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尸套路为何玩不腻?
2017-04-17青的蜂
青的蜂
每一部《生化危机》电影,爱丽丝总是换着各种姿势花样虐尸。然而《生化危机:终章》在大陆票房4天过7亿,足以说明中国观众对丧尸的套路还是很满意的。
而《行尸走肉》演到第七季,丧尸已经弱到割韭菜式斩杀了,最大的看头反而是人类对决。没错,在一个秩序失控的世界里,碰到黑化大魔头,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想想就够刺激。
自从原子弹发明以来,西方人产生了一种对“秩序失控”的隐忧,逐渐滋生出了一种独特的末世情结。外星人占领、地球毁灭都挺有看头,但远远比不上由人类自身转化而成的丧尸。试想,你的亲朋好友们有一天要把你生吃了,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丧尸文化到底从何而来?
中国人最熟悉的僵尸长啥样?在林正英的僵尸片里,僵尸们都穿着清朝官服,额头贴黄纸,双手伸直,走路蹦蹦跳,以呼吸判断方位。在香港电影里,“茅山术”才是降服之道,包括糯米、墨线、桃木剑、黄纸符。
而丧尸完全是另外一个套路:吃人为生,每次都是倾巢而动,眼光无神、肢体扭曲,用味道和声音来辨别方位,行动比较迟缓(当然,部分丧尸片里丧尸跑得比人还快),单个作战能力比较小。对付他们的方法是,爆头。
美国历史学家奥斯卡·德斯佩拉指出,近代美国历史上的僵尸文化来自于美国人对来自外国“关于毒药、神秘主义的舞蹈和仪式的无知和迷恋。”
这话说的基本上没毛病,因为丧尸(zombie)的起源就跟巫毒教有关。说起来,这是一种非洲信仰,拿针刺巫毒娃娃就来自于这种神秘宗教,但它最令人惊奇的特色反而是“还魂尸”,传说巫师会让人进入假死状态,醒来后变得没有思想,现代科学推测应与河豚毒素有关。当非洲人被当作黑奴运往美国时,这种“还魂术”就跟着流传到了美国。
1932年的《白色僵尸》,首开丧尸电影先河。一个岛上的白人全部变成了丧尸,但奇怪的是,他们变成了奴隶,不会吃人,只会干活——这正是巫毒教还魂大法,它的后作《僵尸革命》也设定丧尸是奴隶,这正是对奴隶制的反抗。更有趣的是,与其说这是人们第一次表现出对丧尸的害怕,不如说是对神秘巫毒教的害怕。
丧尸文化流行的第二个节点跟新技术有关。1945年原子弹爆炸之后,就开始有人问,人们受到辐射会不会变异啊?想想就有搞头,于是辐射和细菌控制的设定应运而生。1968年的《活死人之夜》,一出世就震惊四方——开篇,丧尸就掰开人腿大吃,太有冲击力啦!不仅设定丧尸会吃人,咬到就传染,在终结方式上还限定了爆头,立马成为这几十年的通用法则。
人吃人的电影,在《活死人之夜》前,简直闻所未闻。但只要观众上瘾,什么玩意儿不能拍呢?很多电影商立马跟入,拍纯粹的暴力、直接的吃人镜头。1978年的《活死人黎明》,甚至因为化妆太逼真被评为X级,按照美国电影分级制度,要跟《发条橙》一样要特殊分级。导演乔治·A·罗梅罗,就是拍《活死人之夜》那哥们。
偏偏,人们对这样的丧尸表现出了热爱。
此后,丧尸从丧尸电影里走出来,走向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比如音乐界,如迈克杰克逊《thriller》,跳的就是丧尸舞蹈;游戏界,《生化危机》出世,现在你闲下来就可以打丧尸;还有丧尸化妆舞会、丧尸酒吧等。而说到开丧尸文化先驱的的丧尸电影,细化发展程度惊人:有喜剧电影《丧尸肖恩》,有瞄准青少年的《温暖躯壳》,甚至还有和丧尸谈恋爱的电影。
《行尸走肉》恰好就是一个代表之作,以其庞大而精致的剧情,成为现象级丧尸剧。
人们为何会迷恋丧尸文化
在今天,很难说欧美丧尸不是一种文化现象了。人们到处谈论丧尸,演绎丧尸,把丧尸元素融入到各行各界,还成功推向全世界,让“打丧尸”和“打地鼠”一样流行。
事实上,丧尸的设定就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在黑人奴隶制下,丧尸被形容为“没思想的奴隶”;在冷战思维下,丧尸变得和细菌、辐射有关;在市场需求激发下,丧尸大开想象力,直接吃人。而在今天,丧尸电影进入的黄金时期,恰好跟一种“末世情结”有关——由于“历史已经被终结”,社会越来越合理,这反而意味着平淡,不夠刺激了。
“末世情结”也诞生了超人电影、战争电影,但它们未必是比丧尸更好的素材。身边人变成了丧尸,这才是最具有亲和力的素材。超人打怪,需要超能力,打丧尸可是全人类的使命呢。单个丧尸的作战力比不上人,这意味着任何人只要拿起武器,你就可以与丧尸抗衡。
丧尸极具有反思冲击力。想想你的亲人变成丧尸,它要吃你,你怎么办?《行尸走肉》前几季就大力表现伦理冲突。亲人变异了,刀女用链子锁起来,农场主在谷仓养丧尸,瑞克的兄弟为了保持和嫂子的关系,向瑞克开枪。慢慢的,等亲人都死光了,物资变得紧缺了,活人开始和活人对抗,“圣母心”几不可见了。
在《行尸走肉》最近几期,完全变成了人性的实验场。所有的合理秩序被打破,去超市只是为了搜寻物质,枪支弹药最受欢迎,单打独斗变成了阵营,阵营之间互相结盟、挤兑。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这与现实世界构成了强烈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