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6-12-18马慧静
马慧静
(青海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青海 西宁 810008)
关于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马慧静
(青海省林业技术推广总站,青海 西宁 810008)
摘要生态文明是以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将贯穿于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中并将贯穿始终。因此生态文明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青海地处三江之源,是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区域。文章从青海高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观点。
关键词青海;生态文明;政策
生态文明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一样,是人类文明的形式之一。它强调的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尊重和保护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有了很大发展,尤其是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在一定时期内,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高污染、高消耗”为代价的。这种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这种破坏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于是生态文明建设便被摆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成为实现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1]。
建设生态文明要在有利于国家整体发展的前提下,各地方应按本地的实际来确定如何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措施,从而发挥各地在建设生态文明中的积极作用。处于三江之源的青海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东西长约1 200 km,南北宽约800 km,面积为72万km2。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既有巍巍高山又有茫茫草原,因青海湖和三江之源而闻名中国[2]。所以,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对改善整个西北地区的环境状况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央统一部署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青海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表现在东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除实施山区退耕还林还草,还在城镇地区加强了交通及建筑扬尘,工厂废气等方面的治理,城区实施了“煤改气”工程,东部地区空气质量有了明显好转。重点生态工程得到稳定推进,现已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青海湖流域已得到治理,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全面落实完成了禁牧减畜任务;重点风景区的绿化取得很大成就。另外,全省通过淘汰污染企业等措施增强了节能减排的效果,部分河水的水质有了较大改善。
但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湿地分布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一系列人为因素的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片面追求畜牧业发展,造成过度放牧,使草场面积大量退化,湖泊水位下降甚至干枯,水土流失加剧,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其次,青海湖造就了环湖流域独特的高原水文、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为众多珍稀动物植物如雪豹、藏野驴、白唇鹿等提供了栖息和生长环境。但由于人类的捕杀,狼群的攻击以及草原围栏的阻截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珍稀动物濒临灭绝。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环湖生态的破坏,湖面萎缩,水位下降。至最近几年,湖水水位才有所回升。而青海湖生产的青海湟鱼是青海最主要的鱼类,也是高原特有的珍贵野生鱼种,但由于生态恶化和过量捕捞等,资源量锐减。再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大批的人持续在格尔木等地淘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草原植被,造成部分地区沙漠化。最后,青海许多地方干旱少雨,植物难以生存。以上这些问题成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
2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思考
2.1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
青海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能力还是有限的,所以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扶持,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赢得良好的外部条件。如国家林业局曾印发《关于支持青海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意见》,从6个方面对青海省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予以重点支持,对青海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在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和支持。中央多次会议都指出要推进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的重大生态工程,强调要加强对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政府投入,这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再次带来政策机遇[3]。长期以来国家对青海的扶持已使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2.2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省”的战略
2007年,青海省委做出了“确立生态立省战略,致力于建设有利于生态文明的长效机制”的决策。到目前为止,生态立省已成为全省人民的共识。生态立省的核心内容是生态保护建设、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立省要走生态农牧业、生态旅游和工业循环经济的道路,要充分发挥青海省的生态优势,保护和建设好生态文明。
2.3要扎实推进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
主要范围是三江源地区,青海湖流域的重要生态领域。三江源地区被称为是“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三江源地区。如果失去了三江源,黄河就会全线断流,长江也会出现局部断流。同时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具有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2000年8月19日在三江源地区建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整个三江源地区总面积为36.3万 km2,占青海省总面积的一半。这一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所以三江源的保护意义重大且任重道远。
青海湖流域是青海省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支撑系统,保护青海湖已成为关乎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大课题。
2.4实施生态移民工程
通过生态移民,使农牧民转为市民,使草原、荒山等自然恢复,减轻生态压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生态移民工程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吸引更多的生态移民到城镇中安居乐业。
2.5生态文明建设应立足省情
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持把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建设结合起来,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既要让青海绿起来,又要让青海人民富起来。要加强宣传,使全省各族人民树立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坚决制止一切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为建设大美青海而努力奋斗。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4]。保护和建设好青海三江源区的生态是我们的历史责任,青海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将会使一个“大美青海”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未来青海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张孝德.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制度与体制改革——基于生态资源理论与产权改革视角[J].攀登,2014(3):1-7
[2] 李清源.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2009(3):14-17
[3] 杨自沿.青海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实践与探索[J].攀登,2013(2):67-70
[4] 陶建群,武伟生,马洪波,等.建设生态文明的“青海实践”[J].新重庆,2015(2):42-44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3.028
作者简介:马慧静(1990-),女,青海民和人,硕士,工程师.
收稿日期:2016-01-29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3-00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