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茅坤评点的传播与刊刻形态的变迁

2016-12-19林春虹

文艺评论 2016年12期
关键词:唐宋八选本刻本

○林春虹

茅坤评点的传播与刊刻形态的变迁

○林春虹

茅坤作为明中后期著名的散文家,其最大贡献在于对唐宋八大家散文的编选与评点,并出版《唐宋八大家文钞》。魏禧评曰:“八大家文,远者千余年,近者数百年,言者备矣。自茅氏《文钞》出,百十年间,天下学者奉为律令。”①《明史》茅坤本传载:“其书盛行海内,乡里小生无不知茅鹿门者。”②魏禧说的是学者对茅坤选本的推崇,而《明史》道出了该书在科举场屋中的盛行。尽管茅坤选本也曾遭到多位大家的批判,但无法改变其盛行于明清文坛的历史事实。《四库全书》将此书收入,其馆臣的评价相对公允,认为是初学者入门书的不错选择。目前学界对该选本也有不同的评价,有的认为它奠定并传播了唐宋派的文学思想,有的认为它只是科举考试的教科书而已,无论评价高低,却往往都忽略了茅坤评点对选本所发生的意义。这一选本能广受欢迎,不能不说与茅坤评点的深入人心有直接关系。茅坤因此书而成为古文评点名家,但凡有唐宋八家文评点的古文选本,基本上能见到茅坤评点;而在许多不相干的古文评点本中,茅坤之名号也常常被伪托利用以提高知名度;茅评(本文所说“茅评”特指茅坤对八大家之评点)的广泛传播,在无形中深刻地影响着明清古文选本的出版动向。

一、八大家评点本的大量增加

从宋代出现古文评点第一书《古文关键》开始,评点便渐渐出现在古文选本中,但早期出版的种类较为有限。正如纪昀所说:“宋人多讲古文,而当时选本存于今者,不过三四家。”③“三四家”指的就是吕祖谦《古文关键》、楼昉《崇古文诀》、谢枋得《文章轨范》等。其评点内容主要目的是为指导创作,尤其是为了有助于举业,其选文不拘作家、不拘时代,以写作范文为选取标准。到明代前期,古文评点依然以宋代这三四家作为主流而在学子中传诵,但“评点”已渐渐被许多文人士大夫所接受,甚至将之当作一种新的读书笔记方式。因秦汉派复古思想的影响,在明中期虽然已出现古文评点热,但并未付诸版刻,且多集中在《史记》一书,即使茅坤,最初也是从评点《史记》开始的。茅坤《史记抄》于万历三年(1575年)出版,集众家之评的《史记评林》于万历四年(1576年)出版,这意味着明人评《史记》进入一个高潮时期。而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初次刻成,一经出版便一发不可收拾,“唐宋八大家”之名从此真正进入学界视野。正是在茅坤评点八大家之后,各种八大家评选本成为坊间刻书的新潮流,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一步说明。

首先,茅坤评点本《唐宋八大家文钞》不断重印、翻刻,茅评渐渐成为古文评点的典范,并带动一系列八大家评点本的产生。茅坤选本的初刻本是明万历七年茅一桂刻本,经多次修订;重刻本有崇祯元年方应祥刻本、崇祯四年茅著刻本、崇祯九年茅瑞徵翻刻茅一桂本;茅著刻本出版后成为通行本,曾被晚明金阊簧玉堂、金阊擁万堂、苏庠吴绍陵、清代云林大盛堂、皖省聚文堂等多家书坊翻刻,《四库全书》所依据的底本也是茅著刻本。在中晚明古文评点盛行的时代,能脱颖而出成为名家的并不多,茅坤却是十分突出的一个。其成名并非因更早出版的《史记抄》,而是后来居上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后者的成功普及促成了一系列八大家新选本的产生。这些选本质量参差不齐,却共同印证了八大家评选本的受欢迎程度。以刊刻套印本著称的晚明书商如凌氏、闵氏,刻有多种八大家选本的单行本,其质量相对较优。凌、闵二家专刻当时的畅销书,以茅坤评点为中心的八大家选本进入其刊刻范围,足以说明茅坤八大家评点的流行。此二家现存可考收录茅评的八大家选本有《韩文公文钞》《欧阳文忠公文钞》《五代史钞》《柳文》《苏文》《苏老泉文集》《苏文嗜》《苏长公合作》《苏长公小品》《苏长公表启》《苏文忠公策论选》等。凌、闵氏之外,明末八大家选本(仅以收录茅评的为例)还有顾锡畴《唐宋八大家文选》、刘肇庆《唐宋八大家文钞选》、吴正鹍《唐宋八大家文悬》、伪托钟惺所选的《唐宋八大家选》及《三苏文盛》、金阊簧玉堂刻本《三苏文钞选》、无名氏《三苏文汇》等。八大家选本在清代更是大量增加,据付琼统计,清代直接以八大家命名的选本达49种,仍存世的有25种。④这些选本都是在茅本影响下产生,有的是在抨击茅本的基础上重新编选,有的是在接受茅本的基础上有所改进,但“八大家”之称名已难以更改。

其次,在茅评的传播与影响下,古文选本不仅大量出版,而且出现了以添加评点为时尚的新状况,几乎达到无评不选的程度。以茅坤选本的出版时间1579年为界限,之前所出版的古文选本较少有评点,而之后所出版的则极少无评点。以八大家为例,除了《古文关键》等少数选本之外,之前所出版的八大家文集一般不加评点,而茅坤之后的八大家单行本或合集选本,基本上添加了评点。如上文所题凌闵氏所刻八大家选集,都将茅评当作一种卖点。整个晚明时期,以各种名目出版的古文选本,几乎是评点本,所收录八大家部分往往会出现茅坤评点。其中,茅坤评点的传播方式并不单一,有的在封面就标明茅鹿门评点,有的在篇内注明,有的甚至并不出现茅坤名字。茅坤评点的载体也并非都是唐宋八大家选本,有的是某一家或几家的选本,有的是历代古文选本,若仅仅关注唐宋八家选本,其评点的传播之广将会被大大低估。正因晚明的广泛传播,导致茅评成为一个典型,引得明清之际诸多文人的批判。此后,清代文人对茅评的接受体现出批判地继承的特点。一方面,清代文人标新立异,对茅坤评选本提出各种意见,而且不乏尖锐的批判,并试图用新的唐宋八大家选本及新的评点替代茅坤评选本的地位;另一方面,新的评点依然摆脱不了茅评的影响,选家也都会在序言中突出茅评的开创之功。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无论是八大家选本的增多,还是古文评点的普及,都指向了同一个因素,即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的出版及其评点的传播。目前学界已有多名研究者对八大家的版本及流传作了考察,但对茅坤评点的刊刻与传播形态则缺少关注。八大家版本的流传固然能反映出茅坤选本的影响程度,但茅坤评点的传播载体涉及整个古文选本体系,须对其传播形态进行更深入考察,才能对八大家的经典化历程作出更全面的阐释。

二、从家刻到坊刻:茅坤评点在明末的传播形态

如前所述,茅坤选本的初刻本是茅一桂刻本,在卷首《总叙》及《韩文公文抄引》文末皆注明“姪茅一桂校刊”。顾尔行《八大家文抄题辞》又曰:

《八大家文抄》者,行舅氏鹿门公手披而录之者也。舅氏性好读书,虽少入仕籍,而不能废书以自娱。其谪广平及官陪京,皆冷曹,无所事事,则诸家之籍咸批之,无不详且至。……迩十余年来,表弟辈习为经生者日众,而时有司益重以后场风诸生,则又搜唐宋诸家,凡敷陈资于举子业者,而以充广之。八公,其表表者也。表弟桂性好古,宝所习而次为若干卷板行焉。⑤

顾尔行说到了茅坤评点的来由,以及最终付之版刻的人是茅一桂。其一番话,将茅坤选本定在了“资于举子业”的地位,之后的文人也多持相同看法,如储欣曰:“其所用心,大抵为经义计耳。”⑥纪昀亦曰:“今观是集,大抵亦为举业而设。”至今仍有学者认为该选本完全是为举业之用,茅坤所自称继承“庖牺以来人文不易之统”只不过是为刊刻选本寻找堂而皇之的理由而已。⑦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该选本的性质呢?

从刊刻者茅一桂等茅坤子侄辈的立场而言,该选本的出版带着一定的赢利目的,茅一桂确实曾命家僮携此书带往金陵出售。⑧但从作者茅坤本人而言,其评点的初衷与出版的最终意图并非如此简单。茅坤自从嘉靖二十三年与唐顺之有了秦汉文与唐宋文之探讨后,便一心追随唐顺之,努力争取世人对唐宋文章的认可,除了不断在书信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外,他的最大努力就是细心品读与评点唐宋文章。顾尔行的题辞也指出茅坤早在任职期间就开始评点,本是好读书者的无意之举,此后才有退隐家中指导子侄辈的行为。评点在先,指导举业在后,评点有助于举业,但不能就此认定其评点的目的是专为举业而设。至于选本刊刻的初衷,更不能说是出于举业的用途。一方面,茅坤所在时代,学子仍以追随前后七子、摹拟秦汉文为时尚,真正倾心唐宋文的并不多;另一方面,茅坤本无刊刻之念,最终能刊刻是因为茅一桂的推动而已。况且,茅坤对于向世人推广“八大家”一事,并非完全自信。他在《与万思默督学书》一文中说到:

《八大家》刻一部附上。韩、欧以下,近来文章家且谓汉西京后,薄不足为;而仆则妄谓八君子者,其材之小大不同,要之于六籍以来相传之旨,似各能获其隽永而为之者,故一切镌评,并为指次如此。仆故知不免为世所嗤笑,而今且得公印证,颀然与之。⑨

正如此文一样,茅坤在与诸友人的书信中多次指出,其评选目的是为了纠正前后七子文必秦汉之偏,并曾向王宗沐等名臣索序以“为重于世”,使“八君子者大振斯世”。通过这些书信还可得知,茅坤曾将多达144卷的选本赠送给万廷言(即万思默)、王宗沐等诸多名流,借以宣扬其唐宋派之立场。种种迹象表明,茅坤的编选目的并非单纯为举业而设。今所存世的茅坤选本,事实上并无王宗沐或其他名人之序,茅坤的立场并非一开始就被名流大家所认可。因此,茅坤选本作为一种私人出版的家刻本,与坊间迎合大众的纯功利性质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前文已提及,茅坤选本的成功推广,得益于其评点的广受欢迎。实际上,这也离不开晚明空前繁盛的出版环境的影响。茅本经历了方应祥、茅著、茅瑞徵等人的多次修订与重刻,其评点已具有一定知名度。而晚明各种书坊的翻刻,才真正使之家喻户晓,今所存世的《唐宋八大家文钞》,大多属于坊刻本。例如,藏于北师大图书馆及台湾国家图书馆的金阊簧玉堂刻本,卷首为茅著的《文钞跋》,应是茅著刻本系列,但在坊间翻刻时出现了失误,即茅坤的《总叙》窜入了方应祥刻本中《重刻八大家文抄序》若干版面的文字。金阊是苏州书坊的代称,簧玉堂是其中一家书坊的名字,还刻有茅坤所评《三苏文钞选》。坊间翻刻本的质量已大大不如最初的家刻本,而随着坊刻本的盛行,茅坤评点的传播形态也出现新的现象。

一种现象是,茅坤评点超越了八大家选本,广泛被坊间所刻各种古文选本所收录。其书以营利为目的,大多质量低劣,所录茅评存在真假混杂的现象:有的是真实的茅评,有的是经过增删的茅评,有的将此篇之评点转移到他篇中,更有一些是书商杜撰的茅评。如伪托为陈子龙编次《新刻卧子陈先生编纂历代名贤古文宗》的崇祯刻本虽也收录了部分茅评,但有大量茅评却是假托茅坤之名而已。明末刻本《古文鸿藻》是晚明黄士京所辑的历代古文评点本,辑录了以明代大家为主的各家评点,如林希元、何景明、茅坤、唐顺之、归有光、王世贞、黄士京等等,评点家多得难以尽数。该书的评点来历几乎是不可靠的,如王廷相、唐顺之等人的评点,皆难以考证其真实性。再以茅坤为例,历代文章中皆出现了茅坤评点,出现频率最高,但茅坤并未评点过《战国策》、六朝文等。而唐宋八大家中,伪茅评的数量也不少;反而有一些本来是茅坤的评点,却被冠以其他名字。如黄士京所选苏洵《管仲论》一文,采纳了茅坤的两则夹批置于眉批中,正文后有一段题名为钱谷的尾批:“通篇责管仲不能临没荐贤,起起伏伏,有许多笔法,许多光景,学者须熟读暗记,方尽其妙。”⑩这个评点却出自茅坤,仅字句稍作改动而已(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中《管仲论》原评点为:“通篇只罪管仲不能临没荐贤,起起伏伏,光景不穷。”⑪《合诸名家选定旁训古文定本》是明末清初人马晋允编选的古文选本,他综合了当时评点名家之选,茅鹿门八大家评点也在其列。该书质量比《古文鸿藻》略好,茅坤评点大多可考,但眉批中的茅评也不可靠,并非都出自茅坤。同时出现了将茅评任意置换的现象,如原为茅坤评点苏轼《十八大阿罗汉颂》的评语,却被置于苏轼《大悲阁记》之尾批中。以上种种张冠李戴、随意处置茅评的现象在明末刻本中比比皆是,如伪托邹守益辑选的《续文章轨范百家批评注释》、方岳贡评选的《历代古文国玮集》、刘士所辑《删补古今文致》等书内皆出现了伪茅评。

另一种现象是,茅坤评点被一些书商严重抄袭。若非深入考察其间的评点内容,读者很难发现茅坤评点被抄袭或被篡改了。《古文品外录》是陈继儒选评、董其昌等同校的古文选本,卷首有王衡序。该书并未说明具体出版时间,但从王衡为之作序可以推断,其出版时间不可能早于茅坤八大家评点本的出版时间。因陈继儒万历十一年才认识王衡,而茅评初刻于万历七年,当时陈继儒才参加完童子试未久。由此再考察《古文品外录》的评点,却能发现陈继儒对八大家某些文章的评点竟是一字不差照搬了茅坤评点,虽然有一两处注明茅坤评,但大部分并未注明为茅坤所评。陈继儒作为明末著名出版家,发生这种现象也许是因为当时的评点著作权意识比较淡薄,并非故意抄袭。但某些书坊为了提高知名度,假托名家之评的现象则十分普遍。例如《三苏文盛》是伪托为钟伯敬选定、谭友夏参评的崇祯刻本,其文皆为指导举业而选,附有各名家评点,如李攀龙、王守仁、杨慎、李贽、茅坤等等。各家评点多置于眉批,尾批以钟伯敬、谭友夏、茅鹿门为主,也有其他名家,但不管何人所评,尾批内容几乎是抄袭茅评而成。又如,崇祯四年所刻《四大家文选》,题为“太仆震川归有光选辑”“太史瑞屏顾锡筹评阅”“后学文昭徐开雍参定”,该书借归有光之名,广收名人评点以图畅销,其中许多评点就是从茅评中全盘搬来或略作改动,明显有抄袭痕迹。笔者曾在《茅坤与明代古文评点的兴盛》⑫一文列了部分归评与茅评进行比较,实际上两书评点的相似条目远超于所列。目前多数学者将此书归入归有光名下,有的甚至认为茅坤借鉴了归有光的评点,但这种看法并无根据。考察归有光生平及著作,并无评点唐宋文的记录,也无卷首题为归有光所作的《题四大家文选》一文,更未曾论及评点中出现的“风神”等批评范畴。而“风神”却恰恰是茅坤散文理论的特有批评范畴,具有开创价值,在茅坤多篇文章中有详细论述。更重要的是,茅坤评点本是他在世时由他侄儿刻成,其成书与出版已得到同时代人的广泛认可,而归有光评点在崇祯刻本出现之前毫无流传迹象。茅坤在卷首凡例中对所收唐顺之、王慎中评点作了特别说明,但并未提及归有光,以他对此书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可能如此大面积抄袭归有光评点。所以,茅坤借鉴或抄袭归有光评点的说法是不足为据的。顾锡畴、徐开雍除此书之外还选评过《秦汉鸿文》,所收录名家包括唐顺之、归有光、茅坤等人的评点,亦不可考者为多。

以上现象的发生,都与书坊商人为营利而忽略版本质量相关,但从另一层面印证茅评在明末的传播之广。如果仅仅局限于茅氏家刻本的传播,因其出版与发行的高成本,茅坤评点的传播力度将大大减弱;而坊刻本对茅坤评点的传播,才极大地提升了茅坤的知名度,从而也奠定了八大家称号的民间基础。

三、从坊刻到官刻:茅坤评点在清代的传播形态

茅坤选本在清代依然在坊间被多次翻刻,2010年黄山书社出版的影印本《唐宋八大家文钞》,所采用的底本康熙四十二年云林大盛堂刻本,就是清代坊刻本之一。大盛堂刻本以及清代其他刻本基本上是茅著刻本的翻刻本,但并未出现明末簧玉堂刻本所存在的错版问题。茅坤评点在这些翻刻本的流传下,依然延续了如明末时期的名家效应。但明末的评点乱象在清代有了较大改观,清代载有茅评的选本如姚靖《唐宋八大家偶辑》、孙琮《山晓阁选唐宋八大家文》、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等皆能忠实于原评点。这与清代致力于纠正明末浮躁的学风有一定关系,也与茅坤评点渐渐被学者、名士所接受有关。随着茅坤之名渐入大家视野,一大批著名学者亦参与到唐宋八大家的选评热潮中,茅坤评点的学术地位便日益凸显。清代茅评本在原刻本的基础上,往往增加了某些名人的手批内容,如《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的两个本子“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六十六卷明茅坤编明崇祯四年茅著刻本邵章录清方苞评点”“唐宋八大家文钞一百六十六卷明茅坤编明崇祯四年茅著刻本清祁班孙批存四十一卷”⑬。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康熙、雍正年间的卢文弨过批本《唐宋八大家文钞》,也是在茅著刻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卢文弨等人的批点(此本“玄”字避康熙帝讳,“弘”“历”字不避,但哈佛图书馆将之误认作“明万历七年刻本”)。这些迹象表明,茅坤评点已经被许多名人所认可。这种认可还可以从清代新编八大家选本的评点内容得到体现。试摘选若干评点如下:

评者篇名评点吕葆中集古录目序此篇以“聚”“散”两字为眼,鹿门《文钞》但标出“聚”字,便不周匝。⑭吕葆中苏氏文集序欧公为子美集序,其情深至。茅鹿门云:“读此文,往往欲流涕。”不妄也。悲痛之深,语意反覆丛杂。⑮林云铭释秘演诗集序……篇中叙事感慨,无限悲壮,其行文又如云气往来,空濛缭绕,得史迁神髓矣。⑯方苞五代史职方考序其机轴明学《史记·汉兴以来诸侯年表序》,特气韵古厚不及耳。鹿门乃谓太史公所欲为而不能,谬矣。⑰方苞太常博士尹君墓志铭欧公志诸朋好,悲思激宕,风格最近太史公。⑱沈德潜新唐书艺文志论……抑扬顿挫,无限风神。⑲沈德潜五代史伶官传论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⑳蔡世远五代史一行传论得太史公之神髓,可以阐幽,可以励俗。先君子极喜诵此篇,读之犹感怆有余思也。㉑

表格所列评点或明或暗都有茅评的影子,有的直接点出茅坤之名,有的是采纳了茅评的特有批语,如“无限风神”“得史迁神髓”等等。此外,张伯行的八大家评选本则将茅评置于自己所评前面,对茅评借鉴颇多,但其评点中常有大段的义理阐发。这些选本是吕葆中、林云铭、蔡世远等人在私塾或书院中指导诸生而产生的教材类评点书籍。它们不再以茅评为中心,反而以脱离茅评、自主创新为目标,企图使自己成为新一代的茅坤。如储欣在《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序文中传达了这种心思:

所谓取科第足了一生者,归安之世也……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其不可同类而并语之亦明矣。予欲破学者抱匮守残之见,适当旧刻图新,于八先生文所录加倍焉,然其规模大段,一奉文钞为准,而稍稍变通之,故曰因也非创也。嗟乎!归安初刻,行世二百年,梨枣腐坏而兹刻继之。其坏也,度亦必俟二百年。当是时,讵无有人焉惜其坏而继之者,而茅先生嘉惠来学之德,相延于无穷矣。㉒

尽管储欣强调是因袭茅本而非创新,实际上却旨在出新,因而才特意取“十大家”,以取代“归安之世”。如今距离储欣撰序之时(1705年)已过三百多年,而世人一如既往只称“八大家”,并不在乎“十大家”之称,这大概是储欣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的历史事实。其另一选本题名曰《唐宋八大家类选》,其实正是为指导举业而选,曾多次被刊刻,显然比《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更受欢迎。

储欣等人不满茅评“便于举业”,意欲以新的评点取代茅评,但仍取代不了茅评的地位。茅评在成为文人名臣评点八大家的参照对象之时,已渐渐被纳入官方视野,在官刻选本中开始占据一席之地。最突出的例子即乾隆三年所刻《御选唐宋文醇》,该选本是乾隆帝参与评点的清代内府书籍,是武英殿套印刻本中的佳品。乾隆所作序曰:

明茅坤举唐宋两朝中昌黎、柳州、庐陵、三苏、曾、王八大家,荟萃其文各若干首,行世迄今,操觚者脍炙之。本朝储欣谓茅坤之选便于举业,而弊即在是,乃复增损之,附以李习之、孙可之为十大家,欲俾读者兴起于古,毋只为发策决科之用。意良美矣,顾其识之未衷,而见之未当,则所去取与茅坤亦未始径庭。朕读其书,嘉其意,而亦未尝不惩其失也。㉓

虽然乾隆肯定储欣之美意,对茅坤评点并未持赞赏态度,但《唐宋文醇》所收历代评点中,茅坤评点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与储欣评点不相上下。四库馆臣的态度则更加明朗:茅坤选本收入《四库全书》,而储欣的全集录仅存目。当他们以官方姿态俯视茅坤评点的同时,其阐发的文学观念却并未超越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总叙》中表达的思想。由此,茅坤评点结束了以家刻本、坊刻本为主要传播形态的历史,在官刻本中也得以流传。

四、结语

“唐宋八大家”之称号由茅坤推广而来,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却并非人人知晓。当前学者主要从八大家选本源流的视角进行阐释,相对忽略了茅坤评点的传播所发生的意义。在最初家刻本的出版之际,茅坤评点在小众范围内获得接纳,但使之声名远扬的是明末坊刻本的推波助澜。在质量悬殊的各种坊刻本广为流传之际,茅坤评点既遭遇了严厉诋毁,也获得了空前重视,随着诸多文人名臣的接受,茅坤评点逐步进入官方话语体系。从小众到大众,从民间到官方,茅坤评点的传播体现出顺应时代又引领潮流的特征,这是“唐宋八大家”之称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因素。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福建商学院)

①魏禧《魏叔子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13页。

②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375页。

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187)[M],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

④付琼《唐宋八大家选本群的历史分期》[J],《学术论坛》,2012年第8期。

⑤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首)[M],明万历七年刻本。

⑥㉒储欣《唐宋十大家文集录》(卷首)[M],康熙四十四年刻本。

⑦付琼《唐宋八大家选本与明清文学教育的适配》[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第139页。

⑧⑨茅坤《茅坤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页。

⑩黄士京《古文鸿藻》[M],明末刻本。

⑪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宋大家苏文公抄卷六)[M],明万历七年刻本。

⑫林春虹《茅坤与明代古文评点的兴盛》[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委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77页。

⑭⑮⑯⑰⑱⑲⑳㉑洪本健《欧阳修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848页,第848页,第818页,第827页,第827页,第842页,第842页,第860页。

㉓爱新觉罗·弘历《御选唐宋文醇》(卷首)[M],乾隆三年武英殿五色套印刻本。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的评点及其流传研究”(项目编号:JAS15092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唐宋八选本刻本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选本编纂与“朦胧诗派”的建构
中国京剧选本之“选”与比较研究(1880—1949)
唐培淞雕塑作品
中国古代戏曲选本概念辨疑与类型区分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走近唐宋八大家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苏老泉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