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民间说唱文本《游武庙》的文献源流和文化意义

2016-12-17詹杭伦

关键词:刘基张良朱元璋

詹杭伦

(南方大学中文系,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 81300)

论民间说唱文本《游武庙》的文献源流和文化意义

詹杭伦

(南方大学中文系,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 81300)

民间说唱文本《游武庙》讲述刘基陪同朱元璋游览武庙的故事。本文先对《游武庙》作文本细读,然后探讨《游武庙》传说文献的源流,最后论定,虽然传说的历史不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也绝不能用历史的真实来否定传说的真实,因为传说的真实已经作为文化史的一部分活在百姓的心目之中。

刘基;朱元璋;游武庙;说唱文学

刘基是在元末明初辅佐朱元璋灭元建明、安邦定国的名臣之一。朝鲜王朝学者黄景源曾评论宋濂代朱元璋所作《谕天下诏》说:“右太祖皇帝诏书,翰林院学士文宪公臣宋濂撰。诚意伯臣刘基曰:‘此开国第一诏也。阔大雍容,有天地无私气象;冠冕焕发,真帝王一统规模。当与三代训诂同揭日月而行于世也。猗欤休!’臣谓明之初兴,聘刘基,置之帷幄,问筹策。命大将军徐达、征西将军汤和等,帅师逐元。此太祖皇帝之所以平定天下也。如宋濂者,龙门山一布衣也。出奇决胜不如基,扬兵制敌不如达、和,然濂以儒学之士,获知于太祖,常侍左右,备顾问。引《诗》、《书》、《春秋》之说,以干太祖曰:‘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以学校治民,则祸乱不兴,刑罚非所先也。’使太祖从濂之言,则朱氏飨国长久,与商、周比并可也,岂特二百七十年而止也哉?”[1]黄景源的评论虽然重在推崇宋濂,但他认定宋濂在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出奇制胜方面不如刘基,可见其对刘基评价甚高。刘基虽然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但在民间传说中他已逐渐演变成为神奇的传说人物,民间说唱艺术常常以刘基为中心。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风陵文库藏民间说唱底本《游武庙》①参见∶ 佚名. 游武庙[M]. 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风陵文库藏本. 民国年间北平打磨厂学古堂印行.,讲述刘基陪同朱元璋游览武庙的故事。本文拟先对《游武庙》(见图1)作文本细读,然后探讨《游武庙》传说文献的源流,最后论定其意义。

一、《游武庙》的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是深入研究必做的基本功夫,兹将《游武庙》故事文本②《游武庙》风陵文库藏本有一些错别字、缺漏字, 括号中是笔者随文所作的校勘. 下同, 不再出注.分为九段,细读如下∶

(一)武庙门前光景

武庙门外马也停蹄,保驾军师名刘基。“寡人我自登基以来,未到过武庙地,看一看前朝塑像古今奇”。他君臣来到庙门外下了坐骥,慢闪龙目看虚实。瞧一瞧有一对狮子分左右,吧啦啦在空中飘摆杏黄旗。斜山吊角滚龙脊,金顶朱红雾云迷。山门上有两行字,上一联下一联写的(得)出奇。上联写“剑气冲霄汉,赤胆忠心保社稷”;下联配“文光射斗牛,六韬三略定华夷”。横批上写“晴天捧日”,门楣石“大宋敕建武庙圣贤祠”。

首段描述刘基陪同朱元璋来到武庙殿门外,这武庙是宋朝皇帝敕建的,名曰“大宋敕建武庙圣贤祠”,目的是祭祀历代为安邦定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武将和军师级的功臣。殿门上的一幅对联,上联强调武将对帝王要“赤胆忠心”,才能协助帝王保卫社稷;下联强调军师精研“六韬三略”,才能辅佐帝王实现“定华夷”,即平定中原和四夷的宏伟大业。所谓《六韬》、《三略》本指古代兵书,后泛指兵书和兵法。这幅对联不仅揭示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宗旨,而且为本篇故事定下立论的基点。

图1 《游武庙》

(二)夸奖武将赵云

太祖看罢走进庙里,后跟军师叫刘基。抬头只见一员将,杀气腾腾素罗衣。头戴银盔双凤翅,面(蓄)长髯三缕须。护心宝镜如秋月,绊甲绦绒九股丝。在一旁塑定白龙战马,素银战杆手中提。太祖看罢不认识,扭项回头问刘基:“他是那朝安邦将,有什么功劳奏朕知。”伯温启奏忙施礼,启禀我祖驾得知:“此人祖居常山地,姓赵名云盖世英奇。长坂坡前那一场战,只杀得曹兵曹将不敢对敌。糜氏夫人井内死,那位娘娘凤驾丧沟渠。在宋世年间修这武庙,赵普先生把本提。虽然英雄是忠义,大不该两军阵前逼死主的妻。因此把将军塑在殿外,风吹日晒在丹墀。”太祖闻听把头点,不住点头直叹息:“想当年曹兵百万无人挡,兵如潮涌实难敌。惟有子龙将军不怕死,单人独骥去对敌。糜氏若被曹兵抢掠去,也难免贞节二字化为泥。糜氏一死全节义,也省得皇叙(叔)在世丑名提。这将军推到土墙井口盖起,怕的是显露了三光昂(昴)日鸡。这样忠良垂千古,到后来谁能保主去登基。寡人传旨与我请进去!”众武士齐动手就往殿内移。

以上一段讲述常山赵子龙的塑像立在正殿之外,其原因是宋代建武庙时,主事者宰相赵普(922 – 992年)认为,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中有功有过,其过错在于两军阵前逼死了刘备之妻糜氏,所以将赵云塑在殿外,忍受风吹日晒,以示惩戒。朱元璋则认为,赵云让糜氏自杀,并将其埋在井中,是为了让糜氏保全贞节,并为刘皇叔保全声名,实质上体现了对君主的赤胆忠心。说明在朱元璋心目中,只有君主是第一位的,其他妻妾之属的生生死死并不重要,都应以保全君主声名为依归,所以,他命令随从将赵云塑像移置殿中。文中提到的“昴日鸡”是二十八宿之一,居白虎七宿之四,在此是指代糜氏夫人。

(三)夸奖武将王勇

回头又见一员将,金装五色好不威仪。团花战袍黄金甲,凤翅盔缨显九曲。白面长髯眉分字,宝袋斜(栓)海兽皮。左别湾(弯)弓右装剑,凛凛身才(材)九尺躯。在一旁塑定胭脂马,打将钢鞭手中提。马前威风高万丈,驾后的杀气也有余。太祖看罢不认识,扭项回头问刘基。伯温奏:此人隋唐称好汉,他的武艺盖世出奇。姓王名勇字伯党(伯当),在兴隆山下遇仇敌。唐兵乱放刁翎箭,这将军左右拦摭护避主的尸。牛金牛压死娄金狗,他们君臣二人在断蜜涧下丧沟渠.宋世年间修武庙,赵普先生又把本提,虽然将军功劳大,大不该两军阵前臣压主的尸。因此把将军塑在殿外,才把他汉(汗)马功劳化为泥。太祖闻听长叹气,瞒怨(埋怨)宋君作事不齐。这样忠良不入殿,到后来谁能保主定华夷。吩咐左右“与我请进去”,忽然间,滴滴溜溜一阵神风就往殿内移。

以上一段评述另一位塑在殿堂之外的隋唐武将王伯当(名勇,字伯当)的故事。王伯当武功盖世,一生追随李密,随李密一起投奔瓦岗寨,为“瓦岗五虎”之一。李密决定降唐,王伯当誓死相随。李密降唐后,因不被李渊重用,决定造反。王伯当也与李密共存亡。李密袭取桃林县后,途中被唐将盛彦师伏击,伯当为李密挡箭而死,死后倒下又压死了李密,即所谓“牛金牛压死娄金狗”,因王伯当属于二十八宿中的“牛金牛”,李密属于二十八宿中的“娄金狗”。王伯当是一位对主君绝对忠诚,或称愚忠的典型。史上评价王伯当择主不当,认为如李密这样的昏君并不值得效忠。然而,朱元璋欣赏的正是王伯当这种对主子绝对忠诚的精神,因此下令,将王伯当也请进殿堂,享受供奉。

(四)夸奖历代武将

太祖看罢走进里,后跟军师叫刘基。见累代功臣上面坐,威风凛凛有威仪。

看罢多时摆祭礼,每位神圣敬酒三滴。在上面斩将封神太公在此,下配管仲、百里溪(奚)。雷炮分兵孙武子,卞庄蒯外养由基,苏秦张仪共季子,廉颇李牧和吴起,排列在东西。田单乐毅燕孙膑,秦将白起与王敌。殷武彭越王孙贾,岑彭马武汉姚期。过五关斩六将关圣帝,廖化周仓与孙师。托孤尽命诸葛亮,他与刘备定华夷。喝断当阳张翼德,黄忠严颜古今奇。河南八府单雄信,罗成叔宝与尉迟。跨海征东名薛礼,七子八婿郭子仪。观前观后观子细(仔细),问左问右问刘基。刘基一旁伴王驾,君问一,臣答十。太祖说:李存李广有托天力,伯温奏:跟不上托肠大战石敬思。太祖说:五虎平西狄东美,伯温奏:盗过珍珠烈火旗。把守三关杨家将,大破天门阵阵奇。水战杨幺精忠帅,嗳!实可叹岳家父子风波亭前死的(得)屈。见几位貌似天神多凶恶,见几位虎目圆睁五缕须。见几位手掌纯钢剑,见几位打将钢鞭手中提。太祖说:“这都是前朝争名夺利、治国安邦将,到如今只落得气化清风肉化泥。”

以上一段,略议历代武将。从斩将封神的姜太公到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朱元璋问一,刘基答十,朱元璋看得仔细,刘基答得巧妙。最后,朱元璋对历代武将有一个总的评价:“这都是前朝争名夺利、治国安邦将”,意谓从武将主观意图来说,都是为了“争名夺利”,其客观效果才是辅佐君王“治国安邦”,流露出朱元璋对前朝武将评价的偏激心态。

(五)责骂军师伍子胥

抬头只见一员将,白盔白甲白九曲。伯温说此人在列国称好汉,姓伍名员字子胥。临潼会上斗过宝,力逼秦楚结亲戚。太祖闻听怒冲冲,大骂一声伍子胥:“临潼会上斗的甚么宝,你不当力逼秦楚结亲戚。你是媒人你就该娶,你不该差派老贼费无忌。金顶辇改换银顶轿,五香女改换马昭仪。楚平王无道纳儿媳,才把你居家满门剑下劈。常言道,人死不能把仇记,你不该鞭打平王的尸。上天不灭挖眼死,为何把欺君恶贼塑殿里?”吩咐左右搭出去,搭在庙外碎成泥。

以上一段,朱元璋大骂伍子胥。他数落伍子胥的种种不是,不该强拉秦楚结亲戚,不该差派老贼费无忌,不该五香女改换马昭仪,最不该的是鞭打平王的尸,因为这是犯了“欺君”之罪。于是命令随从将伍子胥塑像搭出殿外,摔碎成泥。可见,朱元璋评价前朝人物的唯一标准就是是否“忠君”。

(六)责骂军师韩信

抬头又见一员将,两腮无肉笑嘻嘻。三山王帽头上带(戴),身穿一件大红衣。腰中紧系羊脂玉,怀中抱定剑令旗。太祖看罢不认识,他甚么功劳奏朕知。伯温奏:“此人撇尸埋母名韩信,暗度陈仓少人知。立逼霸王乌江死,封他三圣与王齐。”太祖闻听有了气,大骂韩信不忠不孝的,你不当问路把樵夫斩,你不该埋母在玉其(玉溪)。后来丧在阴人手,未央宫中死的可不屈。吩咐左右搭出去,搭在庙外碎成泥。

以上一段,朱元璋大骂韩信。你不该受汉王拜,你不该埋母在秦溪,你不该问路把樵夫斩,你不该逼霸王自尽乌江。总之,韩信的罪名是“不忠不孝”,所以应该赶出殿外,摔碎成泥。

(七)责骂军师张良

回头又见一道士,面如古月相貌奇。瓦拢道巾头上戴,身上穿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八卦衣。左有童儿背宝剑,手执紫竹箫一支。太祖看罢不认识,他有么功劳奏朕知。伯温奏:“汉室张良封侯位,六韬三略他第一。九里山前一场战,吹散霸王八千子弟兵,全凭紫竹箫一支。”太祖闻听冲冲怒:“呀,呸!大骂张良反复的,要保汉王保到底,大不该中途而废,又把汉王离。眼时若有张良在,定把奸贼剥了他的皮。”骂罢张良后头看,了不得啦!错出一言悔不及。

以上一段,朱元璋大骂张良。汉王有道你当保,要保就该保到底,决不该半路途中把汉王离。眼前要有张良在,我是定把奸贼剥了皮。看来,张良的罪过就在于不能对君王一忠到底。

(八)刘基辞官

伯温低头心暗想,不住思想直叹息:“什么他是游武庙,指着张良骂我刘基。趁此快想脱身计,祸到临头悔不及。”头上摘下乌纱帽,身上脱下紫罗衣。“朝王驾当辞王旨,今日微臣要告辞。快放微臣回故里,早入深山去隐居。”太祖说::“你辞孤王归故里,谁保孤王定华夷?江山本是功臣定,你不言,朕心知。朕我不当游武庙,怒骂张良先生你吃疑。”伯温奏:“老牛老马中何用?年迈之人我不息。耳聋听不见君王旨,眼花不能把笔提。”太祖说:“你去你去你且去,留你无非费口辞。封你云游一道士,逢州府县把粮吃。寡人赐你白玉扇,先生牢牢记在心里。那家烟尘遭(造)了反,那时间再把孤王提一提。”刘伯温谢龙恩朝外走,眼望相府把泪滴:“说甚么一品三公位,说甚么朝堂挂紫衣。说甚么黄金过百斗,说甚么爱子与姣妻(娇妻)。爱子姣妻(娇妻)不能替死,光阴能有几多时?翻斤斗跳出迷魂阵,好比鳌鱼吐金丝。早知为官有今日,早入深山去隐居。一朝人王阳台梦,万里江山一滩泥。”刘伯温将脚一跺飘然走去,独撇下朱太祖独自痴迷。

以上朱元璋所责骂的伍子胥、韩信、张良都是智勇双全的军师类人物,尤其是张良,刘基认为“六韬三略他第一”。朱元璋一路责骂下来,让刘基感到阵阵寒意上身,觉得朱元璋在指桑骂槐,不禁有兔死狐悲,狡兔死、走狗烹,伴君如伴虎之感,于是为避免祸到临头,预先作脱身之计,假托年迈、耳聋、眼花,向朱元璋提出辞呈。朱元璋挽留不住,难得与他费口舌,只好同意他辞官还乡,作道士云游四方。

(九)结 局

洪武爷游武庙扯评收是理,封二将、去二将、怒骂张良、气走刘基。一言错出口,到(倒)叫他悔不及。

洪武大帝朱元璋游览武庙,评述历代功臣,只认“是否忠君”之理,完全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然而,军师级的人物,对君王一般不会愚忠,信奉的人生哲学是“有道则出,无道则隐”,若君主圣明,则可出山侍奉;若君主昏庸,不如归山隐居;因此,每每在关键时刻,难免心中有自己的盘算,有摇摆依违的举动。这一点让朱元璋最不能容忍,所以他秉持是否无条件忠君的理念,封升赵云、封升王勇,去除伍子胥、去除韩信,对张良更恨不得抽筋剥皮。刘基伴随在这样的君主旁边,心知肚明,早晚也会落得与张良同样的命运,所以他谢绝荣华富贵,早早抽身,辞官还乡,不失为“识时务者为俊杰”之举。

这个说唱文本在写作艺术上相当成熟,首先结构上看,全文九段,首段写武庙殿外景色,二三四段夸奖武将,五六七段责骂军师,第八段则是刘基辞官,末段总结,可谓结构谨严,层次清晰,浑然一气。其次,从表述的详略来看,先详述赵云、王勇,略述历代武将,接下来详述伍子胥、韩信、张良下场,一步紧似一步,逼得刘基不得不作出辞官的决定。可谓详略得当,逻辑严密。第三,从人物对话的角度来看,全文主要由朱元璋与刘基的对话构成,语言的运用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富有表演性,既通俗又雅致。

如此成熟的说唱底本,应该不是初期演唱的面貌,而是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由众多艺人不断加工、精益求精的结果。

二、《游武庙》传说的文献源流

刘基既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又是民间传说中虚构的传奇人物,在民间留下大量故事,经过文人学士的艺术加工,以戏剧和曲艺表演形式传唱于人口。有关刘基的文艺演唱文献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条是以历史为本,一条是以传说为本。两条线索既有各自独立的发展轨迹,又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共同塑造出刘基的形象。前一条线索以明南戏《太平春》为代表,后一条线索以民间说唱《游武庙》为代表。

(一)明南戏《太平春》

南戏产生于温州,以本地名臣为题材的戏文不少,官职最高、名气最大的当属搬演刘基事迹的《太平春》。明南戏《太平春》,清无名氏《传奇汇考标目》别本第二十六附《梨园新调雍熙乐府》著录。原本久佚,据戏曲学者徐宏图的研究,现存三种改本:

一是婺剧高腔《太平春》。现存江倍荆堂传抄本①参见∶《浙江省戏剧传统剧目汇编》(内部资料)第77集之婺剧高腔《太平春》(江倍荆堂传抄本).,凡37出,分上下两本。上本23出,演刘基出山事迹;下本24出,演刘基竭力扶助朱元龙(即朱元璋)出谋献策,推翻元朝,朱元龙登基,建立明朝,定国号为洪武,封刘基为国师,大摆盛宴,与民同乐,庆贺太平。

二是松阳高腔《贺太平》,又名《太平春》,现存清代残抄本,抄者不详。共32出,存26出。出目及主要情节与婺剧高腔接近,但是在结构、曲词、人名、地名、官衔等诸多方面则有所不同。

三是四平腔《虹桥渡》,清咸丰六年抄本,为福建屏南县龙潭村四平戏老艺人收藏。演元末朱元隆(龙)灭元建明、庆贺太平事,与上述松阳高腔《太平春》有颇多相同处,足以说明四平戏《虹桥渡》与松阳高腔《太平春》为同一戏路,均出自明初南戏《太平春》[2]。

徐宏图认为温州乱弹《游武庙》也是南戏《太平春》的改本之一。我则认为《太平春》是全面搬演刘基事迹,是以历史演义为本;温州乱弹《游武庙》与温州鼓词《游武庙》都是专演刘基与朱元璋游武庙故事,是以民间传说为本。两者的内容显然不同,应是两条线索,各自发展。

《太平春》的发展线索是:明史-明史演义-南戏-其它戏剧。

《游武庙》的发展线索是:明代话本小说-戏剧-评书-鼓书。

这两条线索在发展过程中,互有影响、互有交集,但仍具有各自的独立发展轨迹。

(二)《游武庙》的小说

《英烈传》,又名《云合奇踪》,章回体小说,共八十回,作者不可确知,一说为嘉靖时期的武定侯郭勋,一说为徐渭(字文长)编,迄今无定论。该书系由明代民间流传故事改编而成,叙元朝末年顺帝失政,朱元璋率兵起义,在文武英烈的帮助下,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政权。现存多种明清刊本[3]。《英烈传》第七十八回即有“游武庙”故事,后来的戏剧、评书、鼓词等都在其基础上加工而成。

据日本学者川浩二考订,“明太祖游武庙”故事,见于《云合奇踪》乙本、子弟书《游武庙》等,演明太祖访历代功臣庙,评论历代功臣事。此类故事滥觞于“宋太祖游武庙”故事,后见于元曲《十样锦诸葛论功》、话本《欹枕集》之《老冯唐直谏汉文帝》入话等。明时亦出现“明太祖访历代帝王庙”故事,初见于《七修类稿》,亦见于万历间“英烈传”系列小说《云合奇踪》甲本。清康熙间历代帝王庙增祀事件促使二者融合,才形成了“明太祖游武庙”故事[4]。

川浩二认为“明太祖游武庙”滥觞于“宋太祖游武庙”,自有见地;但其认为“明太祖游武庙”故事形成于康熙间历代帝王庙增祀事件,则不尽然。因为康熙帝在位第六十年(1721年)四月下诏表示:“凡帝王曾在位者,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此外尽应入朝,即一、二年者亦应崇祀。”[5]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高寿、在位时间最长的有为、有道之君,他提出了入祀帝王的基本标准,回避了对选择评价入祀帝王功过是非、褒贬好恶的纷争,这是一种宽宏大度的祭祀观,与明太祖任意褒贬功臣的态度迥然不同,所以,“明太祖游武庙故事”只能产生在康熙间历代帝王庙增祀事件之前,而不可能产生在其后。

(三)京剧搬演《游武庙》

京剧《游武庙》一名《刘基辞朝》,是一本由刘基、朱元璋对唱的老生唱功戏。主要情节如下:“明太祖起自布衣,统一天下,全赖文武诸臣之力。然心多忌刻,凡在朝之有功者,几至人人自危,不能保首领,并不能保家族。诚意伯青田刘伯温先生,随明祖征讨群雄,擘画经营,功亦无与伦比。明祖倚之如左右手,跬步不离。万几之暇,同游历代武臣庙,刘伯温将各武臣历史,一一奏闻。明祖任意品评,或褒或贬,惟于楚之伍员,责以无礼,因其鞭平王之尸也;汉之张良,责以不忠,因其功成隐退,不能终事汉皇也,立命侍卫等碎其偶像。刘伯温睹此情形,恍然大悟,暗想汉皇与明祖,杀戮功臣,同一性质,幸而张良智烛几先,未曾触汉皇之忌,不妨步张良之后尘,弃职归田,置国事于不问,若再贪恋禄位,万一有瓜蔓之祸,追悔亦嫌太迟。遂纳还印绶,恳切辞朝。明祖虽依依不舍,然已无可挽回矣。”

《游武庙》在“中国京剧戏考”网站[6]有两个电子文本:

一是编号01024004,根据京剧剧本集《戏考》①参见∶ 王大诺编《戏考》, 上海中华图书馆民国四年(1915年)开始陆续出版, 民国十四年(1925年)出齐, 共四十册. 另附目录一册.第二十四册整理,网址:http∶//scripts.xikao.com/play/01024004。二是编号05011001,根据《传统剧目汇编》②参见∶ 传统剧目汇编[M]. 山西省文化局戏曲工作研究室编印本. 1959.第十一集产保福藏本整理,网址:http∶//scripts.xikao.com/play/05011001。

汉剧、湘剧、秦腔、徽剧、滇剧均有此剧目。

(四)清诚意堂刊《游武庙》唱本

孔夫子旧书网拍卖淸木刻稀见说唱本诚意堂刊《游武庙》一册①参见∶ 清诚意堂刊《游武庙》唱本,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拍品编号:13475865。网址:http∶//www.kongfz.cn/13475865/pic/。

诚意堂刊本《游武庙》内封面署“乙巳”,应是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刻本。见图2:

图2 诚意堂刊本《游武庙》

孔夫子拍卖网另有一种淸木刻稀见说唱本《墩台挡将》,内封面署“道光辛丑”,版式、装帧与《游武庙》同。

此本的特点是首页有一段刘基上场诗和道白:

一片丹心,扶保乾坤。诗:春来杨柳早生花,土中万物齐发芽。君王有道民安乐,一心保定帝王家。白:老夫姓刘名基,字伯温。在洪武驾前为臣,官拜护国军师。主公传下旨意,往武庙降香,命老夫保驾,只得早往。“人来!”末:“有。”刘:“掌灯上朝。”末:“是。”刘唱:“天时顺,降甘霖……。”

由上可见,这个说唱本与京剧的底本略同,表演时至少需要三位角色:刘基与朱元璋对唱问答,旁边还有一位跟班伺候。

从角色来看,这是一折唱功戏,刘基与朱元璋的角色都是老生,跟班的则饰演末。有的京剧底本标注角色,将刘基作为老生,朱元璋作为末,是错误的。其实,这出戏较早的名字是《明太祖游武庙》或《朱洪武游武庙》,朱元璋是主角,刘基是陪角。较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张贬低帝王,突出刘基的智谋,于是改称《刘基辞朝》或《伯温辞朝》。当然,作为帝王将相戏,朱元璋与刘基两个角色,是缺一不可的,可以平分秋色。

(五)民国小说戏曲读本《游武庙》

孔夫子拍卖网拍卖民众小说戏曲读本《游武庙》②参见∶ 中国戏曲音乐院研究所. 游武庙[M]. 世界书局, 1935.。拍品编号为:13934803,网址:http∶//www.kongfz.cn/13934803/pic/。见图3。

图3 民众小说戏曲读本《游武庙》

此本的特点是先介绍故事:“明太祖用刘基的计策,破了陈友谅,灭了张士诚,降了方国珍,北伐中原,创成帝业。这天早朝,他头戴凤冠,身披蟒袍,很尊贵地坐在金銮殿上,忽然间,想起创业以来,经过许多血战,历受了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统一天下,现在帝业告成,天下太平无事,正好到武庙里去游玩一番。于是把刘基宣上殿来,叫他带领众武士们,护着驾,一径来到了武庙的门前。……”这是三十年代的白话,非常通俗易懂,具有向广大民众普及戏曲知识的功效。

(六)京韵大鼓《游武庙》

当代著名曲艺大师,继承传统,纷纷演唱《游武庙》。如刘保全(1869 – 1942年)演唱、姚士泉(1956 –,天津市曲艺团乐师、京韵大鼓演员)配像《游武庙》片段,可参见视屏:http∶//my.tv.sohu.com/us/63311005/ 56617021.shtml?ptag=vsogou。

孔夫子旧书网拍卖刘保全演唱老唱片说明书一页,见图4。网址:http∶//search.kongfz.com/pm/ zk6e38k6b66k5e99/。

图4 刘保全演唱老唱片说明书

小岚云(1923 – 1992年),原名锺俊峰,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演唱《游武庙》唱词实录[7]:

武庙门外呀马停蹄,保驾军师名刘基。寡人我登基以来没到过武庙地,我看一看前朝塑像那些古今奇。庙门以外下了坐骑,慢闪二目看虚实。我瞧了瞧有一对狮子分为左右,唰啦啦空中有两杆杏黄旗。歇山转角滚龙脊,金顶珠红雾云迷。山门以上有两行字,上一联下一联写的(得)出奇。上联写:剑气冲霄汉,赤胆忠心安社稷;下联配:文光射斗牛,六韬三略定华夷。横批上写的是:青天捧日,门楣石:大宋敕建武庙圣贤祠啊。

洪武爷看罢走进去,后跟军师名刘基。进庙来见一位神像殿外立,威风凛凛素罗衣,头戴银盔双凤翅,白面长髯三绺须,护心宝镜如秋月,勒甲绦绒拧九股丝,肋下挎定青虹剑,虎头战靴在足下提。旁边塑一匹白龙马,素缨战杆在手中提。这马前的威风高有万丈,那马后的煞气足有百步余。洪武爷看罢并不认识,扭项回头问军师。他是哪朝安邦将?有什么功劳奏朕知。刘伯温躬身忙启奏,启奏我主驾得知。他住在真定常山地,姓赵名云盖世的英奇。当年在长阪坡那一阵,只杀得曹兵啊都不敢对敌。只皆因在宋室年间修武庙,有位赵普先生把本提。他奏道赵云的功虽难比,长阪坡逼死主母太不宜。故此把将军塑在殿外,风吹日晒在丹墀。洪武爷闻听将头点,不住地点头自叹息。当年曹兵有百万,那兵如潮涌势难敌。唯有这子龙将军他不怕死,匹马单枪抖威仪。长阪坡那一阵,事急也难保主的妻。若被啊曹兵强掳去,也难保她的贞洁化为泥。夫人一死全了节志,也省得刘备把丑名提,这位赵子龙,推倒土墙把井口封起,怕的是冲了暴露三光昴日鸡。赵云的忠义谁能比?到后来如何能够把他屈!像这样的忠臣不塑在殿里,到后来谁还与孤王我扶保华夷?有孤王传旨给我请进去!众武士们动手啊这不就往殿里移。

猛回头又见一员将,哎呀呀金装五彩好不威仪。团花战袄啊黄金甲,凤翅金盔缨九曲,白面长髯眉分八字,凛凛的身材九尺躯,左带弯弓右别箭,鸾带斜拴海兽皮,旁边塑着一匹胭脂马,斩将的钢刀赤嘘嘘。回头来又把军师问,他有什么功劳对朕提。伯温奏:此人在隋唐称为好汉,精通武艺甚出奇。姓王名勇字伯党(伯当)啊,曾在那兴隆山下遇仇敌。唐兵乱放无情箭,这位将军左右遮拦护主躯。牛金牛压死了娄金狗,断蜜涧他们君臣两命丧沟渠。赵普先生又把本启,他奏到大不该在那两军阵前臣压主的尸。故此把将军也塑在殿外,叫他的汗马的功劳化为泥。洪武爷闻听长叹气,哎,说道此处透差池。看起来宋主无公道,这样忠臣塑在殿外理上屈。孤王传旨也给我请进去!众武士连忙动手就往殿里移。

内侍与孤王摆祭礼!该值官献上酒三滴,拜罢平身忙站起,慢闪二目看虚实。瞧了瞧历代贤臣俱都有像,一位位执圭稳坐呀好不威仪。上坐着斩将封神太公在此,下配管仲、百里奚。雷炮分兵孙武子,这是卞庄、蒯外、养由基。田单、乐毅,燕孙膑,减灶行兵擅出奇。苏秦、张仪、共季子,有那廉颇、李牧和吴起啊,他们列摆就在东西。并吞六国名王剪,秦将白起与王敌。汉朝的军师叫邓禹,这几位有那岑彭、马武,汉姚期。过五关斩六将名叫关羽,廖化、周仓与孙师。喝断当阳张翼德,黄忠、严颜古今奇。托孤尽命诸葛亮,先生保主定华夷。能掐会算徐廷懋,叔宝、罗成、唐尉迟。您那看他观前观后观仔细,问左问右问虚实。刘伯温躬身伴王驾,君问一,臣要答十。洪武爷说:跨海征东名叫薛礼。伯温奏:将军三箭定华夷。洪武爷说:威震三关杨家将。伯温奏:大破天门阵阵奇。水战杨幺,精忠父子。伯温奏:可惜在风波亭前死得倒屈。见几个头戴双凤翅,见几个身穿大红衣,见几个丑陋不堪似太岁,见几个面目狰狞满面须,见几个虎爪按定了龙泉剑,见几个斩将的钢刀这不就在他的手中提。这都是前朝争名夺利那些安邦将,唉,只落得气化清风肉化泥。

回头又见一员将,白盔白甲好威仪,手持银鞭生煞气,问军师他有什么功劳对朕提。伯温奏:姓伍名员字子胥,此人出在列国时,临潼会斗过宝,他逼那秦楚两国结下了亲戚。洪武爷闻听冲冲怒,大叫欺君伍子胥!临潼会斗的什么宝,你逼那秦楚两国结的什么亲戚?既是个媒人你就该娶,为什么又差费无忌?狗奸贼金顶辇改换银顶轿,五香女改换了马昭仪,平王无道纳儿妇,才把你的满门剑下劈。自古道人死仇不记,你绝不该鞭碎平王尸。要留此贼在庙里,到后来谁还与孤王我扶保华夷?孤王传旨给我搭出去!把他的神胎碎成泥。

回头又见一员将,身穿一件大红衣,三山王帽红抹额,两腮无肉笑嘻嘻,回头来又把军师问,他有什么功劳对朕提。伯温奏:他本是乞食漂母一韩信,暗渡陈仓少人知,立逼项羽乌江丧,才封他三角镇三齐。洪武爷闻听有了气,叫了声不忠不孝的,你不该受汉王拜,你不该埋母在秦溪,你不该问路把樵夫斩,决不该夺霸王锦绣华夷。未央宫便宜了你,妇人的竹刀你死得真不屈。仔细思量难容你,来来来,搭在庙外碎成泥!

猛然又见一道长,身上穿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八卦衣,瓦垄道巾镶美玉,胸前飘五绺须。有个童儿捧印信,紫露袖箫一支。洪武爷看罢军师问,哎呀呀,这位道长貌稀奇。伯温奏:主公,你问这一位吗?汉室张良封侯位,妙算神谋有心机,六韬三略随心用,他的功劳属第一。在九里山埋伏阵,逼霸王全凭紫竹箫一支。洪武爷闻听冲冲怒,呀呀呸,我是大叫张良啊了也了不得!汉王有道你当保,霸王无道你当离。要保汉王就该保到底,决不该半路途中把朝辞。眼前要有张良在,我是定把奸贼剥了你的皮。骂罢张良回头看,可了不得啦!错出了一言悔也悔不及。

伯温在一旁长叹气,不由地辗转暗寻思:啊,什么是今朝游武庙,分明是指着张良骂我刘基。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牛羊难脱刀下劈。思量若不抽身走,我是祸到临头我悔也悔不及。罢罢罢作一个脱身的计,挂朝冠脱下了紫罗衣。朝王简当作辞王表,为臣告职把朝辞。洪武爷说:,说什么告职回故里,你不言朕先知。朕不该今天游武庙,我骂张良啊先生你迟疑。太平本是功臣定,来来来,同行半步也难离。伯温奏:臣这老牛老马中何用?年迈之人无有力气。耳聋听不见君王旨,我的眼花不能把笔提,望主公赦臣去访道,臣归深山去隐居。洪武爷说:噢,先生要去你自是要去吗?我留你不住废口辞,朕封你云游一道士,逢州府县把粮支,赐卿一把白翎扇,先生牢牢记在心里。何处的烟尘造了反,那时节,你再把孤的江山提上一提。谢万岁!叩罢平身忙站起,回头来,眼望相府泪悲啼。说什么一品三公位,说什么朝中挂紫衣。说什么黄金过了百斗,说什么爱子与娇妻,日月穿梭摧人老,光阴能有几多时?一朝帝王阳台梦,万里江山总是虚。跳出火坑险中险,朝中大事永不提。刘伯温将脚一跺飘然而去,撇下了洪武哑似痴迷。

这一回是洪武爷游武庙批评全是理,封二将免二将,怒骂张良气走了刘基。错出了一言,倒叫我悔不及。

由上述刘保全、小岚云等人演唱《游武庙》唱词可知,刘保全、小岚云等人演唱京韵大鼓底本正是民国年间刊行的说唱底本,各位曲艺大师在演唱时只是作了少量的文意承接补充和口语化改动。如首段“慢闪龙目”,小岚云改作“慢闪二目”,因为“龙目”是旧时对帝王眼睛的尊称,现时则可直呼为“二目”。又如夸奖赵云一段结尾底本原作“这样忠良垂千古,到后来谁能保主去登基”,两句之间,文意有所跳脱,小岚云改作四句“赵云的忠义谁能比?到后来如何能够把他屈!像这样的忠臣不塑在殿里,到后来谁还与孤王我扶保华夷?”显然文意更为完整。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藏大鼓书准词《游武庙》(见图5)与早稻田大学藏本文字基本相同,应是刘保全、小岚云等人演唱京韵大鼓的底本,但原名为《大明朱洪武游武庙》。

图5 双红堂文库所藏大鼓书准词《游武庙》

1962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演唱作品丛书》,将《游武庙》与《花灯案》《盘貂》《丛台别》《打洞结拜》合为一册。此书孔夫子旧书拍卖网有售,拍品编号:19196630[8]。

2012年5月,《伯温辞朝吟》在刘基家乡文成县上演,登上浙江台“流动大舞台”。题目的变动,显示描述的重点落在刘基辞朝,足智多谋,明哲保身的性格特征上。参见视频:http∶//www.56. com/u96/v_Njg2NTU5MjU.html。

由上述有关文献的排比可知,从明朝到当代,有关刘基陪同朱元璋游览武庙传说的演唱文献不断出版,绵延不绝,这是刘基影响的体现,也是文化市场对民众需要的积极回应。

三、结 论

根据本文的研究,可知有关刘基的文艺演唱文献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条是以历史为本,一条是以传说为本。两条线索既有各自独立的发展轨迹,又互相交织、互相影响,共同塑造出刘基的形象。前一条线索以明南戏《太平春》为代表,后一条线索以民间说唱《游武庙》为代表。

刘基与朱元璋《游武庙》的故事产生在明代,完备在清代,最早以小说的形式流传,然后搬演为戏剧,民国以来则以曲艺如京韵大鼓、评书等形式流传最广,迄今不衰。

早期的《游武庙》文本曾题作《大明朱洪武游武庙》,晚期的文本则题作《刘基辞朝》或《伯温辞朝》。题目的变更展现这样一个事实:早期的文本将描述的重点落在朱元璋身上,展示朱元璋在评价历代功臣时,重武轻文,乾纲独断的思想倾向;晚期的文本将描述的重点落在刘基身上,展示刘基辞朝,足智多谋,明哲保身的性格特征。这是历史进程由封建王朝转向现代政治体制之后,在演唱文本中体现社会意识与民众好尚变迁的反映。

《游武庙》的故事并非在历史上真正发生过,刘基不一定如此完整系统地与朱元璋讨论过历代帝王与君臣关系,朱元璋似乎也不曾如此明确地对历代武将功臣作过系统的褒贬。显然,《游武庙》的故事只是作为民间传说广泛流传在老百姓口耳之中,并作为文艺演唱文本记录下来。民间对《游武庙》中武断专横的帝王朱元璋、足智多谋的军师刘基形象深信不疑,并将其作为与自己生活中言行举止对照的一种借鉴。由此可见,虽然传说的历史不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绝不能用历史的真实来否定传说的真实,因为传说的真实已经作为文化史的一部分活在百姓的心目之中,人们用传说来缅怀过去,滋养现在,并憧憬未来。这正是历史研究与传说研究可以并行不悖的原因所在。

[1] 黄景源. 江汉集∶ 卷二十三[C] // 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 朝鲜文集丛刊∶ 第224册. 首尔∶ 景仁文化出版社, 1990∶ 470.

[2] 徐宏图. 南戏高腔本《太平春》的发现及其概貌[J].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25(6)∶ 61-63.

[3] 佚名. 英烈传专辑[C] // 台湾政治大学古典小说硏究中心. 明淸善本小说丛刊初编∶ 第十六辑. 台北∶ 天一出版社, 1985.

[4] 川浩二. 明太祖游武庙故事的形成和演变∶ 从武成王庙到历代帝王庙[C] // 中国都市芸能研究会. 中国都市芸能研究∶ 第八辑. 东京∶ 日本株式会社好文出版, 2009∶ 5-36.

[5] 康熙. 圣祖仁皇帝圣训∶ 卷三十一[C] // 台北商务印书馆.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 台北∶ 台北商务印书馆, 1986年∶ 8页∶ 上.

[6] 佚名. 中国京剧戏考∶ 总目[EB/OL]. [2016-04-05]. http∶//scripts.xikao.com/list/comprehensive.

[7] 佚名. 京韵大鼓《游武庙》小岚云版[EB/OL]. [2016-04-0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2c1c1301011lbs.html.

[8] 参见∶ 佚名. 花灯案-盘貂-丛台别-游武庙-打洞结拜. [EB/OL]. [2016-04-05]. http∶//www.kongfz.cn/19196630 /pic/.

The Analysis on the Implications of Folk Story-telling Text Visiting Wu Temple

ZHAN Hanglun
(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University of the South , Bahru, Johor, Malaysia 81300)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inging and saying literatue Visiting Guan Yu Temple, which depicts Zhu Yuanzhang, the first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who visited Wu Temple accompanied by his key military consultant Liu Ji. This essay offers a close reading on the text, traces the origin of the legendary document “Visiting Wu Temple” and discusses its implications. It is argued that the credibility should not be denied by history though the legend is not equal to history since the folklore has been living in the hearts of the Chinese common people as a constituent part of China’s cultural history.

Liu Ji; Zhu Yuan-zhang; Visiting Wu Temple; singing and saying literature

I239

A

1674-3555(2016)06-0026-11

10.3875/j.issn.1674-3555.2016.06.004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朱青海)

2016-05-10

詹杭伦(1954- ),男,四川荣县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理论,海外汉学,中国传统说唱文学

猜你喜欢

刘基张良朱元璋
张良书法作品选登
刘基隐居考述
缔造明朝的传奇军师
张良受书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张良拾鞋
朱元璋与叫花鸡
张良拾鞋
刘基的隐与显
“前卫老头”刘基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