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氏温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2016-12-08金住炫宗蕾梁艳
金住炫,宗蕾,梁艳
陆氏温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
金住炫1,宗蕾2,梁艳2
(1.上海新心健康咨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 201100;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目的 观察陆氏温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陆氏温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积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1~3个疗程后疼痛症状积分和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0.01)。治疗组治疗1~3个疗程后疼痛症状积分和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陆氏温针法是一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方法。
针灸疗法;温针疗法;痛经;陆氏针灸
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 PD)是一种在月经前后及行经期间出现下腹疼痛的常见疾病,患者无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有时可伴有恶心呕吐、手脚发冷、腰酸、下腹坠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昏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质量[1-4]。现代医学认为PD的发病因素十分复杂,其病理改变主要与内分泌失调、子宫细小动脉及子宫内肌肉收缩导致缺血缺氧、子宫峡部神经刺激等多种因素有关[5-8]。在治疗方面,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口服避孕药、b受体兴奋剂的出现,使得该病的发病率大为减少。但因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反应,或有肝脏损伤、体重增加等副反应,且不能彻底治愈痛经,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中医针灸治疗PD有很好的效果,以其疗效好、毒副反应小等优点,逐渐被患者接受。有学者对中医针灸治疗PD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发现相关的研究及治疗方案多样,但对PD的文献多关注临床疗效观察方面,发现其中治疗的有效率较高,而治愈率则不够理想,且缺少规范和深入探讨的研究。
陆瘦燕(1909—1969)是中国针灸大师,为针灸学的发展及发扬作出巨大贡献。陆老认为,痛经之症,原因甚多,主要是由于不通则痛,根据病因病机,痛经可分为气痛(气滞)、瘀痛(瘀痛)、寒痛(寒凝),长期临床治疗痛经病,发现以上3种病因病机以寒痛(寒凝)较为多见,因寒凝致气滞、血瘀。笔者采用陆氏温针法治疗PD患者60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60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PD患者均为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妇科痛经专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平均年龄为(27±5)岁;平均病程为(5.93±2.95)年。对照组平均年龄为(29±5)岁;平均病程为(5.60±2.43)年。两组患者年龄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1993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妇产科学》(第6版)制定的原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拟定。即妇女在经期或经前、经后(1星期内)出现与月经周期相关的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要症状,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及生活。
1.2.2 中医辨证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寒凝型痛经的相关标准。即表现为腹痛有冷感,得温热疼痛可缓解,月经量少,色紫黑有块,畏寒肢冷,苔白腻,脉沉紧。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为17~40岁,未孕过者;③若已用其他药物治疗,但已停药2星期以上;④自愿接受随机分组,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有子宫肌瘤、子宫肌腺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等导致的继发性痛经者;②中医辨证为非寒凝的痛经患者;③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脑血管疾病病史等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不适宜针灸的其他疾病;④正在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⑤参加本项临床研究的医务工作者。
1.5 剔除标准
①因晕针或其他针刺引起的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者;②因其他不可抗拒的非治疗因素而终止治疗者。有上述情况之一者不计入疗效统计,但需记录说明。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主穴取关元、三阴交,配穴取脾俞、肾俞。患者取仰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40 mm毫针针刺主穴,得气后留针20 min。留针期间取关元穴行温针治疗。温针治疗结束后,患者取俯卧位,采用0.25 mm×40 mm毫针针刺配穴,得气后留针1 min。
2.2 对照组
取穴同治疗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操作方法同治疗组。
两组均在月经来潮前2星期开始治疗,每星期治疗3次,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痛经患者疼痛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痛经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及伴随症状进行评分,将各症状的评分相加,得到症状总积分,积分越低则症状越轻。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记5分(基础分),有下列情况者在此基础上加分,腹痛难忍记1分,腹痛明显记0.5分,坐卧不宁记1分,休克记2分,面色㿠白记0.5分,冷汗淋漓记1分,四肢厥冷记1分,需卧床休息记1分,影响工作学习记1分,伴腰部酸痛记0.5分,伴恶心呕吐记0.5分,伴肛门坠胀记0.5分,用一般止痛措施疼痛缓解记0.5分,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缓解记1分,疼痛在1 d以内记0.5分(每增加l d加0.5分)。
3.1.2 视觉模拟评分(VAS)
给患者1段长10 cm的线段,线段左侧0代表无疼痛不适,线段右侧10代表经行极度疼痛不适,在线段上做一标记表示疼痛的程度。根据患者标记的位置,测量具体评分。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并根据症状疗效指数。症状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
痊愈:治疗后积分恢复为100分,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止治疗后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积分的1/2以上,腹痛明显减轻,其余症状好转,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有效: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积分的1/2~3/4,腹痛减轻,其余症状好转,服用止痛药能坚持工作。
无效:治疗后积分降至治疗前积分的3/4以下,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显著性检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积分比较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疼痛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1~3个疗程后疼痛症状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两组治疗2、3个疗程后疼痛症状积分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疼痛症状积分与同组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0.01)。治疗组治疗1~3个疗程后疼痛症状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
3.4.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由表2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1~3个疗程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0.01)。两组治疗2、3个疗程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1)。治疗组治疗1~3个疗程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积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治疗组6011.62±2.17 6.75±3.531)4) 4.09±3.661)2)4) 2.44±3.221)2)3)4) 对照组6011.17±1.939.73±2.151) 8.11±2.401)2) 6.30±3.131)2)3)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2)<0.01;与同组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3)<0.01;与对照组比较4)<0.01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治疗组606.99±1.78 3.58±2.241)4) 1.86±1.951)2)4) 0.91±1.401)2)3)4) 对照组606.88±1.945.63±1.881) 4.36±1.971)2) 3.50±1.961)2)3)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0.01;与同组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2)<0.01;与同组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3)<0.01;与对照组比较4)<0.01
3.4.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3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4 讨论
妇女在经期或月经前后,血海从满盈的状态,逐渐转化为泄溢状态,此时胞宫里气血变化较大,易生实或得虚,此时若情绪不畅、起居不慎,亦机体素虚、复感外邪,则易致冲任、胞宫、气血失调,间接导致气血阻滞,运行不畅,或寒凝经脉,冲任胞宫经血受阻,而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或有冲任胞宫濡养不足而致气血不荣而痛。近年来中医学对痛经进行了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在重视“寒、湿、热、瘀”这些致病因素的前提下,认为寒是诸邪之首,因寒而瘀,因瘀而阻,因阻而痛,进一步强调了寒邪、瘀血及情志不畅等因素对于痛经发生的不良影响,故现代中医妇科更注重从温宫化瘀、疏肝行气、通络止痛来对PD进行论治[9]。
陆瘦燕自幼随素有“神针”之誉的父亲李培卿之侧,潜移默化学习针灸之法。陆老十分重视经络学说,对经络理论进行系统整理研究,认为“经”和“络”是两个不同的部分[10]。他认为经络学说实为针灸学的主要理论体系,若在临床辨证论治或文献阅读研究中脱离了它,均会迷失方向[11]。同时陆老强调针刺手法,根据其在临床应用的作用不同,将其分为候(催)气、行气、补泻三大方面。其中催气的作用是帮助针刺后迅速得气,得气感较弱时帮助加强针感;行气的作用在于宣行气血,使气血运行通畅,直达病所;补泻则意在针对具体疾病的虚实性质进行的治疗操作[12]。此外,陆老还强调,针刺过程中,得气是必须要达到的要求,针刺手法则须在得气的条件下,按照具体辨证进行操作,才能得到治疗的效果[10],所以得气是针刺治疗的第一步。陆老还倡导全面切诊,认为其在针灸辨证论治中起到重要作用,与提高针灸疗效有直接关系[12]。
陆老认为,痛经之症,原因在于“不通则痛”。妇女经前受寒,寒凝胞宫,冲任不畅,胞脉壅滞而作痛。根据中医学的病因病机,可分为气痛(气滞)、瘀痛(血瘀)、寒痛(寒凝)。根据其长期临床经验发现,其中以寒痛(寒凝)较为多见,多数因寒而气滞,因寒而血瘀,“寒”是痛经的总病因。陆老在治疗痛经时常用温针,这也是其临证治疗特色之一。陆老认为,温针不但有温行经气的功效,还有帮助加强手法的作用,因此大力提倡使用。陆老经过临床实践发现,针尾加艾绒燃烧时,藉艾火的温热之力,通过针体的传导,可以透达肌肤深部[13],使用温针时,艾炷不宜过大过多,一般只须1壮即可。对于寒凝为主的痛经患者,针刺配合温针治疗是陆氏临证的特点,临床上疗效甚佳[14]。
陆老在治疗PD上,常选取三阴交为主穴,同时根据辨证,以关元、脾俞、肾俞为配合,并采用温针协同治疗。三阴交是脾经的经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由于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是为治血之要穴,更有“妇科圣穴”之称,治疗妇科疾病须重视调和肝、脾、肾三脏,陆老临证以三阴交为主穴针刺,调补肝、脾、肾经的气血,三经气血调和,瘀血得出,通则不痛。关元穴为任脉与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又为精血之室,且为小肠之募穴。任脉起于胞宫,主一身之阴, 凡精、血、津、液等都属任脉总司,为人体妊养之本[15]。灸关元既能温经通络,激发阳气,驱散寒邪,以调和营卫,振奋脏腑之气化功能,又可行气活血,以促进气血畅通,“通则不痛”[16]。肾俞、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分别为肾、脾之背俞穴。背俞穴多用来治疗相应脏腑的虚证。肾藏精,主男女生殖泌尿系统功能;脾统血,主一身水谷精微运化;肾俞和脾俞为肾、脾之经气输注之处,故温针之能温肾壮阳,健脾益气,使气血得温而畅行。在本项研究中,我们继承了陆氏治疗痛经的经验,选取了三阴交、关元穴为主穴,脾俞、肾俞作为配穴,取其调和阴阳、疏通经络、理气活血之性,并以脉诊为主的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整体辨证,而后行针针刺治疗及温针操作。针刺时,也做到针刺得气,全面遵循陆老临床经验。研究发现,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法对患者进行治疗,较采用普通针刺的对照组疗效好,且两组间差异显著,可认为治疗组取陆老经验,借温针振奋阳气之力而得效。
中医针灸治疗PD的原则以通调气血为主。有学者对针刺镇痛机理进行研究,认为神经-体液因素是针刺镇痛作用的物质基础,证实了其镇痛效果是在针刺的激发下,机体发生的数个由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体液等多因素参与的动态过程[17],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同时,针刺能调节人体内的血管活性物质和神经激素异常水平,从而减少致痛物质的合成与分泌,可缓解子宫内平滑肌的痉挛性收缩,同时可加强镇痛物质的合成与释放,使子宫内缺血缺氧的状况改善,达到疼痛减轻的目的[18]。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及机体致痛物质的减少,是针刺镇痛的重要机理之一。
对于妇科疾病的痛症,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可以改变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19],通过改善子宫内微循环、解除血管痉挛,加快子宫内血流速度,从而缓解患者的疼痛。此外,针刺具有良性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可以直接作用在雌性生殖生理内分泌系统上[20]。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异常功能,改变机体内激素等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其针对妇科疾病疼痛缓解的机制之一。
“得气”是对针刺治疗的基本要求。在研究实践中,我们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时,每刺1针,必求得气。有学者[21]对针刺的得气情况与PD的疗效进行相关性研究,发现得气是针刺镇痛成效的基础,是疗效得以获得的重要依据。本项研究发现,针刺得气对疼痛的缓解显著,也解释了普通针刺方法在对照组中具有显著疗效的原因,体现了陆氏针灸思想对针刺得气这一要求的临床价值。
针灸不分家,自古以来,针与灸常配合使用,以加强疗效。有研究[22]发现,温针灸治疗PD可通过减少导致子宫平滑肌痉挛收缩致痛的前列腺素F2(PGF2)的释放而达到镇痛的作用。温针疗法是陆老临证治疗PD的常用操作方法,在其医案中可见陆老对穴位的温针使用,用穴精、壮数少。研究时我们发现,在关元穴使用针刺配合艾条温针治疗时,患者表示小腹部温暖、舒适,对寒凝为主的痛经患者疗效显著。
120例患者入组时我们发现,所有患者在阴陵泉穴都有压痛反应。而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阴陵泉压痛反应明显减轻。经络具有“内属府藏,外络肢节”的联络、反应作用,是人体机能的联络、调节和反应系统[23],经络、穴位的这种反应作用,主要体现在穴位按压的痛敏反应或体表较为敏感区域,可作为预知或判断机体的功能状态或某种程度的疾病诊断[24]。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合”者汇也,有如水流汇合,脉气最盛。脾统血,针灸中常用脾经治疗妇科疾病。痛经者,不通则痛,脉气不通,血流阻滞,而阴经合穴用于胸部及腹部病症,痛经患者少腹疼痛,可能是在阴陵泉上有压痛反应的原因。经治疗后,脉气鼓动,使血随气流,气行血行,脉道充盈,气血流畅,经筋和缓[25],故而压痛反应明显减轻。本研究中,阴陵泉穴在寒凝的痛经患者治疗前后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反应,对疾病的反映及病情的转归具有提示作用。针刺治疗“以痛为腧”,在后续的研究中,若配合阴陵泉的针刺治疗,可能会对疗效有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未采集如前列腺素(PG)、催产素(OT)、雌二醇(E2)、孕酮(P)等一些客观指标,且由于患者本身居住环境、作息等不同,可能影响数据结果。在阴陵泉穴位对病情反应变化上,由于相关研究及参考文献并不多见,故未进行深入讨论,其发生机制及变化特点等也有待研究。
综上所述,在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中,陆氏针灸治法因其注重得气、擅用温针的特点,具有良好的疗效,我们希望能够从中总结经验,开展研究,为患者解除病痛,探寻更好的临床治疗方案。
[1] Kim MJ, Baek IH, Goo BO. The effect of lumbar-pelvic alignment and abdominal muscle thickness on primary dysmenorrhea[J]., 2016,28(10):2988-2990.
[2] Lee JA, Park S, Jung J,. Herbal medicine (Gyejibongneyong- hwan) for treating primary dysmenorrhoea: a protocol fo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J]., 2016,6(9): e011071.
[3] Cha NH, Sok SR. Effects of Auricular Acupressure Therapy on Primary Dysmenorrhea for Femal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South Korea[J]., 2016,48(5):508-516.
[4] Akdemir N, Cinemre FB, Bostancı MS,. The correlation of serum 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and anti-Müllerian hormone in primary dysmenorrhea[J]., 2016,32(8):414- 419.
[5] Moini A, Ebrahimi T, Shirzad N,. The effect of vitamin D on primary dysmenorrhea with vitamin D deficiency: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J]., 2016, 32(6):502-505.
[6] Dogru HY, Ozsoy AZ, Karakus N,.Association of Genetic Polymorphisms in TNF and MIF Gene with the Risk of Primary Dysmenorrhea[J]., 2016,54(4):457-466.
[7] Kafaei-Atrian M, Mirbagher-Ajorpaz N, Sarvieh M,.The effect of acupressure at third liver point on the anxiety level 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J]., 2016,21(2): 142-146.
[8] Wang YJ, Wang YZ, Yeh ML.A Prospective Comparison Study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During Menses in Young Women With Dysmenorrhea[J]., 2016,18(4):465-472.
[9] 刘远琴,刘长明.痛经的中医诊治[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8): 221-222.
[10] 梁繁荣,杨洁.略论陆瘦燕针灸学术思想[J].上海针灸杂志,2010, 29(9):559-561.
[11] 陆瘦燕.经气的探讨[J].中医杂志,1962,12(3):1-5.
[12] 田雁华.针灸学家陆瘦燕的学术思想探讨[J].中医教育,1999,18 (3):49-50.
[13] 吴焕淦,张志枫,何星海,等.陆氏针灸流派的形成与传承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2-3.
[14] 吴焕淦,口锁堂,刘立公,等.针灸学家陆瘦燕[J].中国针灸,2006, 26(12):885-889.
[15] 诸晓英.浅议三阴交穴在妇科中的应用[J].中国针灸,1997,17(9): 554-555.
[16] 郭青.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56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6,15 (9):1039-1040.
[17] 武晓冬,王沛.针刺镇痛机理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9,5(12):59-61.
[18] 李春华,嵇波,赵雅芳,等.电针预先介入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1979-1980.
[19]王秀芳,李居怡,邓柏颖.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机理研究述评[J].中医学报,2013,28(3):454-456.
[20]李沛,吴荔琼,徐文倩,等.针刺对健康女性生殖内分泌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针灸,2003,23(5):293-294.
[21] 熊瑾,刘芳,王伟,等.得气、针刺手法与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8):1482-1485.
[22] 张有圣.温针治疗原发性痛经48例[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0, 12(3):235.
[23] Hu XL. Research on meridians in China[J]., 2008,6(5):257-258.
[24]杨广印,许金森,吴祖星.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在督脉背段的压痛反应规律[J].中国针灸,2012,32(2):135-137.
[25] 栾继萍.地机穴的临床运用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7): 44-45.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LU’s Warm Needling Therapy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1,2,2.
1..,.,201100,; 2.,,200437,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U’s warm needling therapy in treating primary dysmenorrhea. Method Totally 120 patients with primary dysmenorrhea were randomiz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6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LU’s warm needling therapy,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was by ordinary acupuncture treatment. The pain intensity and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he clinical efficacie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The pain intensity and VAS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changed after 1-3 treatment courses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0.01). After 1-3 treatment courses, the pain intensity and VAS scor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0.01).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100.0% in the treatment group versus 88.3%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0.05). Conclusion LU’s warm needling is an effective approach in treating primary dysmenorrhea.
Acupuncture-moxibustion; Needle warming therapy; Dysmenorrhea; LU’s acupuncture
1005-0957(2016)11-1315-05
R246.3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6.11.1315
2016-03-14
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陆氏针灸YY21.24.01.02)
金住炫(1986 - ),女,住院医师
宗蕾(1965 - ),女,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Email:lzong65@ 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