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审稿服务平台Rubriq的启示
2016-12-07孙佳楠
黄 历,孙佳楠,江 敏,陈 鹏,刘 艳
(1.上海海洋大学学报编辑部,上海201306;2.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200240)
学术出版过程中,一篇承载着研究人员学术成果的文章,要与广大读者见面,需要经过投稿、评审、编辑加工、印刷、发行等步骤。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投稿更加便利、发行更加迅速,极大地缩短了出版的周期。然而,评审环节仍然是制约学术出版过程的瓶颈,每年有上百万小时耗费在审稿环节中,同时 50%的文章在第一次投稿后被拒,每一次重投都要经历新一轮的审稿[1]。
意识到这种问题后,一些出版单位做过一些探索性尝试,如2008年,一些神经科学领域的期刊达成一致,互相传递一些被拒的文章并附上这些文章的审稿意见,并根据审稿意见接收适合自己刊物的文章,但这种尝试收效甚微,而且往往仅发生在同一个出版集团的期刊之间[2];此外,芬兰的一个组织——Peerage of Science,采用基于社交网络的同行评议形式,建立了一个同行评议平台,作者向期刊投稿之前,先将文章提交给Peerage of Science系统,由系统设置的评审流程进行同行评议,该平台仅仅给出评议文章的质量水平,完成后将文章和审稿意见提供给合作的期刊或出版商挑选;该组织不对作者收取任何费用,完全从合作的期刊或出版商处获得资金维持,目前其审稿团队由1 100名科学家组成,并以此方式处理了69篇文章[3]。Peerage of Science系统是较早出现的第三方审稿服务平台,正因为这样的创新,该平台获得了2012年的出版创新奖。
Rubriq采用的也是一种商业化的同行评议形式,与Peerage of Science不同,审稿流程较简单,向作者收取费用,创立标准化的评审模式,提供限定时间的同行评议服务[4]。从 2012年创立至今,已有4 700多名学术专家作为审稿人加盟,并且覆盖广泛的学科领域,审理稿件超过1 500篇[5]。近年来,Rubriq已成为学术出版和基金管理机构关注的对象,很多学者从不
1 Rubriq的运作模式
1.1 审稿人的组成
1.2 审稿过程
图1 Rubriq计分板(截选)
通过使用Rubriq计分板引导式的评价,审稿人完成一篇文章的审稿后,系统将给出Rubriq评审报告[5](图2),从报告中能得到这篇文章质量与内容上的全面的量化评价结果。
图2 Rubriq评审报告
Rubriq计分板的核心是按照标准的科学方法,为每类指标设计一系列选项,以此帮助审稿人围绕一篇文章的关键点进行评价,从而迅速有效地完成审稿。作者可以根据各项评分,提升文章的质量,如果无法再提升质量,也可以按照评分找到最适合投稿的期刊;不同期刊的编辑也能从文章的评分中快速对稿件进行取舍。制定Rubriq Scorecard的详细科学依据可以参考Rubriq提供的白皮书[8]。
2 Rubriq的优势与挑战
2.1 优势
Rubriq以“加快审稿和文章发表的速度”为创立的初衷,因此,其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开发Rubriq计分板,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审稿人的所有操作都可以在网页表单中完成,通过使用其审稿,不仅能对一篇文章进行定性判断,而且还能给出定量结果。这种审稿方式在加速审稿速度的同时,从一定程度上还减轻了审稿人的工作量。
目前,系统的、标准的审稿方法学,似乎还未在科研领域出现。审稿人评审文章,大多数都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学术底蕴,很多的评审方法和技巧无法言传。Rubriq计分板结构化和直白的特点,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材料,为有志想成为审稿人的年轻学者或科研新手提供帮助。
Rubriq将“选择最适合的期刊”作为影响一篇文章发表的最重要因素。怎样判断一篇文章最适合投哪一本期刊呢?学术大家在自己的领域历练多年,对于给自己的学术文章挑选最适合发表的期刊早已烂熟于心,而对于年轻的或刚刚从事科研的研究人员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能听其他人的推荐,或凭自己的经验判断。Rubriq采用独有的标准化评分审稿方式,在完成一篇文章的审稿后,根据审稿的评分结果,结合期刊的宗旨和收稿范围,以及期刊的影响力等指标,能够在投稿前为作者推荐最适合发表的期刊。此外,评分结果也能为期刊编辑提供选择文章的依据,对Rubriq计分板认可的期刊也能为达到一定评分标准的文章建立快速发表的通道。
2.2 挑战
一方面当前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多,严格意义上的同行评议专家越来越难以找到,经验丰富的期刊编辑都不能完全准确地掌握审稿专家的信息,“准同行”评议广泛存在。对于第三方审稿平台是否有能力提供严格的同行评议审稿服务,很容易受到质疑。因而,Rubriq想要获得足够大的影响力,极其需要获得期刊编辑的认可。
另一方面,Rubriq需要向作者收取较高的审稿费,以维持其日常运行,以及调动审稿人的积极性保证审稿质量,这对于期刊进行传统同行评议不向作者收取费用或收取非常少的费用的惯例是一次不小的挑战。如果Rubriq没有特别突出的效果,如快速发表通道、文章整体的发表成本降低、系统推荐的期刊确实有效,作者很难接受高昂的审稿费。
总之,Rubriq想要建立现代期刊生态系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启示
Rubriq的出现,为现有以期刊编辑为主导的同行评议方式带来了新的尝试。虽然同行评议的审稿机制备受争议,但由于其特有的社会功能,至少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很难被其他方式所取代[9],因此,从同行评议本身出发进行调整与优化,是解决目前所遇问题的突破口。目前国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体系更是饱受非议,主要有:评审时间过长、同行评议者在未评审论文之前对论文质量预先带有怀疑的心态、评审人可能带有的地域偏见或机构偏见,以及对年龄偏见等[10]。针对国内大多数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流程和机制,以及对Rubriq平台的研究,提出如下几点建议,希望对我国科技期刊同行评价的改进和完善带来一些启示。
(1) 送审工作独立化和专业化。把送审工作从整个编辑工作中细分出来,将零散的同行评议都放到一个平台上,由平台组建专业的送审队伍,编辑部不再单独进行送审,既可以使编辑专注于对稿件的编辑加工,又不会因为找不到审稿专家而造成稿件处理时间过长。
(2) 发挥期刊集群的作用。近年来,国内科技期刊集群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11],多个办刊模式相近、领域相关的期刊通过整合,统一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各期刊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尤其是审稿人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由期刊集群来开发类似Rubriq的审稿平台,期刊集群内部传递同行评议的审稿意见,可以有效避免作者多次投稿、审稿人重复评审的现象。
(3) 优化“审稿单”,开发适合国内科技期刊的量化评价体系。Rubriq能快速对一篇文章进行评价的基础,在于其建立的稿件量化评分系统。实行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有效引导审稿人对稿件进行全面而迅速的评价,并将评价以分数的直观形式体现出来。当然,建立量化评价系统,需要有科学方法的指导,还需要结合各个专业领域的特点,并获得作者、审稿人、编辑三方的认可。
4 结 束 语
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仍旧落后于国际水平,大多数同行评议还是传统的流程和模式,制约了学术传播和交流,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借鉴国际上新兴的出版方式和手段,创建移动互联新时代的学术交流方式和同行评议机制,利用新兴网络技术,将大大提高我国同行评议机制的质量和效率,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1]Das A K. Peer review for scientific manuscripts: Emerging issues, potential threats, and possible remedies [J].Medical Journal, Armed Forces India, 2016, 72(2): 172-174.
[2]Van Noorden R. Company offers portable peer review [J]. Nature, 2013(414):1.
[3]Walker R, Rocha da Silva P. Emerging trends in peer review-a survey [J].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2015, 9:169.
[4]Stemmle L, Collier K. RUBRIQ: tools, services, and software to improve peer review [J]. Learned Publishing,2013, 26(4):265-268.
[5]Explore the opportunities of independent peer review [EB/OL]. [2016-05-05]. www.rubriq.com.
[6]Jubb M. Peer review: The current landscape and future trends [J]. Learned Publishing, 2016, 29(1):13-21.
[7]肖倩,张紫依,张聪.学术论文出版与管理过程中的新型服务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5(1):4.
[8]The science of the Rubriq scorecard [EB/OL]. [2016-05-05].http://www.rubriq.com/img/rubriq-whitepaper.pdf.
[9]Nicholas D, Watkinson A., Jamali H R, et al. Peer review: still king in the digital age [J]. Learned Publishing,2015, 28(1):15-21.
[10] 吴锦雅.同行评议面临的问题与可行性措施[J].编辑学报,2011,23(3):3.
[11] 郭亿华.地理学中文核心期刊数字出版现状分析——以 2014版北大中文核心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5):509-514.