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2016-12-13王晓丽
王晓丽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31)
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
王晓丽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吉林长春 130031)
课程实施是课程研究领域的实践环节,也是中间环节,其目的是通过研究课程方案的实际运行情况来评定课程改革。本文在分析国内外课程实施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多种方法,选取省10所高职院校学生,深入调查和研究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实施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议。
体育课程;课程实施;学生;参与
体育课程实施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实现预期目标的一条基本途径。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将对课程改革进程产生重要影响。我国著名教育理论家潘懋元先生指出:以前的教育研究中人们经常忽视了从教学的本源上去解决教育质量问题。学生参与是学生以主体身份介入某种教学活动并影响这种活动的一种行为,这样的行为也是学校和教师期望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采取“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选取某省10所职业院校,随机抽取500名学生作为调研对象。
每所院校2014级各50人,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489份,有效率97.8%。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课程理论、体育学、统计学、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等方面的书籍及文献。
1.2.2 访谈法
深入高职院校,对影响课程实施因素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
1.2.3 问卷调查法
以胡庆山博士的《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调查问卷》为蓝本,参照国外的课程改革问卷,并征询了专家的意见,设计了“高职院校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实施调查问卷”,本文的信度检验运用了再测法。随机抽取40名学生,4周后进行了两次测量,计算两次测量信度为R=0.87,P<0.01,证明了问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问卷发放时间是2015年10~12月。
1.2.4 数理统计法
采用常规数理统计法,运用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卡方检验方法)。
2 体育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课程
最早使用课程这一概念的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目前,关于课程的定义有代表性的为:课程是科目,如我国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课程是计划;课程是经验;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2.1.2 体育与健康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指一门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它是对原有的体育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2.1.3 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有两种观点。课程实施是将预期的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是教学,教学过程是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
2.2 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2.2.1 课程实施的取向
根据美国课程学者辛德、波林和扎姆沃特的归纳,课程实行有三种基础取向。第一种是课程实行的忠诚观,第二种是课程实行的相互调适观,第三种是课程实行的生成观。三者应视为一个连续体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实施三种研究取向关系图
2.2.2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课程理论的专家学者们对课程实施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认定的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众多,有学者综合国外富兰、辛德等人的研究归纳了四类共十五种因素(表1)。
表1 课程实施影响因素分类
我国学者李子建等人提出了一个颇具综合性的分析框架(图2)。
图2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以上所述的各种分类,对研究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实证研究要建立在雄厚的理论基础上,有了理论的支撑,就有了研究的方向,课程实施中的策略不同、取向不同、所处的情境不同,影响课程的因素就有区别。课程实施的各影响因素交互作用,互相影响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体育课程实施的了解
学生参与体育新课程实施的基础是对体育课程实施的认知(表2)。
表2 学生对体育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
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应用者。如果学生对课程改革情况不了解,说明没有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激发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3.2 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调查显示46%的学生不同程度地认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是重要的,有49%的学生认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学习不重要,5%的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表3、表4)。可见,多数学生对体育课持重视和一般的态度,认为体育课程不重要的仅是非常少的一部分。
表3 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重要性的认知程度
表4 体育课程所学和专业的关联度
从表4可以看出,39.4%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程与所学专业关联度,49.4%没有认识到体育能和本专业联系,11.2%的学生持否定态度。
3.3 学生每学期体育课的学时数及学生投入体育课学习的程度
3.3.1 学生每学期体育课的学时安排
高职学制分五年和三年。不同学制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都不同。五年制学生,学校学习3年,其中体育课的学时安排是每学期30学时;三年制学生在校学习2年,其中体育课安排是4个学期,前三个学期每学期20学时,最后一个学期14学时,同时要伴随体质测试。
3.3.2 学生每周锻炼的时间
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投入的程度是衡量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大学的阳光体育运动口号能反应出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认知。某校学生每周锻炼的情况见表5所示。
表5 学生每周锻炼的次数(n=500)
学生每周只锻炼1~2次的占36.6% 每周3~4次的有51.4%每周5~6次的占12%,每天活动不到一小时的学生大约占了88%,这个比例应该引起国家的关注。
3.4 学生参与体育教研活动的情况
在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与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意见,与体育老师一起开发和研制体育课程方案等过程,能够反应出学生对体育教研活动的参与情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表6、表7、表8)。
表7 学生与老师经常交流的意愿(n=500)
表8 老师为学生提供很大的创新空间的意愿(n=500)
表6、表7、表8证实在学生参与体育教研活动中,43.8%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得到了重视,51.4%的学生愿意主动和教师交流,43.8%的学生表示老师给了很大的创新空间,74.6%的学生表示体育老师重视学生的意见。
3.5 学生参与校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体育课程目标中健康目标和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不仅要依靠学校体育课教学和学校课余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活动,更是要养成一种运动习惯,学生参与校外体育活动也是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一个必要研究的内容。
3.6 体育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的情况
体育教师给学生留的课外作业,是督促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和课外锻炼的一种手段,也是对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和促进交流的手段。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偶尔给学生布置作业的人数为17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4.6%,另有57%的学生认为很少布置,有3.6%的学生说老师每次课后留作业,4.8%的学生认为老师从未留过作业。可见体育老师布置课外作业(表9)是教师的个人行为,课程制定并没有对学生校外体育活动以约束性规定。
表9 体育老师布置课外作业情况(n=500)
3.7 学生放假回家后进行体育锻炼及与他人一起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
从学生放假与父母或邻里进行锻炼(表10、表11)的情况调查,学生自觉参加校外活动的状况还不是很乐观,放假在家后“有时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是最高的。这反应出让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群体健康的责任感”的课程目标还没得得到很好的实现。调查显示,经常和父母邻里一起参加体育活动的有12%,很少和父母活动的有47.2%,每天坚持锻炼的没有,从不锻炼的也没有。在家里进行体育锻炼的情况和前面的比例分布还是很相近的,经常锻炼的人是很少的部分。
表10 课外参加体育活动情况(n=500)
表11 在家里进行体育锻炼情况(n=500)
3.8 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学习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投入程度较低,问卷调查显示(表12、表13、表14),学生认为影响其对体育课程的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体育课本身乏味;场地器材少、经济条件有限;体育科目与本专业没有关联。对自己的体质和运动能力的评价都很高,认为自己运动能力差的没有,同时30.2%的学生认为大学体育课程能提升自己的体质,只有3.6%的学生否定了大学的体育课程使自己体质提升。
表12 影响体育课程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因素(n=500)
表13 学生对自己运动能力评价(n=500)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体育课程一直强调重视学生参与课程实施的重要性,但实际推广中没有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
(2)学生认为体育课程实用性不大,与专业关联度小,从而使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重视不够。
(3)学生成了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被动而沉默的主体,对于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应有什么样的权利,学生并不关心,也不会积极争取。
(4)学生除了完成大学规定的体育课时后,运动时间很少,主动参与课外锻炼的人不多,没有时间的保证,没有兴趣相伴,想要提高健康有一定的难度。
(5)对学生参与影响较大的因素有缺乏体育场地、器材,体育老师的引导不够,家长支持等。
4.2 建议
(1)营造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互相尊重,在交互活动中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2)建立有效沟通机制,拓展多种学生参与渠道。
(3)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所以要科学设计课程,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实用,使学生拥有参与的愿望。
5 结语
伴随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精品课程的创建、不同情境的体育课程实施,在体育课程实施中还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变化,因此建议以后对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做进一步的追踪研究。隶属于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但要实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同时还要强化标准职业岗位的职业体能储备和职业综合素养。
[1]刘启迪.试论学生与课程实施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2(2):8-12.
[2]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与设计[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
[3]教育部.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44.
[5]潘懋元.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4(4):1-5.
[6]Levin B.Puttig Students at The Centre in Education Reform[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2000(2):55-72.
[7]Fullan M.Leade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 Breaking the Bonds of Dependency[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8(7):6-10.
[8]Natriello G.Problems in the evaluation of students and student disengagement from secondary schools[J].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1984(4):14-24.
2016-06-04
王晓丽(1970- ),女,讲师,从事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G807.01
A
2095-7602(2016)10-01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