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对策探讨——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
2016-12-09刘锴栋袁长春魏伍川郑侯锦
刘锴栋 袁长春 魏伍川 郑侯锦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对策探讨——以岭南师范学院为例
刘锴栋 袁长春 魏伍川郑侯锦
(岭南师范学院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群众、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路径。论文在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时代意义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面临主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做法,从制度化、基地化、课程化、专业化、课题化、社会化、成果化等方面,探讨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 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在校大学生有组织参与的、有计划地深入社会,有一定规模和影响、持续一段时间、比较集中的集体性活动。社会实践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社会服务、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专业定向性;加强高校与社会各界的合作。[2]因此,本文就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结合我校和我院实际做法,从制度化、基地化、课程化、专业化、课题化、社会化、成果化等方面,分析探讨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
一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及类型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概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为配合课堂教育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总称。它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促进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构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者、实践环境、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实践评价等。[3]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类型
社会实践的类型是丰富多样的,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可以分成以下类型:
第一类是按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者来划分,一是由教学部门主管的教学性社会实践,如教学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二是由学工部门主管的社会实践,主要有勤工助学、家教服务等;三是由团组织主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挂职锻炼、科技文化卫生服务等;四是由就业指导部门主管的社会实践,如就业体验、创业实践等(见表1)。
第二类是按照活动地点不同来划分,可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科技活动的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参加文体艺术活动、社团活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和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勤工助学等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在校外参与的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假期社会实践、“三下乡”社会实践、校外青年志愿者服务、生产实习。
第三类是根据活动组织的时间、稳定性、专业性及组织形式的不同,把社会实践分成几种类型:长期社会实践活动和短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个人社会实践活动和集中社会实践活动。
表1.大学生社会实践按组织者来区分的课程类型与内容
社会实践组织部门教学部门学工部门校团委就业指导部门 社会实践课程类型教学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校内实岗实践校外顶岗实习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挂职锻炼就业体验创业实践 社会实践组织内容结合专业开展的实习、实践勤工俭学社会单位见习社会调研、生产劳动、文化支教、社会服务、生活体验、挂职锻炼就业项目创业项目 大学生素质培养重点职业素质专业能力思想素质工作能力综合素质核心竞争力就业、创业、择业能力
二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
(一)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加强高校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多次阐明了素质教育要具备社会实践品性,社会实践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4]实践表明,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了解社会民情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社会、民族的发展服务。因此,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丰富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层次与层面,增强其实效性,对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和全面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具体体现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要求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全面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面。作为大学生亲自动手、切身体会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内在特有的品性,它既是大学生完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也是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并可以独立存在的教育环节,对大学生的意志磨练、德育熏陶、品格砥砺、技能培训、创新激发等具有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作用,是素质拓展计划的具体体现。
(三)是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独特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也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与复制的。社会实践由于具有其内容的生动性、形式的直观性、空间的相对广阔性,能为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诸方面同时得到综合训练提供条件,因此社会实践已逐渐成为学生成长成才、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5]
三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问题
(一)社会实践制度机制落实不到位
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评价评估机制、奖惩机制、后勤保障机制作为保证,使社会实践活动有章可循。但是,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制度机制除了奖励机制之外,其他的无法完整落实到位,这样就降低了社会实践的功能和育人作用。
(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
目前一些高校没有建立相对稳定、具有持续性的校外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大多是由学生自己去找,分散性、临时性、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持续效应,社会影响不明显,难以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三)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相脱节
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没能更好地体现学生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实践内容仍停留在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等阶段,实践项目简单不丰富,形式传统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没有将大学生真正放到实践主体的位置,使得大学生社会实践不能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对专业技能的提高帮助不大,也让社会实践失去科技含量,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社会实践与择业、就业、创业相脱节
目前,大学生存在就业难,主要是因为现代企业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不再唯求学历的高低。但目前由于社会环境、实践基地、学生个人认识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都处于社会实践的被动地位,都是为实践而实践,不能正确意识到在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择业、就业、创业素质和能力。
(五)社会实践与社会发展实际相脱节
目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部分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无法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实际需要,无法与社会发展相同步,更不能与社会重点项目发展接轨。正因为与社会发展相脱节,导致社会实践活动无法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社会的资源资助。
(六)社会实践后期效应不明显
一项完整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包括从启动阶段到总结阶段的全过程。但是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在前期启动和中期实践搞得轰轰烈烈,而后期的调研成果直接上交作为评比材料。社会实践到底收到了怎么样的效果,有什么借鉴的东西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馈和发挥应有的效应。
四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对策探讨
(一)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原则
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坚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为指导的原则;2.坚持与与国情、地方假设相结合的原则;3.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指导作用相结合;4.坚持与就业、创业指导相结合;5.坚持长期和短期相结合;6.坚持与专业特色紧密结合;7.坚持实践基地的持久性;8.坚持与产学研相结合。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措施
1.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制度化。各高校应该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整体教育计划,实行制度保证,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成绩考评、工作量计算、奖励办法、评价方法等都应作明确规定,并随着高校体制改革不断加以修订,使活动贴近高校发展实际,有章可循。在建立评价机制时,要让评价结果发挥激励作用,也就是要将学院、有关部(处)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情况作为年终考核指标,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计入学生档案,并作为大学生推优评先、保研就业等依据。[6]
2.社会实践活动建设基地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础。建立和巩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进一步挖掘整合社会资源及寻求就业机会的有效措施。高校可以通过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与此同时,高校要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大学生长期在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改变过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情况,形成持续的较大影响,促进与实践基地的共赢发展。
3.社会实践活动设计课程化。中央16号文件提出了“高等学院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的要求,这为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和制度保障。高校应该首先把大学生参加课内外的社会实践作为一门必修课或选修课,使之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总体方案中,加快完善社会实践的课程目标、学分设置和考核评价;其次要不断丰富包括社会调研、生产劳动、文化支教、社会服务、生活体验、挂职锻炼等内容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构建大学四年从志愿服务到了解适应、教学实践、生产实习和创业见习等内容逐渐深化、层次分明、前后贯通的实践课程体系。例如:我校每学期安排2周时间给大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并根据完成情况给予考核和学分,这极大地促进了我校社会实践课程化的发展。
4.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专业化。立足专业特点,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各项能力,是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所遵循的首要原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要得到社会的认同、要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就必须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工作。社会实践与专业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技术含量,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对专业的热爱。高校要积极探索研究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活动项目、确定活动内容,从单纯的调查访问、生产劳动、社会服务等转向结合专业、发挥大学生的智力资源优势,开展先进思想与文化宣传、科教推广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例如我院积极推进专业化社会实践工作,紧密结合生本、生技、烹饪、园林、食品等专业实际情况,开展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服务、北京奥运志愿服务、鉴江生态水质资源调研服务、特呈岛红树林保护、粤西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服务、粤西节水灌溉推广服务等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表2),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实践活动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及社会实践的科技含量。
表2.生科院专业化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专业名称实践活动内容 生物科学(师范)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服务、鉴江生态水质资源调研服务、特呈岛红树林保护、粤西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服务 生物技术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服务、鉴江生态水质资源调研服务、特呈岛红树林保护、粤西节水灌溉推广服务 烹饪与营养教育(师范)北京奥运志愿服务、湛江申报中国海鲜美食之都志愿服务 食品营养与加工湛江申报中国海鲜美食之都志愿服务 园林与城市规划红嘴鸥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服务、鉴江生态水质资源调研服务、特呈岛红树林保护、粤西节水灌溉推广服务
5.社会实践活动项目课题化。社会实践与教师课题研究相结合是当前高校社会实践研究的热点。高校应逐渐推进以课题化为导向的实践模式的发展。坚持项目课题化运作,即采用招标制度立项,通过立项课题申报、答辩、审批、课题执行等程序,对可行的有意义的实践项目予以支持的社会实践运作方式。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教师的课题开展研究,这样既能促进教师参与指导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含金量,更好的促进活动的系统化发展。例如我院的许多专业化社会实践内容就是以我院教师的省部级和市级课题为蓝本开展的。
6.社会实践活动运作社会化。社会实践活动运作要积极与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相对接,并主动寻求社会力量在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持。高校可建立校、院、系三级社会实践组织机构,聘请基层政府领导、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担任顾问以协调社会实践的开展,也可聘请校外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与校内教师一起指导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这样;同时争取社会上各企业单位的经费资助,这样便可以极大促进双向共赢。
7.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成果化。实践成果只有总结宣传、共同分享,才能产生教育的最大效应。高校应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的总结宣传,利用报刊杂志、网络广播等媒体,进行广泛的宣传报道;利用校园橱窗深入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撰写调研论文,出版调研专著,提炼课题调研成果,将调研成果反馈于地方社会发展;召开成果汇报会,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分析、沟通交流;召开总结表彰会,对实践活动进行肯定和奖励。进一步扩大社会实践的覆盖面、受益面,提高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鲁宇红,李素芳.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构建[J].江苏高教,2010,(5):120-122.
[3]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5.
[4]刘张飞.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增强活动实效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5-137.
[5]钟永淑,袁明锋,刘馨.社会实践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功能及其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76-77.
[6]刘有升.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以福州地区部分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82-84.
(责任编校:张京华)
D643
A
1673-2219(2016)01-0104-04
2015-11-13
岭南师范学院2014年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依托协同创新平台培养生物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岭南师范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项目”;岭南师范学院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生物科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基层教学组织创新及其教学与管理实践”。
刘锴栋(1982-),男,广东电白人,岭南师范学院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生物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