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现状分析及相应对策

2016-12-07邱殿明

学报编辑论丛 2016年0期
关键词:稿源载文编委

邱殿明,蒋 涵

(吉林大学学报编辑部,长春130026)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是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主要报道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探工程、岩矿测试等学科领域中的最新原创性科研成果。创刊于1956年,创刊时刊名为《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000年5所高校合并成立吉林大学,2002年期刊统一改名为吉林大学学报,本刊更名为《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本刊2004年之前是季刊,之后是双月刊。2009年吉林大学学报5个版本共同使用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采编系统。

《学报》历经近60年的发展,现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20多家数据库及文摘收录和转载,2009—2012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数据库收录;同时荣获多种荣誉,特别是2014荣获“第五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2014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等称号。可以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经打造成国内公认的刊物,但是近几年各项计量指标提升缓慢或者说停滞不前,遇到了发展的瓶颈。针对此类问题,已有许多作者从载文量[1]、影响因子等[2-3]计量指标及编辑队伍建设[4]、论文质量控制[5]、编委作用[6]、质量与退稿率[7]、录用率[8]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上述论文均是单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则通过编辑人员、人才培养、编委会、稿源、2002—2014年近13年载文量、发表周期、2004—2013年近10年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较全面地进行统计和分析,论述了目前发展现状,旨在总结经验,找出原因,并探讨了相应对策,以期为《学报》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也可为其他期刊发展提供借鉴。另外,本编辑部近10年来也没有很好地对此类问题进行过总结与探讨,希望通过这次介绍大家共同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国科技期刊更好地发展出谋划策。

1 发展现状

1.1 编辑人员

从编辑人员基础状况来看,现在有工作人员7名,其中采编人员6名。采编人员中博士学历2人(33%,占编辑人数比例,下同)、硕士3人(50%)、本科以下1人(17%),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统计的情况(博士学位人数所占比例13.2%、硕士学位人数所占比例21.3%)[9]相比较,远高于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布的全国情况。年龄构成为31~55岁,均正值中青年。这6名编辑均来自不同的专业,分别负责相应专栏的稿件。所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各位编辑能力、精力和经验兼备,《学报》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1.2 人才培养

《学报》高度重视编辑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树立以人为本[3-10];强调加强自身修养,充分认识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均能做到认真执行编辑规范;每年安排一次编辑参加业务培训,学习最新的编辑业务规范,回来之后大家互相交流;为了加强编辑的专业能力,鼓励编辑参加课题研究,并鼓励年轻编辑继续深造;每年组织编辑进行体检,保障编辑人员的身体健康;还注重软环境的建设,倾听编辑的诉求,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尽量每年安排编辑参加本专业方面的学术年会,了解学科发展前缘。

1.3 编委会

这里以《学报》2007—2014年两届编委会为例介绍编委会状况。2007—2010编委会编委45名,2011—2014年编委会编委48名(不包括顾问委员、外籍委员)。由于自2011年开始,我校规定编委会只能聘任校内专家,所以2011—2014年编委会这48名编委均为本校地学各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从编委在《学报》发表论文数量上来看,2007—2014年 8年期间分别发表33、46、25、30、42、49、26、20篇论文(统计第一、第二作者身份,因为我校规定前两位为导师和学生的,均属于第一作者,下同),分别占当年载文量的16%、27%、15%、14%、18%、22%、8%、10%。可以看出: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近两年来编委在学报发表论文的比例为 10%左右;编委在每届前两年积极性较高,后两年积极性差,后两年编委每期发文一般不超过 5篇;而且这些论文作者主要集中于12位编委,仅占总数的1/4。

从编委审稿次数来看,2009—2014年(2009年本刊采用采编系统)6年期间共审稿538次,包括复审和双审,平均每位编委每年审稿1.8次,不到2次。另外,48名编委中有10名6年期间没有审理过稿件,也有个别编委审理稿件近60次。

1.4 稿源和载文量

从统计的2009—2014年近6年来稿量、退稿量、录用率及载文量来看(表1),来稿量变化幅度大,相对于载文量来说稿源比较充足,录用率比较平稳,积压稿件太多。2010—2012年来稿量明显偏高,这主要由于2009—2012年我刊被EI数据库收录,作者投稿积极性高,而其他几年来稿量比较均衡。根据何剑秋[7]提出的根据退稿率将期刊分为4个级别,我刊录用率大于 0.35,小于 0.47,为中等水平期刊。根据我刊稿源和载文量情况,可以适当降低录用率[8]来提升稿件质量。录用率偏高,主要原因为:编辑部没有掌控好来稿量和载文量之间的关系,录用标准没控制好;审稿专家缺乏对期刊目前状况的了解,可能导致对论文总体要求降低;和编辑专业能力有关,把握不好;审稿机制不够完善。

表1 2009—2014年《学报》稿源情况

目前随着世界三大重要检索系统的兴起,现在已经成为国内好多单位职工进职、考核业绩和奖励及研究生答辩的指标,所以没有被这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优秀稿源流失严重,稿源质量较差。同时,对于专业性期刊来说,稿源状况和这个专业的兴衰有着紧密的联系。20世纪末期,地质事业处于低谷期,导致地质各行业不景气,期刊也面临如此窘境。进入21世纪,地质事业处于大发展阶段,国家重视地质事业,致使地质事业空前兴盛,这也体现在地质论文数量、质量大幅度提升方面。但笔者认为主要与是否被EI数据库收录有关。

载文量是文献计量学研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分析了2002—2014年近13年的载文量:2002—2014年刊载论文共2 280篇,年均载文量为175.4篇;载文量从2003年至2014年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载文量是2002的2倍多。其中,2008、2009年出现减少,因为当时为了提高影响因子,进入EI数据库,处于调整阶段;之后2010—2012年出现了新高,是因为2009年进入EI数据库,稿源数量和质量大幅度提升,2012年来稿量近千篇,当时也适逢地质事业大发展阶段,加之编辑部对突然增加的来稿量没有很好的思想准备及对期刊未来发展考虑不周,大幅增加载文量。近两年载文量降低,是因为期刊2013年退出了EI数据库,处于调整阶段,希望通过降低录用率来优选稿源,并适当减少载文量,以期进一步提高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等计量指标,为重新进入EI数据库做准备。

校外载文量呈逐年增加趋势,校内载文量所占比例近于呈逐年降低趋势,2014年校内载文量所占比例仅为0.245,反映出具有相对丰富的稿源,这也是近几年不断发展的基础[1]。

1.5 发表周期

发表周期是指稿件从接收到正式出版的时间。据统计,国外期刊的平均发表周期为11.46个月,国内的为7.35个月[11]。根据我刊来稿量、录用率、载文量,积压稿件太多,发表周期一般为15个月,可见发表周期太长,有大范围的缩短空间。因为科技期刊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缩短发表周期是科技期刊的义务,也有利于科技成果尽快传播交流。另外,周期过长也打消了部分作者投稿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稿源。

1.6 主要计量指标状况

这里主要计量指标主要是指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本次统计了2004—2013年近10年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2项主要计量指标数据(表2)。据表2统计分析:2004—2013年总被引频次逐年增加,特别是2011年比2010年陡然增加了402次,2013年总被引频次为2004年的3.45倍;影响因子自2004至2011年逐渐稳步增长,2012年有所下降,2013年增加到0.859,但近几年在0.9左右徘徊不前,也导致2013年退出了EI数据库。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逐年增加,说明《学报》受重视程度增加了,在学科交流中的作用增强了。至于总被引频次 2011年比2010年增加了402次和影响因子2012年有所下降,是由于2009年进入EI数据库,来稿量2011年大幅度增加,加之以前积压稿件,所以2011年载文量增加到237篇,创历史新高。这样的结果是提高了总被引频次而随之也降低了影响因子。结合表 1数据,载文量、录用率和影响因子均近于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说明编辑部没有很好控制论文录用率和载文量。

表2 2004—2013年《学报》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

2013年,在地球科学综合类15种期刊主要指标排名中,核心总被引频次和核心影响因子平均值分别为1 715和0.892,中值分别为1 740和0.807,《学报》离均差率分别为0.09和-0.04,排名均第6[12]。可见,两极分化严重,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高值主要集中在排名前4种期刊;排名相同,离均差率却正负相反,说明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不相匹配,影响因子急需提高。

2 存在问题

从上面分析可知,我刊编辑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编辑规范执行能力强,目前能力、精力和经验兼备,《学报》具备发展的良好条件;稿件来源多元化,且比较充足;期刊在同类期刊中处于中上游,还有足够进步的空间。

主要存在问题:我刊编辑人员相对缺乏协调、沟通能力,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守株待兔等稿源,缺乏现代竞争意识,主动出去约稿能力不够。编辑人员平时没有或很少浏览同类有影响力的期刊,缺失学习、参考、借鉴的机会;编辑部之间缺乏交流学习,给编辑提供实践交流经验的机会太少;编辑初审工作只停留于外在格式上,过度依靠外审专家[5],长此以往编辑个人专业能力降低,不利于个人能力培养和期刊发展。编委普遍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不高,发稿量太少,审稿次数不均衡,个别编委审稿次数过多;只聘任校内相关领域专家,编委来源单一,导致论文的专业面不广,进而影响论文被引和同质化问题。编辑部没有很好控制论文录用的标准,收稿量和载文量没有协调好、规划好,另外审稿机制不完善。载文量太不稳定,增加幅度大。没有根据本刊实际的来稿量、载文量、录用率来控制录用率,导致积压稿件太多,发表周期太长;缺乏优质的稿源。相对于国内同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处于中游,影响因子近几年停滞不前,始终为0.9左右。同时作为高校学报,“同构”问题严重[13-14],造成部分资源浪费。

3 对 策

除了编辑认真执行标准规范、严把质量关、杜绝人情稿、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传媒之外,还需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1) 不断提高编辑个人素质,主动邀请优质论文。论文质量是学报发展的根本,那么编辑是学报的主人,所以编辑自己要寻求改变,要及时培养和训练协调、沟通能力,并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和外界交流、交往;同时,编辑要养成浏览同类期刊的习惯,了解前缘,取长补短。积极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深入了解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会议议程目录挖掘优秀稿源,会间联系作者(事先收集好要联系专家的研究方向和在研项目),介绍、宣传《学报》,有的放矢的真诚约稿;对于著名专家,可以通过熟悉老师引荐结识专家,并进行约稿。如果编辑部有好的选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撰写论文。依托本校学科优势资源,跟踪本校重点课题研究进展,积极和项目负责人联系约稿,保证把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见刊,享有绿色通道。增强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强势学科紧密沟通、交流,进行约稿。开展国内外期刊交流工作,借鉴国外名刊办刊模式[15],以此提高学报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2) 建立健全审稿制度,提高论文质量。认识初审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进一步加强编辑初审工作。初审工作应该对论文各部分内容仔细阅读,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评审意见,为专家审稿把关,这样既能节省专家的时间,也能提高工作效率。严格执行外审双审制度:首先要掌握审稿专家研究方向和领域,有针对性的送审稿件,这样既能审理好稿件,专家也得以借鉴;其次对审稿意见书要细化,如创新性、实验方法、测试数据、论文结构、文献引用、术语使用情况等分好、中、差几个级别,让专家选择评判,然后对具体问题逐条详细列出,最后给出综合评语。终审制度要尽快建立,可以一周组织一次终审会议,邀请几位专家和编辑部编辑一起探讨稿件,各个栏目编辑对一周外审完成的稿件结合专家的意见要形成自己对该篇论文的意见供会上讨论,最终大家决定论文是否录用。在审稿对策方面,定期组织召开编委会,不定期召开 3~6名编委小型讨论会,会上讨论审稿问题、期刊发展中存在问题等等。编委审稿次数要均衡,审理稿件太多定会影响审理效果,建议每年审稿 4~6篇,同时要让更多的专家参与进来。

(3) 要让编委履行职责,并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发挥编委会主编和副主编的示范作用,让他们以身作则[16];不选或少选做行政的编委,可聘任中青年学者;针对目前学校的规定,可以和负责的校级领导沟通,说明其中的利害关系,相信在下届编委多元化问题会得到解决;聘任校内外著名专家任编委,来源要多源化,这样有利于提高学报影响力和知名度;编辑部应该建议或要求编委每年提供 1篇论文或编委推荐制[16-17],毕竟编委影响力大,接触高级学者多,可以邀请他们推荐其他学者的论文。另外,争取学校的扶持政策[18],同时利用好本校相关学科和教师资源。

(4) 加快审理和缩短发表周期。在审理周期方面,要求审稿专家一个月内完成,要形成严格的制度。在发表周期方面,稿件充足和载文量一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降低录用率来缩短发表周期。对于首次发现的岩石矿物或化石动植物新属种等,应该 2个月内发表,保证相关科研成果的时效性和新颖性。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终审录用的稿件可以通过网络数据库优选发表。应该将论文刊发周期控制在 6个月左右;同时,针对目前积压稿件,发表周期宜有计划的逐年递减。

(5) 稳定载文量。因为对于一种发展成熟的期刊来说,稳定的载文量是其保持优势,不断自我完善的基石,同时也是其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1]。因此,载文量要保持相对稳定,即使增加也要稳步增加,不易增加太快。

(6) 调整论文版式。增加宣传栏目,如增加编后语或卷首语,这里可以主要介绍作者研究方向、近些年研究课题、成果,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问题。让读者清晰且短时间获取本论文研究方法、结论和存在问题,另外也能了解作者研究动态,如果读者感兴趣还可以追踪了解该作者以前的研究成果。这个任务可由编辑和作者共同完成。增加下期文章导读或下期发表文章预告,每期推荐几篇优秀论文给读者,这样即能起到宣传的作用,也能引起读者关注本刊的论文。增加编委与专家点评栏目[16],此举能极大地激发广大读者对讨论问题的参与和兴趣。

(7) 每年可以出版一期热点选题特刊。抓住热点问题提前半年选题,并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可行性选题方案,随后针对该领域专家进行约稿和网上征稿。这样让作者和读者有时间了解期刊未来将要刊登的内容,并留意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章。

(8) 适度增加应用型(专业性)[19]论文,这样可以增加读者群体,而且满足当今企业发展需求,实现“两条腿走路”[20]的体制改革模式。

通过上述对策,有利于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的稳步提升,《学报》可持续得以发展。

[1]成敏,郭柏寿,杨继民,等.《西北农业学报》2007—2011年载文分析及大区农业学报可持续发展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694-698.

[2]李美玉,王硕,郑德俊.中文期刊零被引率与期刊关键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以图书情报学科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99-404.

[3]吴爱芝.中文核心期刊地理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情报,2015,35(10):32-37.

[4]张玮.试论科技期刊编辑队伍建设[J].新闻传播,2011(8):97.

[5]王萍,杨淑珍,于智龙,等.科技期刊编辑初审对论文质量的影响[J].编辑学报,2011,23(5):414-415.

[6]刘岗,魏海明,王婉,等.编委在科技期刊发展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3):239-242.

[7]何剑秋.论科技期刊质量与退稿率的关系[J].编辑学报,1992,4(3):145-147.

[8]陶范.论科技期刊稿件录用率的价值意蕴[J].编辑学报,2011,23(5):380-381.

[9]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2012)[R].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5-29.

[10] 谢鸣.高校学报在期刊改革中的机遇和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2):254-257.

[11] 刘丽英,魏秀菊,王柳,等.2003—2012年中国优秀科技论文外流状况定量分析——以农业工程领域论文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478-484.

[12]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R].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127.

[13] 许姝韫,叶敏.从国际科技期刊运行机制探讨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体制改革趋势[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109-113.

[14] 赵枫岳.我国学术期刊发展困境和成因研究[J].编辑之友,2012,(2):52-55,59.

[15] 孙宪民.对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认识[J].中国科技信息,2011(6):113,128.

[16] 林松清,张海峰.发挥科技期刊编委的作用与相应对策[J].编辑学报,2011,23(5):424-425.

[17] 沈美芳.编委推荐制:保证期刊论文学术水平的一种举措[J].编辑学报,2008,20(4):338-340.

[18] 姚志昌,曹召丹,郑雪萍,等.入选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的特征分析与持续影响力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8):862-870.

[19] 林本兰,刘俊英,荀志金,等.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体制改革的难点和模式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4):634-637.

[20] 张凤莲,李丽.大学学报发展中的矛盾及初步对策[J].科技与出版,2002(5):4-5.

猜你喜欢

稿源载文编委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编委简介
编委简介
声 明
向本期载文的审稿专家致谢
编委简介
文以载道与道以载文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本刊编委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