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

2016-12-18郭明吴逊涛李先敏

防护林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工作思路信息化建设现状

郭明,吴逊涛,李先敏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杨凌 712100)



陕西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及今后工作思路

郭明,吴逊涛,李先敏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杨凌 712100)

摘要林业信息化是现代林业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不断发展壮大,保护区的信息化管理越来越要求实现科学化和现代化。文章针对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现状,提出了建立OA办公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视频会议室、建立综合数据库、对太白山网站进行改版升级和利用红外相机开展野生动物监测工作等措施,以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

关键词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现状;工作思路

近年来,随着“数字林业”的提出,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成熟,自然保护区作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沿阵地,已成为数字化、信息化研究、开发和应用的重要承担者[1]。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需要,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新方向和趋势。通过信息化建设以实现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共享,可以大大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1我国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工作开展情况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及其特殊景观环境的保护地,自然保护区管理是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和成熟,森林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在我国环境保护领域应用已久,已取得许多成果,但在自然保护区方面的应用相对较少,尤其是自然保护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只有少数保护区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

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ArcGIS软件开发平台和C#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出该保护区的地理信息系统,达到了对保护区相关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管理、显示、统计分析的目的,便于保护区以后日常保护管理工作的进行和开展[2]。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提高保护区的综合管理与服务水平,进一步整合与开发保护区的信息资源,建立了基于GIS技术研发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保护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和综合集成,促进业务部门协同和数据成果共享,形成对保护区信息资源的定性分析、定量计算和直观展示相结合的新型一体化管理模式,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3]。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针对保护区管理现状,提出了应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保护区基础数据及管护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在日常巡护管理中引入红外相机、PDA巡护监测等新技术,搭建基于三维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以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4]。陕西省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利用GIS管理系统卓越的可视化技术和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在科学研究、巡护监测、森林防火、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应用,可得到适宜动物生存的空间区域、生境质量等级分布等信息,准确地预测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人类活动干扰的分布特点和干扰强度的差异,使管理人员直观地了解野生动物种群动态以及栖息地干扰现状等,为其他同类型自然保护区应用GIS技术提供了借鉴[5]。

自2007年国家林业局开展示范自然保护区建设以来,浙江乌岩岭、湖南东洞庭湖、陕西长青和青海青海湖等自然保护区也陆续开展了基于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在资源监测管理、基础性信息服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

2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建立于1965年9月,是我国首批建立的以保护暖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自然历史遗迹和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综合性保护区。地处秦岭山脉中段,地跨陕西省的太白、周至和眉县,位于107°22 ′25″—107°51′30″ E和33°49′30″—34°05′35 ″ N之间,东西长45 km,南北宽34.5 km,总面积56 325 hm2,森林覆盖率92.59%,顶峰拔仙台海拔3 771.2 m,是中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名山。保护区处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水热条件随地势的升高呈现规律性变化,形成明显的梯度气候,分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亚寒带。年均温12.9 ℃,最高温度42 ℃,最低温度-17.2 ℃,年降水量580.0 mm,年相对湿度71%,无霜期220 d,区内土壤有高山草甸土、山地暗棕壤、棕壤、褐土等。保护区地理位置特殊,是华北、华中、青藏高原三区生物交汇过渡地带,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第四纪冰川遗迹保存完整,古文化遗产底蕴深厚,保护价值极高。区内有种子植物1 783种,苔藓植物325种,蕨类植物11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1种,太白山特有植物23种。调查有脊椎动物334种,森林昆虫1 991种,这里也是我国国宝大熊猫分布的最北界,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7]。

保护区建立50年来,始终坚持“全面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大力发展生物资源,为国家和人类造福”的方针,紧紧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第四纪冰川遗迹,古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这个总目标,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整体建设和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护区资源保护体系建设趋于完善合理,资源管理和科研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科普教育及教学实验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各方面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保护区先后获得“陕西省科普教育基地”“陕西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全国林业科普基地”“陕西省野生动植物科普宣传教育基地”和“陕西省森林体验基地”等,国内10多所大专院校也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作为长期的“野外教学实践基地”。2012年,中国环境科学院“秦岭生物多样性野外监测研究站”在此建立,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对外影响力在不断提高。

3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现状

3.1完善了办公信息化硬件

自2013年5月管理局搬迁到杨凌后,不断改善办公条件,新建了局域网,给机关工作人员每人配备了1台电脑,建立了“太保群”“太保防”等QQ群,基层保护站通过网络和管理局及时联系,基本实现了实时、同步的信息共享。

3.2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库

在2009年11月-2010年7月保护区二类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保护区于2011年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库,包括森林、林地和林木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与分布等,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调查区域森林资源与保护管理现状,建立了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林业信息数字化和管理可视化,为保护区制定保护、科研、监测等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数据和信息平台。

3.3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已经广泛应用于保护区资源调查和科研监测等方面。2011年,我局委托陕西林业调查规划院完成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信息系统。利用GIS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强大管理功能,将我区生物资源、巡护监测及周边社区情况等信息以文字图片、图像、数据形式录入计算机进行保存和管理。通过该系统,可以进一步了解保护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等地理要素及TM遥感影像、地貌形态类型、植被类型、林相、珍稀动植物分布、社区分布、土地利用和景观资源分布等情况,为保护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3.4创建了保护区网站

为更好地提高我局对外宣传知名度,2004年初,由公众教育科负责,创建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网站。网站开通以来,就成为更直观、更生动、更活泼的宣传载体,是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2010年4月底,在西北最大的门户网站——古城热线开展了“热爱太白山,保护秦岭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宣传论坛,对太白山进行宣传。2010年10月,太白山保护区网站全面改版,以全新的姿态展示本保护区。我局网站经多年建设,点击率逐年上升,2012—2014年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林业网站“十佳专题网站”。太白山网站现在共开设了7个专栏,18个子栏目,全面反映本保护区的概况及动态信息,内容更新及时,形式多样。其中“生态旅游”栏目,贴近百姓生活,增强了保护区的社会化服务功能。

3.5建设了高清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保护区管护面积大,线长面广,保护力量相对不足,局部地区依然存在人为干扰,特别是“驴友”的户外旅游活动随意性强,对资源保护管理工作压力较大。为了保障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安全,进一步加强森林火险的监控、预警和指挥扑救,2015年保护区开始建设野外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已在铁甲树和蒿坪检查站两处安装了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共有红外网络枪式摄像机和30倍红外网络球机6个,架设5 500 m光缆,建设监测室2处。监控对象主要为:游客进入和人为活动情况、森林火灾监控。

3.6利用红外相机陷阱技术监测野生动物

红外相机是最近几年被广泛运用于野生动物调查监测的一项新的技术手段,它可以在不受人为干扰的情况下,通过不间断地对某一地区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进行监测。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于2012年7月启动了红外相机野外监测工作,2014—2015年,与中国环境科学院合作,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供技术支撑,以太白山南坡黄柏塬海塘河为监测区域,合作开展了野生动物监测课题,取得了丰硕的监测数据和成果。利用红外相机首次拍到野生大熊猫实体照片和大熊猫“玩自拍”“梳理毛发”及金丝猴“下地活动”的珍贵视频资料。

3.7建立了全自动气象监测站

保护区地跨秦岭南北坡,气候复杂多样,空间差异悬殊。为了研究太白山极端天气和小气候,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我单位合作开展了“秦岭太白山生物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调查”等课题,在秦岭生物多样性野外监测研究站建起了全自动气象监测站,实时动态采集、处理和存储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并将数据及时传输到中国环境科学院进行分析处理。

4今后工作思路

建区50年来,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和全国其他自然保护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信息化建设今后工作思路是:对太白山网站进行改版升级,打造全国自然保护区知名网站;建立OA办公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推进无纸化、数字化办公,完成办公事务数据的整合;完善我局入区视频监控系统、红外线野外监测系统,增加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和数据录入功能,完成我局科研监测、巡护管理、旅游数据的整合;实现档案管理电子化,对历史资料数据整合,建立综合数据库和太白山数字化标本馆。

4.1对太白山网站进行改版升级

加大投入,对太白山网站进行改版升级,强化现有功能,丰富网站内容,通过举办信息采编、写作、摄影等各种培训班,提高网站质量,打造全国自然保护区知名网站,使之成为林业政策宣传的重要阵地和展示保护区工作成效的重要窗口。

4.2建立OA办公系统

完善管理局中心机房设施设备,构建内网、外网两个服务平台,建立局站两级协同办公系统,实现全局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办公成本。

4.3建设视频会议系统

积极筹措资金,采用公开招标形式建设保护区视频会议系统,通过传输介质,完成和省厅会议现场的对接,主要包括视频会议管理平台和高清会议液晶电视设备等。

4.4建立全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

继续在主要入区路口和旅游线路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全区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在各保护站建立视频监控室,申请外网IP,实现保护站宽带全接入,在管理局建立视频总监控室,构建局站视频监控网络一体化。

4.5完善地理信息系统

建立服务器,对系统进行网络化升级,强化系统数据的录入和处理功能,增加系统的数据分析能力。

4.6继续开展辖区红外相机监测工作

建立红外线野外监测系统,逐步实现大熊猫分布区域红外相机监测网络全覆盖,重点监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大熊猫、金丝猴、林麝和羚牛等。

4.7建立综合数据库

将历年来的纸质文档资料进行扫描、录入,用计算机存储档案信息,建立综合数据库,并通过数据分析模块,为单位管理和决策提供服务。

4.8建立太白山数字化标本馆

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物种数据库,采用合理查询的方法,实现对动植物标本的管理,以达到快速查询所需标本相关信息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孔令孜.大青山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建[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2] 吴翠霞,谢建平,刘兴文,等.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初探——以甘肃敦煌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9):53-55

[3] 郭慧,王兵,牛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以小五台山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4(4):57-60

[4] 刘维栋.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13):347-348

[5] 阮英琴,赵纳勋,刘红彩.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自然保护区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以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8(3):302-306

[6]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规划院参加数字保护区建设经验交流会[EB/OL].[2013-08-09].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809/c70731-22504122.html

[7] 张宏,李先敏,马建奇,等.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现状与措施[J].防护林科技,2013(9):70-72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6.03.036

作者简介:郭明(1970-),男,陕西城固人,大学,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5-12-02

文章编号:1005-5215(2016)03-0089-03

猜你喜欢

工作思路信息化建设现状
新形势下油田党群工作思路的探索和研究
消防与保卫重组后的工作思路探析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确立“1121”工作思路,开创关心下一代工作新局面
国企工会的六大关系及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