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戏剧空间设计:当中国传统戏剧遇上虚拟现实技术

2016-12-19王妍胡华华李晞睿

文艺评论 2016年12期
关键词:全息虚拟现实戏剧

○王妍 胡华华 李晞睿

虚拟戏剧空间设计:当中国传统戏剧遇上虚拟现实技术

○王妍 胡华华 李晞睿

中国古典戏曲——也即中国传统戏剧,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古希腊戏剧与印度梵剧成熟早但却后继乏陈,而中国传统戏剧自公元10世纪成熟至今,始终活跃在中国文化舞台,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艺术形式,不仅是中国的“国粹”,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然而,近现代以来,在西方戏剧及其舞台技术的影响下,特别是当下“视觉转向”的“图像时代”,中国传统戏剧程式化的表演形式、极简式虚拟化舞台空间,及其需要观众意象建构、信息补偿的审美接受方式,显然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追求“感官盛筵”的审美需求。

因此,如何既保留中国传统戏剧的艺术形式及其独特品质,又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和体验模式的变化,特别是让青少年群体热爱并传承传统戏剧艺术,使宝贵的国粹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播、传承,是我们当代人无法回避的历史课题。

令人兴奋的是,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传统戏剧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最突出的特点,是戏剧表演的虚拟性。这种独特的审美特性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演员表演的程式化,一是戏剧舞台的虚拟化。“一桌二椅”式虚拟化的舞台空间中,以演员动作为肯綮绵延展开的戏剧意象空间,是中国传统戏剧最美的创造,这也正是数字技术可以大显身手之处。

一、虚拟戏剧空间:中国传统戏剧的“虚拟现实”

1.想象性:中国传统戏剧的物理空间的虚拟现实

中国传统戏剧空间由表演场所和舞台布景两部分构成。最初,戏剧表演于“勾栏瓦舍”,如图1、图2,即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①舞台一面为背景,三面为围观的观众。在这个一面封闭三面开放的狭小场所中,舞台采用了最为经济的“一桌二椅”简约布局。

图2 宋代瓦子原型

发展至明清,戏剧舞台由三面观转向一面观,观众处于戏台的正面,这也是今天传统戏剧的基本样式,如图3。②但“一桌二椅”的舞台布景直到清末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图3 明清戏楼模型

传统戏剧舞台仅凭“一桌二椅”就表现出无限的可能性。“一桌二椅”,在《汉宫惊魂》中,是刘秀举杯畅饮的宫廷御座;在《长生殿》里,是郭子仪痛斥朝政荒弛、抑郁悲歌的酒楼;在《红鬃烈马》中,是武家坡王宝钏独居十八年的破瓦寒窑……“一桌二椅”可以表示宫廷禁院,可以表示军帐将台;可以表示庵观寺院,也可以表示亭台楼阁;可以表示配楼山岗,也可以表示深闺椒房……总之,凡人物所在客观环境都可包括在“一桌二椅”之内。“一桌二椅”式的舞台空间结构,使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弱化了“物”的因素,强调了“人”的存在。简约、虚空的戏剧表演舞台,为观众创造出极大的想象空间。物理空间提供了想象空间,丰富的想象性建构出戏剧艺术的虚拟现实,这正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2.虚拟性: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空间的虚拟现实

“一桌二椅”式的舞台之所以能够容纳世间万象,其奥妙之处是演员的精湛演技和程式化的表演。中国传统戏剧表演是虚拟的,动作表演不求真实,而是高度提炼、夸张、美化的程式化动作;动作指向并非真实的物质实体,而是某种提示性的事物,如马鞭(代表马)、车旗(代表车)等,这种标志性的事物配以表演动作,形成了独特的虚拟表演形式。如京剧《秋江》(图4)中,舞台上空空如也,无水无船,然而艄公的一支船桨再加上二人飘摇的舞蹈,观众的眼里,便已然是一叶扁舟飘摇于滔滔江水之中;《定军山》(图5)中演员扬鞭在手,三五圈圆场,七八个人排列,便如临百万雄师、铁马金戈、转战沙场;《霸王别姬》(图6)中,霸王慷慨悲歌,虞姬闻歌起舞,观众却仿佛听到四面楚歌,乌骓悲鸣,为英雄扼腕,心灵所受的感动绝不亚于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图4 《秋江》(2005)

图5 《定军山》(2014)

图6 《霸王别姬》(2014)

演员的一字一腔、一举一动,舞台的一桌一椅,都有严格的规定,几乎是一种“凝固”不变的结构。程式化的虚拟表演奠定了中国传统戏剧写意性和虚拟性的基本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戏剧“以虚而用实”的审美观念。③

3.参与性:中国传统戏剧意象空间的虚拟现实

戏剧艺术的核心是人,演员表演,观众观赏,二者缺一不可。观众看戏所欣赏的是出神入化的表演,注意力并不在“一桌二椅”的舞台布景上。演员以“四功”(唱、念、做、打)和“五法”(手、眼、身、法、步)的丰富表演形式和手段,与观众相互配合、彼此默契的“交流”。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所“虚拟”出来的“现实”赋予了观众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审美意象的空间,观众则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演员表演的基础上加以联想、感悟,在脑海里构建出“虚拟意象”和戏剧意境。观众不是孤立的被动的观赏者和接受者,而是戏剧表演主动的“参与者”。

观众的高参与度,使中国戏剧与其他戏剧形式相比,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弹性,打破了舞台时空的限制,给艺术创造带来了表现的自由,也培养了观众的主体性和想象力。中国传统戏剧,是演员的表演和观众的联想共同参与、共同构建、并共同完成的艺术创造过程,是演员和观众二者“互动”的艺术。通过“演员与观众”“演员与舞台”“观众与舞台”之间的交互性,将戏剧凝结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艺术载体。

二、舞台技术:中国传统戏剧的困境与机遇

1.现代舞台技术:中国传统戏剧的困境

中国传统戏剧的舞台技术是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出现的。西学东渐,中国传统戏剧舞台受到了西方戏剧舞台技术的巨大影响。西方戏剧舞台从一开始就注重模仿现实,为了突出视觉效果,古希腊戏剧中就已经有了祭台、山台等立体布景,运用真假透视、光影变化及平面与立体设计相结合,在有限的舞台空间里,创造无限深远的空间效果,甚至出现了“降神器”式的舞台机械装置。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机械动力被运用在舞台布景中,舞台可以灵活地自由伸缩和转换布景;电力及电灯照明技术,为舞台设计又增添了新的审美元素。④1881年伦敦萨沃伊剧院安装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力照明系统,利用超过1150个灯来照亮舞台和观众席。⑤随着电灯和聚光灯的运用,舞台气氛更为逼真,特殊效果更为神奇。受西洋戏剧舞台技术的影响,中国传统戏剧舞台上也出现了“乌云滚滚、飞檐走壁”式的戏剧场景和机关装置。戏曲大师梅兰芳先生在《天女散花》的表演中运用彩色灯光制造出奇幻仙境,在《霸王别姬》中,为了烘托悲凉情景,通过低蓝光制造月色和凄美气氛。⑥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戏剧表演方式和舞台形式的限制,大量使用机械装置和写实布景的舞台技术并未得到长足发展,传统戏剧舞台空间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2.现代舞台技术:中国传统戏剧的机遇

(1)戏剧电影

不与时俱进显然是没有出路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借助电影技术再一次焕发了生命活力。1905年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影片,就是戏剧电影。京剧老生谭鑫培的京剧片段《定军山》被拍成电影,首次将戏曲搬上银幕。1954年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大获成功,黄梅戏剧种自此唱响全国、流传港台。同年,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走出国门,成为新中国最出色的形象宣传片。至2005年,戏曲电影片已达上千部。

戏剧电影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化的电影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突破了舞台的限制,真假景结合,运用电影技巧,在镜头的推拉摇移中绽放别样的色彩。但它绚丽的影像“喧声夺人”,剥夺了传统戏剧欣赏中观众的互动性与参与性,观众只能成为视觉消费者。

(2)多媒体戏剧

戏剧电影毕竟是电影,“演员-舞台-观众”为一体的戏剧艺术形态已经不复存在了。正是戏剧艺术的这一本性,催生了“多媒体戏剧”。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投影、影像运用到舞台演出中,创造丰富的舞台效果,这已经成为当代戏剧的主要舞台模式,大大满足了信息时代大众的视觉审美欲求。2013年中国戏曲学院创作的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上演(图7),⑦随着帷幕的拉开,盛年时期的梅兰芳三维虚拟影像出现在观众面前,只见他身姿飘逸、歌喉婉转、栩栩如生、宛若重生。随后LED屏幕不断变换场景,华清池边山翠峰青、长生殿外明月高悬、马嵬坡上烽火连天……剧场环绕立体音效,将观众引入千百年前的大唐梦境。⑧三维虚拟影像与实体布景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舞台的呈现,延伸了舞台的时空意境,使得传统的戏剧舞台不再局限于“一桌二椅”。

图7 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

然而,多媒体戏剧虽然能够极大丰富戏剧的舞美艺术和布景技术,却也由于过度依赖技术、铺张使用多媒体,使演员的表演反而成了影像的陪衬,导致演员表演过程中,动作与场景的二元性,传统戏剧意象空间随演员表演不断展开、绵延转换的整体性和具身性受到了割裂和破坏。

(3)虚拟现实戏剧

2015年12月,Google文化学院为“戏剧艺术”表演项目建立了可在网页端不借助外接设备实现全景视频播放的网站,话剧、歌剧和芭蕾舞等艺术表演如Google街景的3D全景预览,观众只需拖动鼠标,就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观看舞台演出,犹如在身临现场一般。⑨这启发了新的戏剧形式——虚拟现实戏剧。

2016年,虚拟现实(VR)戏剧成为最新的热点。VR可以将戏曲表演的全景相对完整流畅地记录下来,环境和音效的高沉浸度可以为观众还原传统戏曲的舞台场景。2016年4月,京剧《春日宴》进行国内首次戏曲VR视频录制,力图通过此次拍摄,探讨最新的VR技术与传统京剧表演艺术结合的可能性,为观众打造首例VR版的京剧体验。⑩而英国国家剧院已于同年8月完成了以达蒙·奥尔本的音乐剧《梦幻仙境》为基础的虚拟现实音乐剧,⑪如图8、图9。⑫观众们只要戴上VR眼镜,就进入了一个童话般的动画世界,坐落于云雾里的城堡、五彩斑斓的大蘑菇、郁郁葱葱的森林异彩纷呈,观众好像长着一双翅膀,在辽阔无际的天空自由驰骋,去寻找心中沉睡已久的爱丽丝。

图8 VR剧场

图9 VR音乐剧《梦幻仙境》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将戏剧表演录制成全景视频,观众要借助VR眼镜才能观看虚拟戏剧,将传统戏剧中演员与观众的共同空间一分而二,失去了观众与演员交流的戏剧体验,背离了传统戏剧艺术的“演员-舞台-观众”在场性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那么,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出符合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虚拟现实戏剧?这些问题启发我们,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虚拟现实”呈现在观众眼前,将演员与观众、演员与舞台以及观众与舞台之间连接成为一个艺术的虚拟现实世界,提出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

三、当中国传统戏剧遇上虚拟现实技术

1.虚拟现实技术建构中国传统戏剧空间的可行性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完美呈现传统戏剧的物理空间、表演空间、意象空间。

使用当前最新的VR全景拍摄技术可以完整记录自然场景的信息,辅之以三维建模技术虚拟构建出高分辨率的仿真舞台场景模型元素,运用裸眼3D可触控全息投影技术,将逼真的虚拟场景或人物投射在舞台上,将“一桌二椅”的想象性意象空间呈现为逼真的物理空间。

融合动作捕捉与识别、传感器技术,创建一个仿真式的虚拟戏剧时空环境,构建出戏剧舞台的表演空间。演员在虚拟现实戏剧空间的场景中自由表演,动作捕捉与识别和传感器技术,可以使场景的时间和空间随着演员的肢体动作发生改变,能实现移步换景、景随人动的动态时空影像。

观众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并没有降低,将虚拟戏剧舞台的空间影像延伸到观众席,虚拟戏剧空间的高度沉浸感可以将视觉、触觉、嗅觉等多个感知通道融合从而实现观众可观可感的戏剧空间,这样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戏剧艺术,而且可以身临其境式地参与到戏剧的表演空间中,在仿真可交互的虚拟意境中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戏剧艺术的意象空间变成了可感知的虚拟现实,既满足当前观众的视觉的、快节奏化需求,又保存了中国传统戏剧的“虚拟性”的本质特征。

2.中国传统戏剧虚拟现实舞台空间的技术构建

中国传统戏剧的虚拟现实由物理空间、表演空间、演员-观众交互的意象空间构成。因此,虚拟戏剧空间可以分为虚拟物理空间、虚拟表演空间、虚拟交互空间三个部分,具体的结构流程示意图如图所示:

(1)虚拟物理空间设计

选取符合戏剧场景需要的自然场景,使用立体式全景相机对所选场景中的景物进行多个角度的拍摄,并通过全景融合软件处理素材。如果自然场景无法满足需要,则使用Maya或3DMax等三维建模软件构建戏剧背景所需虚拟场景;然后,在视频后期处理软件中对所准备的三维场景素材进行剪辑与合成,根据不同的戏剧风格进行校色、特效、转场、立体音效处理,创建出物理仿真的虚拟现实戏剧舞台空间。

(2)虚拟表演空间设计

首先,搭建虚拟现实戏剧舞台的全息投影系统。使用四块高清透明的全息投影膜按照与地面成45度角,搭建成一个“金字塔”形状的四面锥,作为透明介质和投影面。然后将四个全息投影仪分布安放在四面锥的四周,并使得每个全息投影仪投射出来的画面与全息膜成45度的夹角,这样通过“Fanta-View Magic Vision”幻影成像技术,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将三维影像垂直于表演区域立体式的显现出来。第二步,通过高速传输数据线将每个投影仪与一台高性能图形图像处理工作站的计算机相连,这台计算进负责将预先制作的戏剧所需要的三维空间场景实时渲染处理并输出到全息投影仪中。最后,将四台计算机与一台控制主机相连接,主机负责四个全息投影的交叉开启与关闭,并监视整个投影输出的画面效果,这样能够实时地渲染输出三维全息的影像,创造出合理的虚拟表演空间。

(3)虚拟空间交互设计

在虚拟舞台空间中所呈现的戏剧场景中,通过交互设计实现演员表演、观众行为等与实时生成的虚拟仿真场景“接触”。

交互设计1:“动-景”转换

Aerial Burton开发的可触摸的全息投影,使用激光对全息影像的成像点进行加电离作用,当手指触碰到全息影像时,全息影像的焦点处的亮度会根据手指的方向和力度发生亮度的增减变化,全息投影系统会感知这种亮度信号的变化,然后将这个变化和触控操作关联起来并改变全息影像的状态。⑬

当戏剧需要转场时,传统戏剧是借助演员的台词和动作表演来实现。而在虚拟表演空间中,使用Kinect摄像头能够获取演员和观众的位置信息,将演员和观众的肢体动作转换成可识别的动作指令,信息经过转换后传输到计算机控制系统中,计算机系统再实时地控制全息投影系统中的影像变化,如图10。例如当演员做开门的动作,全息影像的“门”会应势而开;当观众双脚踏进全息影像的“河流”里,水面激起涟漪,鱼儿会受惊迅速跑掉,仿佛真实的场景一般。实现移步换景,景随人动的变幻效果。

图10 全息影像触控流程

交互设计2:“触景”生情

虚拟现实的戏剧舞台空间能够使演员和观众获得沉浸性的戏剧意境体验。通过多通道感知和动态监测系统,能够将人机交互技术、生理或心理数据传感技术、以及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实现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通道感知的沉浸性的意境体验。如在虚拟的戏剧空间场景中是一片鸟语花香之地,通过多通道感知设备打开空气机根据场景中风向和风力大小将“风”真实再现,微风微微吹过,花朵随风飘动,此时再打开气味包裹,花香会随着风力的方向四处发散,演员和观众都能体会到一股微微的花香轻轻地吹过脸庞。演员和观众可以在这种场景中调动多种身体感官,沉浸其中,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和感受到戏剧艺术的意境。

结语

挖掘中国传统戏剧的本质特征,把握传统戏剧艺术的精髓,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赋予传统艺术以新的活力,是传承传统戏剧艺术的必由之路。虚拟戏剧空间设计,使得观众不用借助VR设备即可实现戏剧观赏,这种自然的观赏方式能够极大还原中国传统戏剧的独特魅力。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虚拟戏剧空间使观众“入戏”,看戏、听戏、知戏、感戏,观众、演员、舞台都融为一体,在这样的虚拟戏剧空间中,虚实相生,包纳万境。虚拟戏剧空间是戏剧艺术在物理空间和戏剧意象空间的拓延,当中国传统戏剧遇上虚拟现实技术,这也许正是中国传统戏剧发展、传承和创新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①吴悟《宋元的商业剧场——瓦舍勾栏》[J],《文史知识》,1995年第12期,第111页。

②吴金宝《中国古代剧场之演变》[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67-68页。

③吴帼屏《论中国古典戏剧的“虚”与“实”》[J],《中国文学研究》,1997第2期,第52-57页。

④⑤郑国良《图说西方舞台美术史:西方舞台美术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年版,第421-423页,第425-427页。

⑥李文《戏曲与话剧舞台灯光形式创新的研究与探索》[J],《艺术科技》,2013年10期,第48页。

⑦国戏《中国戏曲学院演出〈梅兰霓裳〉图片选》[J],《戏曲艺术》,2013年第2期,第131页。

⑧贾荣林《古韵和鸣——梅兰霓裳的视觉传达设计》[J],《中国美术》,第2013年第6期,第100-102页。

⑨Zhao P,Sintonen S,Kyn slahti H《The Pedagogical Functions of Arts and Cultural-Heritage Education with in Online Art Galleries and Musu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in the Digital Era,2015 (1),P.103-120.

⑩孟欣《京剧与VR擦出别样“火花”》[N],《中国文化报》,2016年5月12日第7版。

⑪徐璐明《技术更新有可能颠覆整个戏剧产业》[N],《文汇报》,2016年8月10日第10版。

⑫Yu H D,Li H Y,Sun W S,et al《A two-view VR shooting theater system》[C],The ACM SIGGRAP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14(10),P.223-226.

⑬技术宅《能看还能摸的3D全息投影》[J],《电脑爱好者》,2015年第15期,第58-59页。

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技术现象学视域下文艺基本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12BZW017)]

猜你喜欢

全息虚拟现实戏剧
全息? 全息投影? 傻傻分不清楚
有趣的戏剧课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REALITY BITES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全息技术在公共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