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2016-12-08田旭光
田旭光
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田旭光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慢性盆腔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慢性盆腔炎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入院顺序分成不同疗法组:对照组(西医疗法)和观察组(中西医结合疗法)各50例,治疗后评估总体疗效。结果:观察组病情好转者48例,占比96.0%,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行中西医结合疗法作用显著,可减轻疼痛度,增强疗效,值得借鉴。
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妇科的一种多发性疾病,具有反复性发作、病症复杂的特点,由过度劳累、情绪异常等因素引发,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如不及时治疗,将诱发其他病症,危害生命[1]。研究表明,由于慢性盆腔炎病程长,单独性的西医疗法已无法满足治疗需求,即便预后病症得到缓解,但复发率相对较高。因此探究有效疗法非常重要,现将本次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慢性盆腔炎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对照组50例,年龄25~44岁,平均(32.6±1.6)岁;疾病史2~7个月,平均(5.2±0.2)月;观察组50例,年龄26~44岁,平均(32.7±1.7)岁;病程2~8个月,平均(5.3±0.3)月。两组患者的疾病史、年龄等资料无差别(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2]中的盆腔炎诊断标准:①患者临床表现为下腹胀痛,经常在劳累或者性生活之后病痛加剧,或伴有月经不调;②妇科检查。患者子宫出现不同程度的压痛,并且子宫一侧出现囊性肿物,盆腔结缔组织变硬;③B超检查。患者出现盆腔积液或者囊性包块。
1.2.2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3]标准:①湿热瘀结型:腹痛,行经加重,胸闷,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②气滞血瘀型:腹部疼痛,经期或劳累加重,白带增多,月经不调;③寒湿凝滞性:小腹胀痛,行经加重,四肢冰冷,有血块或闭经。
1.3 纳入标准 100例患者均符合疾病诊断,伴有程度不同的白带异常、经期不规则等症状,B超检查结果显示盆腔存在积液;年龄在22~60岁,以前曾采取药物治疗,但已经停用2周以上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妊娠或者哺乳期妇女;③近2周采取药物治疗者;④患有肝肾疾病者;⑤配合度差等患者。
1.5 方法
1.5.1 对照组。本组患者行西医治疗,方法为:静脉滴注青霉素,剂量为800~900万单位,每天1次;静脉滴注替硝唑,剂量为250ml,每天1次;肌肉注射透明质酸酶,剂量为1500U,每两天1次,治疗时间为8天。
1.5.2 观察组。本组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疗法同对照组,中医疗法为中药灌肠,处方: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败酱草30g,鸡血藤20g、赤芍20g,用水浸泡20分钟,煎好取汁留100ml备用。如患者存在月经颜色淡、腰酸背痛症状,可加地肤子30g,杜仲15g;如患者月经颜色暗红、血瘀,可加丹参、川牛膝15g。患者灌肠前30分钟内,需将大便排空,药物温度在38~41℃之间,借助16号导尿管插入患者直肠内,
长度在15~20cm之间,用胶带将导尿管固定,并调节压力,灌肠速度为每分钟50~65滴,每天1次,灌肠结束后,将液体保留2小时以上,持续治疗1周。
1.6 疗效标准 参照《妇产科疾病诊断治愈标准》[4]所制定,治愈:患者症状消失,妇科检查附件无增厚或者包块现象,B超检查正常。显效:患者症状消失,妇科检查附件增厚现象与包块现象得到改善,B超检查患者盆腔积液减少,包块缩小。有效:患者症状有所减轻,妇科检查与B超检查包块稍微缩小,盆腔积液减小。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18.0软件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按照临床参数种类进行t/χ2检验,分别用±s、百分数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病症好转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临床效果评定(例)
2.2 临床疼痛度、症状评分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疼痛度评分低于对照组,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临床疼痛度、症状评分评定(分,±s)
表2 临床疼痛度、症状评分评定(分,±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P n 50 50疼痛度1.92±2.21 4.71±2.14 6.413 0.000体征改善7.57±1.68 2.32±1.20 17.981 0.000症状改善7.69±1.58 2.10±1.31 19.259 0.000
2.3 临床并发症 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疾病治疗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临床并发症评定(例)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多发性的临床妇科疾病,以腹部疼痛、白带异常、月经量增多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但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工作质量,还会影响家庭关系。该疾病主要病发于生育期女性,由产后感染、术后感染等因素导致,最终诱发慢性盆腔炎。盆腔炎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慢性两种,一旦急性盆腔炎病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将演变为慢性盆腔炎,降低生活质量。但部分慢性盆腔炎无明显性表现,更无法确定感染源,可诱发休克、败血症等并发症。临床需加强该病症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针对该疾病均实施西医疗法,以抗生素为主,消灭病原菌。但该疗法实施后副作用多,疗效不满意。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属于“痛经”“月经不调”等范畴,由月经不洁、血液瘀滞等因素导致,将活血化瘀、止痛、行气、利湿作为治疗原则[5]。本研究实施的中药灌肠疗法可满足该需求,药方由黄芪、蒲公英、桃仁等药物成分组成,其中,黄芪具有活血、益气、化瘀、消炎的功效,蒲公英具有解毒的功效,桃仁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当归具有改善患者血压循环现状,消除病症、软化包块的效果。诸多药物成分的联合使用,可达到疾病治疗效果。通过灌肠给药途径,可促使中药成分直接作用于患者病灶,便于药物吸收,提高临床疗效[6,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疗法后,病症得以治愈者31例,缓解者17例,缓解率为96.0%;而单纯性西医疗法对照组患者预后得以治愈者24例,缓解者16例,缓解率为80.0%,两组缓解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疗法可于慢性盆腔炎患者中获得显著成效;从预后的疼痛度评分、症状评分及并发症上来看,中西医结合疗法的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于慢性盆腔炎患者中行中西医疗法,可改善病症,减轻疼痛度,预防并发症,进一步证实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临床价值,符合研究报告[8]。
综上,临床针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行中西医结合疗法作用显著,可减轻疼痛度,增强疗效,值得借鉴。
[1]刘树亭,徐晶.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7):587-589.
[2]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8-276.
[3]罗元恺.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00-401.
[4]罗惠文.妇产科疾病诊断治愈标准[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108-111.
[5]颜玲,周俊兰.中西医结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J].上海护理,2011,11(4):43-45.
[6]钟明,李成年.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86-88.
[7]任慧兰.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6):62-63.
[8]徐海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12(4):148-150.
A
1004-2725(2016)11-0848-02
730500甘肃 定西,临洮县人民医院妇产科
作者:田旭光,E-mail:19445130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