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式”课堂语文教师的“示弱”与“逞强”
2016-12-12陈瑛
陈瑛
[摘要]“助学式”课堂这一立足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模式,要求教师要实现角色转变。这离不开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合理定位与适度拿捏,离不开教师在“强”与“弱”、“进”与“退”之间的适度转换。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实例,阐释“助学式”课堂中教师的“示弱”与“逞强”这一教学智慧。
[关键词]“助学式”课堂 示弱 逞强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001
“助学式”课堂是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最终目标,以“学标驱动、学法支持、学程引领、学伴互助”为主要特点,以“自主先学、同伴互学、展示促学、精点深学”为基本环节,以 “助学案”为载体,小组建设为抓手,使学生习得知识、发展智能,并逐渐学会学习的课堂模式。
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在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外显能力、自主探究精神等方面都实现了质的飞跃,他们逐渐抛弃了被动依赖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内化为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在这样的课堂,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让学生能积极互动、与大家深度对话的人。
要实现这样的角色转变,离不开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合理定位与适度拿捏。“助学式”课堂中教师教学的艺术不在独领风骚,也不在袖手旁观,而在“强”与“弱”、“进”与“退”的适度转换。现仅以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助学式”课堂中教师的“示弱”与“逞强”这一教学智慧。
一、示弱——“就在半梦半醒之间”
“助学式”课堂定位为“生长的课堂”,其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展示教师自身的聪明才智,而是让学生成长。教师为保护学生的主动性,放下自我,“适当示弱”。其外在表现的是教师角色的“隐退”、思维认识的“糊涂”、专业知识的“缺位”,但实质却体现了教师对教学的深度思考和高度智慧。一句话,教师“弱”了,然而却给学生留下了大量“想”的空间、“行”的舞台。
1.示弱在引入的激趣点。作为“助学式”课堂的第一步,课堂导入的作用不可小觑。此处教师适当采用“示弱”的教学艺术,往往会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效果,营造出一种平等、和谐、灵动的师生氛围,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例如,教者在教学《愚溪诗序》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读了本文以后,发现在这篇只有225字的文章中,作者不厌其烦地用了27个‘愚字。这27个‘愚字后面到底隐含着怎样的意蕴呢?今天求教于大家,希望能得到答案。”问题一经抛出,马上点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个连老师都无法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摩拳擦掌,他们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迅速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聚集在一起,津津有味地投入到对课文的合作探究当中。在讨论展示中,学生得出结论:文章处处写“愚”,又处处隐含着“不愚”,作者这样写,既有愤慨无奈之味,又有同病相怜之意,更有超脱明志之用,溪与己融为一体,匠心独运。这样的引入,避免了文言文导入背景介绍式的枯燥和先期植入式灌输,也让教师走下了“神坛”,谐悦师生之间的关系。这是“助学式”课堂现实师生真实沟通、心灵深度对话的基础。
2.示弱在交流的争锋点。小组内的同伴互学是在自主先学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此时,教师的适当示弱,可以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的引力场,将师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学习《鉴赏家》时,教师围绕“叶三是不是一个鉴赏家”这一话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有小组说:我们组认为叶三算是一个鉴赏家。他能从季匋民画的花是乱的看出紫藤里有风,看出季匋民所画荷莲蓬的破绽,不容易。有小组反驳说:这只能证明叶三生活阅历丰富,但不能证明他是“鉴赏家”。作者两次写到“季匋民最佩服李复堂”,运用了大量的绘画艺术鉴赏的专业术语,而叶三充其量是个草根鉴赏家。另有小组争论:叶三其实是具有一个鉴赏家的慧眼和情怀的,他爱季匋民的画,只为欣赏,不为金钱,他临死不忘要季匋民的画做伴,足以震撼人心。在他身上体现的真,正是作者寻真、赞真的主题体现……一堂课下来,学生的争论逐层深入,最后直指文本主旨,而教师则退隐到幕后,更多是做了关注者,让学生在开放式的话题中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索感、创造感、成就感。此时教师的“示弱”,并非真的弱,而是为了让学生“变强”,为了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前台。
3.示弱在展示的精彩点。组际间的展示是在同伴互学的基础上,以同伴小组为单位,公开展示学习所获,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的课堂环节。教师此时的示弱,有助于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自信,锻炼学生表达,强化学生成长内驱力。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中,教者设计了这样的体验性任务:每组从文中四组君臣对话中选择一组,表演朗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课堂展示时,通过反复朗读,主动研读,有的小组在演读佚之狐和秦伯对话时,把“国危矣”读得很长,以显示老臣对国家危急的忧虑;有的小组将“若使烛之武见秦伯”中“秦伯”重读,以强调佚之狐的敏锐判断;还有的小组争读文末晋侯与子犯的对话,将“不可”读得很干脆,认为可以表现决策者的果断,另有小组则处理为轻叹后的迟疑,表达此时的不舍……这样的展示,让学生亲历文本、亲心体悟,主动融入文本情境中去。如果此时教师不是适时而“退”,择机而“弱”,而是冲上讲台,直指学生展示中的漏洞和问题,将大煞风景,剥夺了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无助于学生的知识的自然建构、能力的逐步提升。
二、逞强——“该出手时就出手”
“助学式”课堂保证了学生课堂自主学习的时间和交流展示的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落实。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作壁上观”。在一些关键点,教师还是应该当仁不让,动态把握课堂资源,适时点拨,精讲升华。此时的“挺身而出”,我们谓之“逞强”。
1.逞强在学习的难点处。吕叔湘先生说:“教师只要在估计学生有困难的地方……指点一下就行了。”例如教学《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文,对于惯读传统小说的学生,初读本文后常常茫然困惑。学生于难点处苦苦纠结,自学与互学将难以为继。此时教者及时强调了先锋实验小说荒诞性、象征性背后的真实性,并适时指导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借助旅店、司机、苹果、汽车、漂亮的红背包等典型意象的意义,深入体会文章内涵。此时的瞅准时机、雪中送炭,让看似无解的问题结点顺利破解,避免了“助学式”课堂在低效甚至无效中徘徊。
2.逞强在学习的盲点处。这主要指的是知识或思维的空白点,即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知识或思维断层现象,导致学生思维的迟滞,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因而当“盲点”出现时,教师应积极介入小组学习,及时疏通、挑明和解决,适时运用多种方法消除学生的盲点,并将此转化为新的教学契机,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其思维品质。例如《兰亭集序》中“修禊/事也”还是“修/禊事也”的辨读与理解,离不开教师对“禊”或“祓禊”这一自西周始的以临水、洗濯、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民俗知识的讲解;学习《鸿门宴》,离不开教师对古代宴席座位尊卑情况的补充,以此为学生理解人物性格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对一些文本误读情况(如《阿房宫赋》学习中不少学生对“王子皇孙, 辞楼下殿, 辇来于秦”中的“王子皇孙”简单地理解为“王侯的儿子和孙子”)进行深刻反思,还原错误思路,找出症结所在,指导学生立足全文感知,填补知识漏洞,修正思维惯性……
3.逞强在学习的拐点处。拐点是数学术语,是指曲线顶部或底部的那个转折点。本文的拐点是指课堂教学的转折点,即是教学流程中的突破点。教师要善于察觉捕捉教学过程的拐点,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中。学习《项脊轩志》时,学生在完成字词的落实和内容的理解后似乎都懂了,但教者又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原来对高中学生来说,由于受知识经验、阅历深浅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准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其阅读情感体验又常使本文阅读流于寡淡无味,无法体会深沉郁积的文本之魂和平淡真醇的文本血肉。于是教者即刻运用精讲,通过对归有光家道中落、叔伯不睦、仕途坎坷、幼年丧母、青年丧妻丧子等情感经历的介绍,对作者写母亲、祖母、妻子的片言只语、细节描写的情感揣度,以及深挖激活储存学生大脑资源库里的一些情感片段,帮助学生透过至清至淡之墨,至简至洁之笔,体悟这份至深至浓之情,从而实现课堂质效“从平庸到突破至提升”的拐点转折。
“助学式”课堂就是这样,教师或适时退让,期待精彩,沉潜后台,洞幽析微;或绣口一吐,满堂生春,俯仰之间,豁然开朗。在强弱转化中,教师感知学生成长之乐,进而引领学生体会生活广度、感悟思想深度,课堂中也真正开启了师生的探索之旅、审美之旅、成长之旅。
[ 参 考 文 献 ]
[1]宁雪红.语文教学中的“鸣点”创设[J].语文知识,2015(4).
[2]徐春梅,李允.教学示弱艺术中美的意蕴及展示策略[J].中国教师,2013(10).
[3]周一贯.重构语文“学导课堂”的应然性和可然性[J].语文教学通讯,2012(3).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