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潭山上寻龙踪

2016-12-13林长发

文存阅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乌拉龙潭乾隆

林长发

龙潭山上寻龙踪

林长发

龙潭山,位于东北名城吉林市东郊,壁立于松花江东岸,以巍峨挺拔、山势峻美、景色幽静、树木葱茏及山顶的高句丽山城遗址而名闻关东。“龙潭胜迹久争传,半有真凭半涉仙”,孽龙锁“龙潭”、“金龙”打洞的传说为龙潭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努尔哈赤、康熙、乾隆等诸多“真龙天子”留在山上的故事和遗迹增加了它的文化内涵。更因为东北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夫余国(公元前2世纪—公元494年)的前期王城就建在龙潭山下,龙潭山被载入史册。

因了那美丽的龙的传说和故事,我几次登上海拔三百多米的龙潭山,在坍塌的故垒上、幽深的古洞里、百年古树旁、千年古道边,寻访龙的踪迹,阅读关于龙的文字。

当尘封已久的历史画卷打开,五光十色的当年底片,展现在我们面前。

龙潭山,古时因山上多鹿而得名“鹿山”。女真人来到山下生活后,因发现山的东北侧的一条小河里盛产一种小鱼,此鱼因长有逆鳞,人不敢食而闻名,所以称其为尼什哈山。“尼什哈”,满语意为“小鱼”,意为小鱼山。

高句丽(公元前3 7年-公元6 6 8年)时期,高句丽人在龙潭山山顶建城堡,有士兵驻守。城堡东北角处因地势低洼,有泉水涌出,积水成潭,戍守城堡的士兵便利用山泉修建了贮水池。

不知是哪一年的哪一天,忽然天昏地暗,电闪雷鸣,从天上降下一条孽龙,落到潭里。这条孽龙在龙潭山上兴风作浪,贻害百姓。后来,一位得道人将孽龙制伏,并把它用大铁链锁在潭底。从此,这个潭便有了名曰“龙潭”,亦俗称水牢。

流连驻足潭边,水潭有足球场般大小,四壁用整齐的长方形花岗岩石块砌筑而成。潭水呈墨绿色,碧水漫漫,深不可测。有资料记载:“龙潭大旱之年不干涸,连月阴雨亦不盈溢”,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

潭边有一石桩,固定着一手腕粗细的铁链,铁链另一头没入水中。传说,这铁链就是锁孽龙的。若有人要想拉动铁链,立刻就会风云变色,潭水翻腾。传说终归传说,曾眼见有人拉动它,却未见风云有变,只有潭水微微泛起水花而已。实际上,龙潭山公园管理部门曾组织人力对龙潭进行清理。用电绞盘把锁链全都绞了上来,用抽水机把潭水抽干,进行清淤和维修坍塌的岸堤。据当时在场守候的人士说,龙潭深九米多,潭底有泉眼,水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没有特殊物品,“只有一些小鱼,多是二三两重的鲫鱼。”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孽龙”锁潭,这一潭绿水便有了灵气,月下龙潭也便美不胜收。月夜下的龙潭,皓月悬空,池水潋滟,池中水影空灵,四周林木清幽,月影浮于水中,再配以松涛山色,景色十分幽谧,素有“龙潭印月”之美誉。这里也因此成为“吉林八景”之一。

世上没有孽龙,也没有真龙,但却有自喻为“真龙天子”的帝王们。因了他们,龙潭山的传说更加神秘,文化色彩更加厚重。

龙潭东南角原有株古桦树,高可参天,两人不能合抱,轩昂挺直。传说,这株古桦树曾护佑了后金开国太祖努尔哈赤。

明朝中后期,位于松花江中游海西女真乌拉部,在距今吉林市北三十公里的乌拉街满族镇旧街村筑城建都,建立了疆域东至图们江流域及朝鲜东海,东北至乌苏里江一带的部落国家——乌拉国。

为抵御建州女真努尔哈赤的进攻,乌拉国在松花江沿岸修建了五座城堡,其中之一就是重筑了高句丽人留下的龙潭山山城,当时称“俄漠城”,“俄漠”为满语,系“水泊”之意。水泊当然指龙潭山中的“龙潭”。努尔哈赤率他的儿子皇太极等诸将攻打乌拉国。因为俄漠城战略位置重要,进可攻,退可守,努尔哈赤先攻打此城。汗王亲自带兵猛攻,却中了乌拉军的埋伏,建州军兵四处逃散,单枪匹马的努尔哈赤落荒而逃,后来甩掉了追兵却迷了路,不知不觉中钻进俄漠城。只见乌拉兵执刀挟矛漫山遍野,为了不被发现,他见水潭旁有一株大桦树,树下蒿草灌莽,甚是隐蔽,便藏匿其中。吉人自有天助,众多乌拉兵从他身边走过却没发现他。等到夜深人静,努尔哈赤从桦树下溜走,重整兵马,终于灭了乌拉国。

努尔哈赤确信此次化险为夷,是有神明相助,因此,他对庇护自己的尼什哈山和那棵树,心存感激,念念不忘,并传之后人,有机会要报恩。后来乾隆皇帝为了感谢大桦树隐蔽太祖之恩德,东巡吉林乌拉,御封大桦树为“神树”,并谕旨当地官员,每年要与龙潭同日祭祀。

此后,每年春秋两季,清朝在吉林的文武官员在吉林将军率领下,都要到龙潭山祭礼“龙潭”与“神树”。清代诗人沈兆褆对祭祀神树活动还赋诗一首:“干直枝齐九丈高,诏封神木主恩叼。春秋日共龙潭祭,岁旱都能作雨膏。”至民国时,祭祀活动才废止。今天这棵树已经老去化为泥土,它的后代也只剩下一柱残桩了。但游人们每至此,都要对“神树”进行一番拜谒,许下一些心愿,求得“神树”保佑。

神山、龙潭、神树给没给百姓带来恩赐没有记录,大清国的几位真龙天子们在这里的活动却载于简竹。

清朝入主中原后,先后有四位皇帝、十次东巡到东北地区,史家称之为“东巡祭祖”。开“东巡祭祖”先河的便是清圣祖康熙。康熙三次东巡,两次来到吉林乌拉这偏远之地。

据《吉林通志》和《吉林外纪》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861),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次年二月二十一日,康熙帝特谕吉林乌拉将军巴海:“今以云南等处底定,躬诣盛京告祭三陵,意欲于扈从人等喂养马匹之暇,观看乌拉地方”。“乌拉地方”,合为大乌拉和小乌拉。大乌拉即打牲乌拉,也称大乌拉虞村,即今天的乌拉街满族镇,小乌拉即今天的吉林市老城。皇帝要巡视“乌拉地方”,事关重大,巴海将军立刻做迎接皇帝巡幸的准备。黄土垫道,净水泼街,窗明几净换还本色,人换衣裳马换鞍,乌拉地方气象大变样。

据传说,在吉林乌拉,随行的大清国钦天监监副(国家天文台副台长)、康熙的外国师傅南怀仁,察看了吉林的地理形胜后,向康熙讲述说:九龙山(今吉林北山)有九龙之象,尼什哈山有如巨龙伏卧。吉林城确是藏龙卧虎之地,“日后定会出帝王”。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南怀仁的话,引起康熙皇帝的警觉,他命巴海速派兵。铲断有帝王之兆的龙潭山的山城城墙,挖断那里的龙脉,以破吉林乌拉之地的帝王风水。据民国1913年版的《鸡林旧闻录》载,“七门岭有两峰对处为‘过龙脉’,亦凿断之,以破其兆”。康熙皇帝命人凿断的地方成为今日龙潭山的一处景观———“断岭”。

挖龙脉成“断岭”,清朝的正史没有记载,所以,也有传说之嫌。

“断岭”位于龙潭山的半山腰处,也是龙潭山山城之门。细观之,“断岭”处两侧的山峰相距十几米远的样子,有人工挖凿的痕迹。用今天的眼光看,工程并不是很大,但在施工条件落后的清代,确实需要些人力和工夫。但是不是康熙皇帝命人挖的,让人生疑:天下若龙脉的山峰多了,皇帝挖得起吗?下这么大的工夫,把一个古城墙连同城墙下面的山脉挖通一条进山的山道,究竟为何呢?答案在乾隆皇帝登龙潭山的故事里。

乾隆是真正有闲情逸致登临龙潭山的清朝皇帝,在龙潭山留下的足迹也最多。

乾隆很喜欢模仿祖父康熙,乾隆十九年(1754),他也东巡到吉林乌拉地方。他不仅要学习祖父,还要有所超越和创新,他要登临龙潭山。

龙潭山龙凤寺观音殿内的乾隆皇帝御题福佑大东牌匾

为了迎接乾隆的到来,吉林将军傅森做了近一年的准备。乾隆要上龙潭山,必须渡松花江,所以为皇帝造御船四艘;皇帝要祭“龙潭”,举行祭潭仪式,要有相关配套设施。龙潭中有龙,龙是神,要修庙供奉,因而建了龙王庙,一所庙有些不够规模,又建了观音堂、关帝庙等,这些庙宇今天统称为龙凤寺。据《吉林通志》记载:“龙凤寺佛殿三楹、龙王殿三楹、客厅三楹、更衣厅五楹、禅堂三楹、西配房六楹、钟鼓楼各一。乾隆十九年,高宗皇帝驾幸吉林,御书‘福佑大东’匾额悬正殿。”古色古香的庙宇群,红窗、红门、红柱,青砖青瓦,雕梁画栋,建筑精美。乾隆对这座庙宇很是赞赏,御题匾额“福佑大东”于观音殿上,意在福佑吉林这块土地,保佑东北满族老家幸福安宁。

为了皇帝上山方便,把高句丽古城墙扒开了一段,修路一条,直达龙王庙前,并在山坡上建“雨暘时若”牌坊一座,以示隆重。为了方便皇帝的祭祀活动,在龙凤寺前又修了一个能容纳百多人的“小广场”为祭台,在祭台的东面,建有一个用青石青砖砌成的圆形祭坛。为皇帝一人之乐,不知耗费了民间多少人力物力财力。

为表达自己对太祖努尔哈赤在此征战的敬意,乾隆选择步行上山,龙潭山也因此留下了他走过的“御道”。乾隆走累了,曾小憩于一棵榆树下。见榆高虬劲,绿冠荫蔽,乘阴纳凉甚是清爽,悦而言道:“榆冠葱茏,胜吾黄罗华盖,真乃华盖大将军也!”于是,后人便将此树取名“华盖榆”。一棵普通的老榆树,只因为沾了点皇家气,便身份倍增了。

时值金秋,龙潭山红叶满山,绚丽多彩,面对此情此景,乾隆帝龙心大悦、诗兴大发,即兴赋《尼什哈山》一首:“吉林城东二十里,尼什哈山巍岌屹。渡江览景一登峰,红绿清秋错如绮。精蓝大士乃白衣,何代普陀飞至此,天池澄湛万山巅,翠樾倒影波中美。旱不知竭涝不盈,亦不飞流落涧底。地灵雩萦固其宜,兆粟维鱼谁所始。”

登上山顶南天门后,乾隆俯视着山下“大江弯弓”的美景,又即兴赋《松花江》一首:“滚滚遥源出不咸,大东王气起龙潜。劈空解使山原折,接上那辞雾雨添。两岸参差青嶂印,一川萦缪碧波恬。地中呈象原檐鼓,石辨支机孰是严。”

在龙潭山,乾隆弄得动静最大,排场摆得也很阔,又是祭潭,又是封神树,又是题匾,又是赋诗,为龙潭山留下一段佳话,提高了龙潭山的知名度,从此“龙潭山”名逐渐代替了“尼什哈山”名。

乾隆之后的几任清朝皇帝,嘉庆、道光都曾遵祖制东巡,但他们最远也只到达沈阳祖陵,再未北行。咸丰、同治、光绪是不是也曾想遵祖制东巡,用展孝思?我们不得猜想,但彼时的大清朝已成烂泥潭,内忧外患让他们焦头烂额,已是无暇东顾了。

光绪十七年( 1 8 9 1 ),应吉林将军希元所请,光绪帝题匾一方:“挹娄泽洽”,如今悬挂于龙潭上方牌楼之上。“挹娄”是满族早年的族称,“泽”是润泽,“洽”是恰到好处,意思是请龙神保佑满族发祥之地风调雨顺,不旱不涝,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没有亲临龙潭山,光绪皇帝却在这里留下“龙踪”。

大清朝退出历史舞台,穿越了百多年的历史烟尘,真龙天子与龙潭山的故事渐行渐远。

其实,细追寻起来,在龙潭山,关于龙的传说,女真人的先祖、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完颜宗弼(金兀术)变“金龙”打洞的故事值得一叙。

辽天庆四年(1 1 1 4),女真人完颜阿骨打起兵攻打压迫他们多年的大辽国。第二年正月,完颜阿骨打在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建立大金国。经过几年征战,完颜阿骨打灭亡了辽国。

老子英雄儿好汉,能征善战的金兀术,带领金朝大军征战大宋时,他的妹妹白花公主奉命守卫弘尼罗城(乌拉部古城旧称)。白花公主在城中建“白花点将台”,每日操练人马,防御外敌。

相传,公元1143年,戎马倥偬的金兀术巡视大金国各地,来到弘尼罗城并视察城防。白花公主陪着哥哥边看边闲谈,她对哥哥说,四十里外的龙潭山山城,是拱卫弘尼罗城最为重要的城堡,我们在那里驻扎有人马,可两地之间山水阻隔,军队调动也不方便。她为此一直很烦恼,请求哥哥为其修个通道。金兀术答应下来,不几日,有“土龙”之称的金兀术来到龙潭山城,化作一条金龙,穿山而过,在弘尼罗城与龙潭山之间打通了一个山洞,山洞的一边出口在龙潭山上一个山坳处,另一边的出口就在白花点将台下。从此两城畅通无阻,而“金兀术打洞通乌拉”的故事也就流传下来。

故事把金兀术说得神乎其神,他肯定不会像穿山甲或土行孙那样打洞。实际上,龙潭山山城距乌拉古城几十华里,其间是松花江和两岸的广阔平原,调兵遣将从地面或者渡水就行了,也用不着开凿地洞。

但在龙潭西北角的山坳处,确有一个两米多宽、两米多深的大石坑。石坑里有个深洞。《永吉县志》记载此洞“洞口狭窄,内部阔而黑,有风声……”传说此即金兀术打的洞。为此,公园管理部门还做了个标识牌挂于洞口,称“金兀术洞”。洞口漆黑,洞壁洞顶皆为坚硬的石头,石上有凿痕,入口不远,山洞便无法通行了,洞有多深,通向何方,不得而知。我曾想,这会不会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战果呢?一个很普通的山洞,人们借助传说,把它神话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天下名山无数,但真龙天子登临者屈指可数。一座山能得一个皇帝题诗,两个皇帝题匾更举者寥寥。世上称龙的山很多,但能够和这么多“龙”联在一起者凤毛麟角。龙,这个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中国文化的象征,成就了龙潭山之名,丰富了龙潭山的文化,更成了龙潭山的符号。

“一座龙潭山,半部东北史”,登上山巅的高句丽古城的南天门,站在乾隆皇帝的登临处,俯瞰山脚下的松花江和吉林城,缓缓流淌的松花江水,向人们昭示着这北方名水的精深底蕴;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街道,向人们展示这北方名城的灿烂与辉煌。有“龙”的佑护,相信这山这水这城会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更加绚丽多彩,亘古到永恒!

在龙潭山南天门鸟瞰吉林城及松花江

猜你喜欢

乌拉龙潭乾隆
龙潭画影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瑰丽多姿
乾隆:来尬诗吗
九龙潭的龙
永平龙门的龙潭
影子回来了
认真王国奇遇记
寻找影子
那尼!怎么就开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