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贺友直 用曼妙线条描绘生活之美

2016-12-13毛本栋

文存阅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贺友直山乡巨变

毛本栋

贺友直用曼妙线条描绘生活之美

毛本栋

2016年3月16日,贺友直先生在上海瑞金医院病逝,享年九十四岁。人们满怀悲痛与惋惜,因为他带走了最后的连环画。

最早知道贺友直,缘于我读高中时认识的一个旧书店老板。有一次,我去他店里看书,闲聊中他对我说起贺友直画的“小人书”(即连环画)奇贵无比且不易得,他当时就是随口那么一说,不想却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尽管在那之前我还没有收藏连环画的爱好。从那以后,“贺友直”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我开始着意收集他画的连环画。只要碰到他的作品,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收下,然后细细欣赏品味,渐渐爱不释手了。好奇与喜爱,使得我雄心勃勃,但收集的过程毕竟还是充满了艰辛,因为一直以来,贺友直的连环画都极难在书店里或书摊上碰到。值得庆幸的是,多年的努力和付出,总算收集到了贺友直几种重要作品的初版初印本,分别为《山乡巨变》(四册)《朝阳沟》《李双双》,单是那些精美传神的彩绘或白描封面,就已令人如痴如醉。

贺友直1922年11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自学绘画,二十七岁起开始画连环画,一生精力尽付与连环画创作,为我国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赢得“铁粉”无数,被尊为“线描大师”。他一反常态打破传统白描多仕女美人固定模式,用极富生命力且新颖活泼的手法融于我国现实生活的故事中,并把传统白描技巧演绎得天衣无缝。他突破了连环画常年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卑微地位,将其提升到与传统、学院画派和大家们的作品平起平坐的地位。他极具特色的白描技法连环画,可以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齐白石的工笔与粗狂结合的瓜果蔬虫画,潘天寿的“强其骨”、“一味霸悍”的恪守传统的国画,漫画家叶浅予的舞蹈速写,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不拘一格广纳人才,“中西融合”的最早倡导者和代表者林风眠的风格独特的画作,自学美术身怀多技的“鬼才”、老画家黄永玉的《阿诗玛》版画,齐白石弟子李可染的被誉为“李家山水”的积墨山水画等大师画作媲美。他是那个时代我国美术界的代表人物。贺友直融和了中国传统的单线白描(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陈老莲的《水浒叶子》等)与小写意,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法,以及严格的西方绘画的透视关系,给人们面目一新的感觉,雅俗共赏。贺友直还十分注意画面的构图与视角。每一幅画,都像一张完美的照相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的经典镜头。贺友直笔下的线条,行笔干净利落,构图匠心独具,充满生活的美。他以讲究疏密、节奏和旋律的曼妙线条表现丰富的生活,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气质。

贺友直五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把他从上海送回宁波乡下的姑妈家寄养。农村的生活虽不如大城市舒适,但乡间野趣、风土民情,却给贺友直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八岁那年,贺友直上了县里的小学。学校设在关帝庙,庙里的戏台就是学校的讲台,戏台四周枋上画的三国故事,常常让贺友直痴迷半天。读书时,贺友直最喜欢美术课,也尝试着进行“创作”。在姑妈家生活期间,贺友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生活经验。后来,他创作《山乡巨变》《朝阳沟》《李双双》等农村题材的连环画时,下笔得心应手,无不受益于这段在乡间的时光。

连环画《山乡巨变》是贺友直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连环画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1963年在文化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连环画评奖会上获得一等奖。这部连环画是新中国最有成就的连环画之一,全套四册,近六百页,页页一丝不苟,难能可贵。这部连环画是根据周立波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改编,前三册改编者为董子畏,第四册改编者为新吾。连环画《山乡巨变》1961年7月至1965年3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贺友直一共画了四册,历时四年时间,是他从事连环画创作中,花费精力最多,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第一册1961年7月第一版,首印七万册;第二册1961年11月第一版,首印一万二千册;第三册1962年9月第一版,首印九万册;第四册1965年3月第一版,首印九万五千册。四册《山乡巨变》连环画出版后,数度重版重印,发行量巨大,影响深远。湖南作家叶梦写道:"我小时候就看连环画《山乡巨变》,对于贺友直笔下的场景和人物特别熟悉,感觉奇妙的是:一个画家居然能够把我们熟悉的人画得这么绝,实在佩服!"

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是当年描写合作社运动的一部著名小说。小说正面歌颂了那场过激过火的运动,但是,由于没有后来者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那么左,和柳青的《创业史》等小说一样,在文革中照样受到极左派的批判。小说《山乡巨变》,没有经过历史的考验而成为史诗般的作品,但作品中浓厚的当地农民生活气息,颇值一读。同原著一样,连环画《山乡巨变》在人物刻画上也非常有特点,小说中的刘雨生、“亭面糊”、陈大春等人物,在贺友直的笔下又一次鲜活起来,性格鲜明生动。这要归功于他对农民和农村生活的仔细观察,只有融入农民,才能看到农民真实的生活。1959年,所在单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派贺友直去画反映农村搞合作化的作品《山乡巨变》,当年他就住在湖南益阳的农民家里,从早到晚仔细观察农民的全部生活。后来他曾这样描述,“上厕所要蹲粪缸,睡觉枕在油腻的枕头上,下地劳动用手舀粪……农民怎么吃喝拉撒,你都得和他们一个样。”把人物的每个动作、神态,读在心中,背进脑子,闭上眼就能产生出形象,贺友直称之为“内在视觉”。多年后,贺友直在总结创作经验时说,“画连环画最终要表现生活。生活从哪里来?从仔细观察中来。”

画第一册第一稿的时候,贺友直采用以前自己常用的洋式的画法去表现湖南农村发生的故事,但是这两者显然不能协调起来。他从《清明上河图》《水浒叶子》等传统中国画中得到灵感,觉得这些用线表现的作品给人素雅干净的感觉,与南方农村清新秀丽的环境和农民的质朴气质有一个很好的契合。于是他反复琢磨传统人物画的构图和画法,丢掉了以往的创作方法和形式,按照民族传统的路子重新起稿,最终得到了肯定。回忆连环画《山乡巨变》的创作经历时,他曾说:“我在创作这本连环画时,是借用了前人创造的画法,但在运用结合上还没摸索出一套规律。在线条上我意图使画面带有装饰效果,并有浑厚朴实的感觉,所以采用粗细变化不大的描法。同时这样表现也较能与内容统一起来。”(《<山乡巨变>创作谈》,1962年第1期《美术》)

虽然人们说《山乡巨变》是贺友直的艺术成熟之作,也是他的巅峰之作,但贺友直却对自己画的《朝阳沟》更满意。他说:“我自己喜欢《朝阳沟》,是因为画的时候,我才真正懂了画连环画的要义,画出情调来了。一个场景,一组人物,举手投足都是情调——这才是连环画的境界。”《朝阳沟》的原作者是杨兰春,改编者是缪德彰和胡廷楣。讲述的是城里姑娘跟着农村未婚夫下乡的故事。一开始银环到农村去落户,她妈妈是城里人,追打到农村要把她的女儿抢回去,和银环的公公婆婆发生矛盾。后来银环的妈妈思想转变,她要把女儿送回到公公婆婆家,但是小姑子巧真不知道这样的情节。她一听说嫂子的妈妈要来,她就把笤帚藏在身后。她以为只要把笤帚收藏起来,嫂子就可以不用挨打,也只有这样年龄的女孩子才会做出这样天真的举动。笤帚“小道具”给巧真这个形象增添了可爱可笑的情趣,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连环画《朝阳沟》1979年10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版,首印六万册。封面以棕褐色为底,上面印有十三个白色线描人物,肩扛手提劳动工具,姿态各异;右上角横向辟出一个长方形内空白处,内印绿色仿宋体书名,书名外加绿色单线框。贺友直在连环画创作中一向强调的“四小”:小孩子、小动物、小道具、小动作,在这部连环画里都有详细生动的体现,尤其是女人们勾肩搭背地去看新媳妇的那一页,很典型地表现了贺友直的风格,极生动地表现了生活之美。在源于生活,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而有兴趣的观察这一点上,贺友直与原作者杨兰春不谋而合。

连环画《李双双》,李准原著,陆仲坚改编,贺友直画。1964年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版,首印九万册。李双双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关心集体事业和人民公社利益,不徇私情,敢于向有损于公社利益的各种现象作斗争。1962年,由张瑞芳饰演李双双的电影《李双双》已成经典,随后由贺友直绘制的连环画《李双双》也已成经典。李双双和她的丈夫喜旺发生矛盾了,喜旺离家出走。出走的男人总是要回来的。他回来向双双承认错误,双双说:“你回来就好,这个家还是欢迎你的。”如何表现“这个家还是欢迎你的”这个意思?贺友直用的是家门钥匙这个“小道具”。李双双抱着他们的女儿,让女儿把家里的钥匙递给了丈夫,孩子的爸爸。贺友直选择了这么一个瞬间,通过每个人的动作表情,把“家里不会开除你的”这个抽象的文学语言,用可视的绘画语言表达出来了。这一细节生动传神,给人印象深刻。

在灿若繁星的中国连环画画家行列中,贺友直无疑是旗帜性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历时之长久、表现生活之广泛、人物塑像之生动、技法语言之精巧、绘画作品之经典,为中国连环画史上所罕有。他笔下的每一根线条,将会延伸到人们记忆和岁月的深处。

猜你喜欢

贺友直山乡巨变
2022 在巨变的时代中
《从“直过”到“跨越”布朗山乡七十年影像志》
山乡的春天
中国画《山乡春早》
揭掉山乡的贫困封印
名家笔下的年味
辉煌巨变——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山乡巨变(三)
缅怀贺友直先生!
白光(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