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 激活课堂
2016-12-19孙学芳
孙学芳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四中学,高青 256300)
有效提问 激活课堂
孙学芳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四中学,高青 256300)
课堂中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发现问题.但是如果准备不精心,教师的提问效果不好,就谈不上课堂精彩与否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本文分别从针对性、趣味性、梯度性、科学性、开放性五个方面,讨论如何科学有效地提问激活地理课堂,让地理课堂更精彩.
地理课堂 有效性 提问
有些教育家提出要开辟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努力思考,在智力的阶梯上“跳一跳,摘下果子”.他们认为: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予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因而,激疑问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而且可以开启智力心扉.课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科学有效地提问,一步步将学生引入积极思考的过程中,让他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去思考并解决问题.新课程标准要求“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感悟课程的知识”,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科学有效的提问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同时也是一节课精彩与否的关键.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闪烁其辞地提问,会使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样的提问不仅丧失了激趣的意义,而且滞缓了课堂进度,无法使课堂精彩不断.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对课标、教材、学生有一个整体预设,有把握地精心设计好问题.
例如,学习日本地理位置时,笔者以日本地震、中国救援队前去支援为背景,进行问题设计.教师提问:“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为这些救援队员描述一下日本的位置?”学生就从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方面,通过查找地图来描述日本的位置.学生很清楚学习任务,知道从哪个角度来思考问题.但如果将问题设计成:假设你是一名救援队员,在去日本之前你将做些什么准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他可以从行李准备角度考虑,可以从人身安全角度考虑,也可以从食物角度考虑等.此问题的设计使思考的角度变多,本来是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日本的地理位置,结果不仅达不到效果,实现不了教师的设计用意,反而使课堂热闹但不精彩.针对性的提问更像是学生思考问题的指路灯,能让学生快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
二、提问要有趣味性
初中的学生探知欲特别强,教师运用富有趣味性的提问来引导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克服被动思考的惰性,也便于激发他们的思考、探究思维,便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理解.学生不会认为提问是种负担,不会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被迫去思考.相反,思考、探索成了学生的需求,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自愿想去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兴趣作为驱动力,这样的发问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在师生间的不断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想必这样的课堂会精彩不断.
例如,在学习大陆漂移学说时,为了引导学生运用大陆漂移学说分析南极煤矿资源的存在,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豆豆在查看南极大陆的地图时,发现有这样的图例‘■’. 南极地区冰雪覆盖,终年严寒,几乎不可能有植物生长,不具备形成该矿产资源的条件.她感到非常困惑,你能帮忙分析吗?该问题的提出不像是布置学习任务,更像是教师发出邀请,让学生帮忙解决问题.从心理上来说,这是对学生的信任,学生会更有兴趣地投入问题的探寻中,教学效果很好.言真意切,这一提问,让学生也觉得和豆豆有同样的好奇,在此驱动下,学生纷纷打开地图查找,还自觉形成学习小组,找寻原因.这个提问打破了常规,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三、提问要有梯度性
人们认识问题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课堂中,教师针对某一知识点的提问往往不只一个,可能是一连串的.这就要求这些问题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而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层层深入,可以从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由表及里.这样也能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
例如,在学习日本多火山地震时,笔者首先设计了问题:为什么日本是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接着又设计了两个问题:(1)观察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你能找出日本所处的火山地震带吗?(2)你能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下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吗?第一个问题浅显,照顾大部分学生;而第二题难度加深了,让问题有了层次.当学生对问题停留于表面时,可通过追问引领学生将探究深入下去.
又如,在学习海陆变迁时,结合下图笔者设计了一串提问.
观察大陆漂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上图中标出大西洋和太平洋;(2)说说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3)预测它今后的发展趋势.第一问仅仅是查找地图,要求低,几乎所有同学都可以解决;第二问难度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运用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大部分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最后一问是预测,要求学生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步步深入进行思考,部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教师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去思考;学生在一步步的深入思考中,热情更高、更投入,思维更开阔.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将学生带入学习探究氛围中,课堂上更多的是展现思维火花的碰撞.老师创设的问题应起点低、台阶小、进深大,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四、提问要有科学性
科学性含义有三:一是提问要准确无误,不引起学生的误解,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导致错答或无从回答;二是教师阐述问题要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特点,适度、准确,尤其是语言表达不能高于学生的词汇储备,以免貌似高深,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三是教师应该运用规范的地理教学语言给学生呈现问题,使学生明确地理清事物间的关系,保证学生获得准确的信息.
例如,在学习探讨欧洲西部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如果阿尔卑斯山脉不是东西走向,而是南北走向,会形成海洋性气候吗?”在设疑后,学生很快在图中找到山脉,并假设画出南北走向,分析对来自大西洋上暖湿西风气流的影响.进而学生很快明白欧洲西部地形与气候要素间的关系.但是如果直接提问:“欧洲西部地形的特点是什么?对气候有何影响?”学生在查图过程中就会发现该区域不仅有平原还有山脉,如何影响气候呢?有难度,学生不知道如何思考,一头雾水.而先前的提问就表述准确,学生很快清楚学习任务,有步骤地展开活动.
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用明确的反应,或肯定、否定,或点拨、追问,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的效果,将课堂推向另一个高潮.
五、提问要有开放性
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地理问题不一定就只有一种解决思路.开放性问题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为了引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策略上要保持开放性和引导性相联合的原则,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即所谓“变教为诱,以诱达思,增进发展”,才能使探究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例如,在学习亚洲地势特征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选择合适的地图观察并判断亚洲的地势有什么特征?并说说你是怎么得出结论的.”笔者没有将学生的观察角度限定在某一张地图上,而是给学生自主选择资源的权利,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寻,并给予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从而激发探究热情,为他们探究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驱动力.随后有的学生选择了课本中的亚洲地形图,利用图例海拔数据判断出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同样一幅图,也有学生采取了另外的方式,如查找地形区,发现中间是高原,周围是地势平坦的平原;还有学生观察分层设色图中的颜色,发现中间是代表海拔高的紫色,周围是海拔低的青绿色;甚至还有学生发现亚洲的河流流向是从海拔高的中间流向四周的.条条道路通罗马,丰富多彩的方法可以启发思维、开拓思路、彰显智慧、提高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只有立足于学生实际,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有效地提问,才能激活课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课堂精彩不断.
章琦. 如何提高地理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新校园(下旬刊),2010(12).
(责任编辑:马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