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研究
2016-12-17崔丽
崔丽
摘 要:自课题《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研究》开题以来,课题组教师就一直关注课堂以外的教学部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主要开展了“绿地认养”、“生物兴趣(科技)小组”等活动,同时编写了《生物活动课》校本课程,另外在此期间课题组教师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借助竞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向创新结果的转变,进一步发展创新素质。
关键词:生物活动;创新素质;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7-075-1
一、生物兴趣小组的重要作用
生物兴趣小组是生物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生物必修课教学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延伸,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尤其强调动手实践,对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初步技能,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的基础。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通过制作叶脉书签,制作动、植物标本,插花等活动,制作了许多包含他们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的作品,让他们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以及对生物界和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学生们会自觉地救助受伤的蝙蝠、小鸟等,查询救治、喂养等知识,帮助它们早日康复,回归大自然。学生对生物学有兴趣,就会主动地去学习它,去研究,才能有新发现。
2.培养创新自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所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那个正确目标。创新比常规性解决问题有更多的艰难险阻,如果没有创新自信心和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就会半途而废,不能取得成功。培养创新自信心首先要保护学生创新的自尊心,其次要多给学生创新成功的体验。例如在制作叶脉书签时,选材用桂花叶最易取得成功。桂花兰叶具有网状脉,且叶肉和叶脉的耐腐蚀程度差异较大,在用碱液加热的过程中容易将叶肉腐蚀掉而保留完整而美丽的叶脉。有的学生就采集了许多种具有网状脉的叶子,用来进行叶脉书签的试验,有的叶片太嫩,叶脉和叶肉的耐腐蚀程度差异不大,是极难做成叶脉书签的。但是,这时老师应该肯定学生的创新意识,赞扬他不墨守成规,勇于求新的精神,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大胆地试验。学生通过反复试验,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制成了一枚用羊蹄甲叶的叶脉进一步加工成的美丽书签。学生体会到了一次创新的成功,也锻炼了锲而不舍的优良品质。
3.培养实事求是、追求真理、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认真地去实践,才能取得好的成绩。例如做蝴蝶类标本,先遇到捕蝶难的问题。有的学生抱怨校园里的风蝶太少,因此,他捕不到凤蝶,只能捕到菜粉蝶;但是,有的学生却在校园内捕到了许多只凤蝶。究其原因,是因为后者每天课后就拿着捕虫网在校园内耐心等待凤蝶的出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就有了比别人更多的收获;而前者做事不认真,图轻松,怕麻烦,结果就收获甚小。
4.培养实践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兴趣小组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的任务是根据一定的原理、方法动手实践,做出作品。原理、方法往往看上去容易理解,但要做出作品,却要多次实践,不断吸取失败的教训,积累成功的经验。例如制作植物腊叶标本,方法是采集——压制——上台纸——贴标签——定名。如果压制出来的标本变黑变皱,说明换纸不够勤快或天气太潮湿;如果标本在台纸上的位置不当,作品就不好看。从采集到制成标本,往往要反复多次,花费约一个月的时间。
5.培养创造性思维。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在兴趣小组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开动脑筋,学会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或别人忽略的方式思考问题,也就是说有一定的创造性。例如书本上介绍用来处死昆虫的方法是用毒瓶。要捕捉昆虫,就要先做好毒瓶,让昆虫快速地昏死过去。但是,往往事先没有准备捕昆虫,却遇到了想要的昆虫,并捕到了,该怎么处理呢?同学们就探索更简便的方法:A.关进加盖的容器中,让昆虫饿死。此法简便,但缺点是昆虫容易因挣扎损伤翅、足,导致标本不完整。B.制作简易毒瓶。将2~3粒樟脑丸放入加盖容器内,用这种办法处死昆虫,标本损伤程度较低,应急性不错。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勇于创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正如达尔文在自传中所说的:“我所以能成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最重要的是:爱好科学——不厌深思——勤勉观察和收集资料——相当的发明能力和常识。”可见,创造性思维是创新最核心的要素。
二、科技竞赛积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向创新结果转变
创新的火花一旦产生,教师要及时抓住,并且积极创造条件促使创新思维转变为创新结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及时巩固和进一步深化,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我校2015年寒假组织学生参观金山湖湿地生态系统,让学生了解芦苇等湿地优势物种适应沼泽生活的独特生态特征和生理结构特点。然而却有同学提出了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芦苇能适应水生生活,它们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吗?带队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创造火花,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一步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并提供帮助指导实施,最终实验取得了成功。该项目参加“江苏省第二十六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比赛”,获三等奖。在参加这一比赛中,多名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获奖,其创新能力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他们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自豪感。事实证明,长期参加生物兴趣小组的许多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创新能力都非常强,参加生物学方面的活动成绩也比较突出,如在市实验考查中他们几乎都能既快速又准确地完成各项考试项目,平均得分远远高于其他同学。
同时,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认可,被视为学校办学特色之一,学校谢校长在全区的“校长沙龙”上作了《从“心”出发,寻找减负增效的增值点》的发言,向区领导及其他学校校长们隆重介绍了包含生物在内的校本课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获得了比赛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