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世纪香港地区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的进展与启示

2016-12-07左璜刘琼吴颖民

中小学德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品德教育品德评估

左璜+刘琼+吴颖民

摘 要 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发展推动了香港地区小学品德教育的新一轮改革。本轮品德课程改革凸显出以下特色:倡导核心价值观与态度引领的课程目标体系,以全人发展统筹五大范畴的生活事件,以课程规划为路径推动品德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品德教育及其资源的开发,开展学习为本的评估。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程改革;核心价值观与态度;全人发展;学习为本评估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11-00-06

新世纪以来,在一国两制新型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下,香港地区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2015年《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为纲领性文件,香港地区的小学品德教育课程改革正在迈向深化的征途。本次课程深化改革顺应了国际上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趋势,因此,深入分析其改革背景、实施路径和策略,对于深入推动国内核心素养为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新世纪香港地区品德课程改革的缘起

(一)社会转型与改革发展的挑战

21世纪的香港,无论在社会及文化、经济、政治抑或环境保护方面,均经历了不少转变。例如,社会价值观愈趋多元化、日益重视与人合作及处理人际关系等能力。面对21世纪的种种挑战,香港教育希望年轻新一代不单单关心自身的福祉,更期望他们能够具有国际视野,贡献社会和国家;在全球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香港学生需要学习的是如何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养成正面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从而达至全人发展,终身学习的教育目标。

与此同时,回归中国后的香港,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亟待提高。从2014年的“占中”事件以及近年来喧嚣的“港独”分子造成的各种事件可以看出,部分香港人极其缺乏对“中国人”的国民身份认同,这对香港的品德教育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

总体而言,香港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决定了香港学校德育从无到有,从淡薄政治的殖民文化教育向“爱国”“爱港”以及注重“个人与社会协调”的民主教育转化,从具有传统儒家特点的尊古重道的价值观向与自由经济相适应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化。[1]这样的转化同样对香港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推动

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香港地区推进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轮改革中,其德育课程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素质的提高。根据国际公民教育研究计划调查显示,2009年,香港中二、中三学生在公民教育与素养方面的知识表现排名前五,居世界前茅;二是课程改革整体取得了良好进展。这主要表现在学校领导和教师团队课程发展方向上的认同以及教学观念上的转变。学校现已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这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课程发展。[2]

尽管学校在课改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仍存在一些需要改进之处。首先在德育环境上,香港繁荣的自由经济为学校德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但与自由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行为功利化和实用主义倾向明显,在学校教育方面主要集中反映在单纯追求升学率,从而形成重智轻德氛围,这严重影响了德育的有效实施[3]。其次在教育方法上,香港德育重视从生活事件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这种方法尽管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对输入式教学的忽视和否定,也造成矫枉过正,缺乏实效的后果。

事实上,从2002年颁布《基础课程指引——各尽所能 发挥所长》到2014年新课程指引颁发的12年期间,香港学校德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针对新时代所产生的价值观冲突等问题,学校的德育课程又该作出怎样的回应和改进呢?基于此,深化品德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二、新世纪香港地区品德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本次品德课程的深化改革以核心价值观引领课程目标,以全人发展理念统筹课程内容,以校本课程规划作为方式来落实品德课程实施,倡导多元主体参与品德课程资源建设,发展学习为本的评估。

(一)品德课程目标:核心价值观引领

香港21世纪教育目标旨在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能够一生不断自学、思考、探索、创新和应变,有充分的自信和合群的精神,愿意为社会的繁荣、进步、自由和民主不断努力,成为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做出贡献的人。[4]在这一总教育目标的指引下,香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定了七大宗旨,即“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阅读习惯”“学习能力”“语文能力”“八个学习领域的知识”“健康生活方式”,将其作为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七大学习宗旨作为引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标,涵盖了德育、学科知识学习、学习能力、生活等各个方面。具体内涵如表1所示。

基于七大学习宗旨,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架构包含三个部分:学习领域知识、共同能力、价值观与态度。其中,价值观与态度是品德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目标。这里的价值观指的是学生应发展的外显或内在的信念,是行为和决策的准则,而态度则是把工作做好所需的个人特质。通过对学生价值观和态度的培养,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品格、价值观基础。

2015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下文中简称《指引》)明确指出,品德教育的重点和首要目标就是七大核心价值(见表2),即要把学生培养成坚毅、尊重他人、有责任感、对自己的国民身份认同、具有承担精神、诚信、关爱他人的人。[5]

事实上,这七大核心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发展的基础,促进着学生个体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两难选择时,懂得辨识正确的价值观,能够作出客观分析和合理判断,并付诸实践,才能面对未来生活的种种挑战。可以说,对价值观的辨识与合理选择是学生应对香港这一独特社会环境与自我成长所必需的素质。

当然,除了上述七种核心价值观和态度,香港还倡导各学校能根据本校办学理念及学生需要,选择其他合适的价值观和态度作为品德教育目标,也即推动品德课程改革校本化。

(二)品德课程内容:全人发展统筹

促进学生全人发展是香港品德课程改革的终极价值。基于此,以生活事件为基点,努力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经历,推行全方位学习,进而促进各学科价值教育的融会贯通是本次品德课程改革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换言之,本次品德课程的内容体系是以全人发展为目标,以生活事件为载体,统筹品德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图1所示)。

由上图可知,品德课程的内容体系以促进全人发展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正面价值观和态度为方向,以生活事件为载体,统整所有品德教育内容。统整大致沿着两条路线展开:其一,品德教育课程内容分布在五大生活范畴中,实现内容的横向统整。这五大生活范畴包括“个人成长与健康”“家庭”“学校”“社交”及“社会和国家”。各生活范畴主要负责的品德教育内容如表3所示:

其二,同一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目标渗透在教育内容的各个板块,实现纵向统整。以“尊重他人”为例,它贯穿于各个品德教育内容模块之中(见表4)。

当然,香港的品德教育课程实施始终坚持以学校为本的原则,即便在课程内容方面也给予学校及老师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只是在内容选择上,课程委员会提出了一定标准以及需要考虑的因素(见表5),建议教师在进行生活事件选择时始终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否促进正面价值观的建立为基本准则,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三)品德课程实施:课程规划导向

艾伦·奥恩斯坦认为,成功的课程实施来自于切实的课程规划[6]。因此,香港地区在推行品德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校的课程规划。课程指引明确指出,学校在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时,应配合全面而均衡的课程规划,根据学习目标设计相关的学习经历和进行评鉴,并持续优化课程内容。[7]

香港小学品德课程的实施在校本课程规划的基础上,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一体的全方位学习方式。具体而言,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目标包含三个维度:认知层面,强调要增强学生对正面价值观和态度的认识及判断能力;情感层面,强调培养学生关心别人和乐于助人的情怀;实践层面,强调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实践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围绕这三大统整的目标,品德课程的具体实施又特别强调课堂学习、实践体验与学习氛围互相融合的全方位学习(见图2)。

课堂学习、实践体验以及学习氛围的营造三者彼此紧密相连,互相促进。课堂学习能为实践体验及学习氛围提供相关的知识基础;而有利的学习氛围,亦可促进课堂学习和实践体验。在课堂学习中,校本化依然是主导。教师可根据教学主题,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创建不同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国民教育主题教学中,教师可联系生活事件,采用提问法、讲演法、讨论法等不同方法,以看电影、听讲座、玩游戏等不同形式组织课堂。

可以说,课程规划引领,三维目标指导下的全方位学习是香港小学品德课程实施的主要思路。在此基础上,倡导品德课程实施的校本化与多元化。

(四)课程资源建设:多元主体参与

为了更好地推行品德教育,香港特别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营造整体的品德教育环境和氛围,同时联合多方力量努力开发和建设品德课程资源。

学校各个主体,包括校长、中层干部、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有参与品德教育的职责和义务(见表7)。

对参与学校教育的各个角色都给予规定,学校教育的各个主体能够更加明晰自己在品德教育中承担的责任,这更有利于促进品德课程的落实。

与此同时,香港教育局沿着两条路径不断开发和建设品德课程资源。一方面,引入办学团体、大专院校、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等提供的学习资源,善用于周会、班主任课、校本课程等积极推动品德教育。同时,大专院校、政府部门、非政府机构等提供有关儿童及青少年全人发展计划,政府部门、地区组织、志愿团体以及社区福利机构调动各类资源,积极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经历,共同培育良好的品德及公民素质。另一方面,教育局持续为香港小学提供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如学习材料、学习资源网、专业发展课程等,协助学校推行品德教育。对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香港的一些官方网站,如德育资源网也为教师们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德育教材。教材使用指南不仅提供故事,还对教材适合的对象、需要的资源、课堂活动的进程、课后延伸活动都进行了说明。教材采用卡通画的形式,活泼有趣,并附有动画短片,短片中的动物主人公们通过自身的经历呈现事件,寓教于乐,向孩子们传递正面的价值观与态度,十分适合小学生阅读和使用。表8是一节德育教材指引节选。

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及良好课程实施环境条件的设计,为深化品德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品德课程评估:学习为本评估

“学习为本评估”,简称学本评估。它包含促进学习的评估、作为学习的评估、对学习的评估三个方面(见表9),是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评估发展的必然产物。经过长期发展,学本评估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涵括和平衡着学习化、学习性和学习段评估三种方式。[9]

以学习为本为中心的德育评估体系构建有三个主要特点:(1)将评估任务作为学习任务。学生完成评估的过程就是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过程。德育评估要对学生的所思所行提供正面反馈,让学生清楚努力方向。(2)学生参与评估。主要通过学生起草标准、使用优质案例、同伴反馈或同伴评估等方式,促进学生的自我发思,学生在投入评估的过程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学习目标,从而更积极地达到相应的学习标准,这也可以提升整个评估过程的透明度和有效性。(3)反馈可以成为学习资料。教师可以经常提供反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促使学生成为反馈提供者。而学生的反馈又为教师提供了资料,这些反馈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进程,可以成为调整课程的重要参考。

总之,香港品德课程改革指出了德育评估的目的和方向,一切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并不拘泥于某种评价方式。即不管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只要能聚焦于推动学生学习的这一目的,就是有价值的德育评估。

三、香港地区品德课程改革的启示

本次香港小学品德课程改革是在上一轮课程改革基础上的深化,它不仅继承了“学生学习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凸显了价值观与态度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无论是目标的顶层设计还是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亦或校本化的实施策略和学习为本的评估理念,都为我国内地核心素养为本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一)共同能力与价值观协调促进全人发展

基于全人发展的培养目标,香港小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涵盖了共同能力和核心价值观。其中,七大核心价值观和态度形成了品德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七大价值观和态度都包含了认知、情感和实践三个层面。七大价值观与共同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协调促进全人的发展,进而达致教育目标。其中,价值观作为与能力并列的课程目标,得到了凸显和重视。同时,也为品德课程改革明晰了方向,品德教育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与共同能力培养一致,始终以促进学生全人发展为终极目标。

(二)横向与纵向统整生活事件实现品德生活化

以“全人发展”为目标,各品德课程内容模块渗透在“个人成长与健康”“家庭”“学校”“社交”及“社会和国家”等五大生活范畴中,如性教育归属于个人成长与健康生活范畴。不管如何,这些生活事件的选择与组织始终围绕课程目标展开,七大价值观和态度垂直贯通于各生活范畴之中,继而能起到将品德课堂学习、实践体验和学习氛围融为一体,实现品德教育真正的实践化。

(三)课程规划与多元选择推动品德课程校本化

在推行品德课程改革过程中,香港特别强调以校为本的原则。通过指导学校开展课程规划,开发校本化课程推动实施。例如,香港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学学生家庭背景较复杂,因此要形成比较有生命力的课程。课程由班主任负责,全校参与支持,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和参与。又如,有基督教背景的圣保罗男女中学附属小学外籍学生多,所以国情教育会更突出世界公民理念的教育。可以说,香港小学品德教育课程设置灵活,学校及其教师享有自主选择课程主题、教材内容和课程形式的权力。这一做法乃秉持着教育实践化的根本原则,倡导把教育的主动权归回给学生和教师,进而使品德课程能够突破课堂和教材的局限,真正融入学生的生命成长过程。[10]

(四)品德评估学本化

品德评估从来就是一个难题。然而,学本评估融汇了学习性评估、学习段评估和学习化评估三种方式,学习性评估彰显学习中心,学习段评估凸显学习过程,学习化评估则启动学评融合。而且学习活动是一个交互过程,学习性评估促进学生的心智投入,学习段评估提升学习的创价判断,学习化评估成就教学的文化认识。[11]这种以学习为本的评估方式无疑为内地的品德评估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开发以学习为本的评估体系,突显学习的核心价值,让学生参与评估,以评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工作的改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品德教育评估方式。因为它的终极价值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与品德课程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参考文献:

[1][3]许向东.香港学校德育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1997(3):321-324.

[2][5][7]香港教育局.基础教育课程指引——聚焦·深化·持续(小一至小六)[EB/OL].(2015).https://cd.edb.gov.hk/becg/tchinese/chapter3A.html.

[4]香港教育统筹委员会.终身学习·全发展——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R].2000.

[6]艾伦·奥恩斯坦.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2.

[8]“智多多节日嘉年华”幼儿园及小学德育教材[EB/OL].http://www.me.icac.hk/tc/primary_material_landing.aspx.

[9]陈晓,余璐.论学习化评估的缘起、原理与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15(1):50.

[10]郁欣,徐亮,郑丹.香港地区德育课程设置及实施状况研究——以三所学校为个案[J].教育研究,2014(4):19.

[11]曾文婕,黄甫全,余璐.评估促进学习何以可能——论新兴学本评估的价值论原理[J].教育研究,2015(12):79.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品德教育品德评估
立德立言,为何重要
好学者贤
注重培养体系构建 提升品德教育质量——基于“互联网+”的品德教育实践策略
新加坡小学品德教育目标刍议
浅谈小学品德教育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360度绩效评估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探析
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
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