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016-12-09秦桂芬岳献荣

新西部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扶贫招商引资

秦桂芬?岳献荣

【摘 要】 本文以昆明市宜良县耿家营彝族苗族乡为例,通过其发展的现状和遇到的困境,剖析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并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提高认识,把民族乡的科学发展纳入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规划;加强协调,将《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和相关政策落实到位;依托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科技兴乡,加快知识经济发展步伐;创新扶贫方式,多方帮助民族乡脱贫致富奔小康。

【关键词】 民族乡;招商引资;扶贫

昆明市下辖五区八县。其下辖的县、乡中,共计有3个自治县、4个民族乡、47个少数民族村委会,2196个民族杂居村。至2015年底,少数民族人口82.86万人,占总人口的15.23%。全市有52种民族成份,有9个世居少数民族(彝族、回族、白族、苗族、傈僳族、壮族、傣族、哈尼族、布依族)。大部分民族乡地处偏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虽然近年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特别关注和扶持,很多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则还存在很大的差距。[1]下面以昆明市宜良县耿家营彝族苗族乡为例来说明民族地区的现状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宜良县耿家营彝族苗族乡的基本情况

耿家营彝族苗族乡位于宜良县东北部,东邻九乡彝族回族乡,南接北古城镇,西连北羊街乡,北与马龙县接壤。乡政府驻地土官村距县城21公里。1988年1月建立耿家营彝族苗族乡,辖9个行政村,72个自然村,行政区划面积194.33平方公里,由汉、彝、苗、回、白、布依、哈尼、仡佬等8种民族构成。2015年全乡总人口18983人,其中,少数民族总人口6352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3.5%。该乡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2015年乡财政总收入6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24元,只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078元的51.1%。贫困面大,绝对贫困人口有162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8.5%。实施撤点并校后,全乡现有6所学校,其中:中学1所,小学5所,在校学生2650人,教师122人、缺编8人。入学率为100%,女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升学率100%,初中升学率30%。在现有的6所学校中有4所学校存有大量危房,危房总面积达9705平方米,加上学生上学路程较远,平均达10公里,最远的达15公里。学生上学安全已经成为了学校管理工作中的头等大事。现有乡级文化站1个、村文化室(农家书屋)9个、群众文化团体20个,网络、电视、电话、广播等现代传播还有38个未通,覆盖不到50%。乡有医院、村有卫生所,共有33个医务人员,乡医院有33个病床,年度门诊量达12216人次,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率为98%。已基本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全乡现有67个自然村(点)未通硬化道路。

二、昆明市民族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耿家营彝族苗族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逐步完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的进步,特别是近几年发展更为迅速。民族同胞生产方式、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变和提高。各民族间的差异,如风俗习惯差异、宗教信仰差异等得到了社会的尊重与认同,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2]在发展方式上,耿家营乡立足乡情,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乡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全力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大力发展本乡民族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与改革开放前比较,耿家营乡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与自身做纵向比较,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非民族乡做横向比较时,发展差距则在进一步拉大。区位优势较差,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自然条件恶劣,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3]个别民族村寨还存在着不通硬化路、用电不畅、人畜饮水安全不达标的问题,村级医务室房屋简陋,医疗设备不全而且服务质量差,乡村医生技术不过硬,对小病不出村还有较大困难。学校学生住校拥挤,上学路程远,学生上学安全有隐患,特别耿家营彝族苗族乡还有4所学校存在大量危房。

一是民族乡基础设施差,招商引资后劲不足,项目落地困难。耿家营乡引进了一批旅游开发业、生态农业、民族文化开发等项目。但因交通运输成本高,项目实施效果不明显。耿家营乡的少数民族村寨大部分居住在高寒山区,且居住分散,有些民族村只有七八户或是十多户人家,家居危房和茅草房的还有一定比例,水资源相对短缺,人畜饮水安全不能保证,通村(组)的公路通达率只有10%;在招商引资中又难找合适的土地,主要是山区没有面积大点的土地,加上“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效益不高,项目落地难。因此,发展项目都是一些小项目,不成规模,形不成产业,对农民的增收促进不大,农民增加收入有困难。耿家营彝族苗族乡农民纯收入只有本县内其它非民族乡的50%左右。

二是自然条件恶劣,不能因地制宜促发展。耿家营彝族苗族乡属山区,山多地少,可利用耕地有限,工矿企业少,产业结构单一,大部分为传统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俗话说“靠山吃山”,但我们的民族乡并没有将山中资源合理科学的开发利用,使传统农业长期处于稳定态势,粮食生产还是广种薄收,禽、畜饲养还是老传统,没有经济增长亮点,没有特色经济,严重制约了民族乡经济的发展。

三是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缓慢,农民文化素质偏低。耿家营彝族苗族乡办学条件差,师资、校舍均不能满足需要,边远村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困难,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教育的落后导致长期以来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思想观念落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科技的难度很大。[4]目前收入较多的项目仍然是外出打工。但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外出打工人员只能从事体力型低薪工作。医疗卫生经费不足,设施设备落后,服务网络不健全,医务人员少,技术水平偏低,80%的村无专用卫生室。老百姓身体素质差,群众无钱看病,无处看病问题突出。

三、加快昆明市民族乡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解决昆明市民族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既需要各级各部门给予的优惠照顾和积极扶持,也离不开民族乡自身的努力。只有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提高认识,把民族乡的科学发展纳入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规划

民族乡是我国特有的散杂居少数民族管理自己内部事务、依法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一种基层政权组织,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5]必须从坚持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的高度和民族及其工作的实际出发,加强对民族乡工作的领导。把加快民族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予以扶持。要结合民族乡工作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并切实抓好落实。特别是市、县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民族乡的具体实际,把民族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一个重点,纳入专门计划,统筹安排,加快发展。

2、加强协调,将《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和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国务院颁发的《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是对生活在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的关怀,贯彻好《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是实现党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等基本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体现。[6]省、市、县三级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如《条例》、《决定》、实施意见等,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结合本省、市县、民族乡实际制定的,建议各级政府要对民族乡贯彻落实《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及各级政府制定的民族乡相关优惠政策的情况定期进行检查。

3、依托资源,开发与保护并举,推进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民族乡快速致富的捷径就是对现有资源的科学利用与有效开发。民族文化、旅游开发是民族乡最有价值的现有资源,民族乡要富裕就要靠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靠服务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非农业生产收入大幅度增加来实现。[7]建议对民族乡现有旅游资源、待开发旅游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普查,摸清家底,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科技兴乡,加快知识经济发展步伐

民族乡要缩小差距,加快发展步伐,最重要的一条是走依靠科技知识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因此,我们建议加大对民族乡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力度,进一步完善民族乡科技服务体系和功能的建设,使之更好地发挥科技培训、推广、应用的指导和服务作用。同时应有计划地每年从民族乡选派有关人员到有关科技部门,职业院校培训学习,为民族乡定向培训人才,帮助民族乡提高科教兴农的水平,加大科技知识的普及力度,不断提高民族乡群众科技文化素质。

5、创新扶贫方式,多方帮助民族乡脱贫致富奔小康

以招商引资为切入点,承接发展地区的产业转移,稼接可持续的生态优势项目,推进农业生产合作化、工业化、工厂化。同时,要抓住目前的扶贫开发新契机,加大民族乡的帮扶力度。建议市、县财政从年度财政预算中单列出一部分预算资金,作为扶持民族乡的扶贫资金;另外在现有的农业专项资金、扶贫专项资金、民族专项资金扶持基础上实施再倾斜。要有计划地选择较有实力的部门和单位组成精干的“扶贫”工作队,根据民族乡的实际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制定可行方案,明确帮扶目标,带项目、带资金、带技术帮助民族乡发展教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促进民族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民良.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民族研究,2008.04.19-28+108.

[2] 郑长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0.43-49.

[3] 葛忠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01.1-5.

[4] 廖乐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

[5] 张锐,张宝成.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政策分析[J].前沿,2011.07.156-161.

[6] 孙婧.产业视角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秦桂芬(1978.6-)女,山东德州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学研究.

岳献荣(1981.3-)女,河南周口人,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扶贫招商引资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角色转变研究
浅议招商引资与地方经济发展
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招商引资研究
人社局荣获全市2016年招商引资工作优秀奖
阿勒泰市就业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A股“扶贫”和市场的“扩容焦虑”
证监会“扶贫”
新形势下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策略研究
管仲“扶贫”
村镇招商引资中县乡政府职能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