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
2016-12-08李檀
李檀
摘 要:长期以来,语文课堂目标指向平面的书本世界,从而使语文课堂的空间失去了弹性,失去了方向。教师呕心沥血的教,学生苦思冥想的学,师生的收获却与预期的相去甚远。如今,全球已进入信息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对人的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还是耗时费力低效地阅读,就不能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因此,我们不得不反思传统的“教”与“学”,从而寻求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果,正如磨刀,必须找准方向,用正确的方法磨出利刃。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中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认为必须进行三方面的改革创新,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标;提高;语文课堂阅读
在新的形势下,国家教育部门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以课程教材和考试评价改革为重点的教改风暴,席卷全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的品质”。
一、更新阅读教学的理念,进行开放式阅读教学
所谓开放式阅读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个体自主阅读为基础,以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群体阅读。它要求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 把“满堂灌”变为启发式教学,把阅读还给读者,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思维空间。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通过讨论、互助等形式的合作性学习,解决问题,并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例如:在对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进行阅读鉴赏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采用“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首先要求学生介绍王安石写《泊船瓜洲》一诗的背景;继而提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又绿两字有何用法”这个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通过反复阅读思考后,有学生认为“又绿”写出了蠢到江南的神韵;有学生认为反映了诗人东山再起,对变法前途充满信心的意念;有学生认为,作者加上“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传达出某种政治心态。笔者先肯定了这些学生的看法,在对其进行点拨:“诗中景象未必是某种意念的直接比喻,应从‘又绿二字与前后的相互联系中去体味。”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这“又绿” 二字更多的是反映一种并不实指某种意念的心境,并融着王安石并不强烈的亢奋与稍带微漠的惆怅。就这样,阅读教学中由教师相机点拨,在“读读议议”中与学生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这种教学激发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兴趣,拓展了学生阅读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迁移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阅读教学中必须侧重于泛读和快读
阅读是教育的中心,也是读写能力提高的主要标志之一,阅读的技巧主要包括三方面:泛读、精读和快读。
泛读,就是粗粗地读,泛泛地读,不求逐字逐句地琢磨,但求浏览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一下阅读的内容,以求知道一个大致轮廓和内容的深浅。泛读速度快,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泛读往往和快读相结合。
虽然,阅读教学应侧重于泛读和快读,但它并不排斥和否定精读。陶渊明先生曾经指出,阅读不仅要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泛读,还要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精读。因为泛读以博趣增识,精读以谙熟明理,它们永远是读书人交互使用的两种手段,缺少任何一种,都难已进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地。可见,精读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阅读技巧。阅读教学中,精读的最终目的是要读出作品的品味,读出作品的新意。
三、善用联想、想象、比较和迁移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比较、迁移等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探究学习,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讨论辨析,全面准确地理解所谈内容的要点,把握作者的意图,并得出多种合理灵活的结论。
此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刺激—强化的作用,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各种媒体的利用,让学生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和理解事物,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更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搞好课外阅读,丰富充实自己的知识的宝库;开阔眼界,增加见闻。做到课内外阅读教学资源相应融合,互为补充。学生创造性运用阅读中所学到的知识、观点和方法,举一反三地通过阅读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达到不须教的目的。
由此看来,要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更新阅读教学的理念,进行开放式阅读教学,让学生养成善思质疑的好习惯,不做单纯的知识“储存器”,要敢想,敢有自己的见解,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进行“一目十行”、 “跳跃式”等多种阅读方法的科学指导与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精读、泛读、快读三大技巧,并熟练运用联想、想象、比较等方法发现阅读内容的风格特色,切实地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有长足的进步,更好地提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的实践运用能力,成为21世纪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