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的父亲母亲”专栏谈健康类专业报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2016-12-14刘晓莲
刘晓莲
摘要:人文关怀是媒体进步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一家媒体如果没有人文栏目,就会显得肤浅,没有品位。目前媒体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报道对象大多数是乡村教师、农民工、环卫工、残障人群等弱势群体,这固然能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但是,真正的人文关怀的对象是普通大众,它体现在对每一个人的关怀和尊重,而不是关注某一特定群体或某一类人。况且,大多数媒体在报道弱势群体时,更多表现的是他们落后的生存状态,介绍他们生活的困苦和不幸,而对其人性中真、善、美的挖掘远远不够。因此,可以说,当代媒体对人文关怀的表达并不充分。
作为健康类专业报,该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我的父亲母亲》专栏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普通老百姓熟悉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样的视角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谁都有父母,每一位父母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与子女的互动更能体现人性中真实、朴素的一面,更能展现人性中的闪光点。作为纸媒,编发稿件的过程,既是对单个的人的关怀过程,也是对以此为代表的这个阶层、这个群体的关怀过程。这种来自媒体的关怀,会让人感到社会的关心,能温暖人心,缓和矛盾,激人奋进。
关键词:健康类专业报;人文关怀
一、当代媒体对人文关怀的体现不充分
人文关怀是媒体进步与成熟的重要标志。人文关怀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关爱和善意的表达,更不只是让人产生同情心和流眼泪,它体现的应该是平凡的人的内在品格、精神、信念和尊严,所弘扬的是蕴涵在里面的坚韧、善良、乐观等美德,而这些才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所必需的。
目前能够体现出人文关怀的新闻大多集中在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上,如对乡村教师、农民工、环卫工、残障人群等的报道。这固然能揭示一部分人群的生存状态,让读者产生同情心和责任感,体现传媒的人文关怀。然而,真正的人文关怀的对象是普通大众,它体现在对每一个人的关怀和尊重,而不是关注某一特定群体或某一类人。况且,大多数媒体在报道弱势群体时,更多表现他们落后的生存状态,介绍他们生活的困苦和不幸,而对其人性中真、善、美的挖掘远远不够。因此,可以说,当代媒体对人文关怀的表达并不充分。
二、一家媒体如果没有人文栏目,会影响到它的品质
那么,《大河健康报》作为健康类的专业报纸,该如何体现媒体的人文关怀呢?
从报选题、采访写作到编辑稿件,我们一直强调要采访到人,采访到患者、医生,写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以活生生的病例提醒读者如何做到疾病的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治疗。但作为一个媒体,仅做到这些还远远不够。
现在很多媒体在倡导“生态传播”。就像是做房地产,一个楼盘建得再好,如果没有绿化带,楼距逼仄,门口一条臭水沟,人家很难喜欢。同样,一家媒体,如果没有人文栏目,只是一味地迎合市场,永远停留在浅娱乐的层次,久而久之也会影响到它的品质。具体到《大河健康报》,如果只是报道一些门诊见闻、医疗资讯、就医经历、医生的高超医技,虽然这些不可或缺,但作为媒体,似乎少了些什么。
作为媒体,不仅要关注物质层面的“人”,更应关注精神层面的“人”。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认为,受众收看、收听新闻是为了获得新闻所提供的或早或迟的补偿。这种补偿分为两种:即时性补偿和延时性补偿。前者主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好奇心理,而后者是一些关系个人生存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受众来讲,后者对心理的作用更持久、体验更深刻。也就是说,作为健康类媒体,不仅要关注患病的身体,疾病的防治知识,更要关注患者以及读者的心理、精神需求。
三、《我的父亲母亲》专栏受读者欢迎的原因
2010年,《大河健康报》总编辑杨青平建议在“老年”版上开设“我的父亲母亲”专栏,由读者投稿,健在的或仙逝的都可以写,只要求一个字:“真”。真情实感,真实生活。当时开设专栏时,编辑部也听到不同的声音,认为在如今讲究信息量、实用性的时代,这种近乎散文式的稿子是在浪费版面。但是杨总坚持让把这个专栏做下来。先是发动自己人写稿,抛砖引玉,慢慢地,这个专栏发展到以读者投稿为主,辅以读者口述、记者代笔的形式。编辑收到的来稿越来越多,有电子版的,有手写体的,有上至80多岁的老人,有下至十几岁的中学生,有迈着行动不便的步子坐公交车亲自到报社送稿的老人,也有委托孩子发过来电子邮件的,看着那些颤微微的字体,编辑一次次被感动,读者的热情参与是我们所始料不及的。直到现在,“我的父亲母亲”专栏读者的来稿是编辑部读者来稿中最多的栏目。
在一次与朋友的聚餐中,一位40多岁的律师朋友,之前从未与之谋过面,交谈中,得知我在《大河健康报》工作,他说我们的报纸他最喜欢三个内容,一个是一版的“健康话题”(荣获中国新闻奖名专栏),一个是“特别关注”,还有一个是“我的父亲母亲”专栏,这是我没想到的。很多人说我们的报纸多是给老年人看的,或者是给生了病的人看的,没病的人很少看,还有资本挥霍健康的人不会看,可这位朋友的看法让我明白:不是这样的,如果把这样的专栏一个个做好,就可以把这部分人拉进我们的读者群,而这群人一旦认可,其对报纸的忠诚度、黏合度就会很高。这样,我们的读者群就会从患者、医生渐渐扩大到更多人群。
细细分析下来,这个专栏之所以会受到读者如此喜爱,大概缘于以下几个原因:
1.专栏内容强调真实,真情实感,真实生活,深深打动了读者。
2.专栏作者是普通老百性,不是名家,不是专业写手,语言朴实,普通读者更能从中产生共鸣。
3.专栏内容更多展现的是人性中的真、善、美,传递着正能量,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父母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工作,自己病重仍然瞒着,为了让子女吃饱穿暖,自己省吃俭用,在艰苦的岁月中仍然乐观向上……这些精神伴随着子女的成长,也激励着孩子奋进,读者阅读着这些文字,会找到力量,引起共鸣。
4.作为孩子,作者写出父辈对自己人生的影响,更多写出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悲痛,让读者唏嘘扼腕之余,更加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日子,更加关注父母的健康。
谁都有父母,每一位父母都有自己的故事,他们与子女的互动更能体现人性中真实、朴素的一面,更能展现人性中的闪光点。用普通老百姓熟悉的语言,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样的视角很好地体现了新闻的人文关怀精神。这些能够传递正确价值观的正能量,是成为受读者喜欢的媒体的核心所在。
作为纸媒,编发稿件的过程,既是对单个的人的关怀过程,也是对以此为代表的这个阶层、这个群体的关怀过程。这种来自媒体的关怀,会让人感到社会的关心,能温暖人心,缓和矛盾,激人奋进。
在第三十届河南省新闻奖评选中,“我的父亲母亲”专栏荣获“河南省新闻名专栏”。
四、传媒的人文精神是其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当今,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的出现,给传统媒体造成巨大的冲击,新媒体快速发展,并开始抢占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但不管互联网技术怎样发展,传播手段怎样改变,传媒“内容为王,赢者通吃”的本质不会改变。读者想看的内容在其他地方看不到,只有你能提供,这就是粉丝的“痒点”、“痛点”,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就能够继续保持纸媒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
作为思想和内容的供应者,传统媒体必须充分开发报纸独特的内容优势,为读者提供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高质量的内容,并与新媒体积极融合,满足不断变化的读者口味和精神需求。“我的父亲母亲”专栏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采编技巧、计算机水平等这些素质当然是现代传媒人所必需的,但如何体现传媒的人文精神,构建起传媒自己的“人文关怀”却是每一个传媒人应该思考的问题,它是传媒内在气质的体现,也是传媒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传媒的长远发展。
(作者单位:大河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