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与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2016-12-08陶小马
葛 蕾, 陶小马, 汪 宏
(同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与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葛 蕾, 陶小马, 汪 宏
(同济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
经济新常态; 城镇化; 消费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何高质量推进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调整结构的重要问题.中国经济正处于特殊发展阶段,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经济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速将保持中高速的增长水平,它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规律性现象.且经济新常态将影响到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技术升级、资本边际效率提升等多个方面.本文拟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研究经济发展新特点对于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分析在经济新常态的约束下,城镇化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居民消费的提高.
经济新常态影响城镇化进程的最直接因素是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减缓[1].因此,经济增长新的引擎应当是注重提高国内消费需求,给予转移劳动力同样的公共服务.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万广华等[2]发现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地区间的收入差距.经济新常态的另一重要特点是资本对外投资,裴长洪[3]提出,经济新常态下不应当再以贸易投资数量增长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应当优化贸易结构,把服务贸易发展纳入评价体系.针对经济新常态的特点,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要进一步挖掘经济的增长潜力,从结构转变、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完善制度供给、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等方面入手,让创新和市场体制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4].
现阶段关于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以及对收入差距和消费的影响上.如“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5]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上升与非农就业率相关性较高.顾乃华[6]认为制度变迁在省份之间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不均衡.雷潇雨等[7]发现城镇化发展可以推动城市消费水平,但城镇化速度过快则会阻碍消费水平增长,并且东部城市通过提高农民待遇才能促进消费增长.潘明清等[8]认为城镇化的积聚效应能够促进居民消费.
1 理论模型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仍然存在有城乡二元结构现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部门转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会逐渐降低,转移劳动力也不再是无限供给.中国经济体的第三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工业经济正在向服务业经济转变.而中国经济三种产业的技术均与世界最先进技术有一定差距,为适应升级版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产业经济必须继续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且中国经济资本输出不断增加,不再只是商品输出.在中国,第一产业基本集中在农村经济部门,绝大部分第二和第三产业集中在城镇经济部门,为简便,假定农村经济部门只从事第一产业,城镇经济部门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无论是对于农村经济部门还是城镇经济部门,经济增长都会受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的影响,因此构建经济发展受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影响的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如公式(1)所示.
(1)
式中:Yi,t表示部门i(i=1,2,3,4,分别表示第一、第二、第三和国外产业部门)在第t期的产出;Ki,t,Ai,t和Li,t分别表示部门i在第t期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数量;α表示资本对产出水平的贡献,1-α表示技术和劳动力对产出水平的贡献,且0<α<1.
1.1 技术要素
中国要推进三种产业部门的发展,必须引进并且利用国外的先进技术.国外先进产业的技术增长速率,如公式(2)所示.
(2)
式中:A4,t表示国外产业部门在第t期的技术水平;L4表示国外产业部门的劳动力数量;a4为参数.
假定国内三种产业部门在新一轮技术变革背景下,引进并使用国外经济部门先进技术.三种产业部门的技术增长速率如公式(3)所示.
(3)
(4)
对公式(4)取导数可以得到公式(5).
(5)
(6)
式中:Zi,t表示第i产业部门在第t期达到均衡增长率时与国外产业部门的技术差距.
1.2 资本要素
随着商品出口的不断增加,人民币在汇率改革以来不断升值,低成本的商品生产及出口优势在逐渐变小.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对外资本投资也在不断增加.在本文构建的生产模型中,假定三种产业经济均有对外资本投资,并分析对外投资对产出的影响.简化起见,还假定投资者只投资一期即收回收益来投资到国内生产.国内产业部门没有投资国外与投资国外的生产模型如公式(7)所示.
(7)
(8)
(9)
1.3 劳动力要素
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有所减慢,且不再是城镇化初期的无限供给,其增长函数是关于劳动力转移供给的凹函数.并且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不仅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部分第二产业劳动力也向第三产业转移,虽然这与城镇化进程速率结果无关,但与城镇化进程质量有关.因此把劳动力在三种产业之间的转移表示为公式(10).
(10)
式中:lmn,t为在第t期期末由第m产业转移到第n产业的劳动力数量.在城镇化进程中,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净流出,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净流入,流入的劳动力除了第一产业还有部分来自第二产业,而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第二产业除了来自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流入,还有部分自第二产业流入第三产业,因此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净流入数量难以确定,但就目前而言,劳动力净流入更符合实际.具体表现形式如公式(11)所示.
(11)
1.4 消费者效用
消费者会根据当期收入以及未来收入来调整消费,以达到对当期和未来消费效用的最大化.假定消费者短视,仅能根据当期收入和下一期收入来选择消费,因此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如公式(12)所示.
(12)
式中:λ表示折旧参数;u(t)为消费者的效用函数,递增,严格凹性,并且u′(0)=∞;Ct表示消费者在第t期的消费水平;Wt表示消费者在第t期的收入水平;r为利率.根据公式(12)可以到劳动力转移后消费者的消费函数公式,见公式(13).
(13)
为对比消费者转移后三种产业劳动者的消费情况,需对比劳动力转移前后工资收入水平.公式(14)给出了劳动力转移前后一期消费者的工资收入情况.对于第一产业部门,从公式无法直接判定消费者的收入情况,如果资本的增加和技术的提高可以弥补劳动力净流出对产出的影响,则工资水平将会提高;对于第二产业,如果处于劳动力净流入的状态,则工资水平会提高;而第三产业由于技术提高、资本增加以及劳动力的净流入,消费者收入会提高,从而消费也会比劳动力转移进来之前高.
(14)
2 实证模型与数据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城镇化进行的发展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为此构建了如下回归方程:
(15)
式中:Ci,t表示在第t期i部门的居民消费水平;Xt表示第t期的城镇化率;Di,t是城镇化率的滞后期项,在稳健性检验中包含此变量;a是回归常数项;β为城镇化率的回归系数,用来衡量城镇化进程对居民消费的影响;γ表示城镇化滞后期的回归系数,用来衡量城镇化对居民消费的后续影响;εt是回归误差项.
表1 变量统计性描述
3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3.1 回归结果
3.2 稳健性检验
利用稳健性检验,验证省份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差异及城镇化的后续影响对回归结果的影响.
表2 农村和城镇人均消费与城镇化的回归结果
Tab.2 Regressions of rural and urban consumption and urbanization
消费部门城镇消费城镇消费农村消费农村消费时间段/年20122014200520142012201420052014城镇化率-4066.1***(625.6)607.8***(64.8)4579.8***(446.2)895.0***(55.7)常数项238157***(34087.7)-16451***(3269.3)-237642***(24311.5)-38357***(2806.5)R20.28040.46170.33250.3432F检验2.053.583.706.55Hausman检验48.8923.4793.60162.87P值0000观测值9331093310组数31313131
注:1 Hausman检验说明回归均采用FE检验;2括号内数值为标准差;3*,**,***分别表示通过了10%,5%和1%置信水平检验;4 Hausman检验的零假设是FE与RE估计系数无系统性差异;5常数项为回归之后的截距数值.下同表3~8.
表3 分区域稳健性检验
注:沿海的省份有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
表4是按照2014年底人均收入水平把各省分为收入高、中、低3组的回归结果.对于人均收入较高、适中以及较低的省份,城镇化的发展对于农村的人均消费均有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而对于3组的城镇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与前文的研究结论一致.不同之处在于城镇化对于不同人均收入省份的边际推动作用,对人均收入最高省份的边际推动作用最大,收入适中省份其次,最小为收入较低省份.并且对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边际推动均大于农村的边际消费水平.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均收入较低的省份也多是人口净流出的省份,而人均收入较高的地区,如北京和上海等,多是人口净流入的省份,因此城镇化的发展对经济发达省份的消费推动更加显著,边际效用也更大.
表4 人均收入分组稳健性检验
注:2014年人均收入较高的省份有天津、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内蒙古、广东、辽宁、福建、山东;收入适中的省份有吉林、重庆、湖北、河北、陕西、宁夏、黑龙江、山西、新疆、湖南;较低的省份有青海、河南、江西、四川、广西、安徽、甘肃、云南、贵州、海南和西藏.
表6 20052014年分区域稳健性检验
表7 2005—2014年人均收入分组稳健性检验
表8 20052014年加入滞后期城镇化与消费关系稳健性检验
4 结论
[1] 蔡昉.城市化与农民工的贡献——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10,136(1):2.
CAI Fang.How migrant workers can further contribute to the urbanization: potentials of China’s growth in post-crisis era[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 2010,136(1):2.
[2] 万广华,陆铭,陈钊.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5,153(3):17.
WAN Guanghua, LU Ming, CHEN Zhao.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Chinese evidence[J]. Social Science in China,2005,153(3):17.
[3] 裴长洪.经济新常态下中国扩大开放的绩效评价[J].经济研究,2015,50(4):4.
PEI Changhong. The effect evaluation on Chinese expansion openness under economic new normal[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15,50(4):4.
[4] 任保平.新常态要素禀赋结构变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开发的动力转换[J].经济学家,2015(5):13.
REN Baoping. Power conver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potentia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factor endowment structure change[J]. Economist,2015(5):13.
[5]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课题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134(2):44.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Research Team.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tion[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2,134(2):44.
[6] 顾乃华.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基于省市制度互动视角的研究[J].世界经济,2011,34(1):126.
GU Naihua.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provinces and cities[J]. 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2011,34(1):126.
[7] 雷潇雨,龚六堂.城镇化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4,49(6):44.
LEI Xiaoyu, GONG Liutang. 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household consumption rat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2014,49(6):44.
[8] 潘明清,高文亮.我国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影响效应的检验与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182(1):118.
PAN Mingqing, GAO Wenliang. Inspe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urbanization on the consumption of residents in China[J]. Macroeconomics,2014,182(1):118.
An Empirical Study on Urbanization and Consumption of Residents Under New Economic Normality
GE Lei, TAO Xiaoma, WANG 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A model was built to test the effects of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on both rural and urban consumption in China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ristics of the new economic normality, and an empirical research was conducted with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provinces ranging from 2012 to 2014. It is found that under new economic normality, urbanization rather than urban consumption increases rural consumption. Moreover, the robust tests show that urbanization can improve rural consumption of both the coastal and inland provinces. Furthermore, it can also increase rural consumption of different income provinces. However, it has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n rural and urban consumptions if adding lags.
new economic normality; urbanization; consumption
2015-11-09
葛 蕾(1980—),女,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镇化理论.E-mail:windy_ge0905@163.com
陶小马(195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化发展,区域经济等.E-mail:tzunitj@163.com
F29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