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近自然林业看宽甸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经营的思考

2016-12-18郝伟

防护林科技 2016年3期

郝伟

(宽甸满族自治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辽宁 丹东 118200)



由近自然林业看宽甸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经营的思考

郝伟

(宽甸满族自治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辽宁 丹东 118200)

摘要文章从近自然林业经营角度分析了宽甸满族自治县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经营的思路,以近自然林业经营为目标,引入近自然林业经营理念和经营策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源涵养林的经营技术。并对水源涵养林近自然经营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可供从事这方面规划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近自然林业;水源涵养林建设;经营思考

水源涵养林是指河川、水库、湖泊上游集水区内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以及其他植被资源的一种功能性林种,其功能是涵养水源、改善水质和防止土壤侵蚀。辽东山区系长白山脉一部分,著名的白石砬子自然保护区坐落于宽甸满族自治县北部,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宽甸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是辽东山区主要水源地,承载着辽东山区重要工农业用水任务。境内有鸭绿江、浑江、半拉江、叆河、蒲石河、南股河、北股河、安平河和雅河等9条河流。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经营质量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生态功能发挥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因此,其对维系辽宁中部城市群和粮食基地的水资源供给及减免不良气候引发的旱涝灾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水源涵养林建设的追溯

水源涵养林常被归类于生态公益林范畴,部分学者开展水源涵养林保护和经营的讨论,一是倾向于避免人为干扰完全采用封育办法和自然演替的规律,经过自然物种的分化、进化过程,最终达到较为完善和稳定的顶级演替群落。这种方法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是一种效仿自然,回归自然,尊重自然法则的一种认知。但是要达到较高的顶级演替群落,得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演替过程。另一种观点是按照森林生态学和森林经理学理论。采用积极的人工措施人为促成较高级演替阶段。如采用乡土先锋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采用异龄复层多树种混交等技术,实现森林多功能和优化水源涵养林空间结构配置的目的。在这方面顾宇书等在浑河流域水源涵养林树种配置和土壤持水量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2],提出了白桦、落叶松、黄檗、紫椴的行混和带状混交等混交模式。 程龙春和杨春玲提出了浑河流域水源涵养林营造水曲柳和赤杨、刺槐与栎类以及红松和日本落叶松等混交林技术[3];崔学民研究了苏子河流域石质山地水源涵养林营造技术[4];田宝提出了甘肃省小陇山林区水源涵养林营林技术[5];尹满新等提出了浑河流域人工油松和落叶松林水源涵养林改造技术[6]。这些研究都是人为促成措施,促成较高的群落演替水平,以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目的。

2倡导近自然林业经营,达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兼优的林业

关于森林经营问题,德国倡导近自然林业经营,它是以一种理解和尊重自然的态度来经营森林[7],使其达到接近自然的状态,其目标是培育“近自然林”。近自然森林经营的作业体系与同龄人工林相比,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传统人工林经营过程主要有一般项目目标设定、目标指导下的作业设计、施工作业措施和基于设计检查控制等4个步骤。近自然森林经营有7项任务步骤,分为一般项目设定、立地和林分调查区划、基于林分区划的单元目标设定、特定中长期经营规划、作业设计、实施作业措施、基于目标和规划的检查和控制。近自然林业经营的技术较详细和清晰,其主要技术环节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作业设计调查

近自然森林经营调查,包括立地条件、植被和样地调查等,并结合调查结果,对林分结构、立地条件、林分近自然度等综合因子进行量化评估。为下一步近自然经营规划做充分论证,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

2.2编制群落生境图

制定编制群落生境野外调查图,要标明道路、水域、林班、小班位置、等高线及高程等地理信息。

2.3确定经营对象目标树

近自然经营作业体系,以单株树作为目标抚育对象。操作中是把林分单株细化为目标树、干扰树、预备培养树和其他树木4个类型,使每株树均有各自存在理由。

2.4制定方案编制的原则

一是充分发挥森林的自然功能,森林的多功能作用,具有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突出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森林的组成和结构与原始林相一致,具有较高的混交度和生物多样性,充分体现异龄、复层、混交和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二是充分发挥森林的生产功能,兼顾森林的生产力,为经济建设服务。三是充分发挥森林的文化功能,生产更多的文化产品,搞好人文、地理、旅游与森林经营的协调发展和融合。

2.5体现近自然森林特征

近自然经营的森林,整体上抗逆性强,能够抵御一定的病虫、旱害和洪涝灾害。贴近自然,林分稳定且有生产力和自然更新能力,能保持整个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和永续利用。

3制定可行措施,稳妥推进水源涵养林可持续优化经营目标

从近、中、长期考虑建立完善的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法规保障体系,优化经营目标,根据划定的区域布局和目标,制定相关经营技术标准,重点考虑如下内容:

3.1精心调研摸清水源区的林分现状

水源涵养区林分组成复杂。生态林公益林和商品林比例失调,人工针叶林经营比重较大,次生林粗放经营普遍。次生林林分质量很差且退化现象严重,病腐木、弯曲多树头劣质树、开心型无主干残次树所占的比重较大,形成了有面积无蓄积的现象。需要进行精心调查林分质量和立地质量,核实林分年龄结构,摸清林分优、劣质树木的种类和株数,为有的放矢制定经营方向和目标提供切实可行的第一手资料。

3.2搞好水源区林种配置进一步提升树种混交度

目前,水源涵养区林种主要有落叶松用材林、红松果材兼用林、柞树天然次生林、胡桃楸次生林、杂木林5种。其中,红松果材兼用林的面积和比重在逐年增加,而落叶松用材林面积有减少的现象和趋势。因受人为干扰和粗放经营的原因,这些林分中的柞树天然次生林、胡桃楸林和杂木林林分质量不高,面积较大,蓄积量较少,劣质材多,优质材少,部分林分老龄现象严重,林下光秃,不能形成复层异龄林结构,水土流失严重。应重点对这些林分进行科学规划和治理。采取近自然作业法,确立目标保留树,适当保留冠下中龄树和幼龄树,对衰老和退化的老龄林,可通过间伐老龄树,实行带、块和点状进行多树种混交配置。针叶林应混交阔叶树,柞树和胡桃楸林应适当混交针叶树,采用栽针保阔和保阔栽针的混交策略,人为促成低效残次林更新复壮。在人工针叶林内实行栽阔混交,形成复层异龄混交结构,极大的改善水源涵养林的林分质量和水源涵养功能,实现水源涵养林质量上的变化。

3.3制定相关的保护和治理技术标准

在水源涵养林区要制定相关的保护和治理技术标准,做好科研和示范区建设,推广科研成果,扩大示范区规模。制定保护和治理技术标准,确定方法、细化方案、量化指标、明确步骤。

3.4建立专业化的营林和管护队伍

建立专业化的营林和管护队伍,最好能持证上岗。团队内应有相关专业人才配置,能按照制定的规划图和水源涵养林作业技术标准把任务分解落实。

3.5制定水源涵养林保护法强化系统性和完整性

放眼中长期发展,应强化林业政策法规体系系统性和完整性,健全和完善林业地方法规体系。在水源涵养区,对于不利于林业发展的案例,及时地进行补充完善和调整,出台管理和保护细则,妥善解决水源涵养保护区出现的问题。加强公益林和商品林管理、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工程管理、国有林场管理、森林公园管理、森林防火管理、林权纠纷处置和完善资产评估体系。重点抓好林木种苗培育质量评估体系,建立假种劣质或以次充优种苗鉴定标准和相应的惩罚规章,研究森林有害生物监测与防范综合治理技术,建立森林火灾预警、监测与处置技术,森林健康、旅游、系统构建与跟踪服务等法规和细则。

3.6重视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参与水源涵养林建设的氛围

爱护森林,保护生态是公民的一项义务和责任,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要做好普及宣传工作,宣传森林的生态效益,如森林对水源、空气、吸纳粉尘、降解污染物、纯洁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缓解了物种的锐减、为人类提供生物必需的生活健康品等诸多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使其养成爱护森林、保护生境的公共意识和氛围。结合全国法制宣传日、植树节、野生动物宣传月、爱鸟周活动和森林火灾的案例等,通过媒介如电视、报纸、宣传车、广播、林业法律知识竞赛等,提高社会爱护森林、保护水源、参与水源涵养林建设的意识,养成一种全社会的行为和习惯,从而为保护森林资源、加快生态又快又好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

3.7倡导生态效益优先、经济社会效益并举的原则,力倡发展阔叶乡土树种

德国林业在树种选择上走过弯路,在树种选择上重视了木材的直接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和综合效益。初期为大量发展云、冷杉林,不断砍伐阔叶山毛榉、栎树等乡土树种。后来在经受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的教训后,才意识到树种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阔叶林具有更好的生态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水源、净化水质等方面综合效益更高,在抗灾、固碳方面能力更强,加之阔叶木材的用途也更为广泛,经济价值比针叶树种更高,所以应力倡发展阔叶乡土树种,加强乡土树种的保护和利用。

有些国家和地区在树种引进上甚至制定了法律,明确规定使用乡土树种,不准引进外来树种。当前,就宽甸满族自治县而言,部分林场仍然把速生针叶树落叶松作为主要造林树种,针叶树种红松栽培面积也日趋扩大,而且均以针叶纯林经营,很少在针叶林中混交柞树、胡桃楸、水曲柳、紫椴、家榆、黄檗等阔叶树种。因此,从宽甸看辽宁省林业发展,应在水源涵养林树种选择和配置上加大针阔树种的混交度,减少针叶纯林布局,积极发展乡土珍贵阔叶树种。从优质苗培育到造林设计均要考虑树种的生态功能和涵养水源的能力,按照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坚持适地适树及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对已界定为生态公益林的林分以发展乡土阔叶树种为主,实行针阔混交,复层异龄化作业管理,对天然次生林采用近自然作业法,保留目标树,培育中幼树,铲除病腐木,提高营林水平,改善林分质量。更好地发挥水源涵养林的多效益、多功能、多用途,为建立可持续经营、稳定森林生态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4小结

水源涵养林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泛。应积极总结本地区的前期工作基础,结合地区的立地条件,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制定切实符合本地区建设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

林分结构的调整要兼顾近、中和长期利益。做好精心布置,细心安排,寻找差距,制定可行措施,稳妥推进水源涵养林的可持续优化经营目标。

精心调研,摸清水源区的林分现状,梳理水源区林种及林种结构配制,制定相关的经营和保护措施。

重视宣传教育, 提倡全民参与,提高全社会保护生态,热爱生态,建设生态的自觉性。建立完备的林业文化体系,推动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为人们的生活用水和城市工业用水提供保障。

倡导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力举发展阔叶乡土树种,增加混交林种比重,减少纯林成分,提倡近自然经营,坚持可持续发展,永续利用的原则,为宽甸地区乃至辽东地区的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顾宇书,邢兆凯,韩友志,等.浑河上游4 种典型林分类型枯落物持水特征[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7(1):31-36

[2] 顾宇书,邢兆凯,韩友志,等.浑河上游4 种典型水源林土壤物理性质及其水源涵养功能[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41,(1):37-41

[3] 程龙春,杨春玲.浑河流域水源涵养林营造模式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8):219

[4] 崔学民,李慕唐,王大名.苏子河流域石质山地水源涵养林营造措施[J].辽宁林业科技,1999(4):43-44

[5] 田宝,车宗彩.天然次生林的经营与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4(4):70

[6] 尹满新,王福玉,王承禄.浑河流域水源涵养林改造技术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222

[7] 景彦勤,林文卫,邓鉴锋.德国近自然林业经营与管理模式—赴德国林业考察报告[J].广东林业科技,2006,22(3): 113-116

中图分类号:S727.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3.027

作者简介:郝伟(1975-),男,辽宁宽甸人,大学,工程师,从事林业调查设计工作.

收稿日期:2015-08-17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3-00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