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措施在预防院内艰难梭菌相关腹泻中的作用
2016-12-19范回生束振华
范回生 束振华
针对性护理措施在预防院内艰难梭菌相关腹泻中的作用
范回生 束振华
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在预防医院内获得艰难梭菌相关腹泻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8月在我院外科住院使用抗生素超过3 d出现腹泻的高危易感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给予有针对性预防护理举措,比较CDAD发病率。结果:研究组CDAD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举措对医院内获得艰难梭菌相关腹泻的预防至关重要,值得重视。
艰难梭菌;腹泻;预防;医院内获得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1],为一种革兰氏染色阳性、可形成芽孢的专性厌氧菌,它是院内腹泻的常见起因,将近1/4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与其紧密相关[2]。正常情况下,艰难梭菌不会引起疾病,但一旦大量使用青霉素类、头孢类等抗生素时,就会打破人体肠道的微生态平衡和正常菌群的分布,艰难梭菌就会趁机大量繁殖衍生,从而引发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3]。为了减少CDAD的发生,除有效的诊治外,积极有效且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也十分关键。鉴于此,本研究就“针对性护理措施在预防医院内获得艰难梭菌相关腹泻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以期为其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8月我院外科住院的使用抗生素超过3 d且出现腹泻的高危易感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住院前均为腹泻症状。(2)住院期间使用抗生素至少≥3 d出现腹泻。(3)患者有自主意识,依从性较高,谨遵医嘱,积极配合。(4)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5)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其他类型的感染性腹泻。(2)合并有肠道器质性疾病或功能性者。(3)除抗生素外,有明确原因的腹泻者。(4)认知障碍,或无法正常交流沟通者。(5)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者。男44例,女24例。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46.30±10.37)岁。抗生素使用时间3~15 d,平均时间(7.45±2.63)d。随机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常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即可,如基础对症护理、日常生理护理、遵医用药及出院指导等。
1.2.2 研究组 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1)加强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及专业培训,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尤其是“手卫生”,让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最好是采用集中学习、相互督促、指示牌提醒等方式进行强化教育。(2)切断传染源。针对老年、高危患者,及合并多种基础病、慢性病,化疗后使用免疫抑制剂和大量使用抗生素等易感患者,予以重点看护,在接触这类患者及其用品时应使用专用消毒液或水清洗双手,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及体液时应佩戴一次性消毒手套,用后弃去,且医疗和护理设备仅限个人使用,避免感染。(3)及早发现。尽早采集患者腹泻标本,以及早发现是否存在感染。并采集患者病床、地面、个人物品等标本进行艰难梭菌培养。(4)分析CDAD患者的致病原及传播特点和路径,确认改良措施是否能够彻底灭杀环境中的艰难梭菌芽胞,再利用建立的荧光毛细管电泳PCR-核糖体分型方法进行基因分型,通过与构建的数据库存比对,明确菌株的基因型,确定是否为原菌种的再燃。(5)加强医院环境管理,主要包括患者、家属、护士、医师等个人的清洁,以及环境及环境中物品的卫生管理(定时消毒),必须做明确规定,并耐心学习、讲解,使医护人员及患者和家属都能够接受、遵从。(6)定期开展工作总结大会,并认真聆听患者及家属的反馈意见,对存在的缺点及不足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好的优点继续发扬。(7)建立专人监管制度。将此项纳入护理考核工作,建立专门的小组不定时的对相关内容进行监督,查看其实施情况,发现问题时需及时纠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CDAD的发病率及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等指标[4-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偏态分布采用M(QR)进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CDAD发生情况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CDAD发生情况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比较(表2)
注:1)为u值,2)为t’值
3 讨 论
2003年以来[6-7],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在北美和欧洲等地出现暴发性流行,流行菌株的产毒素能力强,患者的病死率高,从此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在我国,近年来对艰难梭菌引起的感染日渐重视,国内多家大型医疗机构进行了相关研究。潘杰维等[8]发现腹泻患者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培养阳性率为20%(4/20)。Huang[9]在上海华山医院587例可疑艰难梭菌感染病例的大便中分离出74株艰难梭菌,其中56株分离初发病例,5株来自复发病例。由此表明,我国存在相当数量的CDAD病例。
近年来,艰难梭菌所引起的CDAD日益严重[10],随着发病率的增加,其患者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也相应增加,其临床症状表现可从轻度腹泻至重度致死性的伪膜性肠炎,从而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CDAD的致病菌艰难梭菌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11],且可在空气中存活数月甚至数年,再经医护人员的手及受污染的医疗器材及环境等进行传播[12],故CDAD发病率较高。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有效且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我院采用一系列护理措施,如提高医护人员对CDAD的认识及护理意识、加强高危易感患者的看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掌握简便快捷的检测方法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结果发现研究组CDAD发病情况、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报道具有一致性[13-15]。
总之,临床实际操作中,为减少CDAD的发生,除进行对症诊治外,积极采取有效且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也尤为重要,此外,还能为预防和治疗CDAD的发生和传播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 肖克林,王中兴,周天祥,等.艰难梭菌数字化聚合酶链反应-核糖体分型方法及参考图谱的建立[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6,34(2):111-114.
[2] 杨 靖,李志荣,赵建宏,等.33株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3,36(10):920-925.
[3] 章黎华,董丹凤,江 岑,等.院内感染艰难梭菌的毒素检测及核糖体分型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2(11):1436-1439.
[4] Gao XW,Mubasher M,Fang CY,et al.Dose-response efficacy of a proprietary probiotic formula of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CL1285 and Lactobacillus casei LBC80R for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nd 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 prophylaxis in adult patients[J].Am J Gastroenterol,2010,105(7):1636-1641.
[5] 程 颖,卢金星,鄢盛恺,等.临床患者粪便标本中艰难梭菌感染状况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7):861-863.
[6] 刘思娣,吴安华.艰难梭菌毒力与芽孢研究进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6):436-440.
[7] 杨富英,李 萍,李永强,等.艰难梭菌核糖体分型及腹泻发病危险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17):1-3.
[8] 潘杰维,王 轶,欧阳琴.护理举措在预防医院内获得艰难梭菌相关腹泻的作用[J].现代医院,2013,13(7):84-86.
[9] Huang H,Wu S,Wang M,et al.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s in a Shanghai hospital:antimicrobial resistance,toxin profiles and ribotypes[J].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9,33(4):339-342.
[10]王 洁.血液病患者产毒艰难梭菌定植和感染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及临床分离艰难梭菌的耐药性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14.
[11] 朱 宇,王 力,冯莎娜,等.恶性肿瘤患者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肿瘤杂志,2014,36(10):773-777.
[12] 郭桂萍,董创创,戴 洁,等.艰难梭菌毒素A C端结构域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与卵黄抗体的制备[J].军事医学,2013,37(9):676-680.
[13] 马学东,魏新萍,卢洪洲,等.老年人感染性腹泻病因的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3,34(16):3215-3217.
[14] 舒青龙,彭淑红,封 勇,等.中药复方对艰难梭菌毒素基因tcd A/tcd B体外表达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4):373-375,380.
[15] 贾红兵,王 靖,杨 辉,等.艰难梭菌分离株快速鉴定和毒素检测的多重PCR方法的建立[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1,31(8):755-759.
(本文编辑 冯晓倩)
518111 深圳市 深圳市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范回生),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束振华)
范回生:女,本科,主管护师
深圳市龙岗区科技计划项目(201620477)
2016-08-11)
10.3969/j.issn.1672-9676.2016.20.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