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地区沙化土地现状与沙地综合治理途径
2016-12-18包哈森高娃恩和蔡云辉芒来
包哈森高娃,恩和,蔡云辉,芒来
(1.内蒙古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2.内蒙古通辽市绿化办,内蒙古 通辽 028000)
通辽地区沙化土地现状与沙地综合治理途径
包哈森高娃1,恩和2,蔡云辉1,芒来1
(1.内蒙古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内蒙古 通辽 028000;2.内蒙古通辽市绿化办,内蒙古 通辽 028000)
摘要通过对通辽地区沙化土地现状分析,提出顺应自然规律,营造近自然林和多树种混交林,加大优良乡土树种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选择树种、林种和造林方式、抚育管理措施;采用封山育林、封禁保护、飞播造林等“造、封、飞”相结合的技术模式;提高林木良种使用率;提高沙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功能性。
关键词沙地综合治理,治理布局,近自然林,乡土树种
1自然概况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东与吉林省接壤,南与辽宁省毗邻,西与赤峰市、锡林郭勒盟交界,北与兴安盟相连,总面积595.4万hm2。地理坐标119°14′—123°43′ E,42°15′—45°59′ N[1]。通辽沙地是科尔沁沙地的主体部分,面积为272.4万hm2,占全市总土地面积的45.5%,占科尔沁沙地总面积的52.7%。本区域属典型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干冷漫长;春季干旱、风沙危害严重。年平均气温0~6 ℃。无霜期90~160 d[2],年平均降水量为375.7 mm[3]。通辽市大部处于北方农牧交错带[4],是全国土地沙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主要组成部分[5]。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对维护北方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2沙地治理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通辽市以防沙治沙为重点,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特别是1999年开始连续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据中科院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遥感监测,从1989年到2003年的十五年内,科尔沁沙地在通辽境内的沙漠化面积减少了77万hm2,实现了全国沙地治理中唯一的整体良性逆转。截至2013年,森林面积增加到159.5万hm2,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8.9%提高到26.62%。
但是随着气候条件的变化,科尔沁沙地遭受了持续干旱,大面积人工林死亡,特别是乔木林死亡严重,灌木林相对耐旱,但是其生长受到了制约[6]。通辽市近51年(1961—2011年)平均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51年降水量共减少了60 mm,年平均降水量为375.7 mm,全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春、秋季节降水量较多,冬季降水量最少[3]。地下水位年下降40 cm左右,境内河水多数断流,湖泊干涸、湿地消失,大部分水库库容严重不足甚至干涸,加之地处农牧交错带,人类过度生产活动较多,对沙区植被恢复与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严重威胁。风沙危害严重、干旱少雨、地下水短缺是制约林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子。遵循自然规律,以节水抗旱造林技术与自然恢复植被技术措施相结合,大力推广营造近自然林和混交林,加大优良乡土树种的应用,是当前林业生态建设必然选择。
3存在的问题
3.1重造轻管现象严重
通辽市大部分人工林造林后不抚育或抚育不及时[7],灌木林没有科学合理的平茬复壮,大部分人工林都处于粗放管理或自然生长状态,缺乏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措施。并且人类活动加剧,偷牧、乱牧现象还没得到完全制止,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3.2树种单一,林种结构不合理
全市现有人工林面积60.4万hm2,其中杨树人工林面积56.7万 hm2,占人工林面积的93.89%[8], 而且现有人工林分多以杨树纯林为主。在人工林中用材林面积占44.3%,防护林面积占37.9%,与所处的自然条件、生态区位和生态优先的建设方针不相符合。乡土树种造林面积只占人工林面积的6.6%[2]。从而导致林分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低,抗逆性差。
3.3缺乏科学合理的系统规划
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没有完全落实,在造林地选择、林种树种选定、造林密度的确定和造林方式方法的应用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4林沙产业发展滞后
通辽市林沙产业仍处于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低,没有市场竞争力,抵御经营风险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阶段。治沙工程没有与产业发展很好结合,经济效益差,导致生态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3.5法律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宣传力度不够
在一些地区出现破坏植被,对珍贵乡土树种的砍伐、偷盗、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制止,乱垦滥牧、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破坏沙地资源的违法行为, 毁林案件频繁发生。
4沙地治理布局及措施
沙化土地治理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造则造、宜封则封的原则。坚持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坚持造封飞结合、以封飞为主,乔灌草结合、以灌草为主的生态建设方针。大力推广近自然林营建模式。
4.1科尔沁沙地南缘黄土丘陵区
主要分布在库伦旗和奈曼旗的南部,地势起伏大、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水资源匮乏。在地势较为平坦、地下水位较高的谷地、阶地及台地以营造用材林为主,其他区域则以营造水土保持林为主。适宜的树种有樟子松、油松、小黑杨、哲林4号杨、文冠果、刺槐、山杏、大扁杏、沙棘、小叶锦鸡儿等。适度发展果树经济林,以苹果梨、南果梨、金红、巨峰系葡萄、晚红李子为主。
4.2西辽河以南起伏较大的沙区
主要分布在科左后旗中西部、库伦旗中北部、奈曼旗中北部,沙地沙丘连绵,起伏较大,植被稀疏,风沙危害严重,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为重点治理区。在起伏高大,连片流动沙地埋设机械沙障或植物再生沙障,控制沙地流动,同时、春季或秋季扦插黄柳,雨季播种小叶锦鸡儿、踏朗等灌木后进行围封保护;选择雨水条件较好的年份,适时飞播灌草;适合封育的区域,以封沙育林育草、自然修复为主,辅以人工补植补种林草;对土地沙化非常严重,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短期内又不具备治理条件的连片沙地封禁保护,禁止一切破坏植被的生产生活活动,以自然修复为主;在坨间低地,推广近自然林造林模式,少量栽植五角枫、榆树、刺榆、樟子松、杨树等乔木,以灌草为主;在平缓沙化土地以营造防护用材兼用林、经济林和用材林。 适宜树种有樟子松、哲林4号杨、汇林88杨、文冠果、金红、黄太平、塞外红、晚红李子、苹果梨、家榆、刺榆、沙棘、小叶锦鸡儿、踏朗、胡枝子、叶底珠。
4.3西辽河以北平原区
主要分布在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大部,地势平坦、沙化程度较轻,立地条件较好,营造防护用材兼用林、经济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同时对原有已经老化的农防林进行更新改造。适宜的树种有汇林88杨、青山杨、白林2号杨、哲林4号杨、小黑杨、青皮柳、河南白榆、樟子松、文冠果、塞外红、金红、苹果梨、南果梨、巨峰系葡萄、酿造葡萄、晚红李子等。
4.4科尔沁沙地北缘沙地治理区
主要分布在开鲁县北部和科左中旗西北部、扎鲁特旗中南部、霍林郭勒市的南部。以平缓退化沙化草原和坨沼地为主,土地沙化严重,干旱少雨,植被盖度低,是典型的疏林草原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和超载过牧及开垦草原导致草牧场退化沙化严重,治沙基础薄弱。采取封禁保护、封沙育林草、围封禁牧、飞播造林草为主的治理措施,不宜大面积整地造林。在沙化十分严重的草牧场可适当营造宽带距灌草带或大网格林带。在垂直危害风向,营造锦鸡儿林带,林带宽度3~5 m,带间距不小于12 m,带间补播优质牧草。营造锦鸡儿大网格,林带宽度5 m,网格规格500 m×500 m或1 000 m×1 000 m,网格中少量栽植榆树、樟子松等耐旱乔木,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疏林草原防护系统。
4.5北部浅山区
主要分布在扎鲁特旗北部、霍林郭勒市的全部。气候寒冷、生长期短、地势起伏大、土层薄,是我市天然次生林的主要分布区。以营造水源涵养林为主,在地势平坦、地下水位较高的谷地、阶地和台地可营造用材林。适宜的树种有樟子松、油松、兴安落叶松、华北落叶松、小黑杨、小叶杨、山杏、蒙古栎、文冠果、家榆、五角枫等。
5沙地综合治理主要途径
5.1加大优良乡土树种在人工林营造中的比重
乡土树种是在当地自然条件下,经过多年的优胜劣汰考验和自然竞争后留下来的,对当地灾害性气候有较强的抵御能力,特别适应当地环境[9]。长期以来,树种与自然相互选择的结果,利用乡土树种造林能够适地适树[10],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整体功能。通辽市乡土树种资源较丰富,但是开发利用滞后,造林和园林绿化上应用较少,乡土树种造林面积只占人工林面积的6.6%。要进一步优化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开展育苗及造林试验,大力推广乡土树种造林,充分发挥乡土树种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主要树种有白榆、旱柳、小叶杨、小青杨、刺榆、五角枫、文冠果、山里红、小叶锦鸡儿、黄柳、踏朗、山杏、桃叶卫矛、胡枝子等。乡土树种的可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5.2大力推广多树种混交造林和近自然林模式
采用多树种混交模式,树木生长加快,单位面积总蓄积量增加,促进林木胸径生长方面效果显著,有利于大径材的培育;此外,多树种混交能够降低凋落物层C/N,养分分解转化快,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更强[11]。近自然林模式是以恢复植被、维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在封禁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采用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以及平槎复壮、补植补播等一系列育林措施,建设结构合理、群落稳定的植被类型[12]。在干旱自然条件下,大力推广多树种混交复层异岭林和近自然林是林业生态建设的必然趋势,是恢复科尔沁沙地的疏林草原景观的重要措施[13]。
5.3加大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利用
林木种质资源是林木遗传多样性的载体,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的基础,是林木育种中必不可少的繁殖材料,是森林得以延续发展的基础,在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4]。通辽市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以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保护与改良利用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选育出优良品种或类型,提高林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强林木适应性和抗性,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目前继续保护、改良和利用的树种有五角枫、文冠果、刺槐、刺榆、山杏、欧李等。
5.4制定科学合理的造林地方标准体系,提升造林质量和效益
通辽市在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中推广应用了一批技术和模式,但应用的标准不高、技术措施不规范、产生的效果不明显,科技支撑作用不显著。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地方特点,严格制定科学合理、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育苗、造林、抚育、改造等技术规程和标准,指导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2]。
5.5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合理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建立国家、自治区、市、旗县四级保护区;大力宣传《森林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生态建设,防沙治沙工作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的防沙治沙和生态保护意识。2011年,中国首次提出了“划定生态红线”的重要战略任务。2013年7月,国家林业局启动生态红线保护行动,划定林地和森林、湿地、荒漠植被、物种四条红线。可见,“红线”不仅是严格管控事物的空间界线,也包含了数量、比例或限值等方面的管理要求[15]。
5.6大力发展林沙产业,拉动防沙治沙步伐
通辽市林沙产业重点发展以果树经济林、林下经济、沙地生态旅游为主的相关产业。果树经济林主要以塞外红、黄太平、金红苹果等中小苹果和沙地葡萄为主;林下经济发展主要以林草、林农(经)、林药、林菌、林苗、林下养殖等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合理的林下经营模式既能提高林木生长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又能增加林农林下收入。沙地生态旅游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适度开展旅游业,如乌丹塔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区等等。发展林沙产业作为加速推进防沙治沙、促进生产发展、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刘玉平,武海龙,姜静静.通辽市科尔沁区行道树结构特征分析[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5):545-549
[2] 刘立成.通辽市人工林发展战略思考[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35(2):53-57
[3] 高荣.通辽市近51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J].现代农业,2015(1):111-112
[4] 赵哈林,赵雪勇,张铜会,等.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739-747
[5] 董锁成,姚一健,郭柯,等.通辽市生物多样性资源评价研究[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3):17-23
[6] 包哈森高娃,阿拉坦花,丰洁,等.科尔沁沙地不同林龄小叶锦鸡儿(Caraganamicrophylla)人工林群落特征及平茬抚育后状况[J].中国沙漠,2015,35(6):1527-1531
[7] 王燕,吕凤岐,张效谦,等.浅议通辽市人工林现状和可持续经营[J]. 内蒙古林业科技,2009,35(2):47-50
[8] 王永福,翟明瑶,周梅,等.通辽市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研究[J]. 内蒙古林业科技,2014,40(2):21-24+28
[9] 易锋.浅谈南通市通州区乡土树种的利用与保护[J].上海农业科技,2014(6):97,100
[10] 何得良,马明放.半干旱地区乡土树种造林方式试验[J]. 甘肃农业科技,2008(8):16-19
[11] 邓荔生,曾佩玲,黄春妹,等.珍贵阔叶树种多树种混交造林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22):99-101
[12] 通辽市林业局.对近自然林生态治理模式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专题报道,2006(5):16
[13] 姜鹏,红英,哈森高娃,等.科尔沁沙地乡土树种保护及开发利用浅析[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4,37(3):92-93
[14] 陈剑英.云南省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探讨[J]. 种子,2004,23(12):61-65
[15] 杨邦杰,高吉喜,邹长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战略意义[J].中国发展,2014,14(1):7-10
中图分类号:S77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3.046
作者简介:包哈森高娃(1972-),女(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高级工程师,从事防沙治沙研究工作,Email:hsgwdl@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4206);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201502084);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跨区域重点推广项目[2013]TK10
收稿日期:2016-02-09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3-0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