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的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2016-12-07路忍忍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隐喻语文教学

【摘要】隐喻既是语言现象也是认知现象,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启发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为我们提供认识世界的途径,唤起我们的文化意识。隐喻在语文教材中客观存在,挖掘隐喻功能、提高隐喻教学能力,教师需要更新隐喻观念、提高隐喻教学实践能力。

【关键词】隐喻;语文教学;隐喻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隐喻

长期以来,隐喻被当作修辞学术语,隐喻的使用使文字更生动、形象,相较于明喻更加灵活。西赛罗在《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是明喻的简化形式,被缩减成一个词。这个词被放到一个不属于它的位置上,却好像就是它的位置。”

隐喻现象的广泛存在及其对认知、思维的价值,促使其成为众多学科研究、应用的一个领域。在教育学中,高维教授认为:“教育学中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其他事物来认识、理解和表达教育和教学”。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夸美纽斯以“种子”喻指一种“神圣的可教性”; 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等。

隐喻是语言现象也是认知现象,思维是一种认知活动,语言是思维的载体,隐喻对思维的表达、认知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科目之一——语文,其教学内容是语言文化,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隐喻在教育领域价值挖掘、发挥的主战场非语文学科莫属。

二、隐喻的语文教学探究

语文学科表现为一种语言文化现象,教材中隐喻广泛存在。首先,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其生动性、诗意性体现出隐喻使用者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其次,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所谓隐喻思维,就是用具体的对象去感知抽象的对象,用熟悉的概念去同化陌生的概念,用直观的经验去理解曲折的经验。这是一种化未知为已知,因相似而求同一的思维方式。”人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思维除与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有关,还与自身经历密切相关,隐喻可以凸显一个人某方面的经验,也可能隐藏经验的某一方面。《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语文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流,而且要体现对学生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隐喻教学将为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功能的发挥提供东风之便。

(一)树立隐喻教学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前提

学校教育中,语文教学多停留在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训练及语文知识传授的工具性层面,忽视语文学科对学生情感陶冶、思想启发的人文性、思想性特点。不管是作为修辞手法或是思维模式存在于语文教材中的隐喻现象,对激发学生联想、感受、理解等能力有所助益,引导学生感受隐喻修辞之美、隐喻思维之广之深,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深化。

(二)重塑隐喻教学观念,观念转变行为才能改变

隐喻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在语言和认知之间发挥桥梁作用。正如尼采所说:“人的认识原则上是隐喻性的。隐喻不只是表达手段,也是重要的思维手段,它‘加长思想者之手,使之能企及遥远、渺茫事物的概念。”隐喻有助于延展认识的广度、思考的深度,使深度学习、深度思考得以发生。从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难看出,教师多注重修辞教学,忽视通过修辞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认知发展。

(三)磨炼隐喻教学实践能力,教育教学本身是实践性的,隐喻教学能力必定要在实践中提升

语文的教学、学习离不开阅读。所以,首先通过阅读发现隐喻内容。由于学生生活经历及文字感悟力有限,对文本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意思,难以透过隐喻看到文字背后的含义。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通过仔细、深入阅读,引导学生体会、领悟隐喻的内涵。其次,创设情境解读隐喻。隐喻又称暗喻,不同于明喻的容易察觉,隐喻往往暗藏文字当中,而且语言表达常不能及。因此进行隐喻讲解,应首先进行知识背景介绍,创设恰当情境,情境的创设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做到能够触发学生以往经验、引发学生思考。再次,通过对话激发学生潜能。有学者指出语文教学的本质内涵就是对话。“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本质性标识,因为“对话”是思想的“平行交流”,是对世界“发表意见”、是实现“自由的实践”。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通过不断的对话追问(诘问)中使其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然而其对话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教师通过对话,逐步将学生带入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更加深刻的世界,理解隐喻的真正内涵。文字的神奇、隐喻本身的启发性,常常能够自动引起对话,让人陷入思考之中。

三、结语

教育传统重知识传授,对隐喻思维关注较少。而情感表达、人际交流、认识的深入、创造性的增强都得益于隐喻思维的发展。同样,语文教学如果只重视客观知识传授、逻辑分析,这不符合人类认知规律,也会削减语文学习的意义和乐趣,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将大打折扣。相比于客观性、确定性,千变万化的语文教学往往更难把握。对于隐喻的语文教学还需教师结合自身教学风格、学生特点、教学内容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借助隐喻教学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功能。

参考文献

[1]高维.教学隐喻的分类刍议[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9(9).

[2]徐默凡.从比喻到隐喻—隐喻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J].语文学习,2009(1).

[3]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的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路忍忍,女,1989年生,山东菏泽人,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隐喻语文教学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