于导师对小组互动中主线的理解。随着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小组的互动和对小组互动的澄清,小组导师可以协助小组聚焦于不同的方面。此时,小组导师的选择应该以小组的主题需要及组员的成长需求为导向:关注此时此地,寻求“当下”感受的需要。通过体验式的学习,导师引导小组成员觉察,并且把观察到的这个过程,用自己的视角反馈给组员,引导并帮助组员去觉察过程背后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模式以及整个小组的关系模式。

(三)重要资源——小组工作者

社会工作有着自己专业的价值观、价值理念和专业伦理,实践中也在不断探讨总结,怎样借助于工具和各种技术使服务更为标准和完善。但是很多时候,专业工作者忽视了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小组中导师最宝贵的资源——那就是社工自己。在小组过程中,小组导师要摒弃流水线式、程序化的处方,积极地创造一种人性化的氛围。

真诚和适度的自我暴露。真诚是人性的解放,是一门超越科学原则和客观分析的“艺术”。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里这样总结:“我尽最大的努力去建立关系,我决意以诚相待,不千篇一律或墨守成规,不掩饰自己,不炫耀自己的文凭、专业学位和奖项,不让自己不懂装懂,不否认自己也会被存在的困境困扰,不拒绝回答问题,不躲在角色后面,最后,不隐藏自己的人性和脆弱”[9]。社会工作服务强调“专业关系”,它建立在积极主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10]建立真诚的关系本身就是要求小组导师放弃行使神秘和权威的权利,避免采用事先已经建构好的技术,尽量使小组导师的选择出于小组情境当时的要求,真诚地与组员一起探讨所面临的难题和人生困境。真诚也意味着自我暴露,小组成员情感表达下隐藏丰富信息,需要小组导师明智和适度的自我暴露来开发。 定格“此时此地”为中心,有利于创造一个安全和开放性的小组环境。

感受“你”的“感受”并适度表达。感觉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小组导师在小组当下的感受是无价的资料。小组过程中,导师与小组成员、组员彼此之间存在着交互,而每一个细节都隐藏着丰富的信息。在互动环节中,如果小组导师感到进入“困境”之中,那么首先要做的是察觉自己,是不是自己的“盲点”影响到组员并影响了对小组的察觉。如果不是,则去察觉组员的交互,通过“此时此地”及时准确地找到其关系模式,并以适度的方式表达,使组员有所察觉。学会以一种关怀和组员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评论,在陈述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适度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指责组员做了什么。

四、从“此时此地”走向“生活现实”

欧文·亚隆说,处理“此时此地”永远比处理更为抽象的或者更为追溯性的事件令人兴奋。[1,6]亲身参与到与他人的交互中,观察和分析这一交互过程,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最好的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行为、觉察关系、觉察自己与人相处的关系模式。“此时此地”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二者的关系近与远、小到大、由具体到抽象的关系。②

教授共情鼓励组员承担责任。共情是社会工作者一个重要的专业品质,同样的,小组导师帮助组员发展对他人的共情能力也十分重要。运用“此时此地”的一个假设就是小组成员缺乏成功发展和维持令人满意关系的能力,也就是不能够与他人的情感和经验产生共情。“此时此地”作为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为组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体验共情的场所,而小组导师则扮演了生活中“重要他人”的角色。“你无法教会别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发现! ”这一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助人自助”。[11]帮助组员对小组导师共情,帮助他们自动探索,学会从别人的窗口看问题的能力。把这种能力延展到现实生活中去,延伸到生命中其他重要他人。

鼓励组员承担责任。人在困难和挫败面前,往往偏向于寻找造成此结果的外因,很少反省其内因,而这样不利于行为的改变。所以,小组导师必须帮助组员把注意力聚焦于自己,鼓励组员承担责任。在小组的“此时此地”追踪组员人际角色的形成:帮助组员察觉其他组员对其行为的看法,了解其他组员如何感受其行为,观察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其他组员对其看法,最后察觉上述如何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感受。只有组员意识到他们自身对自身的痛苦负责,才会觉察只有自己可以改变处境,才能把小组习得的拓展延续到现实生活中去。

小组作为生活的预演。“社会缩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组外的行为会在小组内呈现,而且组员也会把小组学到的行为带到社会环境中。为了小组建设的需要而营造的亲密关系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所以小组并不是生活的替代品,而是作为生活的预演。小组中所有的行为改变都是为了培养组员适应现实生活的能力。在小组结束后,最重要的就是帮助组员完成与小组及组员的分离,把小组里获得的改善和提升迁移到现实生态环境中去,积极鼓励组员在家庭、工作和社区等社会环境中实验新的行为,实现适应性良好的循环。

①②引自第二届学校社会工作暨第三届青少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田国秀教授主持的小组工作深化工作坊讲话。

[1]欧文·亚隆.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M].张怡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60.

[2]王卫国.姚士洪.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石油科技论坛,2010(4):37-40.

[3]庄贵军.关系在中国的文化内涵: 管理学者的视角[J].当代经济科学,2012(1):18-28.

[4]李春苗.关系协调与冲突解决[M].广州: 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2.

[6]欧文·亚隆.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李鸣,李敏,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17.

[7]乔塞尔森.在生命最深处与人相遇[M].王学富,王学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8]梅兰妮·克莱因, 琼·里维埃.爱·恨与修复[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59.

[9]欧文·亚隆.直视骄阳[M].张亚,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210.

[10]向羽.如何做好“深度访谈”——将社会工作技巧应用于访谈中[J].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15(1):55-62

[11]裴振奇.任务型小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探究[J].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5,15(6):77-83.

(文字编辑:邹红 责任校对:徐朝科)

猜你喜欢

关系
商业保险与信用担保关系问题研究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浅论企业文化建设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措施及其创新
施工项目管理与项目成本控制关系的分析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