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歌诀,让素读国学经典生动起来
2016-12-13吴莉
吴莉
素读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抓住0-13岁关键期对孩子进行素读经典的教育,将让孩子一生受益。
一、什么是素读
素读是日本人对我国古代私塾教学方式的定义:不追求投入理解,只是将其反复诵读,烂熟于心,从而达到夯实文化根基的目的。日本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他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强调反复朗读。”
二、素读教育方式的历史
1912年1月19日,民国政府下令“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五四运动”以后,“四书五经”更是首当其冲被视为封建主义的糟粕而遭彻底批判。此后,入选中小学课本的都是大白话一样的文选,自然不需“念经”似的记诵,以背诵为主要目的的“素读”在课堂上就此式微。
“五四运动”20多年后,朱自清先生已看到了抛弃“素读”经典带来的问题。他在《经典常谈》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因此,他提出:“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血液。
如今,诵读经典的热潮已经掀起,中央电视台曾多次在新闻联播节目中介绍各地学习国学经典的经验,大力宣扬诵读国学经典之风,传承民族文化。
三、接触素读、实践素读
1.吟诵让古诗词经典植入学生的内心。2008年,杭州素读课程创始人陈琴老师的一首《木瓜》深深地吟入人内心,这样“唱歌”,让人很快理解了《诗经》中这一首诗的含义,并且很快背下这首诗。这不是唱歌,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读书方法,也是中国人学习文化高效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起到过极其重要的作用,有重大的文化价值。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2.歌诀乐读让古文赋经典成为肌肉记忆。“歌诀体”乐读的特点是重文气、快节奏、讲韵律。方法如下:入声读短读促、虚字读重读长,如果按照这样的原则去读古文,再加上原本大家理解的语言节奏,古文就活起来了。不但其中的语气、神态毕现,而且节奏疾徐有致,忽快忽慢,就像打太极拳,又像写书法,快慢结合而又圆转如意,这才是古文的韵律,这是中国的节奏。
用歌诀乐读的方法可以学习大量的古文赋,如《昆明大观楼对联》《滕王阁序》《岳阳楼记》《爱莲说》《小石潭记》《每读一书,必千百遍》《兰亭集序》《学记》等。碰到要求背诵的课本内容,学生也自发地把歌诀体移植过来,如三年级下学期的《太阳》一课最后一段: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学生带着节奏,边拍掌,边诵读,不亦乐乎!五分钟不到就背了下来。通过这种方法素读的文章,都成了肌肉记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是真正的童子功。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习的最佳时间过去了,再要学有所成,就很难。0-13岁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我们在这时候教给他们什么,他们就吸收什么。我们给他们经典,他们就种下经典的种子。经典不仅仅是语言文字,更是心灵生长的需要,精神发育的需要,经典即人生,经典恰恰可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成长需要。精神的强健与身体的强健一样,需要在生长的关键期,被给予最好的营养。(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南京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