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石舟故事研究

2016-12-17宋华燮庞建春

关键词:百济新罗观音

宋华燮,庞建春(译)

(全州大学文化观光研究所,韩国全罗北道全州市 55069 )

韩国石舟故事研究

宋华燮,庞建春(译)

(全州大学文化观光研究所,韩国全罗北道全州市 55069 )

朝鲜半岛的西南沿海地区流传着一类以中国魏晋南北朝和唐代为背景的石舟故事。这类故事的核心要素有三个:一是被称作石舟、石船的船,二是船之抵达方式——海岸漂着型,三是与石舟到来目的——弘法有关的寺刹创建缘起故事和观音缘起故事。本文选取了历史文献和金石文中流传下来的五个石舟故事,分析每则故事的情节要素和相关历史背景、历史事件,探讨了石舟故事背后两国间文化交流的实际样貌,特别是其中相关的佛教文化史史实。石舟故事以朝鲜半岛的三国时代和统一新罗时代为背景,表明三国时代佛教被承认之前后时期,中国佛教文物多样化地传到朝鲜半岛西南海岸,弘扬流通佛法的活动非常活跃。

魏晋南北朝;佛事活动;石舟;传法船;观音船

石舟故事流传在朝鲜半岛的西南沿海地区。这类故事所包含的要素有船(故事里称作石舟或者石船)、船的抵达方式(海岸漂着型)以及与弘法有关的寺刹创建缘起和观音缘起。故事里的石舟象征着弘扬流通佛法的传法船,石舟航海的主体是金人①金人和金人至上是同一个概念, 由此来看这里的金人指的是镀金的释迦牟尼佛.。海岸漂着指的是一种抵达方式,船在海上航行时,为寻找与佛有因缘之所而停靠到名为“XX浦”的海岸。石舟既有佛法船——装载有佛像、佛经、佛塔等传法和创寺所需宝物的船,也有安放观音像的观音船。故事里这类石舟从中国长江下游的杭州湾和明州、舟山群岛处通过海路航行到朝鲜半岛的西南海岸,石舟的漂着抵达也说明了杭州湾一带和朝鲜半岛西南沿海地区之间的海上航路已经开通。石舟故事是以韩国的三国时代(大约公元前18 – 668年)和统一新罗时代(668 – 901年)为背景的,就中国而言则是以魏晋南北朝和唐朝作为故事的时代背景。

作为一种叙事,石舟故事不是没有虚构和神秘的因素,但因为人物、年代、历史事件和史实确凿,是可以从历史性事件的角度来认识的。特别是其中的创寺缘起故事,其所依据的历史背景是韩国三国时代接受佛教后,朝鲜半岛为弘扬佛法而与中国江南地区的南朝诸国展开人员和物资的交流和交易,那么相关叙事有必要参照历史,从历史角度作出解析。相比较于口传形式资料,石舟故事以寺刹事迹记录和事迹碑等文献和金石文的形式流传下来,被认为特别具有历史价值。

一、朝鲜半岛西南海岸石舟故事的分析

石舟故事的原初形态可以从《三国遗事》纪异篇“昔脱解神话”中找到。

(一)昔脱解神话

(A)南解王时,驾洛国海中有船来泊,①其国首露王,与臣民鼓噪而迎,将欲留之,而舡乃飞走,至于鸡林东下西知村阿珍浦。②时浦边有一妪,名阿珍义先,乃赫居王之海尺之母。望之谓曰:此海中元无石嵓,何因鹊集而鸣。”拏舡寻之,鹊集一舡上,舡中有一柜子,长二十尺,广十三尺。曳其船,置于一树林下,而未知凶乎吉乎。向天而誓尔, 俄而乃开见,③有端正男子,并七宝奴婢满载其中。供给七日,乃言曰:④我本龙城国人(亦云正明国,或云琓夏国,琓夏或作花厦国,龙城在倭东北一千里),我国尝有二十八龙王,从人胎而生,自五岁六岁,继登王位,教万民修正性命,而有八品姓骨,然无拣择,皆登大位。时我父王含达婆娉积女国王女为妃,久无子胤,祷祀求息,七年后产一大卵。于是大王会问群臣,人而生卵,古今未有,殆非吉祥。乃造柜置我,⑤并七宝奴婢载于舡中,浮海而祝曰:任到有缘之地,立国成家。便有赤龙,护舡而至此矣①参见∶ 佚名. 三国遗事∶ 纪异∶ 第四∶ 脱解王[M]. 李丙焘, 译注. 首尔∶ 明文堂, 1986.。

(A)是出现在《三国遗事》里的新罗建国神话。这则昔脱解神话可以视为海岸漂着型神话,内容分析如下:

(A)-①讲的是船一靠近伽倻的海边,首露王就和大臣、百姓们一起出海迎接,可是船却像离弦的箭一样跑掉,去了新罗的鸡林下西知村阿珍浦。这一点表明伽倻不是与佛有因缘的地方而新罗才是。再者,虽然驾洛国的国王和百姓们来到海边鼓乐齐鸣以示欢迎,但是舡却逃往鸡林的海边。也就是说尽管迎接的主体是国王,船仍然逃走了。这样的叙事情节是石舟故事里所共有的。

(A)-②中在阿珍浦接船的主体是一个叫做阿珍义先的老妪。这个老太婆将漂流到这一海岸来的船拖拉上岸,并从柜子里面拿出童男从而使得脱解王得以诞生,她在这里扮演了王族养育者的角色。中国观音化身故事里有住在普陀洛迦山紫竹林的老婆婆帮助船只靠岸的情节,(A)-②里海边的老妪与这位老婆婆的职能相类似[1]336。

(A)-③讲船上有一个装有童子和七宝石的柜子,而且整只船满载奴婢,是艘大船②《太平御览》卷七七《武昌记》∶ “孙权尝装一舡,名大舡,容敌士三千人”.。这里的童子据说是龙城国的王子,七宝则指的是七种宝石。奴婢是一种随行,也充当军士,作为建立国家的必要人力跟随龙城国王子前往目的地。这样一来,载有童子、七宝和奴婢的舡被解析为一艘从佛教文化发达的龙城国派来的船。

(A)-④里出现的船不是石舟而是舡。《康熙字典》里面“舡”有一条解释为舽舡,指吴国的船③《康熙字典》“舡”条目∶ [玉篇]船也; [增韵]舽舡, 吴船名.。吴指的是中国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中的吴国,控制着长江下游地区,是一个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的国家④《三国志·吴志·三嗣主皓传》∶ “陶浚从武昌还, 即引见, 问水军消息, 对曰∶ ‘蜀传皆小, 今得二万兵, 乘大船战, 自足击之’”.。舽舡不仅指规模大到可以承载数千名军士的大船,而且指的是江南一带使用的大船。龙城国为何地,待考证,故事中该国的王子脱解一行顺长江而下,跨海来到了新罗。

(A)-⑤中表明脱解本人出身龙城国,父王是含达婆,母亲来自积女国。注释里龙城国又名正明国、琓夏国,琓夏即花厦国,位置在倭东北一千里。尽管不能由此知道龙城国的确切位置,可是有卵生神话之小国这一点可以视为一条重要的线索,由此我认为应该从中国江南地区的卵生神话圈里面去寻找龙城国。

综合上面的分析来看,首先,舡是三国时代从龙城国跨海来到新罗的一种船,龙城国是魏蜀吴时代有着卵生神话的国家。就舡是吴国的船这一点来看,龙城国是地处中国江南长江流域的一个小国。

其次,脱解神话里讲到载有童子、七宝和奴婢的船出海寻找因缘之地,有赤龙护卫,这些内容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这里的因缘之地和佛缘之地是一个意思。脱解神话表现出与创寺缘起故事非常相似的叙事结构。

再次,老太婆住在海边,扮演着停船的角色。这则故事里的这位老太婆名叫阿珍义先,是她发现有喜鹊在某岛礁处聚集鸣叫,然后到那里去把船拖上岸来,接着打开柜子取出童子,使得脱解王得以降生,并直至将其养育成人,其角色表现为生殖养育神的神格,可视作白衣菩萨、送子观音的化身①老太婆是白衣菩萨、送子观音的化身. 白衣菩萨是头罩白色面纱、身穿白色衣服的菩萨. 送子观音是专司祈子送子的女神, 又叫送子娘娘. 白衣菩萨、送子观音化身老太婆的例子为扶安竹幕洞水圣堂的开阳老太. 参见∶ 马伯乐(Henri Maspero). 道教[M].。

从这三个要素结合来看,脱解神话讲的是新罗王登基的建国神话,它以卵生神话为基础,讲述中国江南长江下游流域一个名为龙城国的国度,佛教文化发达,该国的王子受政治斗争迫害,带领一派王族人马沿江渡海来到因缘之地新罗海边,成为了新罗王。

(二)圣德山观音寺的石舟故事

《圣德山观音寺事迹》里出现了中国永康(公元300年)年号,内容是晋国(265 – 316年)使臣为求王妃乘船来到百济。这则石舟故事是朝鲜英祖五年(公元1729年)松广寺碧梧门人白梅子将自己从云游到观音寺的圣德寺长老处听到的故事刻成木版而来的记录②下面故事文本的原文没有标点, 此处标点为译者所加.。

(B)曰忠清道大兴县有一盲人,其姓元,其名良,早丧配耦,鳏居穷困,仍鲜族党,无所依赖。惟有一少女名洪庄,生而叔美、态度不凡、性识通敏,常以至诚勤养其盲父也。志切反哺,跬步不忘,非特晨昏卧起左枝右悟而侍侧,亦衣服之需、饮食之味,无不称旨。一境咸称其大孝,名闻华夏焉。其盲父适有故出上邑,路逢一僧,乃弘法寺法堂干差,称名性空者也。忽见盲者,趋拜曰:“欲与君同成金刚不朽之因,幸公为我大施也。”盲者言:“以我贫丐,求若所欲,岂不难哉?”化士再拜而起曰:“吾受劝轴之日,梦有金人诰吾曰:‘明朝出路口,必蜂盲人,即为汝之大檀越也’,是以恳请。”盲人筹思,移时而言曰:“家无斗储,野乏尺壤,虽欲奚为?止有一少女,以此与之。”即卖而以为法堂经营之资。是时,女年二八。化士欣然告别。非但女与父痛悼不已,山川变色,日月无光,禽兽亦哀号,道路观听者,芜不痛楚于里焉。女跋涉道途,心力疲困乃憩于苏浪浦岸。抬头西望,①须庾,碧海上两红船自西而东疾如飞箭来泊津头。是乃中州涓人之船。船上金冠玉佩绣衣使者熟视此女之韶颜绝色,即起拜谢于前曰:“真是后也。”女变色曰:“是何言欤?”②使者曰:“俉晋国人也,永康丁亥五月辛酉皇后崩,自是上常恻然不已。一夜梦有神人白上,新皇后生于东国,今已长成,端正胜于前皇后,更勿为逝者而哀也。”③上欠伸而觉,明日即备弊帛四万端,金银珍宝都载两船,又择差相慧利者为使者,申命直驰东国,持此物色,衣样求得。

小臣猥荷此任,受命以来,夙夜忧惧,今幸睹盛仪,乃敢发言。女叹曰:“埙篪相应,一身之去留,何难之有。盖所持币帛几许?”使者答言:“满载两船珍宝。”女微哂而言曰:“俄身非俄身,父乃种差之”。奇货两船,都附化士。遂与计偕入上国。朝谒之时,月貌星眸、光彩照人,上视而叹曰:“以海隅之鲽域,而有如是之人哉!”由是由宠,所言皆终焉。后禀性雅差,弥天慈威,欲行净业,乃勅石匠以玛瑙造塔三千,分列诸国后,后曰:“身虽登于宝位,岂能忘乎本国?”④又勅成五十三佛、五百圣众与十六罗汉。占毕,使舟人载三石船,送本国。浮海中流,不弛篙橹,风帆浪楫,任其所之,幸泊甘露寺前浦,因安菸此寺还了。

石匠虽老,志愿弘深,使其子又造塔移置金刚寺,四度塔则运立于豊德县擎天寺。后又素愿成就,募父曰:“爷之福田,吾何独无表?”精造佛与塔,移安于大兴县弘法寺。如是往复五度,功德圆满,志愿已毕。⑤然所欠者,自愿佛也。即扫别宫,倩工铸成观音一尊,令杈人载石船东国。临行,后申命曰:“此像则须随其所止处而奉安也。”杈人受命,向东国漂流海中,已及期矣。一朝忽随风飘泊于乐安地断桥侧。无何,此土边守疑是荒唐船也,追捕甚急之。会此石船无风自动,入于渺茫中。

翌日,玉果处女称名圣德氏,无端自出海上,独立望远天海云波缥渺中,一叶小石船如有引物而来前。圣德奉觐船上金相观音,忽发敬心,投体拜毕,亲负观音,轻如鸿毛。行到此岭,重若泰山,一步不移,即休安置。仍建大伽蓝,扁其额曰圣德山观音寺,良有以也。⑥盖洪庄与圣德俱是观音随应之身欤?岂特牟尼分身百亿于尘刹耶①参见∶ 玉果县圣德山观音寺事迹记[M].。

(B)大体上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的内容是洪庄生于忠清南道大兴县,是个孝女,与父亲元良一起生活,弘法寺重修法堂,讨要孝女洪庄以充布施;第二段元良将女儿卖给晋国的使臣们充当晋王室的皇后,从而向佛寺布施了大量的币帛财物,之后洪庄作为晋王朝的皇后为在百济创建寺庙和弘扬佛法,用石舟装载了佛像和佛经运往百济,这是创寺缘起故事的部分;第三段洪庄造了愿佛(供个人供奉用的佛像——译者)观音像,用石船装上运往本国百济,这是观音缘起故事的部分。

故事(B)按主题细分解析如下。

(B)-①里面有两只红色的船从西往东像箭一般地靠近并抵达浦口,它们是中国中州②中州是中国河南省洛阳(西晋的首都)的古地名.王室辅弼国王的宦官和内侍们所乘坐的船。这里的中州是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以前曾用过的地名。洛阳是西晋的首都,很早就开通往来的丝绸之路给这里带来了西域的佛教文化,是一座石窟寺院兴盛的古邑。龙门石窟就是一例。

(B)-②中他们自称是来自西晋的使臣,并说永康丁亥年五月辛酉日皇后死亡。永康年号是公元300年,但不是丁亥年。永康(公元300年)为西晋惠帝在位期间。皇后的过世和公元300年发生的国家动乱有关。西晋惠帝的皇后贾氏与其父贾充谋划,于公元300年掌控了晋王室宗室,同年发生了赵王伦颠覆贾氏并再次废掉惠帝后登上王位的事件[2]。从(B)-②来看晋的皇后贾氏是赵王伦掌控王室时被废掉并遭杀害的。不过夺取王权的赵王伦也遭到有势力的诸王的反对而废位,惠帝再次得以复位,虽然如此,八王之乱使得国家政局持续不安。要看到的是这场变乱的过程里晋惠帝皇后贾氏死亡,惠帝被废位又再度复位,年号从永康(公元300年)变为永宁(公元301年)。如此一来(B)-②中讲到的晋皇后过世的情节则可视为历史事实。

(B)-③讲洪庄过海到了西晋以后,将珍贵的宝物作为结婚的答礼用船装上运往东国百济。这意味着百济和西晋之间形成了贸易流通网络,西晋以幽州和东夷校尉府为中心,276年与百济势力圈、282年与荣山江流域并直至弁韩地区恢复了海上交易网[3],由此西晋惠帝将珍贵的宝物运往百济国也是历史事实。汉城百济时期西晋和百济之间存在易货往来可以从蒙村土城和丰纳土城出土有西晋制造的陶器来得到证实[4]。这样说来应该认为西晋和汉江流域的汉城百济以及荣山江流域的马韩同时建立起了外交关系,并实现了相互间的贸易交流。

(B)-④的核心是西晋的佛教文物传到百济的内容。成为西晋皇后的洪庄将五十三尊佛像、五百圣众像和十六罗汉像装载到石船上,通过海路运往百济。百济正式承认佛教是在枕流王元年(公元384年),不过佛教文物的传入要早于那个时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西晋首都洛阳是西域佛教的要冲之地,佛教文物众多,故可以认为有佛像和佛经传往百济。不过韩国国内还没有发现西晋时期的佛教文物。虽然如此,就以弘法为目的的创寺缘起故事这一点来讲,(B)-④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B)-⑤讲的是观音缘起故事。洪庄造了个人的愿佛观音像,用石船装载运往朝鲜半岛。载观音像之石船的抵达地乐安和大兴县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迎接观音像的主人公是圣德。圣德姑娘是玉果县人,海上前行中她独自一人伫立时,发现远方水平线处隐隐约约好像有一艘小小的船像被拽着拉着似的靠近过来。圣德背着观音像来到寺庙里面供奉起来,那个地方因此就成了圣德山观音寺。

(B)-⑥表明洪庄和圣德都是现身于人世间的观音菩萨化身。(B)里观音菩萨是化身作了一个16岁左右的小姑娘。

故事(B)从以下几个层面反映了历史事实:

首先,晋惠帝在位期间年号从永康(公元300年)改为永宁(公元301年)意味着政权的更替。惠帝的皇后贾氏掌握王室权力,之后赵王伦在公元300年废惠帝自己登上皇位时,使用了永康年号;然而有势力的诸王除掉了赵王伦,让惠帝复位,这时使用了永宁年号。公元300年的政变令贾氏皇后被废位除掉,从而须要为西晋惠帝迎娶一位新皇后,从百济迎娶的办法和故事(B)产生了关联。虽然不能确定西晋惠帝皇后迎娶的是百济的女子,但当时西晋和百济以及马韩保持着密切的外交关系,在这一时期这样的事情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

(B)故事导入部分上演的舞台是忠清南道的大兴县(现忠南礼山郡大兴面)①《新增东国舆地胜览》第20卷∶ “大兴县建置沿革条”表明∶ 百济复兴运动的中心地任存城位于大兴县, 当时的地名为今州.,这个地方是百济复兴运动的中心任存山城所在地,周边地区为礼山四面石佛、泰安摩崖三尊佛和瑞山摩崖三尊佛等所谓百济佛教的要津,由此来看这里有可能为弘扬佛法而输入创建寺庙的象征性宝物五十三尊佛像、五百圣众像和十三罗汉像等等。实际上礼山、洪城地区的百济地方势力直接和西晋进行交易活动的史实,可以从洪城神衿城的西晋施釉陶器、天安华城里的青瓷盘口壶、原州法泉里的羊形青瓷器和天安龙院里的黑瓷鸡首壶等出土文物等得到证实。这些文物说明百济和西晋的海上交易活动非常活跃[5]。百济所在地域内有中国陶器出土意味着王权和地方势力间政治关系的成立[6],这类事例可以从百济佐平势力和王权的联姻中找到证明②百济武王和佐平沙宅积德义女结婚的事实记录在了益山弥勒寺石塔舍利盒出土的金制舍利奉安记里.。从这一角度来看汉城百济时期西晋王室和礼山地区的地方势力佐平进行交流中,迎娶百济女子充当皇后也是有可能的。

其次,(B)里面晋使臣到来的时间是永康年间。永康年号用于公元300年。这期间晋与汉城百济和马韩同时进行着海上交流。《晋书》中的《东夷列传·马韩传》中记载:马韩王在晋武帝在位期间的公元286年、287年和289年派使臣朝贡,惠帝在位的公元290年和291年也连续派去了使臣,外交交流活跃③《晋书》之《四夷 东夷传》∶ “武帝太康元年、二年, 其主频遣使入贡方物, 七年、八年、十年, 又频至.”。这样看来(B)的西晋佛教文化传播说不只限于百济,也适用于马韩。因为在(B)故事结尾处来自西晋洛阳的观音船是从乐安玉果进来的。《晋书》四夷之《东夷列传·马韩传》中有“其立苏涂之义 类似西域浮屠也”的记录,是与佛教有关的内容。说的是马韩的苏涂和西域的浮屠相类似[7,8]。可见魏蜀吴三国以后到晋王朝,中国人一直把东夷马韩的苏涂视为一种和西域浮屠类似的古代宗教。西晋首都洛阳被西域人当成传播佛教的一个据点[9]280,因此类似(B)的佛教起源故事是有可能成立的。在马韩和西晋频繁的外交交流中,人们认为马韩的苏涂和西域的浮屠是相类似的东西,基于这样的认识,马韩、百济被视作合适的“佛缘之地”,产生出了像(B)那样以弘法为目的的创寺缘起故事和观音缘起故事。由此可以说(B)的石船(或者说石舟)是一种象征性的船,是弘扬流通佛法的传法船、观音船。

再次,西晋首都洛阳是西域佛教传播的中心地,而佛法传播的辐射范围则已经达到了当时的马韩和百济。西晋时期很多僧尼从西域和印度前往洛阳翻译佛经、雕刻和塑造佛像,那个时期的洛阳有寺院一百八十余座,僧尼三千七百余名,佛教文化达到一个中兴时期[9]279。百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海上贸易交流接受了北魏的石佛文化,同时在与中国南朝诸国的交流中也接受了东晋的佛教文化。特别是泰安摩崖三尊佛中的观音菩萨像、杨柳观音菩萨像[10],还有百济僧人发正渡海到梁朝在观音道观遇求道者经历的观世音应验记等等,共同说明了百济从南朝诸国接纳了观音信仰。其中发正观世音应验记上演的舞台是元舟溪,那个地方位于明州(宁波)一带,因此猜想石舟的出发地是明州或者杭州的可能性很大。虽然西晋首都洛阳是佛教文化的据点,但航海文化的据点则是明州、杭州,因此石船装运观音菩萨像(以及五十三尊佛像、五百圣众像和十六罗汉像)的地点应该认为是长江口的海上交通中心地。

(三)美黄寺的石舡故事

美黄寺被认为是统一新罗时期景德王八年(749年)义照和尚创建的寺庙(寺庙面貌参见图1)。美黄寺的创建故事讲的是装载有佛教宝物的石舡漂流到狮子浦口,从而创建了通教寺和美黄寺这一类的创寺缘起故事。

图1 美黄寺大雄宝殿

(C)唐开元十三年乙丑,①新罗景德王八年八月十二日,忽有一石舡來泊于山底狮子浦口。天样梵呗之声迭发于船中,渔人欲迫而察之,则舡辄远。②义照和尙闻之,与张云、张善二沙弥暨村主于甘、香徒一百人同往,斋沐虔祷。石船乃至岸。铸成金人一躯,执橹而立,张以绣帆。③就而观之,其中有金函具锁钥盛以玉轴金字华严经八十缚、法华经七缚、毗庐遮那文殊普贤、四十圣众、五十三善知识、十六罗汉等画帧,又有金环、黑石各一枚。香徒等斋经下岸,方议奉安之地。黑石即拆而生青黑挬牛一头,倏忽長大。④是夕,金人入和尚梦曰:“我本于阗国王也。遍历诸国,求安经像。望见山顶有一万佛现相,兹故来此尔。宜驮经以牛,牛卧不起处能即安经之所也。”⑤和尚乃以经载牛而行。初卧一壤而复起,至山峡而复卧,大吼曰:“美!”因而毙焉。初卧之壤,创一兰,若今通教寺是也。后卧之峡,营一刹,以安圣经及神帧,颜之曰美黄。美,取牛之声也。黄,人之色也①参见∶ 佚名. 美黄寺事迹碑[C] // 赵东元. 韩国金石∶ 文大系∶ 卷一. 益山∶ 圆光大学校出版部, 1979.。

(C)是1692年(肃宗18年)撰写的《美黄寺事迹碑》的部分内容。美黄寺位于全罗南道海南郡松旨面达摩山。美黄寺见于《新增东国舆地胜览》灵岩郡“山川条”和“佛宇条”当中。美黄寺的石舡故事整理如下:

(C)-①讲新罗景德王8年(公元749年)石舡漂流到了达摩山下的狮子浦口。响着天乐梵呗的石舡并不是渔民们所欢迎的那类船只。和(A)昔脱解故事中出现的舡一样,这里的石舡被推测为是一种中国长江流域使用的大船。

(C)-②的内容是义照和尚和村主于甘以及百名香徒一起沐浴斋戒后恭迎石舡。村主和香徒的出现表明统一新罗时期有石舡漂流到狮子浦口的可能性很大。统一新罗时期实行了村主制,村主可以视为乡村社会统治地方基层民众的地方势力集团的首领①参见∶ 李宇泰. 新罗的村和村主∶ 以三国时代为中心[C] // 首尔大学国史学科. 韩国史论∶ 第7号. 首尔∶ 首尔大学国史学科, 1981.。另外香徒如龙华香徒、弥陀香徒等是在地方上主持佛寺并结成社团践行佛法的一种信仰团体。两处埋香岩刻的记录可以证实在统一新罗时期灵岩和海南存在着埋香香徒结社的事实。两个地方的埋香仪式由高丽末期称为弥陀契的信仰结社组织来主持[11]。(C)-②里村主于甘带着百名香徒沐浴斋戒然后迎接石舡,这反映出新罗下代由村主来主持佛事活动的社会情形[12]。

(C)-③里石舡由金人摇橹,石舡内满满当当地装载着《华严经》《法华经》和毗庐遮那佛、文殊像、普贤菩萨像、四十圣众像、十六罗汉像、画帧、金环和黑石等佛教宝物。在这里金人指的是释迦牟尼佛,经书、佛像和圣众、罗汉等是用于弘扬佛法的佛宝,石舡运载可以认为是为了从中国向东国传播佛法的目的而实际有石舡(传法船)到来。

(C)-④讲的是在义照和尚的梦里面出现了于阗国的国王,国王走访若干国度以寻找可以安放并供奉佛像和经书的地点,达摩山被说成是修造万尊佛像的好地方。于阗国是丝绸之路南道上最早的一处佛教中心地,是印度佛教传往中国的要冲地。西域人利用丝绸之路的南道从于阗国往洛阳传播佛教,通过这样的途径唐代佛教文化一直传到了新罗,这样的内容在(C)里表现为于阗国的国王以弘法主人公的形象出现。多种多样的出土文物可以证实有西域文物传播到统一新罗时代的庆州[13]。

这样来讲,新罗是从印度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向东更远地传播佛教文化的要冲地。义照和尚梦中于阗国王的出现是统一新罗时代佛教文化通过丝绸之路一直传播到新罗的象征性反映。

(C)-⑤里择址安奉佛像和经书的寺庙时用到了“牛”。牛背上驮着佛像和经书,走着走着牛躺倒下来,于是就在那个地方创建了寺庙,这是择地梦兆的情节。牛躺倒下来的地方在风水地理上被称为卧牛形②参见∶ 崔昌祚. 韩国的风水思想[M]. 民音社, 1998.。统一新罗时期裨补风水盛行,在卧牛形局处创建寺庙是采用密教择地法的表现。

(四)禅云山大忏寺的石艇故事

下面援引《禅云山忏堂寺事迹记》和《大忏寺法堂记》中出现的与石舟有关的故事作为分析资料。

(D)-①当时,有石艇来乏于山外竹浦口。玄音乐声,迭发其中。俗人欲见,则船自退却。义云闻之,率弟子而往焉。船自近岸,②乃登船视之,則玉轴大藏、释文佛、迦叶、阿难十六罗汉並坐船中。有一金人,右手以摇玉橹、张绣帆,左手以执牙筹金子宝印焉。乃並下陆地而莫定莫安之所矣。③是夜,义云之梦金人谓曰:“我是于阗国王也,欲觅奉像之处,遍海东诸山川而望见兜率山有大忏,奇气之横空,故来此。请筑以安镇之。”①参见∶ 兜率山大忏寺故事.

(E)新罗僧义云称者,得石艇于竹岛浦,因奉其所载释迦、罗汉等诸佛而梦见①于阗王云者。乃其船上金人之摇王橹者也,有望大忏气来之说,故以建以名焉。其②时则乃陈宣帝大建年间也。重修元文宗天历初,又重修于明世宗嘉靖中,又重修于丙子兵燹之后,又重修于乾隆之甲戌。凡四重修而历年千余矣。③画栋文佛三入藤萝,玉轴大藏而后失之也。然而牙筹宝印之至今尚存者,即石舟中诸佛之所传云,则余于是得奇闻也,何必求金刚智异之远哉②参见∶ 大忏寺法堂记.。

(D)是《忏堂寺事迹记》(唐太宗贞观元年史迹《忏堂寺事迹记》《兜率山古迹册》)“兜率山大忏寺故事”(公元1794年)里节选出来的内容,(E)是《大忏寺法堂记》(公元1749年)中节选的内容。这两个资料都记载于《兜率山禅云寺志》当中。根据《忏堂寺事迹记》分析可知,大忏寺由新罗真兴王施舍捐建而成,创建于真平王49年(公元627年)。忏堂寺创建于新罗时代,千年间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所谓的兴衰更替,据载藤蔓三度蔓延到了大雄宝殿中,可见该寺历史应该是非常悠久的。这一事实可以从(E)中大忏寺创建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凡四重修而历年千余矣”的纪录里得到证实。

(D)-①中石船响着乐声漂流抵达海岸的方式和(C)很相似。大忏寺位于全罗北道高敞郡雅山面禅云山,石船停靠在茁浦湾的竹岛浦口,迎接石船的人是义云和尚及其弟子们。迎接石舟的主体和(C)美黄寺创寺缘起故事里义照和尚和他的弟子以及沙弥一起迎接石舟的形式一样,不过没有出现佛寺的主体村主和香徒。

(D)-②具体而明确地说明了石艇里装载的佛教宝物。船上安奉有玉轴大藏经和释伽牟尼佛、伽叶、阿难和十六罗汉像,金人右手持玉橹左手拿着金子宝印指引航程。虽然这些佛教宝物没有遗留在大忏寺里,但是《忏堂寺事迹记》中有类似的记载写道“千余年间药师尊像几度历经兵难,仍然香火不断”,现在大忏寺地藏殿里就供奉有石塑的药师尊像坐像。

(D)-③,(E)-①中讲于阗国的国王为寻访安放和供奉佛像的地方而走访了海东若干山川,远眺到兜率山的瑞气后来此创建了大忏寺。这一内容和(C)的内容一致,这似乎在说明统一新罗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佛教文物经由茁浦湾传到了高敞兜率山大忏寺。这些佛教文物的传播途径是通过丝绸之路,经由洛阳,从长江口地区用石船跨海运往朝鲜半岛西南海岸。有于阗国王登场的这类创寺缘起故事,可以视为统一新罗时代通过丝绸之路引进唐朝文物的途径。因此大忏寺的创寺缘起故事也无疑可视作是以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历史背景的。

(E)-②中提到大忏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元年,之后四度重修,历经了一千年的历史。

(E)-③里明确地说到贞观元年石船从唐朝跨海运送来的佛教宝物中玉轴大藏经遗失了,象牙筹板和金子宝印直到1749年前后还在。由此可以认为创寺缘起故事里出现的佛教宝物实际就是由石舟运送传来的,是为了供奉这些佛教宝物才建造了大忏寺。那么,大忏寺的创寺缘起故事不仅是一则文献故事,也可以视作是用传说的方式来讲述真实的佛教文物传入之历史事件,并由此流传下来。这个认识也适用于故事(C)。

(D)(E)的内容综合整理如下:

首先是提供了石舟故事的相关文献和有历史年代依据的资料。

石舟故事出现在非口传的历史纪录《忏堂寺事迹记》和《大忏寺法堂记》中,事迹记始记于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这明确了忏堂寺的创建年代。这一时期是百济武王时代,据说当时为了从中国唐朝向海东百济传播佛教,有装载着佛像和经传等佛教文物的石船漂流停靠到这里的海岸来。另外,《大忏寺法堂记》记录下了忏堂寺在一千年的岁月里历经四次重修的历史,甚至明确说明四次重修的年代是在1328年间、1560年间和1754年间。还有西域和田于阗国的国王根据梦兆寻找和选定建寺地点的故事情节,这表明唐代佛教文化中兴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佛法的传播甚至辐射到了百济和新罗。

其次,石舟的共同特征是:①船内装载有玉轴大藏经、佛像和罗汉像等佛经和佛像;②采用的抵达方式是船上鸣响着天乐梵呗的音乐而停靠到海岸;③金人是摇橹和航海的主体,恭迎者不是凡夫俗子而是修行的圣者。故事里的石舟写成石船、石艇和石舡等等,都是弘扬佛法的船只,奇怪的是为什么各处一致使用了石船这一名称。不管怎样,故事里的石船是弘扬流通佛法的传法船,此船确从中国长江流域跨海而来的。就百济的情况可知,百济在枕流王元年(公元384年)公开承认佛教之后,仍然有石船从中国渡海来到朝鲜半岛的西南海岸。

再次,存在与石舟故事有关的佛教历史文物。所谓传说这类与原有地名和人物相关的故事,其历史性是具有一般性的,有关石舟故事里所出现的文物的有无,纪录里面都有具体的说明。(D)(E)是写于1794年的纪录,其中明确地说明了当时玉轴大藏经在战乱中遗失掉了,象牙筹板、金子宝印和栍会石则原封不动地保存了下来。另外,大雄宝殿三度遭藤蔓侵入而梁柱却没有折断,药师尊像几经战乱之灾却香火不断。现在大忏寺地藏殿就仍然原样保存着石塑的药师尊像。

(五)扶安来苏寺的石舟故事

来苏寺是位于扶安郡镇西面石浦里的一座寺庙。沿茁浦湾,兜率山上有大忏寺,边山上则有来苏寺。这两个地方原来都是观音道场。就像(D)(E)里面讲的石船来到茁浦湾在兜率山瑞气升腾的地方创建了大忏寺大概同一时期,百济武王34年(公元633年)石舟来到这里创建了来苏寺。

(F)石浦处出事儿了。石舟运载的佛像在现在龟岩里前面的溪流中搁浅了。村子里的人挤到溪边看这怪模怪样的船,围观一段时间后有一个人上前要去恭迎佛像。每每那时船就往后退,人们根本抓不到船身,船总是很敏捷地躲开要抓它的手。无可奈何的村民们跑到邻近的来苏寺,跟惠丘头陀僧说了这事儿。

于是惠丘头陀僧到了那儿问船上的佛像。

“您欲何往?”佛像默不作声。

惠丘头陀僧又问:

“小僧可否恭请前往来苏寺……”

佛像仍旧一动不动。眼睛一眨不眨,像岩石一样稳稳地坐着。

惠丘头陀僧再问。

“那么迎往实相寺。”就在那时那艘沉沉的石舟动了。

惠丘头陀僧遵其意将佛迎请到了实相寺。

这个佛像就是那尊有名的观音像①参见∶ 佚名. 来苏寺志[M]. 首尔∶ 佛教春秋社, 2007∶ 35.。

下面分几方面整理一下石浦里观音缘起故事。

首先,故事告诉我们来苏寺是惠丘头陀于百济武王34年(公元633年)创建的寺庙。(F)是与实相寺有关的观音缘起故事,但是从石舟漂流抵达石浦里和来苏寺创建者惠丘头陀充当迎接者这两点来看,来苏寺也具有和兜率山大忏寺一样的石舟故事。

其次,故事讲来苏寺原本有小苏来寺和大苏来寺,小苏来寺是现在的来苏寺。苏来寺的意思是“从‘苏’地来的寺庙”[1]356。“苏”指的是位于中国长江下游地区的明州、杭州和苏州地区。因此漂流抵达石浦里的石舟可以看作是从中国的杭州、苏州地区跨海而来的传法船。虽然漂到石浦里的石舟上的观音像供奉在了实相寺而不是来苏寺,但来苏寺也是观音道场。来苏寺大雄宝殿后佛壁里面的白衣观音菩萨图看上去和中国普陀洛迦山的白衣观音图构图基本一样。

再次,(F)和前面援引的石舟故事一样没有具体地指明佛教宝物,但是作为一种口传资料,它和(B)的观音缘起故事是同一系列的石舟故事。(B)(C)(D)(E)中引用的石舟故事都是文献记载的石舟故事,相比较来看(F)虽是口传故事,但在石舟故事所具有的结构和动机上没有什么区别。高丽时代宋使臣徐兢在前往高丽开京的航海途中停泊过的地方是竹岛①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六∶ “是日酉后, 舟至竹岛抛泊, 其山数重, 林木翠茂, 其上亦有居民, 民亦有长.”,竹岛位于茁浦湾,茁浦湾各地都搜集到了石舟故事,这反映出唐代以茁浦湾为通路,弘扬流通佛法的传法船(石舟)曾抵达这一带地区,创建了兜率山大忏寺和边山来苏寺。

二、石舟故事的佛教文化史解释

(A)(B)(C)(D)(E)(F)是以朝鲜半岛西南沿海为背景的全部石舟故事。这里对石舟故事作如下整理:

第一,石舟象征了弘扬流通佛法的传法船。

石舟是被称作石舡、石船和石艇的船,石舟上装载有佛像、佛塔、佛经、金子宝印和象牙筹板等佛教宝物。石舟漂流抵达海岸的时候,船内传出天乐梵呗的音乐宣告传法船的到来,石舟的航行以金人为主体,迎接石舟的或为僧尼或为圣人。一般来说石舟指的是以弘扬佛法和创建寺庙为目的,从中国渡东海漂流靠岸来到朝鲜半岛西南沿海的船只。

第二,佛法传播的路径是西域-丝绸之路的南路-洛阳-长江-明州-朝鲜半岛西南海岸。

图2 普陀山的一叶扁舟石标识

脱解神话一般视为建国神话,但是故事的结构和石舟故事没有大的差别。脱解神话中出现的舡之类的船指的是“吴国的船”,吴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明州、杭州一带使用的船也叫做舡。这种船装载了佛教宝物向海东百济和新罗传播佛法。圣德山观音寺事迹记中讲佛法传自西晋,西晋的首都洛阳是西域传播佛教文化的要冲地,佛法的传播从洛阳经长江流域抵达朝鲜半岛西南沿海。传法途径是自西域丝绸之路的南路,经洛阳、西安,再经长江下游流域明州、杭州,渡海到达朝鲜半岛西南海岸。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石舟故事里出现了西域佛教中兴地于阗国的国王。

第三,石舟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三国时代和统一新罗时代。

(B)里面的永康年号是中国西晋的惠帝(公元300年)时期,(C)里面的景德王8年(公元749年)是唐玄宗时期,(D)(E)是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期间,(F)则是以百济武王34年(公元633年)为时代背景的。由此来看从西晋时期起就有佛法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唐太宗和玄宗时期通过丝绸之路西域佛教文化跨海东传,有石舟集中从中国渡海来到朝鲜半岛。这一时期是佛经被译介过来、佛教文化大大繁盛的时期,也是留学僧们从韩国渡海前往中国的时期[14]。这一时期是朝鲜半岛的三国和统一新罗时期,石舟的东来与求法僧和留学僧们为求佛法跨海前往中国后返回半岛也有关联。韩国留学僧的西域求法活动始于公元6世纪末,集中于公元8世纪末[15]76,石舟的到来也在这一期间当中。已知中国的佛教文物自东晋以后到元朝有20余次送往韩国[15]93。

第四,石舟故事是有历史依据的。

石舟故事见于诸多有形的文献当中,(A)载于《三国遗事》中,(B)记载于圣德山观音寺事迹记里面,(C)载于美黄寺事迹碑中,(D)(E)收录在大忏寺事迹记当中。这类石舟故事虽然是经过朝鲜后期整理而来的,但凭着历史性的文献和金石文这一点来看,应将之视作真实的历史事实和历史事件。(B)中西晋惠帝在位300 - 301年间由于国王的废位和复位,国号历经了元康-永康-永宁的变化,这一过程中皇后贾氏发动了政变并因之去世,可见迎娶新王妃的内容是历史事实的反映。再者,(C)石舟故事里村主于甘和香徒百名沐浴斋戒后出迎石舟,统一新罗时代村主和香徒主导佛事活动的事例在历史纪录里面是有记载的。另外根据1794年事迹记的记录,(D)(E)石舟故事里面出现的佛教宝物据说当时还保存在大忏寺,这一事实说明石舟故事不是虚构的,而是有历史事件和史实为根据的。

第五,石舟的出发地是明州一带。

石舟的出航地是韩国三国时代长江河口流域的杭州和苏州,唐代明州似乎成为了石舟出航的中心地。韩国三国和统一新罗时代求法僧们为求法渡海前往江南浙江地区(宁波、杭州、苏州),返回的时候也有可能采用斜段航路抵达西南海岸。可以认为求法僧们往来的海路和石舟渡海而来的海路是一致的,这并不算夸张。石舟故事分布在朝鲜半岛的西南海岸,但是朝鲜半岛上没有发现过石舟。然而作为唐代观音圣地中心的明州舟山群岛普陀山处,却发现了石舟。普陀山的山顶和海岸有石船形态的岩石被作为纪念物受到保护。从普陀山是观音圣地这一点来看,应该认为装载有观音像的观音船是从普陀山出发渡海而来的。

图3 普陀山的一叶扁舟石

第六,石舟故事中的石舟有两种有形的形式。一个是传法船,另一个是观音船。传法船与创寺缘起故事有关,观音船和观音缘起故事有关。传法船上装载的是与创建寺庙相关的佛教宝物,观音船上安放的是建观音道场要用到的观音像。创寺缘起故事讲石舟是从长江河口地区杭州、苏州出发的,观音缘起故事说是从中国观音圣地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出发的(图2:普陀山的一叶扁舟石标识,图3:普陀山的一叶扁舟石)。西晋惠帝时期石舟的主人洪庄和圣德山观音寺事迹记(B)所记载的观音缘起故事中的圣德,两个姑娘都被指明是观音的化身。

三、结 论

石舟一般来讲是从中国装载了佛像和经典,以向海东诸国弘扬流通佛法为目的,渡海而来。石舟有传法船和观音船两种有形形式。传法船是以创建寺庙和传播佛法为目的,用石舟装运来佛教宝物;观音船是以建观音圣地为目的,用石舟装运来观音像。

石舟在中国的三国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到唐代期间,跨海来到新罗和百济地区。石舟来到朝鲜半岛的时期集中在了中国佛教文化发达的西晋和唐代。石舟故事可以认为是以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为基础编造的佛教传播缘起故事,因为主要是记载于事迹记和事迹碑的文献故事,故而可信度很高。有趣的是,海南美黄寺的石舟故事出现在金石文上,说村主和一百名香徒一起出迎石舟,这反映了统一新罗时期确有村主和香徒主导佛事的历史事实。另外,石舟故事里面出现的遗迹和遗物据说被实际保存着,这也是事实。高敞兜率山大忏寺的大雄宝殿在一千年间五度重修,象牙筹板和金子宝印一直到朝鲜后期还保存着,当时的药师尊像现在还保存在地藏殿。

石舟故事和百济、新罗时代公开承认佛教后,求法僧和留学僧渡海前往中国是有关联的。故事反映出对于中国而言,海东的百济和新罗是可以大力弘扬佛法的国家,因此以传播佛法和创建寺庙为目的,用石舟装载运来了多种多样的佛教宝物。石舟故事虽然包含了佛教的神秘要素,但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再加工成创寺缘起故事,并以金石文和文献记录的形式流传了下来。

为什么装载弘法所用佛教宝物而来的船是石舟,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找不到,但石舟以及石舡、石船和石艇等都采用了石船载运而来的方式。石舟的出发地可以认为是吴国所在的长江下游流域的杭州湾和明州一带,舟山群岛普陀山实际保管着作为纪念物的石舟。再者,以唐代为时代背景的石舟故事里面出现了于阗国国王寻找可以安置和供奉佛像和经传地点的梦中故事,反映了自西域利用丝绸之路南路,经洛阳、长安,通过长江,石舟从杭州湾和明州舟山群岛一带渡海而来的途径。

[1] 宋华燮. 韩中观音化身故事的比较研究[C] // 历史民俗学会. 历史民俗学∶ 30号. 首尔∶ 历史民俗学会, 2009.

[2] 曹佐镐. 东洋史大观[M]. 首尔∶ 广曹出版社, 1975∶ 200.

[3] 林基焕. 汉城期百济的对外交涉[C] // 韩信大学学术院. 汉城期百济的物流系统和对外交涉. 首尔∶ 学研文化社, 2004∶ 98.

[4] 权五荣. 百济大众交涉的进展和文化变动[C] // 伽耶国史迹开发研究院. 讲座韩国古代史∶ 4号. 首尔∶ 伽耶国史迹开发研究院, 2003∶ 28.

[5] 周裕兴. 从海上交流看中国和百济的关系[C] // 百济文化∶ 38辑. 公州大学百济文化研究所, 2008∶ 54.

[6] 朴淳发. 从墓制的变迁看汉城期百济的地方编制过程[C] // 韩国古代史研究学会. 韩国古代史研究∶ 48辑. 首尔∶ 韩国古代史研究学会, 2007∶ 171.

[7] 宋华燮. 百济的民俗[M]. 首尔∶ 周留城, 2006∶ 44-48.

[8] 宋华燮. 百济的佛教受容和苏涂[C] // 忠清南道历史文化院. 百济的祭仪和宗教∶ 百济文化史大系研究丛书13.公州∶ 忠清南道历史文化院, 2007∶ 63-67.

[9] 镰田茂雄. 中国佛教史∶ 初传期的佛教∶ 1卷[M]. 章辉玉, 译. 首尔∶ 图书出版长栍, 1882∶ 280.

[10] 姜熺静. 百济杨柳观音像考[C] // 学研文化社. 观音和弥勒的图像学. 首尔∶ 学研文化社, 2006∶ 50-60.

[11] 李海浚. 朝鲜时期村落社会史[M]. 首尔∶ 民族社, 1996∶ 152.

[12] 郭丞勋. 新罗下代地方的佛事活动和村主[C] // 新罗史学报∶ 3辑. 新罗史学会, 2005∶ 81-91.

[13] 权宁弼, 金浩东. 中亚的历史和文化[M]. 首尔∶ 솔, 2007∶ 129.

[14] 权悬永. 在唐新罗人社会研究[M]. 首尔∶ 一潮阁, 2005∶ 127-134.

[15] 黄有福, 陈京富. 韩中佛教文化交流史[M]. 权五哲, 译. 首尔∶ 喜鹊, 1995.

Study on a Tale of Seokju on Korean Peninsula

SONG Hwa Seob, PANG Jianchun (transl)
(Institute of Culture and Tourism, Jeonju University, Jeonju-Jeollabuk-do, Korea 55069)

There is a tale on Seokju (a ship made of stone) around the Southeast Coast in Korean Peninsula, which was adapted from the period of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y and the Tang Dynasty. The points of such tales are as follows. 1. the ship was made of stone, 2. the stone ship drifted ashore, 3. the stone ship came for the purpose of educating Buddhist texts. This paper selects 5 cases of Seokju tales translated by the historical works and the record of events inscribed on a tablet, analyses the plots of the tales an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 and the historical facts, in order to find the facts of the culture exchange of two countries, especially the related cultural history of Buddhism. It shows that the backgrounds of the tales on Seokju are the period of Three Kingdoms and the United Shilla Kingdom. And Buddhism came from China to the Southeast Coast in Korean Peninsula before and after the period of Three Kingdoms and it was propagated actively.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y; Buddhism activity; stone boat (Seokju); Dharmmateaching boat; Avalokitesvara boat

I3/7

A

1674-3555(2016)06-0004-13

10.3875/j.issn.1674-3555.2016.06.002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xuebao.wzu.edu.cn获得

(编辑:朱青海)

2016-05-10

宋华燮(1955- ),男,韩国,全罗北道全州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韩国文化史

猜你喜欢

百济新罗观音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浅析唐罗联军对百济的征讨
百济灭亡的原因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娄新罗
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十一面观音研究——兼论千手千眼观音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
入唐百济遗民流向与连云港封土石室墓
天安新罗舒泰酒店正式开业
自在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