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泰特勒三原则审视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之翻译
2016-12-12刘丽
刘 丽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语言与文化】
从泰特勒三原则审视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之翻译
刘 丽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需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本文采用泰特勒三原则,即复写原作思想、译文的风格和手法与原作等同、译文应如原作流畅通顺,分析林语堂英译本《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和诗歌的翻译,研究发现林语堂的翻译忠实地反映了原作思想和原文风格,保持了原作流畅通顺。
翻译三原则;《浮生六记》;复写原作;风格和手法;流畅通顺
一、研究综述
《浮生六记》是清代沈复写的一部题材广泛的自传。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黎士旺对《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译者的文化取向与翻译策略。[1]张蓓蕾从关联与顺应视角研究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发现译者只有在获取了原文作者真实意图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成功顺应原文意图,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从而获取最佳关联。[2]陈伟从泰特勒三原则分析了林语堂英译本,研究发现译者成功做到了三原则。[3]刘艳艳从泰特勒三原则视角分析林语堂英译本的翻译,并对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同泰特勒三原则做了对比。[4]本文结合泰特勒翻译三原则对译文文化负载词以及诗歌进行探析,并对译文进行全新评估。
二、理论基础
泰特勒把“优秀的翻译”定义为“原作的优点被完整地注入到另一种语言之中,使译入语读者对此优点的领悟与源语读者一样清楚,感受同等强烈”,并提出翻译三原则:(1)译文应完整地复写原作思想;(2)译文的风格和手法应与原作具有同等性质;(3)译文必应如原作一样流畅通顺。
三、泰特勒三原则在林译《浮生六记》中的运用
(一)复写原作思想
复写原作思想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词和历史典故词方面。
1.饮食文化词
林语堂将“佛手”译为“buddha's finger”,“混沌”译为“wonton”。“佛手”是江浙一带有名的观赏植物,形状奇特如手指,目标读者对这种植物很陌生,直译为“buddha's finger”,形象生动,保留了其中文意味,并辅以注释,不仅正确复写了原作思想,同时也让目标读者体会到了原作的意蕴。“馄饨”是流行于南方的传统食品,类似于北方水饺,但译者并没有将“馄饨”译为“dumplings”,而采用音译译为“wonton”,不仅忠实原文形象,同时也给目标读者无限想象。“枣脯”俗称蜜枣,用大枣加白糖熬煮烘干而成,译成“dried dates”,虽没有详细表达枣脯的制作过程,但一个“dried”足以体现枣脯制作的主要工艺。
2.历史典故词
译者将“月下老人”译为“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在中国文化中,月下老人有其规约意义,为姻缘牵线搭桥。译者采用直译的方式将其译为“the Old Man under the Moon”,忠实于原文语言形式,消除了文化差异带来的困惑。“范文正公”直译为“Fan Chung-an”,由于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为官清廉公正,被世人尊为范文正公,译文通过加注“Fan Chung-an, an upright prime minister of the Sung Dynasty”,补充了范仲淹的身份信息,原文对“范文正公”进行了直译,完整地表达了原文意思。“荆钗布裙”译为“the lot of a poor housewife”,“荆钗布裙”意思是穿着朴素,生活节俭。译者对该成语釆用意译方法,一个“poor”已经将原意忠实传达,与原文同样表达了“穷”的状态,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二)译文的风格和手法与原作等同
译文的风格和手法在《浮生六记》中主要体现在诗歌方面。
原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译文:Touched by autumn, one's figure grows slender.
Soaked in frost, the chrysanthemum blooms full.
这首诗给读者创造的是一种萧条感伤的情感色彩,诗歌采用了对仗、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动词的用法给读者一种动态感,译者采用与原诗同样的对仗、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原文中采用的词性在译文中也采用了相同词性,如“Touched”对应动词“Soaked”,名词“autumn”对应名词“frost”等,这与原诗对仗风格完全一致,同时也采用了与原诗相同的拟人和对比手法,表现形式上与原诗一致,译者将“瘦”与“肥”分别译为“grows slender”“blooms full”,暗含了一个动态过程。译者也注意到了时间,“Touched”和“Soaked”成功地把原来的时态特征描述了出来。
(三)译文应如原作流畅通顺
译文的流畅性主要体现在称谓语。《浮生六记》中出现大量的称呼语,一些称呼语在西方是没有的,找不到与之对等的词来表示相同的意思,此时译者大多采用意译的方式,如译者将称呼语“妾”译为“I”“you”。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但译者选择忽略这一信息,将其简单处理为“you”和“I”。一方面可保持译文的流畅与通顺,另一方面若是刻意添加这一信息,可能会引起读者迷惑,影响接受效果。译者将称呼语“足下”译为“you”。在中国古代,“足下”是一种敬词,用于晚辈对长辈或者同辈之间的称呼,而在西方文化中无对应词,译者采用第二人称代词“you”,虽不能完整体现原文中“足下”的内涵,但保证了原文通顺流畅。又如,译者将“堂上”意译为“our parents”,“堂上”是晚辈对父母的尊称,但“our parents”使得目标读者读起来更加通顺明白。
四、结语
不同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不同的语言体系、不同的文体和风格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古典汉语散文英译不仅是对原作的介绍,更是向西方读者传递了中国文化和思想。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必须清楚原文的信息意图,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语言特征和风格,在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可采用意译,保证信息的完整和目标读者的阅读效果,从而满足读者的期待。
[1]黎士旺.文化取向与翻译策略——《浮生六记》两个英译本之比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53-55.
[2]张蓓蕾.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浮生六记》三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对比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学,2014.
[3]陈伟.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角度审视林语堂《浮生六记》的翻译[D].郑州:郑州大学,2010.
[4]刘艳艳.从泰特勒三原则看《浮生六记》的翻译[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133-134.
【责任编辑:周 丹】
汉 华仓
I206.6;H315.9
A
1673-7725(2016)11-0168-03
2016-08-05
刘丽(1989-),女,山西临汾人,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