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2016-12-18邓建春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柳州545006
邓建春(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 柳州 545006)
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邓建春(广西科技大学医学院柳州545006)
目前医学上对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多采用综合对症治疗,临床上有一定疗效,但还是存在一些停药后症状反复、药物副作用较大的弊端。采用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综述近些年采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中医 综述
根据临床症状,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为主要临床症状的功能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分为四个亚型,即腹泻型、便秘型、不定型和便秘腹泻交替型,而最为多见的是腹泻型(Diarrhea Irritanle Bowel Syndrome,IBS-D)。调查显示,世界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内发病率大约在5.7%,西方国家发病率在10%~20%。目前,肠易激综合征已经发展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的重要病症,长期腹泻会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引发肛周疾病等[1]。中医学中并无肠易激综合征病名,该病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濡泄”“注泄”“洞泄”“飨泄”等范畴。中医认为肝、脾、肾为此病病位,病因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脾胃虚弱、命门火衰、情志因素密切相关,故此病关键在于脾虚与湿滞[2]。近年来国内采用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效果良好,相关报道较多,本文综述近些年采用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 辨证分型治疗
安文哲[3]将70例IBS-D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辨证分为:肝脾不和型,予以柴胡疏肝散合痛泻要方加减;脾肾阳虚型,予以四神丸加减;脾气亏虚型,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18%,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李熠萌[4]将60例病例辨证分为:脾气虚弱型,方选参苓白术散;脾肾阳虚型,方选四神丸合理中药;肝郁脾虚型,方选痛泻要方。对照组20例采用得舒特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1.67%,对照组有效率为60%,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丁有荣[5]将48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24例治疗组辨证分为:脾肾阳虚,予以四神丸加味;脾虚湿困,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味;肝脾不和,予以痛泻要方加减。对照组24例予以匹维溴铵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张声生[6]将360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辨证分为:脾肾阳虚型,方选四神丸加减;肝郁脾虚型,予以痛泻要方加减;脾胃湿热型,予以葛根芩连汤加减;脾虚湿阻型,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对照组予以匹维溴铵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3%,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任才厚[7]将60例病例辨证论治分为:脾肾阳虚型,治以附子理中汤和四神丸加减;脾虚湿盛型,治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肝郁脾虚型,治以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寒热错杂证,治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对照组20例予以口服得舒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2 专方治疗
巩艳春[8]将56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予以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对照组26例服用施连康和思密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谢有良[9]对治疗组予以痛泻要方加味,对照组予以匹维溴铵、思密达、乳酸菌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贾长文[10]将156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8例,口服参苓白术汤,对照组78例,予以匹维溴铵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韦艳碧[11]将93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口服乌梅丸,对照组45例,予以口服双歧杆菌片、思密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88%,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张艳霞[12]予以68例病例当归芍药散合四逆散,对照组予以口服思密达,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52%,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林跃明[13]予以77例病例以半夏泻心汤加味,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片,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24%,对照组有效率为80%,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池美华[14]予以35例病例以葛连藿苏汤,对照组治以复合乳酸菌胶囊和马来酸曲美布汀,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3%,对照组有效率为80%,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3 基本方加减治疗
沈文[15]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基本方:党参、生苡仁各15g,生山药、炒白术各12g,茯苓、莲子、白扁豆各10g,苍术5g,五味子3g,炙甘草、吴茱萸各2g,肾虚患者加肉豆蔻和补骨脂各10g,腹胀患者加白芍和防风各10g,肉桂3g,湿热患者加黄柏12g。对照组予以得舒特和复合乳酸菌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邹百柱[16]予以60例病例参苓白术散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基本方:薏苡仁30g,茯苓20g,山药18g,党参、白术各15g,陈皮、法半夏、黄芩各10g,砂仁8g,甘草、黄连、干姜各6g,腹痛患者加延胡索10g、川楝子8g,腹胀患者加厚朴和槟榔各10g,纳差患者加焦三仙各10g。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4 其他治法
目前,中医对于IBS-D还有多种其他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热敷、灌肠等,配合辨证论治能获得较好疗效。陈顺喜[17]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以热敏灸治疗,对照组予以马来酸曲美布汀。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P<0.05)。李浩[18]将35例病例作为治疗组,针刺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太冲治疗,电针刺激双侧天枢穴,35例IBS-D病例作为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治疗一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症状明显改善,3个月后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王新芳[19]予以43例病例热奄包(由当归、干姜、川芎、独活等制成)配合特定电磁波谱照射治疗,对照组40例予以匹维溴铵治疗,治疗一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郝德飞[20]予以60例病例白术芍药散治疗,并配合推拿,对照组口服白术芍药散,3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结 语
目前西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尚无特效方法,作用单一且有副作用,临床应用受限。中医药在治疗该病上有较好疗效,尤其表现在改善IBS-D症状、控制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上具有较大优势[21~25]。但中医治疗IBS-D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的临床疗效标准和实验室数据支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尚有待考证;疗程缺乏统一规范,临床报道大多为近期疗效,远期疗效观察不足,无法总结疾病复发率;临床试验研究设计相对简单,样本量小,可靠性不高,干预措施单一,难以分析和评价整体疗效;创新性前瞻性不足等。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本病中的治疗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形成规范推广。
[1]曹健,吴耀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4):238-240.
[2]黄彦铭,席娅,谭万初,等.中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现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8):50-52.
[3]安文哲,石伟.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5例疗效观察[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9,7(3):47-48.
[4]李熠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S1:52-54.
[5]丁有荣,丁丽娟.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24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602-607.
[6]张声生,汪红兵,李振华,等.中医药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3 (1):467-469.
[7]任才厚.辨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5):414.
[8]巩艳春,陈霞.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4(11):52-54.
[9]谢有良,焦志刚.痛泻要方合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5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286-1288.
[10]贾长文.参苓白术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1,26(9):1136-1137.
[11]韦艳碧.乌梅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9):80-81.
[12]张艳霞,刘启泉,孙胜振,等.当归芍药散合四逆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8例临床观察 [C]//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北京: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346-349.
[13]林跃明,陈碧虾.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2例[J].福建中医药,2010,41(4):30-31.
[14]池美华,王忠建,姚憬,等.葛连藿苏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5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6):483-484.
[15]沈文.参苓白术散合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3例[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5):52-53.
[16]邹百柱.参苓白术散合半夏泻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7):116-117.
[17]陈顺喜,王延武.热敏灸疗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2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3,48(3):199.
[18]李浩,裴丽霞,周俊灵,等.针刺与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对照观察[J].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2013,23(2):11-16.
[19]王新芳,谭明义.中药热奄包配合TDP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部症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7):79-80.
[20]郝德飞,张博.推拿配合白术芍药散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2):97-98.
[21]周恩华,丁光宏,吴焕淦,等.针刺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蠕动的即时效应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29(2):283.
[22]吕冠华,王长洪,高文艳,等.健脾法为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食物不耐受患者的临床观察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29(12):2620.
[23]王佳薇,沈勒.宁心安神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29(9):2127.
[24]葛炎良.升阳益胃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餐后不适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29(2):433.
[25]许惠娟,滕超,钱永清,等.痛泻要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大鼠结肠组织血管活性肠肽及受体Ⅰ表达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2):268.
R259
A
1672-8351(2016)02-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