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6-12-15丁梅
丁梅
摘 要:部门预算就是政府部门根据有关预算管理规定,结合自身未来一定时期履行职能需要,从基层预算单位开始逐级编制、审核、上报,由财政部门审核并提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批准的部门综合财务收支计划。事业单位是部门预算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管理工作。文章根据工作实际,归纳出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 部门预算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115-02
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也相应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部门预算、预决算公开等改革工作相继开展,而部门预算工作是每一个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起点和重点,因此做好部门预算工作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根据工作实际,归纳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部门预算编制时间紧,业务部门参与少。部门预算编制是预算单位各项工作的起点和重点,同时也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涉及到预算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编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下年度经费使用情况,但部门预算的编制从布置、测算、填报、审核、上报通常只有半个月的时间,预算单位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往往不能做精做细。此外,年度预算除包含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其业务活动的项目支出,这就需要预算单位各个部门结合下年度的工作安排和重点工作的需要统筹安排支出预算。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由单位部分领导和财务人员在当年经费使用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测算,使得预算无法真实体现下一年度工作内容,给预算执行带来困难。
2.预算指标下达不及时,预算执行困难。每年预算指标需人代会批准预算草案,财政批复后才能下达,这样预算指标真正下达到预算单位通常要到4月。每年1—3月财政只下达基本的人员工资及公用经费,而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通常承担着社会管理职能,因无资金来源,阻碍了专项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也使得预算实际执行时间缩短为9个月,加大了预算单位后期执行压力。此外,每年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当年的工作任务会下达部分专项经费,但下达时间往往放在年终,使得预算单位来不及开支,而相关项目实际发生费用时,因无资金来源预算单位只能使用其他项目资金垫支,导致专项资金不能专款专用,而实际项目资金又无法执行的局面。
3.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目前部门预算编制对预算年度内人员支出、公用支出、项目支出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在收入预算即资金来源方面却不够完整。通常收入预算仅包括当年财政拨款及非税收入的测算,但对往年专项结余资金和单位自有资金却未纳入预算统筹管理。无法做到“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这部分资金因未编制预算,部分预算单位随意开支,用结余资金开支基本支出和垫付其他项目支出,使专项资金不能专款专用,同时也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4.预算编制与当前财政政策要求不一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党政机关停建楼堂馆所、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五公”经费只减不增、完善公务接待审批流程等多项举措。这些举措与预算单位年度预算密切相关,而部分预算单位对相关政策只停留在表面的理解,没有结合预算作深入分析,编制预算时仅仅根据以往编制经验,对发生的相关支出内容进行简单的调整,使得预算执行年度相关内容的预算资金无法执行,预算管理失去了应有的控制作用。
5.预算绩效考核目标的应用有待加强。为了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不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绩效,中央和地方相断出台《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办法》,通过绩效目标的设定、审批、批复和应用,对预算单位建设项目库、编制部门预算、实施绩效、开展绩效评价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但部分预算单位在执行过程中,没有根据本部门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结合行业特点,科学设定绩效考核目标,使得绩效跟踪和绩效评价无法开展,失去应有的意义;有的预算单位设定预算绩效目标后,却没有依据目标按进度、要求组织实施,随意调整,使得预算绩效目标难以实现。
二、完善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几点对策
针对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的问题,提出几条有效的对策:
1.延长预算编制时间,科学编制预算内容。为了确保预算编制时间的充分性,预算单位可以提前或者延长预算的编制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考虑本单位实际情况及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实施预算编制步骤,才能编制出真实有效的预算。此外,为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可以按照编制要求,做到人员支出按实编,公用支出按定额编,对项目支出,业务科室就相关项目进行科学的调研,合理测算出支出内容,从而保证编制的各项预算符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预算管理发挥最大的效益。
2.及时下达预算指标,加快预算执行进度。财政部门要及时下达预算年度指标,对关系到民生问题的常年项目,可按照一定比例实行预发,确保承担着社会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各项专项业务活动正常开展。上级主管部门积极改变工作方式,在下达专项任务时,同时下达专项经费,使得基层预算单位在开展相关业务活动时,合理开支对应专项经费,使预算单位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合理开支,同时也避免了因经费下达晚预算单位在年底突击花钱现象的发生。
3.加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预算单位在编制預算时将部门所有收入、支出全部编入预算,全盘规划,统筹管理。对往年专项结余资金,预算单位根据预算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与涉及的部门、人员进行沟通,对结转项目支出进行合理的预测和详细的规划,确保跨年度专项资金得到高效使用,进一步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的完整性。对单位自有资金,预算单位在预算年度因业务需要新增项目,而地方财政因财力等因素,无法提供资金安排,预算单位可以动用单位自有资金安排项目,确保预算单位各项业务工作顺利开展。
4.加强预算编制与相关政策要求相结合。预算编制人员不仅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新《预算法》及相关财务制度,对中央出台的相关政策同样也要进行深入分析,把握形势,对预算年度的各项支出情况进行合理的预测,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指标。预算单位只有将预算内容与各项政策要求相结合,才能编制出真实、准确的部门预算。
5.加强预算绩效考核目标的应用。预算单位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根据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结合其依法履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科学编制预算绩效考核目标。在预算执行年度内,首先,预算单位要对照考核目标按进度、要求组织实施;其次,财政部门、预算单位自身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资金运行状况和绩效目标预期实现程度开展绩效跟踪和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绩效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绩效目标如期实现;最后,在预算执行结束后,预算单位对照确定的绩效目标开展自我绩效评价,分析当年预算执行情况,并提交财政,为以后年度预算申请、安排及执行提供重要基础。
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工作是单位财务工作的核心内容,只有保证了部门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等,才能保证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事业单位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宣小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与执行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6(10)
[2] 张顺超.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问题与建议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07)
[3] 田旭.浅谈目前全额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期刊,2015(07)
(作者单位:扬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 江苏扬州 2250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