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女部字的意义类属、文化意蕴及编排体例

2016-12-14李超颖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部字氏族说文解字

李超颖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说文解字》女部字的意义类属、文化意蕴及编排体例

李超颖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全书将9 353个篆文据形系联,归纳为540部,同部之字又根据以类相从的总原则进行编排。文章对《说文解字》女部字逐一进行归纳分析,通过梳理其意义类属和文化意蕴明确《说文解字》女部字的编排体例。

《说文解字》;女部字;意义类属;文化意蕴;编排体例

“东汉许慎(字书重)所编撰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地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作者将九千三百五十三个篆文归纳为五百四十部,据形系联,始一终亥,‘分别部居,不相杂厕’。”①同一部首之字在编排上则体现了“以类相从”的原则。

女部凡238字,涉及古姓氏的起源、女子成长婚育及家庭关系、女子“名”“号”及身份职业等内容。女部收字既多,部中字序编排又典型,是梳理研究一部之内编排体例的范型。另外,女部字在基本字义之外,还承载了人们对社会制度和婚俗习惯的记录、对伦理观念和女性家庭社会地位的认识。以“女”字统率一部,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一类字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意义关系,并在体例中明确编者对待字的眼光和编次方式。有鉴于此,文章将对《说文》女部字进行归类和分析,在表达不同概念和文化的各个意义类属中探寻女部字的编排体例。

一、女部字意义类属

女部字以“女”(女1②)字统率一部,依照其意义类属,女部依次可分为氏族姓氏、女子婚育之事、女性亲属称谓、女性身份职业、女子“字”“号”用字、女子美貌品性等褒义行为特征、女子恶行疾病及其他贬义等七类。另有一类,是单独挑出来不易归置的字,它们本身并不属于上述意义类属。这七类一般都因循次第,然而偶有旁逸斜出的状况。

(一)氏族姓氏

(二)女子婚育之事

女子从少女长成,到出嫁配偶,再到妊娠生育,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婚育过程。“奼,少女也”,这是此类之首字;之后便是“媒”“妁”,即谋合、斟酌二姓,为进一步的婚姻做准备。随后“嫁”“娶”分别是女子嫁入男子家、男子娶媳妇入门;妇家与夫家分别称为“婚”“姻”。嫁入夫家,女子的称谓即变为“妻”“妇”,另有普通称谓“妃”“媲”。结婚之后,妇女有孕妊娠,继而分娩。此类别自“奼”而起,至“嬎”而止,共15字。另,混杂在第四类,实为婚姻类属的是“媾”(重婚也③)。此类别共16字:奼14、媒15、妁16、嫁17、娶18、婚19、姻20、妻21、婦22④、妃23、媲24、妊25、娠26、媰27、嬎28、媾48。

(三)亲属称谓

(四)女性身份职业

(五)女子“字”“号”用字

此类字以诸如女娲、舜妻娥皇等传说女神及人类始祖之号起,继而编入一般女子可用之字。如契的母亲有娀氏,“娀”是其号;再有弃的母亲姜嫄,姓姜氏,“嫄”是其字。更有婕妤之“婕”、娱孁之“孁”等字为有爵位的宫中女官名。此类别自“媊”而起,至“”而止,共19字:媊55、媧56、娀57、娥58、嫄59、嬿60、妸61、62、婕63、嬩64、孁65、嫽66、67、婤68、姶69、妀70、妵71、72、73。

(六)女子美貌品性等褒义行为特征

形容女子媚悦,美丽,体态美好,性情和顺,纤弱娴雅,表达女子装饰、倾慕义等,自“媚”而起,至“孌”而止,共83字:媚75、嫵76、媄77、78、嫷79、姝80、好81、嬹82、嬮83、84、姣85、嬽86、娧87、媌88、嫿89、婠90、娙91、92、93、妴94、婉95、96、嫣97、98、嫋99、孅100、嫇101、媱102、嬛103、姽104、委105、婐106、107、108、109、妗110、孂111、婧112、妌113、姂114、嫙115、116、姡117、嬥118、嫢119、媞120、婺121、嫺122、媐123、婜124、娛125、娭126、媅127、娓128、嫡129、孎130、131、媕132、媣133、嫥134、如135、嫧136、娕137、嬐138、嬪139、140、141、妟142、嬗143、嫴144、媻145、娑146、姷147、姰148、姕149、妓150、嬰151、152、媛153、娉154、娽155、妝156、孌157。另有分散在第四类的姼49(美女也)和妭50(美妇也),以及第七类的166(巧也)、嫈168(小心态也)、嫪169(婟也。婟嫪,恋惜也)、婟170(嫪也)、姿171(态也)、妯179(动也)、姸189(技也)、娃190(圆深目貌也)、妜192(鼻目间貌。谓若眉语目成然也)、娹202(有守也)、婓221(往来婓婓也)、媆224(好貌。《段注》:“此谓柔耎之好也,补前文诸好所未备”),共97字。

(七)女子恶行疾病及其他贬义

(八)其他

二、女部字文化意蕴

(一)母系社会早期先民通婚状况、姓氏关系及女性地位

人类社会最早的婚姻形式是杂婚(实质是原始人类杂交),男女在氏族内部随意通婚,不在乎是否血亲以及辈分问题⑥。发展到血缘家族班辈婚,虽然仍是氏族内通婚,但禁止跨越辈分的乱伦关系,这是有意识规避直系长晚辈血亲通婚造成的风险,但同辈血亲之间的结合并不禁止。之后的族外群婚,才是母系氏族最主要的婚姻形式,在一个较大的部落之中,两个氏族间男女通婚,但配偶不固定;生育的后代随母亲进入她的氏族,享有母亲氏族的一切权利,具有母亲氏族的继承权。直到这时,仍然是“民知母不知父”的母系社会,并且诞生了很多始祖之母诞育人类始祖的感生神话。另外在群婚时,“姓”已产生,基本排除了血亲婚配。班固《白虎通义·姓名》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之后对偶婚仍然是群婚性质,但是女性可以在多个对象之间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夫,男子亦然,但继承权依然在母系。在父系社会的一夫多妻(或者一夫一妻多妾等一男子婚配众女子的婚姻形式)或一夫一妻制中,女性彻底附属于男性,继承权以父系为准,影响至今。

氏族组成部落,而部落又可单分出氏族,这是“姓”(部落同姓)和“氏”(氏族同氏)的区别。在春秋战国时期,基于血缘关系的同姓通婚行为已经被社会普遍谴责(如鲁昭公夫人吴孟子,鲁国属姬姓,吴亦属于姬姓,鲁昭公称其“吴孟子”而隐去她姬姓的事实),但基于政治等问题的考虑,贵族们仍有打破禁忌的同姓通婚行为。后来同姓通婚的准则日渐放宽,但同氏(同宗、近亲等)依然不能通婚。战国、西汉之后氏族衰落,“氏所以别贵贱”的法则不复存在;士庶有姓氏,姓氏合流并且混同。在姓、氏结构改变之后,同姓不一定有血缘关系。此时姓氏固定下来,再不容易改变。

很多人认为在母系社会中女性扮演支配以及统治的角色,因为在人类始祖的活动中,人们首先看到了“姓”这种区别血缘、婚姻的东西;而远古诸姓,字皆从女,更落实了女性地位优越的说法。实际上“母系”只是当时确定经济继承关系和政治继承关系的重要手段,但是氏族、部落首领多为男性。早期先民的生产生活中,男性通常从事狩猎、畜牧、采集、手工等较为繁重的生产劳动,在战争中男子也是劳力;女性则从事简单的采集、手工工作,承担生育任务。早期社会部落的形成不是以地缘为基础的,而是以血缘为基础。而即便是母系血缘维系着氏族的繁衍扩张,也并非女子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仅仅是财产、部分政治权利等随母传递(继承)而已。我们不能因为先民造字多以女为部首,就确认女性在远古的婚姻事实中具有主导地位。女性没有太多事实上的权力,但女性生殖繁衍与氏族壮大有密切关系,再加上她们从事家庭之内的辅助性职业,因而如嫘祖等生儿育女、从事手工业的女性始祖就被记录并流传下来了。

(二)婚姻关系、亲属关系的对立统一

(1)媒妁

媒,《说文》:“谋也。谋合二姓者也。”媒是说合婚姻的人,媒、谋双声叠韵。段玉裁注曰:“《周礼·媒氏注》云:‘媒之言谋也,谋合异类使和成者。’”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按:“媒主谋合二姓而字从女,盖有媒之始,本妇人任其事,今俗所称媒婆,是已。”⑦妁,《说文》:“酌也。斟酌二姓者也。”也是说合两家成婚的人。段注:“斟者,酌也;酌者,盛酒行觞也。斟酌二姓者,如挹彼注兹,欲其调适也。”“媒”重点在于审慎商谈,确定两家缔结婚约;“妁”重点在于对两方家里的撮合。

(2)嫁娶

嫁,《说文》:“女适人也。”段注:“自家而出谓之嫁,至夫之家曰归。”《尔雅·释诂》:“嫁,往也。”《方言》:“自家而出谓之嫁。”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按:“嫁固往之通名矣。”⑧娶,《说文》:“取妇也。”段注:“取彼之女为我之妇也。”《白虎通义·嫁娶篇》:“娶者,取也。”嫁娶即一来一去,以成婚姻。

(3)婚姻

婚,《说文》:“妇家也。”姻,《说文》:“壻家也。”《尔雅·释亲》:“妇之父为婚,壻之父为姻,妇之父母壻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朱骏声曰:‘壻之亲属名曰姻,女之亲属名曰婚。’”⑨婚姻即嫁娶之事,夫妇双方父母也相互成为亲家。

(4)妻妾

妻,《说文》:“妇与己齐者也。”妾,则不在女部,《说文·部》:“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春秋传》云:女为人妾。”“妻”与“齐”叠韵为训,即在名分上夫妻得以共称。而“妾”与“接”亦叠韵为训,妾是有罪的女子,身为官奴,在内宫干活以服侍贵人。《礼记·内则》:“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娶妻需要正式繁琐的聘娶,而纳妾则无媒证,妾可以是陪嫁、丫鬟、女奴等,来源多样。妻和妾在地位上大有不同。

(三)父权之下的社会审美意识和道德评价

如果说在母系社会中,母系族人尚有继承权,那么在父系社会中,父权占据支配统治地位,女性则被统治和奴役。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比较多,人们(尤其是男子)不但希求女子容貌美,还要求女子有德仪,因此女部有许多字是形容女子媚悦、美丽、安静、体态纤弱、娴雅、和顺、勤谨等。如媚悦,“媚,悦也”“妩,媚也”“嬹,悦也”;美丽,“媄,色好也”“好,媄也”“姣,好也”;安静,“婳,静好也”“妌,静也”;体态纤弱,“,弱长貌”“孅,兑细也”;娴雅,“嫺,娴雅也”;和顺,“娓,顺也”“如,从随也”“嫔,服也”;勤谨,“孎,谨也”“嫡,孎也”“娕,谨也”等。另外,女为悦己者容,还有女子装饰,也让男子赏心悦目:“姕,妇人小物也”“妓,妇人小物也”“妆,饰也”。

三、女部字编排体例

分析《说文》女部字所划分出来的意义类属及其下属的字,可以发现女部字编排有自己的一套原则和方法,我们称之为编排体例。

(一)以类相从

以类相从,即部中字分类依次排列。值得注意的是,“分类”(“类”)和“依次”(“从”),是依照所反映的事物按照客观规律运行的顺序来进行的。女部字的意义类属由姓氏而起,继以女子婚育、亲属称谓、女性身份、女字女号、女子体貌品行、恶行贬义等。除个别字杂窜于这些意义类属之间,其他字皆次序井然。这是女部一部之内编排的总原则,统率各个意义类属。

按照客观事物运行顺序,女部的第一类“姓”,即因“女”而产生。“姓”与母系社会关系密切,宗法社会以“姓”分别贵贱亲疏,规定婚姻关系。而“别婚姻”之后,基于两性关系而缔结的婚姻关系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习俗;女性也从结婚生育之后,被赋予了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以亲属关系来显示,社会地位由身份决定,这就有了第二类“婚育”、第三类“称谓”和第四类“身份”。除了婚姻之外,女子有着自己的“字”“号”(第五类“女字女号”);再到形容女子品貌德行优良和一些不良行为(第六类“品貌”、第七类“贬义”),这些反映的是古代人的审美意识和道德观念。

(二)由近及远

究其意义类属排列的逻辑,义类排列还遵照由近及远的原则。“近”指类别意义同部首本义相近,“远”指类别意义在逻辑等关系上同部首本义的差别较大。《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代圣贤“因生以为姓”,因而“姓”这一类,是和“女”关系最密切的。远古“姓”别亲疏,别婚姻,“婚姻”则又远一层。婚后女子生育,平辈之间、长辈晚辈之间,就有了亲属关系和相应称谓,“称谓”类又远一层。家庭之外,女性有着社会属性,“身份”类又远一层。离开婚姻,女子自有自己的属性,“女字女号”离“人所生”这一大类又远一层。之后的“品貌”和“贬义”,则是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评价体系对女子的审美判断和评价,而与女性本身的特性相去更远一层。这是“由近及远”。

(三)先名物后性状

在这样的意义类属之间,我们可以看到“先实后虚”,即先写实物、再写虚物的原则。以“女”起,少女和妇人是人物,是为实物。姓氏、婚姻家庭关系及亲属称谓,以及诸如女性职官、女子成年所取的“字”等,都是事物,亦即实物。形容女子容貌、美德、性情、体态、举止等情状的,是女子所表现出来的征状,是对性状的描述,置于实物描写之后。

这种“先实后虚”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先名物,后性状”的原则。女部字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人类社会的秩序制度文化内涵,它不像玉部从各种玉类讲起,再到玉器、相关性状和治玉之法、以玉事神等,可以构成“先名后事”的次序⑩。女部字则只是将表示名物、事物的名词置于一部之前,表示情状行为的形容词和动词置于一部之后,并且形容词在前,动词在后。

(四)先美后恶

女部字按照意义的美恶排列,即将意义美好的字置于一部之前,意义丑恶的字置于一部之末,尤其体现在表达性质和状态的形容词以及表达行为的动词上。女子的容貌美、德行美、形体美排列在前,女子不美的外貌和不端的品行排列在后。许慎对字进行排列之时,一部之中的字一贯先美后恶,在别的部首之下也体现得非常分明。

(五)可组成双音节词的两个字相连

《说文》收录的字(词)一般是单音节的,但也有部分双音节词。在有些部这些词往往是连绵词,但《说文》只对其中一个加以说解,如“蝙蝠”“尴尬”“薢茩”等。女部双音节词中接连排列的两个字,有些结合紧密,能够成连绵词,有些则未必,但是依然属于双音节词相连训释,择出有:“媒妁”“嫁娶”“婚姻”“妊娠”“嫛婗”“姊妹”“婕嬩”“媻娑”等。

(六)叠加部首所成之字置于部末

女部字“奻”(讼也),“姦”(厶也)置于本部最末。

女部之字编排较为典型,以上所说的原则大都适应其他部首。王筠《说文释例》卷九《列文次第》对许慎《说文》一部之内的体例也有融会贯通的分析。王筠说《说文》列字有自己的条理:“至于每部列文自有条理”,“与部首反对者,必在部末”(如、又),“叠部首为字者必在部末”(如耳、聑、聶),“至于部中字之先后则先实后虚、先近后远,诸大部无不然者。其或无虚实远近之可言,则以训义美者列于前,恶者列于后”。据所列之例,虚与实是就名物及其表征而言的,远近是就其意义与部首字本义之远近而言的,美恶即意义的美好和丑恶。另有“物能统事,事不能统物,有物而后生事也”,即先有名物再有性状、事件,最后“偶有变例,各随文说之”。简而言之,部中字的次第,是在“以类相从”的总原则下依照先实后虚、先近后远、先美后恶、先物后事的原则进行编排的,并且与部首之字的字形相反的置于一部之字末,以部首叠加而造之字亦置于一部字之末。

四、余论

(一)《说文》部中字编排体例价值

“《说文解字》具有崇高的学术价值,它集先秦两汉训诂实践之大成,第一次整理了汉字体系,为后世编纂字典辞书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具有逻辑的编排体例,是按照客观事物运行的顺序进行的。查看各类现代汉语词典即知其大有来源,“民到于今受其赐”。

(二)关于部序和字序

《说文》中部与字的编排体例,大致可分为三类,即部首排列、部内排列、字的说解。五百四十部“始一终亥”“据形系联”;一部之间“以类相从”“以义之相引为次”;释字体例,《说文》是“形书”,列出一个篆字,先释其义,次释其形,然后是释音。释义方法按字数分有单训、义界等,按侧重点分则有形训、声训、义训等;释形则按照“六书”中造字四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释音,有声符则直指声符之音,无声符则用音同、音近字模拟。本文正是探求女部字如何“以类相从”,“以义之相引为次”。

(三)依据客观事物运行分类同按照语法词类、语义褒贬分类的冲突

在“先名物后性状”(语法中的词类与词性)和“先美后恶”(词语感性意义的褒贬)两条原则的共同作用之下,我们发现在女部后半部分字的分类里,有着相当数量的字杂窜于其他类别之中。实际上《说文》并不能非常精确地将所有的字各归各位,而是大致不错即可。

《说文》女部字编排体例典型而普适,意义类属的划分具有相当的逻辑性和科学性。透过女部字的编排体例,我们可以看到《说文》一部之内字“类聚”和“群分”的原则。另外《说文》女部字序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弄得清楚则对我们认识当时社会制度、历史文化、伦理观念、审美意识等文化内涵有很大帮助。

注释:

①《〈说文解字注〉出版说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页。

②为了探讨编排之中的字类之序及字序关系,列举女部字的时候,采用女部字加注次序(阿拉伯数字,下标)的方法。

③“媾,重婚也。”《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朱希祖笔记:“‘重婚’谓亲上加亲。”章太炎讲述,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记录,章念驰、陆宗达顾问,王宁主持整理:《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中华书局缩印本,2010年,第515页。

④女部字繁简不一致的,为保持原貌使用繁体。

⑤关于“正名”,段玉裁有详细论述,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615页。

⑥此时后世意义上的“氏族”并未真正形成,此处所指是家族。氏族的形成是在族外群婚时开始的。

⑦⑧⑨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3025页,第3025页,第3026页。

⑩“先名后事”及其举例:“许书列字之次弟,大抵先名后事。”黄侃:《黄侃论学杂著·说文略说·论字书编制递变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8页。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王筠.景印说文释例[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

[5]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李学勤.字源[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7]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黄侃.黄侃论学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0]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11]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2]王宁.古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3]吉晶.《说文解字》女部字编排研究[J].语言应用研究,2012(9):150-151.

[14]王琪.《说文解字·女部》排列规律及其概念逻辑观[J].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2):18-21.

[15]李学勤.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J].考古,1987(3):253-257.

[16]张淑一.姓氏合流论略[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5-88.

责任编辑:赵 青

10.3969/j.issn.1673-0887.2016.05.016

2016-05-05

李超颖(1992— ),女,硕士研究生。

A

1673-0887(2016)05-0077-06

H161

猜你喜欢

部字氏族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中言部与口部意义关系辨析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
浅谈图腾崇拜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