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种别人的田吗?
2016-12-12聂闻
聂闻
学生习作呈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让教学者头疼不已的问题。其实,出现这种状况,错不在学生,而在于教的一方:错在对作文学科本质属性认识不清、不明,以致由此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作文在学科上归属于语文,因而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属性,也为作文所具有。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是一种感性的学科,感性的学科讲求思想性和情感性,这在思想认识上表现为主观性与多元化。
与人文学科相对的是自然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都属这个范畴。和人文学科相对,自然学科是一门理性的学科,理性学科以客观规律为基准认识,不随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因此,自然学科讲求的是客观性与唯一性。
在学校教育中,孩子们既要学习人文学科,又要学习自然学科,这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需:拥有人文素养,为的是让人在自然界中能拥有和谐的生存环境,并且让人获得生命润泽与精神享受;获得自然科学知识,是让人拥有更多、更强改造自然的能力,利用自然规律,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的生活服务。两相比较,人文更多地体现了关爱与悲悯,科学则更多隐含了征服与奴役;一弱一强。
语文和作文既然属于人文学科,它是感性学科,有主观性、多元性,那是不是就没有一点自然学科的客观性、唯一性的特征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强调人文科学是一门感性的学科,说其讲求思想性与情感性,讲求主观与多元,只是意在说明其主体特色,而不排除其本身亦具有的自然属性——客观与唯一。如语文这门学科中,使用约定俗成的文字书写符号,就具有客观性、唯一性的特点;文字符号使用的过程中,要按一定的语序来排列别人才能读明白,也具有相当浓厚的自然学科属性特点;表达过程中,要遵行一定格式,这些也具有客观性;等等。语文学习,要解决的主要是这些方面的问题,而作文学习,是利用、借助、运用语文课上学到的这些知识、能力来表达思想认识与情感体验的内容,虽然语文学科方面最核心的内容已不再是作文学科的核心内容,但在写作的过程中离不了语文课学到的这些元素,它们是作文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有专家学者做过精细研究与划分,这里就不再赘述。当然,我们说客观性、唯一性是自然科学主体特色的时候,也并非否定自然科学本身具有的思想性与情感性,这里强调的只是学科的主体特色。
正因为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其学科属性上的渗透性、交织性甚或包含性,让教学者面对语文及作文这样的人文性学科时,缺少了精准的认识与把握,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操作与执行,最终让所有学生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时,只能有一种思路、一种认识、一种情感,写出来的作文统一才是正常的,不统一反而是不正常的。
学生作文中出现千篇一律的雷同现象,不用多说,一定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弱化了作文本身的人文性学科属性,强化了自然学科的属性,一定程度上把作文当成数学课来教、来上、来面对了。因为,“千篇一律”,不就是“客观、唯一”的另一种说法吗?这时候,教者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了,解决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作文教学必然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了。因为无论在语文还是作文上,一旦落实了情感、主观、多元这些特色,就会体现出学习者的个性。每个学习者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挥,文章里体现的都是每个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认识的内容,“千篇一律”“千人一腔”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语文老师不少时候在感叹数学老师的轻松与好当,因为数学老师要教的知识具有客观性、唯一性,用教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来应对即可,而语文课、作文课呢,总感觉自己的学识储备不够用,难教!可是,我们想过另外一个问题没有,数学老师在数学课上,因为其把握了数学学科本质的属性,只关注数学领域方面的问题,有目标、有针对地进行教学,不仅轻松,还显得高效。再回过头来反思一下我们自身,教学上我们不仅以语文素养的培养为教学的中心与目标,在自觉不自觉中,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还为自然学科的老师在培养着学生的“客观、唯一”性的特质,为自然学科老师在做着卖力却并没有讨得任何好处的工作,你不累让谁去累?
作为语文老师,不妨多学学种田的农人,先种好自己语文和作文的这块“地”,不要自己的“地”还没种好,就忙着、累着去种别的学科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