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6-12-12李玉萍
李玉萍
[摘要]体验式学习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受,为学生学习主体积极性的提高、学习效果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因而受到当前很多教师与学生的青睐。结合实践探讨体验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体验学习 高中语文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15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最直接有效的教学表现形式是体验式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发挥,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以最佳学习状态投入体验式学习中,从而全面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一、深化语言分析,加强理解体验
高中语文的教学,重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与深度理解,学生要锻炼自身的语言文字分析能力,才能在不断提升语文水平的过程中实现对教材的全面了解,并进行有效的体验式学习,如教材中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文字展现的人物性格等,都能在认识、理解、体验的基础上融会贯通。高中语文的教学工作就在于文字形式和语感的整体教学,通过对字、词和句的揣摩掌握文章的知识重点,强化体验感受。比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在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要求能清楚辨别文章的抒情表达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阅读中播放抒情背景音乐的方式烘托意境,衬托内涵。此外,还可以找一些影视视频资料介绍作者出国巡游故地的具体情节,让学生完全投入其中,并在体验与感受中加深学习的印象。文章中的字词如“走”、“来”、“招手”、“云彩”等,都是一种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是作者诗意想象的文字表达,这就为学生的体验加强了想象空间,学生还可以将之灵活转化,运用到自身的写作上。从《再别康桥》的写作特色来看,写景的虚与实实现了很好的架构,形成鲜明对比,用景抒情,情又生景,这为学生的体验连续性提供了巨大的支持,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体验感受的语境创设,充分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字词句的把握与应用能力。
二、构建情境教学,深化体会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式学习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从创设情境着手,确定目标,并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重要目的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情境教学需要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蕴含的诗意与情感,才能不断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并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在情境中增长知识,深化体会。学生领悟能力与感受能力的提高也应该成为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必须在创设目标的过程中以学生能力提升为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思考语文重点知识点,反映语文知识多元化与多面性。比如在学习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序》时,针对诗中对洪府集会进行的具体描写,学生必须进行多次诵读,并结合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进入到滕王阁优美的秋日景色情境中,在处于兴奋高效的状态下展开诗歌主题的学习,才能深入对“俯仰”的感知,深刻理解“序”、“别”、“悲”等具体的情感体验。
三、深入阅读文章,体验文字
为了达到体验式学习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为学生提供教材文本,鼓励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强化阅读能力,并由阅读生情,阅读悟情,从而阶段性地提起对语文阅读的那股劲,并从内心深处真正对语文阅读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由此,为后续的深入体验提供支持与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上需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由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出发,制定适合的教学大纲,引导学生在自身语文基础上选择正确的阅读感悟方法。比如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教师可以加强在有关“一个人,出生了……”后续生活问题上的探讨,以高中生的人生阅历,并不能将这个问题完全想透,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章,体验文字与情感,感受史铁生想要表达的人生哲理以及内在感情。这个过程更需要学生加强参与性全身心投入与体验,品味作品朴实的言语和深厚的意蕴,真正理解作者对于生命的感悟,弥补学生自身阅历与经验的不足。
四、互动交流学习,共享成果
在高中语文体验式学习的教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真正有所体验,就必须确保学生在投入状态下产生学习的个人情感,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挖掘学生语文学习的潜力。教师要密切关注到学生情感上发生的变化,在恰当的时候鼓励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表达意见,抒发情感,将自身所思所想所感充分表达出来,实现成果的共享,并在各自互动环节中进行查漏补缺,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比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式学习以前,可以为学生透露一些相关的提示,如文章中作者表达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会不会成为文章重要的文眼,由此展开情节的描述与情感的表达。随后让学生通过写作背景的分析,找出原因,调动学生体验式学习积极性。在这章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的体验成果:作者不满现实生活并发出感慨,表达作者不安的内在心情,表达作者无奈之感,也抒发了作者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的感情。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