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重构的有效路径研究
——基于《首尔站》与《釜山行》的比对分析

2016-12-10王同杰刘月静

武汉广播影视 2016年11期
关键词:丧尸釜山人性

王同杰 刘月静

电影重构的有效路径研究
——基于《首尔站》与《釜山行》的比对分析

王同杰 刘月静

真人版电影《釜山行》在韩国赢得了高票房与好口碑,之后原作动画《首尔站》走进大众视野,虽然题材相同,导演相同,且都在表现灾难和丧尸题材,但无论从剧情到人物角色挖掘皆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笔者梳理了二者从人物角色设置、故事线索、场景设置、人物生活背景与社会背景、叙事节奏等诸多方面迥然不同,通过观察研究发现,《釜山行》正因为借鉴采用了“三一律”的叙事构成方式,才体现出有别于《首尔站》的水准和质量。此外双重主题的设置体现了人性之美和社会之恶,这也有别于前作的单一主题。

一、三一律重构成为改编的内核

严格来说,《首尔站》并非《釜山行》的原版,二者故事线索、地点、人物角色完全不同,这也正是导演延相昊在动画原作基础上改编的高明之处,导演并未拘泥于《首尔站》限定的剧情与人物,《首尔站》是一个开放性的空间场景,而《釜山行》更符合戏剧的三一律,集中的场景地点、集中矛盾冲突展示,集中概念模糊的电影心理时间,这些突破原作的处理,成为《釜山行》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三一律”最早是亚理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琴提奥约于1554年提出,后由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行动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1]

1、场景设置在改编中的调整

《首尔站》虽然也是以人物行踪为线索,但场景复杂,医院、住所、商业区、大道、警察局、地铁站、隧道……几乎涵盖日常所见的所有场所,然而纷繁场景势必造成叙事的拖沓,这也是延相昊导演在首尔站竭力摒弃的一点。《釜山行》百分之九十的场景都在一列列车上。而且剩余的场景都是围绕列车展开的,集中的场景有利于情节的集中爆发,也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带动整个影片的节奏。不可否认,《釜山行》列车剧情多少有些模仿丰俊昊导演的《雪国列车》,然而正因为题材的差异性,才让借鉴成为毫无痕迹的二度创作。

电影《釜山行》剧照

2、叙事线索的简约不简单

众所周知,叙事线索的选择往往是导演引导观众、讲述剧情的推进器,如果叙事线索没有把握准确,往往会导致影片叙事中心不集中,讲述主体不清晰,表达思想不明确,因此选择叙事线索成为电影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

虽然《首尔站》跟《釜山行》的人物没有直接联系,只是基于相同的背景设定和同一条时间线,但是《首尔站》暴露出来的问题却成就釜山行成为近乎完美的韩国佳片。《首尔站》由于场景设置众多,进而形成多个线索,露宿者、离家出走的少女、假父亲和少女男友,这些线索交杂到一块,形成叙事重心不明确的硬伤,以至于除了丧尸追不同人之外,观众并未挖掘出更深层的内涵,剧情拼凑痕迹明显。反观《釜山行》,导演发现《首尔站》叙事线索的硬伤,完全简单化处理,只以基金经理石宇和女儿为线索,父女除了中间被丧尸短暂分开一段时间,其余大部分时间一直在一起,因而可以理解为一条线索。这种单线叙事并不是单一人物的表现,而是拓展单人的社会关系,与主人公父女二人一同前行的摔跤教练尚华、孕妇妻子盛京、棒球手以及无名的露宿者等,这些各色人物,丰富了单线叙事的表达层次。

3、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模糊

对于电影时间而言分为三种时间,剧情展示时间、物理放映时间、观众心理感受时间,例如一个杯子落地的慢镜头,杯子落地的时间为一秒钟这属于剧情展示的时间,然而慢镜头的设置,让杯子五秒钟落地,这个五秒钟即为电影的放映时间,而观众并未有精确的时间概念,只是感觉杯子许久才落地,即为观众的心理感受时间。[2]

纵观《首尔站》和《釜山行》二者在时间概念上,观众有着截然不同的感受,《首尔站》纯放映时间约为90分钟(去掉开头结尾字幕时间),而《釜山行》为113分钟(去掉开头结尾字幕时间)。《首尔站》观众反应由于情节拖沓,造成心里感受时间冗长,而《釜山行》由于紧凑合一、天衣无缝的剧情设置,以及动感十足的节奏配合,形成观众观影感受时间的短暂,观众感觉这么快电影就结束了,充满了意犹未尽之感。正因为剧情对观众心理的引领和把握,才让观众的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完全模糊了,一个成功的商业电影或者艺术电影是能够让观众忘我的去投入剧情的。《釜山行》改变了《首尔站》剧情拖沓、情节设置不紧凑的诸多问题,形成了一个整齐划一的剧情个体,无论从桥段设计,到或舒缓、或紧张的节奏把控,导演将观众的心理拿捏的到位准确毋庸置疑。

此外,物理时间的模糊表现在事件的发生时间,《釜山行》影片的时间以列车的行进时间为标准,从首尔到釜山的高铁实际时间是2小时18分,而影片中间停止再到火车头抵达釜山,中间真正的行进时间大约60分钟,这种物理时间和心里感受时间的模糊性,形成了《釜山行》在113分钟叙事的合理性。

二、人性解构与双重主题成就作品高度

经典的作品应该是历久弥新的,纵观经典作品都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道路上并行不悖。《首尔站》很显然起到了铺路石的作用,与《釜山行》相比,《首尔站》更像一部实验作品,正因为导演发现其在人物角色上的单一性以及主题表达的乏力,所以在《釜山行》中注重细节的表达,着力打造人物内心活动以及丰富主题表达的深度,进而成就了一部经典之作。

1、嬗变人性与自我救赎

《首尔站》对人物人性表现的高度显然是基于自我生存层面的表达,无论露宿老者的表现还是离家少女,很显然都是基于自我求生角度的表现,期间的情节无非表现恐惧与智慧,但并未看到人性本身散发的人格魅力,反观《釜山行》,导演将大众有着刻板印象的基金经理石宇作为主人公,为人自私,追求利益最大化,妻子因为他的自私与他分居两地,但命运让他和允诚成为队友,在看到允诚舍身救护他人的时候,石宇感化成为一个愿意为他人奉献牺牲的人。最终,他为了不变成丧尸袭击女儿秀安和孕妇,自己跳下了火车,成就人性的自我救赎。

虽为单线叙事,但是《釜山行》展现了人面对危机所展现的众生相,人物鲜明的层次感使得《釜山行》在叙事的流畅性上相辅相成,为求自保不择手段、无药可救的火车公司常务代表了衣冠楚楚、冠冕堂皇的一类人;允诚作为富有责任感以及社会使命感正能量群体的代表,这类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棒球手荣国为人忠厚善良,最后毅然为爱赴死,这类人是社会的希望。从这些各色人物中不难看出韩国倡导的主流价值观。

2、双重主题与作品高度

叔本华说:人性之美才是永恒之美。对人性之美与社会之恶的表现是《釜山行》区别以往灾难片的显著特征,影片结尾,孕妇和女儿秀安脱险,很显然这是导演迎合观众的美好愿景,也是商业片美满结局的要求,符合观众的心理预期,然后原作是邪恶的铁路公司代表活下来了,这也符合导演抨击社会不公平的心理预期,但过于黑暗的结尾可能给影片赋予一些负能量的因素,结尾最后改换成孕妇和女儿幸存下来的结尾,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极近吻合好莱坞的结尾。女儿最后在隧道的歌声一举两得、点睛之笔,不仅暗示了小女孩的成长,也成功让二人逃生。

很显然《釜山行》在人性之美的表现上做到了入木三分,面对生死往往是考验人类本性与本能的试金石,允诚舍身挡住丧尸,让石宇众人生还,之前告诉自己的妻子未出生的孩子叫允书;主人公石宇变成丧尸之前,回忆自己女儿婴儿时期的场景,满满的父爱让观众产生共鸣,而《首尔站》对于人性之美的表现似乎表现乏力,更多的是在表现社会之恶。因而,从主题的表现上,双重主题的表现方式让作品更有力度,让观众内心更受洗礼,容易产生共鸣。

动画《首尔站》

结语

截至目前,《釜山行》成为韩国动画电影改编商业真人电影最成功的作品,获得了从票房到口碑的空前成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如果说前作《首尔站》算是延相昊导演之路的沉舟与病树,延相昊出色的剧作和调整能力令人不可思议,及时总结动画作品的问题,全面修改调整,成就了如今近乎完美的《釜山行》。

注释:

[1]刘彦君,廖奔:中外戏剧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1)

[2]傅正义:影视剪辑艺术[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45)

(作者系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朱帆

猜你喜欢

丧尸釜山人性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釜山国际电影节,展现国际新姿态
丧尸登陆
丧尸套路为何玩不腻
丧尸套路为何玩不腻?
功能与人性
丧尸出没,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