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载距突的解剖学测量及应用效果
2016-12-17陈士文王照东赖桂华
陶 恒 陈士文 俞 鹏 陆 进 王照东 赖桂华*
(1蚌埠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030;2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安徽 蚌埠 233030)
·论著·
跟骨载距突的解剖学测量及应用效果
陶 恒1陈士文1俞 鹏1陆 进1王照东2赖桂华1*
(1蚌埠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安徽 蚌埠 233030;2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安徽 蚌埠 233030)
目的:探讨跟骨载距突的解剖学测量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的20例(20侧)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20例(20侧)成人年龄性别匹配正常跟骨标本,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跟骨载距突的解剖学测量,采用解剖测量法、数字化X线摄影法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法测量前部和载距突数据,结合测量数据后钻入直径4 mm的克氏针,确定跟骨外侧壁的进针点及角度方向以及载距突螺钉的直径大小。结果:病例组的载距突长、宽、高、前倾角、外倾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取两点向载距突置钉,前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后斜角、有效固定长度以及后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后斜角、有效固定长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跟骨骨折和正常人跟骨载距突进行解剖学观测,可以准确地为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跟骨骨折;跟骨载距突;解剖学;安全性
跟骨骨折是一种主要发生于成年人的疾病,常由高处坠下或挤压致伤,发病率比较高,预后比较差。在治疗的过程中通过在跟骨外侧壁将螺钉安全拧入载距突,才能有效地支撑跟骨骨折中翻转的关节面[1]。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足跟疼痛,不利站立、行走;局部肿胀、压痛、畸形,或摸到骨擦音[2]。对治疗后的跟骨载距突的解剖学测量的研究比较多,通过对跟骨载距突的解剖学测量可以准确的判定治疗的效果。虽然对跟骨载距突的解剖学测量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比分析跟骨骨折治疗后的跟骨载距突与成人正常跟骨的比较的研究并不多,而且通过对比载距突的变化情况可以很好的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本研究于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对跟骨骨折患者的跟骨载距突的解剖学测量及应用进行研究,从而确定跟骨载距突的解剖学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于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就诊的20例(20侧)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病例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29~65岁,平均年龄为(45.5±10.8)岁。选取20例(20侧)成人正常跟骨标本,作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在性别和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跟骨标本的测量 解剖测量法的线性测量采用国产的电子游标卡尺(深圳市鸿龙生建材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精度到0.01 mm,对解剖学的角度测量采用国产的双角双线量角器(深圳市鸿龙生建材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精度到1°。主要对研究对象的载距突的长、宽、高、前倾角和外倾角进行测量,并对两组研究对象的这些数值进行比较。
1.2.2 模拟置钉及测量[3-4]对研究对象进行克氏针的置入,然后取出克氏针,测量克氏针的有效固定长度,然后选择适当长度的直径为4.0 mm全螺纹松质骨螺钉置入研究对象的患处,采用超声或CT等方法观察螺钉穿透跟骨上面的骨皮质的情况,通过DR摄片和CT扫描观察螺钉在跟骨内位置。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的载距突长、宽、高、前倾角、外倾角比较
病例组的载距突长、宽、高、前倾角、外倾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图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的载距突长、宽、高、前倾角、外倾角比较
注:图①、图②:跟骨前部和载距突的解剖测量图;图③、图④:载距突前倾角和外倾角的CT测量图;X、D、F分别示跟骨轴线、跟骨前部与体部分界线、载距突分界线; G、M、N分别示跟骨前部长、宽、高;L、W、H分别示载距突长、宽、高;a、b为示螺钉在跟骨外侧壁的入钉点和进钉方向,a示前入钉点,b示后入钉点;o示前倾角,p示外倾角
图1 载距突的解剖和CT测量图
2.2 两组研究对象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取两点向载距突置钉的测量比较
病例组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取两点向载距突置钉,前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后斜角、有效固定长度以及后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后斜角、有效固定长度与对照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图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取两点向载距突置钉的测量比较
BA
注:A:载距突置钉后跟骨上面观;B:载距突置钉后跟骨后面观
图2 螺钉在跟骨内位置(DR片)
3 讨 论
跟骨骨折中60%左右是跗骨骨折,而且70%以上是关节内骨折,解剖复位则是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最重要目标[4-6]。因此对解剖的情况进行分析也是本研究要特别关注的内容。教科书中描述的跟骨形态呈不规则长方体,而且解剖中可见跟骨中部内侧有载距突,在载距突的下方可明显看到拇长屈肌腱沟部位,显示拇长屈肌腱沟的状态是周围平坦,血管、肌腱能正常运行,这些描述是教材中的说法。本研究的解剖学的分析和教材中的描述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的解剖观测发现,可以看到跟骨载距突下方有一个拇长屈肌腱,通过拇长屈肌腱将其周围的趾长屈肌腱、胫骨后肌、胫神经和胫后血管等部位进行连接。而且从内踝的后方开始观察到趾长屈肌腱在血管神经束的前方,其后方是拇长屈肌腱,是一种斜向前下的走向。在跟骨的内踝尖与跟骨结节顶点的连线的3/5处,可以观察到血管神经束,此部位与拇长屈肌腱是一种交叉状态,这些描述与解剖学教材不相符。但是和其他研究的检查结果基本一致。
3.1 跟骨载距突的解剖学特点
载距突是人体跟骨的重要部位,是支撑体质量和传递应力的重要结构。载距突与跟骨的内侧壁共同支撑人体的重量,是人体直立行走的内侧承重柱,是置入螺钉的重要点[7]。跟骨骨折一般不会出现载距突的移位,是比较稳定的结构,因此载距突稳定的结构也是治疗跟骨骨折一种重要的基础。由于载距突的这一稳定特性,即使出现单纯的载距突骨折也不会发生移位,因此这也是治疗跟骨骨折中使用载距突的原因。造成载距突这种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在与载距突相连的关节囊、韧带和肌腱的共同作用下,骨折块发生移位的可能性极小[8]。对治疗前后的跟骨载距突的测量也是检测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根据跟骨载距突的长、宽、高及前倾角和后倾角的多少可以判定治疗的效果。本研究对比跟骨骨折与成人正常跟骨载距突的长、宽、高及前倾角和后倾角,通过测量发现跟骨骨折后的跟骨载距突的长、宽、高及前倾角和后倾角与成人标本没有明显差异,因此也证明了载距突的稳定特性的说法。
3.2 载距突的定位检查
载距突的检查可以通过CT、超声等方法进行检查,CT可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对载距突的长、宽、高进行测量。那磊等[9]对载距突CT定位及相关测量的研究发现,利用CT及工作站软件可以准确测量自跟骨外侧壁各点到载距突的角度和长度。王冰等[10]对跟骨前部的解剖测量与多层螺旋CT测量比较发现,采用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的测量载距突的长宽高和角度。那磊等[11]进行载距突的彩色B超定位研究发现,应用彩超亦可获得准确的载距突定位,并可以观察载距突打入克氏针的角度和长度。因此对跟骨骨折的载距突的定位检查,可以更好的为其治疗提供可靠的支撑。
3.3 载距突螺钉在跟骨骨折的应用
载距突螺钉导向器是跟骨骨折中载距突螺钉置入的重要工具,主要由带限深定位臂、弧形钻套滑槽主体、滑动钻头套筒组成[12-13]。载距突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很好的效果,也是治疗跟骨骨折很好的方法。跟骨骨折治疗前载距突的解剖也是手术治疗的前提,载距突螺钉的置入的成功率也是通过测量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取两点向载距突置钉,前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后斜角、有效固定长度以及后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后斜角、有效固定长度,通过这些指标可以更好的说明载距突螺钉应用效果。本研究通过对比跟骨骨折患者与成人标本的载距突螺钉上斜角、后斜角、有效固定长度,可以说明载距突螺钉的置入成功率比较高。
综上所述,对跟骨骨折和正常人跟骨载距突的解剖学进行测量,可以准确地为治疗提供依据,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1] 刘丙根, 庞清江, 余 霄, 等. 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5, 29(3):296-300.
[2] 王 冰, 李 涛, 朱裕成, 等. 跟骨前部与载距突关系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2, 30(2):131-135.
[3] 吴卫东, 桂鉴超, 倪建坤, 等. CT测量指导跟骨载距突锁定钢板置钉的价值[J]. 江苏医药, 2014, 40(22):2736-2738.
[4] 程锁利, 郭舟桐, 巩 凡. 跟骨载距突的解剖学测量及应用研究[J]. 宁夏医学杂志, 2015, 37(2):154-155.
[5] 王小平, 胡世锵, 陈路遥, 等. 载距突螺钉导向器在跟骨载距突螺钉置钉中的应用[J].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4, 7(6):514-518.
[6] 李文壮, 蔡湘波, 陈 峰, 等. 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与解剖角度的关系[J].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08, 14(3):228-231.
[7] 刘丙根, 庞清江, 余 霄, 等. 跟骨载距突螺钉导向器基础与临床上的准确性评价[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5, 33(5):523-526.
[8] 校佰平, 李 明, 王邦荣, 等. 跟骨骨折的临床解剖学观察及应用[J]. 中国骨伤, 2010, 23(11):814-816.
[9] 那 磊, 王 培, 孙 勃, 等. 载距突的CT定位及相关测量的研究[J]. 重庆医学, 2015, 11(28):3966-3968.
[10] 王 冰, 杨 春, 王德广, 等. 跟骨前部的解剖测量与多层螺旋CT测量的比较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2, 20(20):1868-1873.
[11] 那 磊, 于昌玉, 王竹君, 等. 载距突的彩色B超定位及其临床解剖学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5, 25(24):99-102.
[12] 王 林, 校佰平. 跟骨骨折的临床解剖学观察[J]. 现代实用医学, 2011, 23(9):1061-1063.
[13] 王 冰, 王德广, 周星娟, 等. 足踩内侧骨性三角的解剖测量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4, 22(2):163-169.
(本文编辑:刘新艳)
Anatomical measurement of sustentaculum tali and its application
Tao Heng1, Chen Shiwen1, Yu Peng1, Lu Jin1, Wang Zhaodong2, Lai Guihua1*
(1FacultyofAnatomy,BengbuMedicalCollege,Bengbu,Anhui233030,China;2DepartmentofOrthopedics,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BengbuMedicalCollege,Bengbu,Anhui233030,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natomical measurement of sustentaculum tali and its application. Methods:Twenty patients with calcaneal fracture (20 sides) in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 between August 2013 and August 2015 were included as the patient group. Twenty calcaneus specimens (20 sides) of age- and sex-matched normal adults were included as the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subjected to anatomical measurements of the anterior process of calcaneus and the sustentaculum tali by using digital X-ray photography and multislice spiral CT. According to the measurement data, Kirschner wires (4 mm by diameter) were driven into the calcaneus to determine the puncture point on the lateral wall of calcaneus, angular direction and diameter of screws at the sustentaculum tali. Results:The patient group did not differ statistically from the control group in length, width, height, anteversion and extraversion angles of sustentaculum tali (allP>0.05). Kirschner wires drilled from two selected puncture points at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calcaneus towards sustentaculum tali in the patient group did not differ statistically from the findings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terms of upward and downward acclivitous angles, effective fixation length (allP>0.05). Conclusion:Anatomical measurements of sustentaculum tali in patients with calcaneal fractures and normal individuals may provide reliable evidence that would help improve the safety of treatments.
calcaneal fracture; sustentaculum tali; anatomy; safety
10.3969/j.issn.2095-9664.2016.04.02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蚌埠医学院)开放课题计划重点项目(BYKL1401ZD)
R332.7+1
A
2095-9664(2016)04-0005-04
2015-12-07)
*通讯作者:Email:lailgh198272@foxmail.com
*Correspondingauthor:Email:lailgh198272@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