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发展的哲学基础及其实践路径浅探

2016-02-23焦盼盼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理论价值共享发展实践路径

焦盼盼

[摘要]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的。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共享发展的哲学基础,分析了共享发展的理论价值,并提出了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对策性分析。

[关键词]共享发展;哲学基础;理论价值;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础上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其中,共享发展是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崭新理念,也是其他四个发展的最终归宿和落脚点。本文主要探讨共享发展的相关内容。

一、共享发展的哲学基础

社会是无数个体组成的,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人,人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此,要实现共享发展,必然要坚持以人为本。探究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对人本思想的理解,结合我国现实国情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本思想是共享发展的哲学基础。

1、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共享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是社会发展的起点,社会发展实质上就是每个人的发展。根据历史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又提出,未来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共产主义,他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的运动,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要得到自由发展。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享发展理论,要使人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这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一致的,所以说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是共享发展的理论基础。

2、三代领导人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共享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

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把人民群众比作铜墙铁壁:“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强调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我们要依靠人民群众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邓小平继承了前人的人本思想,强调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提出了人民利益标准论,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4]此外,他特别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5]依据我国的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他提出了先富带后富的思想,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途径。

江泽民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一思想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把人民群众放在了历史发展的主体地位,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这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6]

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顺应历史发展,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做到以人为本,我们就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效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权益,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这三代领导人的人本思想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一个丰富和发展,也成为共享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共享发展的理论价值

共享发展的理念是未来发展的终极目标,它和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思想中的人本思想具有一致性。共享发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1、共享发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上要求共同富裕。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的现状使我们必须采取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政策,但随之而来的是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但社会上的不公平问题越来越严重,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突出,人民的幸福感也不断下降。基于这样的现实问题,共享发展成为迫切要求。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2、共享发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共享发展是贯穿十三五规划民生工作的一条主线,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一条主线,而执政为民的最终落脚点就是使人民富裕。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论哪一时期的奋斗和探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没有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阶段发展到了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阶段,不断向共同富裕迈进。共享发展找到了发展的落脚点,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3、共享发展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处于统领地位,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新境界的开始。“小康”一词是一个贴近民生的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在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当前,摆脱贫困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共享发展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最好回应。共享发展的措施之一就是精准扶贫,要求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从而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这一措施让贫困地区每个人充分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把各个地区都纳入到了我们的发展范围中。五中全会提出的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就业优先战略、建立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共享发展措施,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三、共享发展的实践路径

共享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终极目标,更是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共享发展不应该只停留在理念层面,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共享发展的实践路径,从而真正实现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笔者认为,实现共享发展,首先必须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其次必须进一步夯实共享发展的物质基础,再次必须守住民生底线突出民生重点,最后必须提高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能力。

1、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讲的中国梦归根到底还是人民的梦,所以必须依靠人民来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共建的原则。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要求全体社会成员享有各方面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建共享,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人人参与、各尽所能、人人享有的原则,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解决的重点,进一步激发人民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共建共享成为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2、共享发展必须进一步夯实共享的经济基础

共享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人民实现改革开放成果共享的前提。目前,由于我国共享的经济基础不够坚实,出现了人民群众共享成果总量不足和地区失衡的问题。所以,要实现人民群众共享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才能积累更多的财富,把蛋糕做大,为人民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为了促进发展,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价值,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把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转化率,从而夯实共享的经济基础。

3、共享发展必须守住民生底线突出民生重点

守住民生的底线,是指守住就业的底线,用发展来促进就业,始终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守住民生的底线,是指守住贫困底线,因人因地精准扶贫,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守住民生的底线,是指建立社会保障安全网这个底线,实现养老、救助、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并不断提高各个领域社会保障水平。目前,突出民生重点,就是要不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看病质量,不断健全养老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等。总之,民生建设是一项可持续发展事业,永远没有终点,每一历史阶段的新问题就是民生发展的重点。

4、共享发展必须提高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能力

要实现共享发展,提高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能力也是重要的一方面。目前,受传统文化和民主观念的影响,人民群众普遍来说主体意识不够强。因此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使人民群众明白,自己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也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一般情况下,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为社会做的贡献也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能力也高。所以,要提升广大人民的共享能力,必须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发展教育。

总之,共享发展是全体人民的不懈追求,是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归宿,而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任务,需要全体人民不懈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会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9:2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294.

[3]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13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4:116.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4:123.

[6]江泽民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6:365.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用浩.社会政策与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J].求实,2007(1).

[3]张立鹏.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实现条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理论价值共享发展实践路径
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促进共享发展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论王阳明民族观的当代启示
施行“少教多学”,实现初中语文教、学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