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2016-12-15胡志鹏
胡志鹏
(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循环内科,辽宁 阜新 123000)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胡志鹏
(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医院)循环内科,辽宁 阜新 123000)
目的 分析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方法 试验对象来自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Ⅰ组50例患者予以药物利多卡因治疗,Ⅱ组50例患者予以药物胺碘酮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QRS波时间、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进行对比,并对比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Ⅱ组QRS波时间明显较短、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明显较少,跟Ⅰ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Ⅱ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跟Ⅰ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确切,可有效缩短QRS波时间、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胺碘酮;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为冠状动脉因持续、急性缺血缺氧所致心肌梗死,可引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等,危急患者生命安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为心肌梗死最常见并发症,也是患者死亡主要诱因。目前,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胺碘酮被广泛应用,效果十分显著[1]。本研究分析了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表1 QRS波时间、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比较()
表1 QRS波时间、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比较()
组别 时期 QRS波时间(s) 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Ⅱ组 干预前 0.134±0.012 1248.95±142.92干预后 0.070±0.001 845.22±22.59Ⅰ组 干预前 0.135±0.011 1246.75±142.91干预后 0.090±0.008 987.11±32.9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试验对象来自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且有胸痛症状,实验室检查显示心肌酶升高,心电图检查ST-T段出现动态演变,将肺纤维化、甲状腺功能不全、循环衰竭、肝硬化、低钾血症所致心律失常、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发病1~24 h内室性心律失常者排除。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并经由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Ⅰ组患者50例,包括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0.13±10.32)岁;其中,前壁梗死为27例、前壁下壁梗死为14例、前侧壁梗死为9例。患者心功能分级为Ⅱ级24例、Ⅲ级16例,Ⅳ级10例。
Ⅱ组患者50例,包括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61.24±10.45)岁。其中,前壁梗死为26例、前壁下壁梗死为15例、前侧壁梗死为9例。患者心功能分级为Ⅱ级25例、Ⅲ级15例,Ⅳ级10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可比性高,不干扰本研究结果(P>0.05)。
1.2 方法:Ⅰ组予以药物利多卡因治疗,给予利多卡因50 mg静脉推注,后根据患者心率以1~4 mg/min的剂量维持静滴。若治疗无效,继续给予利多卡因50 mg静脉推注,在30 min内推注完毕;若治疗有效,则以1~2 mg/min的剂量维持静滴,确保1 h内利多卡因总剂量不超过300 mg,24 h内利多卡因总剂量不超过1200 mg,维持治疗48~72 h。
Ⅱ组予以药物胺碘酮治疗。给予胺碘酮150 mg+5%葡萄糖稀释为20 mL后静脉推注,在10 min内推注完成。后以1 mg/min的剂量维持静滴。6 h后减少剂量至0.5 mg/min的剂量维持静滴,患者病情好转至仅偶发室早后,停止静脉用药。给予胺碘酮200毫克/次口服,每天3次;1周后改为每天2次,2周后改为每天1次。
1.3 评价指标:对两组治疗前后QRS波时间、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进行对比,并对比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判定:经治疗,患者室性早搏减少>90%,短阵室速和成对室早均消失,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则为显效;经治疗,患者室性早搏减少>60%,短阵室速和成对室早减少>80%,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则为有效;经治疗,患者室性早搏减少低于40%,短阵室速和成对室早减少低于60%,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则为无效[3]。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
1.4 数据处理:采用SPSS 20.00统计软件对相比数据进行分析,QRS波时间、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数据均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均数t检验;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属于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QRS波时间、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变化:治疗后Ⅱ组QRS波时间明显较短、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明显较少,跟Ⅰ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 治疗总有效率比较:Ⅱ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Ⅰ组,组间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2.3 不良反应比较:Ⅱ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Ⅰ组,其中,Ⅱ组有2例静脉炎、2例心动过缓,发生率为8.00%;Ⅰ组有4例静脉炎、4例心动过缓,4例恶心呕吐和2例心力衰竭加重,发生率为28.00%,组间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和晚期均可出现致死性心律失常症状,室性心律失常为临床上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发病后可导致心肌耗氧量剧增,加重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症状,进一步扩大心肌梗死面积,导致患者心功能迅速恶化,病死率增加。需积极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4]。
临床多以利多卡因为首选药物,但其存在作用不持久的缺陷[5],导致疗效不佳。近年来多数研究表明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疗效确切,其在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和抢救心跳骤停中的作用明显比利多卡因好。胺碘酮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其半衰期长,可有效抑制心房、心肌传导纤维钠离子内流现象,减慢传导速度和窦房结自律性,且不会影响静息膜电位高度和动作电位高度,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及早采取胺碘酮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病死率[6]。
本研究中,Ⅰ组患者予以药物利多卡因治疗,Ⅱ组患者予以药物胺碘酮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Ⅱ组QRS波时间明显较短、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明显较少,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少,说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确切,可有效缩短QRS波时间、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1] 何舟伦.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23(2):89-90.
[2] 祖莲,刘罡,朱珺,等.两种用药方案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药效-成本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7):138-139.
[3] 蒋达兴,丁继军.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6):1963-1980.
[4] 沈洪波.胺碘酮治疗68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5):39-40.
[5] 柏冬梅.稳心颗粒联合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有效性评估[J].医学信息,2015,31(32):90.
[6] Naccarelli GV.Dronedarone: An alternate choice to sotalol and amioda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flutter in patients who have coronary heart disease[J].Europace,2014,16(2):153-155.
R542.2+2
B
1671-8194(2016)32-01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