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教育模式

2016-12-13吴金亮郝艳君姜丹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教育现状模式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吴金亮?郝艳君?姜丹

【摘 要】 本文从当前高校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为切入点,分析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教育模式:利用好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生活化、日常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利用学团建设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模式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属性,为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实践要求,并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一、当前高校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日前,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在校生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老师的指导、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缺陷。为了更好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我国各高校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教育工程,受条件所限,呈现出教育形式多样的特点。综合来看,各高校的教育模式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二是“主题实践教学”模式,以及社会上其它未形成合力的教育模式。

1、“填鸭式”理论教学模式

“填鸭式”理论教学主要体现在大学生中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这种教育方法有以下三个特点:具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主体,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思路;指导教师以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传递核心价值观;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学习,强制灌输教学内容,未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

2、“主题实践教学”模式

在我国教育体制中,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但其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弊端,激发不了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是很显著。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要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教育活动进行补充,以提升教育效果。目前,高校的实践教育集中体现在主题党团日和校外“第二课堂”等活动。

3、社会上其它未形成合力的教育模式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三方面的教育力量不能相互融合,反之,存在一定的相互消解现象。社会上,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而道德失范的也非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理想效果,真正的正面引导不到位。家庭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趋于功利化,“唯分数主义”现象严重,不鼓励子女积极参与学校的思政实践活动。这三方面各存利弊,均未能形成合力。

二、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重理论宣传,轻实践教育

各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往往通过宣传栏、广播、学校报刊等途径向学生宣传和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以此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通常不重视活动的创新,只是在传统的假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竞赛中加以联系,使得教育主题不鲜明,导向不明确,学生不能够深刻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意义,起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

2、重形式要求,轻学生实际

各高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习惯采取由上级向下级行政指令传达的形式,要求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活动简单,内容空泛,没有深入调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结合学生实际,脱离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意识、行为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没有真正抓住学生群体的共性特征和时代特点。因此,价值观的实践教育只存于表面和形式,达不到共识,取得不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3、重短期效应,轻长效机制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进程中,通常处于活动效果和影响力方面考虑,启动仪式往往做的轰轰烈烈,活动内容覆盖面广。但后期的推进过程,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管程序,使活动呈现出形式单一,应付了事的现象。因此,高校要确立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起监督、管理、惩罚机制,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做实、做细,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教育模式

1、利用好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第一,借助新媒体媒介,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资源采集和发布。在新媒体时代,除了专业的媒体平台和工作者可以发布信息外,只要拥有网络终端,每个人都可以发布信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这些素材和事例,我们都可以通过专业的平台进行发布,让更多的学生熟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第二,真正确保网络安全,切实净化网络空间。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在带来方便的同时,如不能及时加以监管,也会带来危害。大学生在平日利用网络浏览时,受不良信息的引导,可能会对其日常行为、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取向。

2、利用生活化、日常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联系到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具备了形象化、可以感知的日常行为,才会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知它、认识它,践行它。因此,学校要积极营造出良好的利于弘扬正能量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氛围。日常化教育作为一种连续的、常规化教育,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有限的课堂扩展广阔的课堂外,我们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把抽象的理论转为生动形象的概念,让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产生共鸣。同时,在学校范围内,积极营造正能量环境,宣传最美人物事迹,弘扬最美精神,树立道德模范典型,以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初衷。此外,学生工作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严于律己,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主题党团日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教师在思政课堂中积极引导,课堂内容生动形象,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内化学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外化他们的思想道德行为。

3、利用学团建设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般来说,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按照一定章程自发开展活动的组织。在政策上,学校应加强学生社团的引导工作,将学生社团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多设计丰富多彩的社团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学习的平台。与此同时,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家庭和社会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环境巩固学校里的教育成果,形成携手育人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67-75.

[2] 鲁静.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建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4(5)7-12.

[3] 韩文乾.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析[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5(03)68-71.

【作者简介】

吴金亮(1987-)男,助教,硕士研究生,沈阳工业大学学生处,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郝艳君,沈阳工业大学基础教育学院.

姜 丹,沈阳工业大学学生处.

猜你喜欢

教育现状模式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对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认知分析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