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器以藏礼

2016-12-07王金环WangJinhuan

收藏家 2016年11期
关键词:偃师二里头礼器

□ 王金环Wang Jinhuan

器以藏礼

□ 王金环
Wang Jinhuan

夏代青铜礼器的种类与特征

说起中国青铜器文化,用“器以藏礼”四字概括最恰当。礼器是我国古代祭祀、宴飨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具。我国青铜礼器铸造始于夏代。1973年,沉睡了4000多年的青铜爵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三期堆积层重见天日,这是我国第一件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青铜礼器,它的破土而出为我们打开了古代青铜礼器铸造研究的大门(图1),让我们看到了夏代青铜礼器的身影,以后陆续出土了酒器爵、角、斝(图2)、盉和食器鼎。青铜礼器在夏代初次登场,即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将带你步入夏代青铜礼器的殿堂,领略其独特的时代风采。

一、青铜鼎

提起青铜鼎,大家并不陌生,它是古代青铜器中最主要的器类。许慎《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其实青铜鼎不仅是重要的生活用器,在商周时代还是贵族等级地位的象征,国家权力的标记。青铜鼎也是我国青铜器行用时间最长的礼器之一,最早出现于夏代,流行于商代至汉魏时期。

图1 夏代晚期 青铜爵1973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我国最早铸造铜鼎的传说可以上溯到黄帝,《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又“黄帝作宝鼎三,像天、地、人”。关于铸鼎最广为人知的传说,莫过于禹铸九鼎,《史记》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从此鼎就成了王权的象征,国家权力的标记,王朝覆灭叫“鼎迁”,王朝建立叫“定鼎”。夏禹铸造的九鼎目前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论,但是198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属于夏代晚期的网格纹铜鼎(图3)为我们揭开了夏代青铜鼎的神秘面纱。网格纹铜鼎铸造具有朴素粗拙的风格,器壁较薄,制造不精,与商周时期的青铜鼎相比,略显矮小、稚拙。宽而平直的口沿上立两个半圆形小耳,腹部较深,饰阳线网格纹,纹饰线条不连贯,缺乏商代青铜纹饰的狞厉生动之美。底平,下承三个空锥足,与器体相通,足尖着地,腹、足相连处处理比较生硬。耳足呈四点配列式,这与商周时期青铜鼎耳足五点配列式有明显的区别,是早期鼎、鬲类青铜器的典型特征。鼎的祖型是同时代的陶鼎,其鼎腹的形制、鼎足位置的安排、口沿的特征均与陶鼎颇多继承之处。夏代青铜鼎体型小而纹饰简单,虽或具礼器功能,但与传说禹所铸象征九州之重器九鼎相去甚远。

二、青铜爵

爵始定名于宋代,它是一种器口前有长流、后有短尾、中为杯、一侧有鋬、下承三足的特殊形态的酒器。《说文》“爵,礼器也,像爵之形,中有鬯酒。”爵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青铜酒器,也是我国青铜器中最具代表性的酒礼器。它在夏代初露头角,即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在二里头遗址墓葬中,铜爵是二里头文化青铜酒礼器之核心,二里头遗址发现的未遭破坏的墓中铜器,如果出土一件青铜容器必定为爵,如有两件或更多,其中必有爵。

图2 夏代晚期 乳钉纹铜斝河南省博物院藏

图3 夏代晚期 网格纹铜鼎198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图4 夏代晚期 青铜爵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图5 夏代晚期 乳丁纹铜爵1975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河南省偃师商城博物馆藏

青铜爵是夏代数量最多的青铜礼器。夏代青铜爵的形制并不完全相同,但共同特点还是非常突出的,均形体扁圆,体截面呈橄榄形。口沿有一层加厚的唇边,这是这一时代的风尚,同时期的青铜鼎、斝、角等的口沿亦如此。流尾的倾斜度都不大,流槽特别狭窄;腰部收束,鋬大而宽扁,上有“H”形或三角形镂空装饰(图4);平底,三足较细,触地的一端较尖,这是夏代青铜爵区别于商周青铜爵的显著标志。从总体特征看,夏代青铜爵可分两种类型:一种具有明显的原始性,尚带有陶爵的特征,铸造粗糙,形体稚拙,没有双柱,腹壁呈弧形收束,腰腹间没有明显的分界,也没有棱角的变化,缺少商周青铜爵特有的挺拔感;另一种则较为精巧成熟,器壁匀薄,流槽近口处出现了矮小的钉状柱,下腹多鼓出,腰与下腹棱折,腰腹间已有明显的划分,造型相对优美、挺拔(图5)。另外,夏代还有一种特殊形制的青铜爵即假腹爵,爵身分为两段,上部与同时期的爵相似,腰以下为假腹,上面有圆形镂孔数个(图6)。

夏代青铜爵以素面为多,有纹饰的少见,仅个别青铜爵的杯体一侧饰以乳钉纹。乳钉纹是夏代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体现了夏人率真的审美倾向。

三、青铜

青铜斝是盛酒器兼可做温酒器。其作用是行裸礼时,将酒浇在地上,用于祭奠天地和祖先。北宋王黼在《宣和博古图》中将长颈、鼓腹、三足、有鋬、口沿有两柱这类形制的器物定名为斝。青铜斝最早出现于夏代,盛行于商至西周早期,以后少见。

青铜斝是夏代最重要的青铜酒礼器之一,数量相对较多,呈现出青铜器的初始形态,器壁较薄,制作粗疏,形制大同小异,均为圆体,敞口,薄唇内附加一层厚边,口沿上立两个钉状矮柱,距离很近,商周时期,两柱越来越发达,两柱间距离也变大;颈部较长且内收,所占比例较大,下腹外鼓,所占比例较小;鋬大且宽扁,上有镂孔装饰。根据底部不同可分为圜底斝和平底斝两种。其中圜底斝较多,其特点是腰以下圆鼓,圜底,三足呈圆锥状,圜底斝一直延续到商代和西周早期(图7)。平底斝少见,其特点是腰下方斜直鼓出,平底,三棱形空足瘦高、挺拔。夏代青铜礼器以平底居多,平底斝应是夏代青铜斝的代表,但它仅在偃师二里头出土一件,没有在后代或其他地区继承繁衍(图8)。

青铜斝的纹饰相对比较丰富,在颈的下部饰弦纹和乳丁纹,腹部饰圆饼形纹饰,纹饰简洁明快,这是夏代青铜器装饰艺术的典范。圆饼形纹饰或为商周时期火纹的滥觞(图9)。

四、青铜

青铜盉为盛水器或调酒器。据《说文·皿部》曰“盉,调味也”,说明盉是用来调味的器皿。而考古发掘中,经常看到盉与盘组合在一起,说明盉还是盛水器,与盘相配,用于盥洗。青铜盉的形状为大腹窄口,前有流,后有鋬,上有盖,下有三足或四足。它最早出现于夏代,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一直延用到战国时期。

图10 夏代晚期 青铜盉1987年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图11 夏代晚期 乳丁纹铜角上海博物馆藏

图12 夏代晚期 铜角1980年河南洛宁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夏代的青铜盉呈现较为原始的形态,基本沿续陶盉的造型。整体器壁很薄,铸造粗糙,盉为封口顶流式,顶部为圆拱形,伸出一管状冲天斜流,流的形状为根部细出口部粗,像个喇叭,这与商周时期的盉不同,后者流一般置于口沿下。盉一侧有扁平带两个长条形镂孔的半环形鋬,鋬与一足对应,另两足分布在两侧。足为四棱形空心锥足,底平。盉整体看上大下小,顶部肥圆,足部瘦尖,整体感觉不稳。它是青铜盉的最早形式(图10)。青铜盉素面无纹,造型简单古朴,铸造不精。

五、青铜角

青铜角为饮酒器。角似爵而无柱,前后亦无流尾的区别,但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少于爵。青铜角出现于夏代,流行于商代,西周时期已经少见。

夏代青铜角器身扁圆,口呈凹弧形,两端尖锐上翘,前短后长,口沿略加厚。一侧有鋬,鋬大且扁平,底平,有的还置有一排圆孔的假腹,三棱锥足。杯体一侧伸出管状流长是夏代青铜角的一大特色,有的管状流口部水平线低于器口,上铸两个方折形棱脊,造型别具一格(图11);有的管状流较长,向外伸出,高于器口,流根部较粗,向上逐渐收缩变细(图12)。杯体装饰弦纹夹乳钉纹,乳钉纹排列不太规整。

夏代青铜礼器数量和种类虽然不多,纹饰也较简单,但夏代青铜礼器在中国青铜器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为商周青铜礼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田红玉)

猜你喜欢

偃师二里头礼器
华夏第一龙:二里头的“龙”
清代以来《礼器碑》接受研究探略
当代陶瓷礼器创作中的多元化审美趣味
二里头遗址为何定位为夏都
二里头: 寻找最早的中国
古代隶书硬笔临摹字帖(一)
《晨》
伊洛平原二里头文化期聚落群聚形态研究
Love across Planets
千变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