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知道何时柔声,何时可“吼”
2016-12-14张会超
○张会超
让学生知道何时柔声,何时可“吼”
○张会超
孜孜,你好。
你提出的问题,虽是小节,但却一个人素质、修养的体现,确实不可小觑。
孩子忙的嗓门到底有多大?那些不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是无法体会的。如果谁不“服”,可以找一所小学,找个课间,让他在教学楼楼道里面待上10分钟就好。
爱叫,爱笑,爱玩,爱闹,好动,做游戏时声情并茂,希望被关注……这都是儿童的天性。学校教育,应在尊重孩子差异的基础上,对他们与生俱来的性格或行为——也就是天性,进行合理引导,而不是强行纠正或禁止。
学校新转来一个三年级的孩子,由于家庭因素和学校环境变化,个人自卑心理突出,在班里一直处于沉默寡言的状态。班主任发现这个情况后,建议孩子参加了学校合唱小组。一段时间后,这个孩子越来越自信,说话的声音也越来越大了,竟然还参加了班长竞聘!
班主任为孩子绽开的大嗓门欣喜。她了解到:这孩子在参加合唱队后,刚开始也是不敢张嘴。而在合唱队要放声歌唱的环境下,他逐渐敢大声唱歌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独唱了一次,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一致赞赏。从那儿以后,他越来越自信,所以才有了敢在班上大声说话,直至竞选班长的举动。
因此,对孩子们的大嗓门,并非要“压无赦”,而是有的放矢,正确疏导。
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也就是将来的法治意识,告诉孩子们什么时候必须大嗓门,什么时候可以大嗓门,什么时候不能大嗓门。
在对待孩子大嗓门的问题上,一定要谨慎,要搞清楚:孩子是因为家庭环境(比如父母说话一贯大声)的影响,才养成了无论什么场合都大声说话的坏习惯,还是想通过大声喊叫引起他人的关注。不可简单定性,一概而论。
对于大嗓门的问题,在我们学校,我们主要的做法是从小事、身边事抓起,对孩子们已经司空见惯的行为习惯逐渐调整和约束。
学校每天早晨第一节课前,全体师生齐唱国歌,之后以班级为单位背诵“双语四句半”:国歌唱起人端庄,轻声慢步过走廊。见到垃圾大家抢,安全礼仪行动上。双语真棒!这是双语学校家长们也耳熟能详的养成教育规则。“轻声慢步过走廊”,就是对孩子们提出的关于说话嗓门的总体要求。
对于低年级学生,学校每天在上、放学期间都有带班领导巡视楼梯间,叮嘱孩子们要靠右走,不出声;安排值班教师在每个课间时都在走廊巡视,观察孩子们有没有任意跑动以及大声喧哗等情况,及时提示。虽然管理者工作量增加了,但长期的坚持之后,孩子们轻声慢步的习惯养成了,一个个彬彬有礼、张弛有度的“双语少年”形象出现了。
对于高年级学生,我们始终开展“食不言,寝不语”行动,要求孩子们在学校餐厅吃饭时能不说话就不说话,如果必须说,要遵从以下标准——两个人说话,不能让第三个人听到。就寝前,说话放低声音,就寝后,一律不能再出声。高年级的学生因为自制力较强,所以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学生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我们提出以年级为单位集体出楼,全体师生都要采用疏散模式,即列队,靠右,急行,噤声。这对控制孩子们的大嗓门也起到了很大的规范作用。
在对待大嗓门这问题上,学校教育的意义,重点在于帮助孩子们能做到审时度势,根据情况决定什么时候该柔声细语,什么时候需要“路见不平一声吼”。因此,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孩子,应该根据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去确定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才是对他们负责。
教育是爱的创造、传递、感知,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的教育,可以引导孩子们去探究真理,发现幸福,让他们举止优雅,心灵高贵。
孜孜,你能关注孩子们的日常行为细节,就说明你已经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向你学习!祝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