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评价
2016-12-07张艳
张艳
·药物与临床·
2013年某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评价
张艳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原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以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3年收集上报的318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318例ADR报告,其各年龄段均有分布,50岁以上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高(54.09%);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71.3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30.82%);严重ADR为4例;引起ADR的药物共14大类,134个品种,最多的为抗感染药物和抗肿瘤药物。结论: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合理用药教育和对ADR的监测,提高ADR质量控制,继续做好ADR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统计; 合理用药
为持续加强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本文回顾性地对某院2013年收集的318例ADR报告进行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某院ADR发生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安全用药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2013年1月-12月院上报至安徽省ADR监测中心的ADR报告共318例作回顾性分析与评价。
1.2 方法 针对所收集的ADR报告,将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引发ADR前10位的药品、ADR损害类型、评价结果及转归等等相关信息应用Excel软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ADR患者基本概况 318例ADR报告中,一般ADR 314例,严重ADR 4例.其中治愈314例,好转4例。但有2例严重ADR使病程延长,主要是骨髓抑制,从而影响患者的正常治疗。318例ADR涉及的患者中男163例(51.26%),女155例(48.74%),见表1。
表1 ADR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2.2 用药情况 318例ADR报告中,抗肿瘤药、注射剂、静脉给药是引起ADR发生的三大主要因素。
2.2.1 按药品品种统计 318例ADR报告涉及多类药物,疫苗发生例数排名居首,以吸附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顺铂、刺五加居品种排名前3位。见表2。
表2 ADR报告前20位涉及品种排名
2.2.2 按药品剂型统计 见表3。
2.2.3 按给药途径统计 静脉给药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比例比其他给药途径都高,占1.26%。见表4。
2.3 ADR涉及的系统或器官及临床表现 在318例ADR报表中,轻度反应为多。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变态反应和胃肠道反应为主。见表5。
表3 ADR报告中药品剂型构成比
表4 ADR报告中给药途径及构成比
表5 ADR报告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2.4 报告级别分析 按评价标准,共确定严重不良反应报告4例。见表6。
表6 严重的个例报告
2.5 ADR的等级及归转情况 318例ADR中一般ADR为314例,严重ADR为4例。ADR的处理多数为停药、对症治疗。治愈315例,好转3例,死亡0例。ADR归转情况见表7。
表7 ADR归转情况
2.6 ADR与药品的种类与分布 按照《新编药物学》(第17版)[1]的药品分类方法,318份ADR报告中,共涉及14大类,134个品种,由于部分ADR疑为合并用药所致,故总例数>318例。ADR与药品的种类与分布情况。见表8。
表8 引发ADR与药品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2.7 ADR因果关系评价 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药物ADR因果关系判断标准, 对318例ADR病例进行评价。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标准中,评价为“肯定”的标准必须是“再次用药不良反应再次出现”,而在临床上一旦怀疑发生了ADR,医生往往不会再选用该药,所以“很可能”“可能”的结果较多。ADR患者因果关系评价。见表9。
表9 ADR患者因果关系评价
3 讨论
从318例ADR报表中分析可见,50岁以上人群的ADR发生率较高,占54.83.%且女性略低于男性。这可能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减慢、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有关[2],同时老年人基础疾病复杂,病情较重,增加了用药机会和用药品种,联合使用的药物之间易发生相互作用,造成毒性反应,年龄越高,用药的依从性越差,引起的ADR增多。另外,药品说明书中老年人用药标注缺乏,药品选择使用的科学依据不足[3-4],这也是造成老年人ADR发生率偏高的原因之一。提示中老年患者是ADR的重点监测对象,在用药期间,须仔细观察,一旦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积极救治处理,减少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
从ADR的临床表现及对身体损害,由表5数据显示,ADR可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其中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共98例,占30.82%。其主要症状为全身各部位的皮疹、瘙痒、红斑疹、局部红肿等。因此应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的种种变化,关注患者血生化检查结果,特别是有肝肾功能损伤的患者的检查情况。
给药途径由表4数据显示,静脉给药方式发生ADR的比例最高,这与静脉给药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给药途径和静脉给药症状出现相对较快有关;特别是儿童用药,由于患儿家属急切心理以及医务人员担心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因素[5];另外静脉给药操作不当也易引发ADR;药品配伍发生作用、溶剂选择不当、药品浓度过高、滴速过快、配置液体保存时间较长等都易引起ADR。这就要掌握正确的配置方法,注意药品之间的配伍关系和药品的滴注速度因素。因此在给患者治疗用药时,尽量选择合理的给药方式,应遵循“能口服用药的不选择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不选择静脉给药”的原则。
引发药物种类分析:抗肿瘤药物引起的ADR最高为86例,这与近期某院肿瘤患者增多,抗肿瘤用药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也明显增多,其次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引起的ADR较高。吉西他滨、顺铂这两种抗肿瘤药物涉及发生ADR例数较高,目前抗肿瘤药物种类较多,其作用机制不尽相同,而且化疗时药物会损害正常细胞,加上患者身体素质个体差异从而导致各种不良反应,损伤系统和组织,影响患者治疗计划和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6]。因此根据患者病情定制个体化疗方案,合理、规范、个体化用药,以提高化疗疗效,并最大限度地减少ADR发生,提高成本效果和病人健康指数。
分析发现,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为83例,居第2位。由表8数据显示,临床上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药物品种数最多,共27个品种,其中以β-内酰胺类药物引起ADR最多,有15个品种(其中青霉素类7种,头孢菌素类6种,其他β-内酰胺类2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发生ADR11例[7]。这与我院抗感染药物中以β-内酰胺类药物使用品种数较多、使用量较大有关及不合理使用有关。其中有此类药物用法用量不当,如使用头孢呋辛、阿洛西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均采取了高剂量、每天一次静脉滴注的给药方式。头孢呋辛、阿洛西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均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正确给药方式:要求血清药物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T>MIC),其持续时间应超过给药间期的40%~50%[8]。目前有些临床医师将给药剂量提高,以减少给药次数,随意延长给药间歇时间,将不能保证T>MIC和持续时间超过给药间期的40%~50%的要求[9]。所以每日1次给药,既达不到平稳有效的血清药物浓度的目的,而且会导致细菌的耐药并且还会导致很多不可预测的不良反应或对机体的损害。
抗菌药物的ADR发生率与往年相比有了显著下降,这与该院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开展处方点评工作,药师加大对不合理用药积极干预,以及近年加大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力度和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有着密切关系。
中药制剂也较以往ADR发生率有显著增加,引起ADR为54例,居第3位。其中刺五加注射液发生ADR有16例,华蟾素注射液7例。刺五加注射液在临床使用发现有超适应证情况,因此不能盲目扩大用药的适应证,不要超剂量长期使用。应注意配置时间、滴注速度、使用温度、储存条件对用药的影响[10]。随着中药的普及和广泛使用,其不合理用药现象日益严重,中药制剂引起的ADR已不容忽视。分析原因:中药注射剂大多是提取的混合物,其中未知的非定量成分占有相当比例,一些大分子杂质,如鞣质、多肽、多糖等难以完全除去,放置一段时间后出现色泽变深、混浊、沉淀等现象,影响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11];其中药注射剂具有所含成分较复杂、存在未知成分,作用靶点多、机理不明确,成分和辅料的体内代谢行为尚不清楚等特点,临床使用有时会产生其他药品不良反应不具有的特殊不良反应问题[12-13]。要解决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建议药品生产企业要加强对中药材的提取、分离、纯化等生产环节监控;医院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按照《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
此次ADR报告中严重4例,占总报告数的1.26%。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中,2例患者为使用米托蒽醌+阿糖胞苷,培美曲塞二钠时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表现为骨髓抑制;果糖二磷酸钠,华蟾素注射液分别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胸闷、气喘,胸闷;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由于不良反应控制的及时,未出现严重的医疗危险,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14]。
2013年度出现33例接种疫苗的儿童在用药先后出现局部红肿、热痛、低热,极个别小儿恶心、呕吐。考虑为个体差异。为预防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使用疫苗等药品前应详细询问儿童的过敏史,过敏体质者慎用,即便对皮试结果呈阴性者,也应给予密切观察。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多因联合用药、重复用药等引起,有些患者需要应用2种以上药物(口服和注射)时,应避免重复用药造成单剂量过大引起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在应用同类药物时要严格遵照说明书上所载写的适应证和用法用量,特别是老年患者、儿童等特殊人群,更应谨慎应用。用药后应严密观察;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药师切入临床的良好契机,也是临床药师服务于临床的重要内容[15],我们要适时进行用药安全教育,提高临床对药品不良反应认识,降低其发生。
通过调查和分析某院2013年药品不良反应可知,在今后监测工作中,要将加强对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管理,开展重点品种监测工作,主要选择发生药品不良反应频率高的品种作为重点品种监测对象,还要继续加大对抗菌药物特别是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以及中药制剂的监测力度,严格控制抗肿瘤药物与中药制剂的使用;对预防疫苗要加强接种使用管理,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做好医院药品安全性监测工作,真正做到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071.
[2] 沈芊,刘琛,王育琴.400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4):228-231.
[3] 林焕冰,周恒,江映珠,等.对500份OTC药品说明书中特殊人群用药标注情况调查分析[J].齐鲁药事,2012,31(5):294-295.
[4] 陆晓彤,刘海涛,张健.358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1,17(2):39-41.
[5] 许海江.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报告84例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7(5):1-2.
[6] 董涛.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用药[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0):101.
[7] 石焕阶.根据浓度依赖型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的特点制定给药方案[J].医药导报,2009,28(9):1222-1223.
[8] 张振东,徐立新,王瑞和.简述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几点事项[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754-755.
[9] 车妙琳,严玉澄,张芸.上海市药物性急性肾衰竭临床现况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11):744-749.
[10] 汪海孙,居靖,程民.2440例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9,12(6):724-728.
[11] 袁孔现,胡文兵,李国忠.中药不良反应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探讨及对策[J].安徽医药,2008,12(9):872-873.
[12] 张海燕,邬伟魁,韦迎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探讨[J].陕西中医,2011,32(2):218-220.
[13] 蒋菊芳,丁剑.医疗机构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8,25(8):780-781.
[14] 王颖彦,罗懿妮,李彩君,等.本院5年内严重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J].今日药学,2010,20(3):49-51.
[15] 陈清.临床药师主动参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体会[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6):378-379.
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 药学部,233000
张艳(1989-),女,药师,大学。
10.14126/j.cnki.1008-7044.2016.06.051
R 969.3
A
1008-7044(2016)06-0726-04
2016-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