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α-硫辛酸在慢性正己烷中毒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16-12-09宋治洁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22期
关键词:吡咯肌电图硫辛酸

龚 煜 温 丹 宋治洁

广东东莞市黄江医院神经内科 东莞 523750



·用药与体验·

α-硫辛酸在慢性正己烷中毒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龚 煜 温 丹 宋治洁

广东东莞市黄江医院神经内科 东莞 523750

目的 研究α-硫辛酸治疗慢性正己烷中毒的疗效。方法 39例慢性正已烷中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19例,治疗组20例。对照组予以神经生长因子、弥可保、维生素、理疗等作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治疗,2组均治疗4 周。通过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神经-肌电图表现,比较2组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加用α-硫辛酸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神经功能评分、神经-肌电图检查中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α-硫辛酸联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慢性正己烷中毒,较单独使用神经生长因子,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有效增快神经传导速度、减少自发电位,临床效果更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α-硫辛酸;慢性正己烷中毒

正己烷是广泛应用的工业溶剂,挥发性较高,机体长期过量接触可由皮肤、呼吸道进入机体,损害周围神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及质量[1]。近年来,正己烷慢中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α-硫辛酸作为强抗氧化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自主神经病变已得到普遍认可[3],而其对慢性正己烷中毒的作用少有研究报道。目前临床治疗慢性正己烷中毒多以营养神经、促进神经再生为主要治疗手段,本研究旨在探析α-硫辛酸作为强抗氧化剂对慢性正己烷中毒治疗的临床意义,评价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12-08-2012-09收治的39例集体慢性正己烷中毒患者,研究对象均于同一工厂从事手机屏幕清洗工作,有正己烷接触史,并出现不同程度慢性中毒症状的女性工人,年龄21~43 岁,平均(28.18±5.79)岁,接触正己烷时间6~10个月,平均(7.15±1.32)个月。

纳入标准:符合 GBZ 84-2002《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4]并不在排除标准范围内的患者。排除标准:(1)其他原因所致周围神经病者,如糖尿病、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 Barre syndrome,GBS)、甲状腺功能低下、肿瘤等;(2)亚临床周围神经病者;(3)心、肝、肾及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者;(4)对神经生子因子或α-硫辛酸过敏、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不能耐受者;(5)妊娠者;(6)有意夸大病情、检查不合作者。

1.2 治疗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对照组 19例,治疗组 20例。对照组予以维生素B1(60 mg/d,早、中、晚三次口服)、弥可保(500 μg/d,1次/d静滴)、神经生长因子(30 μg/d,1次/d肌内注射)营养神经;注射用丹参(冻干)(800 mg/d,1次/d静滴)改善循环;理疗和功能训练促进功能恢复4周。治疗组在与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300 mg连续静滴4周,1次/d。

1.3 研究方法及观察内容 分别观察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评分、神经-肌电图表现,具体观察内容如下。神经功能评分:分别将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感觉系统、肌力、跟腱反射及神经-肌电图表现进行分级赋值评估。

神经-肌电图表现:(1)分别测定2组患者左、右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双侧取平均值表示。(2)肌电图:分别测量2组患者双侧拇短展肌、小指展肌及胫前肌共3组(6块)肌肉的自发电位,记录2组中出现下列异常自发电位的肌肉块数,并计算其占总数的百分比。异常自发电位包括:(1)安静状态下的复合重复放电(complex repetitive discharges,CRD)、正锐波(positive shape potential,PSP)及束颤电位(fasciculation potential,FP);(2)小力收缩时,上述肌肉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增宽及MUAP未引出。

1.4 评价标准 神经功能评价标准:按照 GBZ 84-2002《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诊断标准》诊断与分级中的各项标准赋予分值,具体如下:(1)感觉系统:肢体远端出现对称性分布的痛觉、触觉或音叉振动觉障碍记1分;(2)肌力:下肢肌力Ⅳ级以上记1分,下肢肌力Ⅳ级记2分,下肢肌力Ⅲ级及Ⅲ级以下记3分,四肢远端肌肉明显萎缩,并影响运动功能记4分;(3)跟腱反射:减弱记1分,消失记2分;(4)神经-肌电图显示有神经源性损害记1分,有较多的自发性失神经电位记2分。

神经-肌电图评价标准:依据GBZ 76-2002《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标准》判定SCV、MCV、自发电位及MUAP是否异常。

2 结果

2.1 治疗前2组年龄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的年龄、神经功能评分、神经传导速度比较,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2。

表1 治疗前2组年龄及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表2 治疗前2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2.2 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肌电图比较 (1)对照组共检测114块肌肉,安静状态下出现复合重复放电(CRD)肌肉17块,正锐波(PSP)4块及束颤电位(FP)2块;小力收缩时,上述肌肉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增宽14块,MUAP未引出0块。共计异常肌电图表现肌肉37块,正常77块。(2)治疗组共检测120块肌肉,安静状态下出现复合重复放电(CRD)肌肉20块、正锐波(PSP)2块及束颤电位(FP)1块;小力收缩时,上述肌肉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增宽11块,MUAP未引出1块。共计异常肌电图表现肌肉35块,正常85块。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3 治疗后2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5.11±0.94,治疗组为4.55±0.68,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见表4。

表4 治疗后2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2.4 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肌电图比较 (1)对照组共检测114块肌肉,安静状态下出现复合重复放电(CRD)肌肉13块、正锐波(PSP)2块及束颤电位(FP)1块;小力收缩时,上述肌肉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增宽11块,MUAP未引出0块。共计异常肌电图表现肌肉27块,正常87块。(2)治疗组共检测120块肌肉,安静状态下出现复合重复放电(CRD)肌肉8块、正锐波(PSP)1块及束颤电位(FP)0块;小力收缩时,上述肌肉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AP)增宽7块,MUAP未引出0块。共计异常肌电图表现肌肉16块,正常104块。经χ2检验,2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P<0.05)。

3 讨论

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慢性正己烷中毒的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可更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增快神经传导速度、减少自发电位,较单独使用神经生长因子临床效果更好。

正己烷是一种低毒、高挥发性、高脂溶性、并有蓄积作用的高危害性的饱和脂肪烃类毒物,作为工业溶剂广泛应用,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进入肌体,长期过量接触可导致周围神经损害。

正己烷慢性中毒,最初损伤远端最长、最粗的感觉和运动神经轴索,临床表现为周围神经远端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继续接触则朗飞结解剖结构扭曲且髓鞘从肿胀处回缩,并伴节段性脱髓鞘,临床表现逐渐加重并向近端发展。最后则出现神经源性肌肉萎缩等不可逆损害。

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与正己烷的代谢产物2,5-己二酮(HD)的神经毒性有关。HD是一种γ-二酮类化合物,蛋白质赖氨酰基与γ-二酮反应形成吡咯衍生物。吡咯衍生物可降低神经丝的溶解度,干扰神经丝与轴浆中其他成分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其转运、神经丝交联,是神经丝轴索病变发病机制中的关键步骤。同时实验证明,当高压氧使神经中氧传力增高时,只要较低剂量的HD即可出现上述病理变化,提示神经病变依赖吡咯的氧化作用。因此,吡咯衍生虽然是神经毒作用的必要反应,但只有发生吡咯氧化,才可能导致神经病变[5]。

α-硫辛酸是一种强抗氧化剂,通过阻抑神经内氧化应激状态,增加神经营养血管的血流量,加快神经传导速度、增加神经Na-K-ATP酶活性等机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6]。它的抗氧化作用表现在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及延长普通抗氧化剂的寿命并促进其再生。

本研究提示,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慢性正己烷中毒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基础上加用α-硫辛酸,较单独使用神经生长因子在神经功能评分、神经传导功能、肌电图等方面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性。提示加用α-硫辛酸,能更好地减轻感觉运动障碍、加快神经传导速度及减少异常的自发电位,临床疗效更显著。

本次研究中,因入组患者均为女性,尚不能确定患者性别是否会对研究结论产生影响。其次,α-硫辛酸主要作用为阻抑神经内氧化应激状态,特别是抑制脂质氧化;而慢性正己烷中毒的关键为吡咯衍生物,吡咯氧化。α-硫辛酸通过何种途径阻断吡咯氧化从而减轻慢性正己烷中毒所致的周围神经损伤,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1] 李丽.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13例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162-163.

[2] 周伟,易捐,何家禧,等.P0与P2 蛋白引发的自身体液免疫介导正己烷周围神经病的作用[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13,31(6):173-174.

[3]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4,6(7):447-498.

[4] 宋文佳.正己烷的神经毒性机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7,24(1):12.

[5] Graham DG,Amarnath V,Valentine WM,et al.Pathogenetic studies of hexaneand carbon disulfide neurotoxicity[J].Crit Rev Toxicol,1995,25(2):91-112.

[6] Biewenga GP,Haenen GR,Bast A.The pharmacology of the antioxidant Lipoic acid[J].Gen Pharmacol,1997,29(3):315-331.

(收稿2015-12-23)

东莞市医疗卫生科研项目(编号:2015105101149)

R595

B

1673-5110(2016)22-0089-02

猜你喜欢

吡咯肌电图硫辛酸
木丹颗粒联合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新型氟硼二吡咯纳米粒子荧光探针的合成与性能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联合应用α-硫辛酸与甲钴胺治疗的疗效分析
分析依帕司他联合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
高导电率聚吡咯薄膜制备工艺探究
聚吡咯/膨胀石墨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研究
适应性驯化选育高产吡咯喹啉醌的生丝微菌突变株
327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分析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硫辛酸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